试论土地工程学

2017-12-14 05:44胡振琪梁宇生王晓彤
中国土地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工程学重构整治

胡振琪,梁宇生,许 涛,王晓彤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 100083)

试论土地工程学

胡振琪,梁宇生,许 涛,王晓彤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 100083)

研究目的:推进土地工程学科的发展,完善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文献检索法。研究结果:(1)土地工程学是以未利用、未合理利用、损毁的土地和退化与污染的土地作为研究对象,以增加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改善环境(条件)、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2)土地工程学可以作为土地科学的二级学科;(3)土壤重构是土地工程学的核心理论;(4)待整治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工程规划设计、土地工程技术与工艺等组成土地工程学的应用技术。

土地管理;土地工程学;学科体系;土地科学

1 引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土地利用矛盾越来越尖锐。2000年以来,中国大力推进土地整理、整治等土地工程,增加了土地数量,促进了土地的集约节约、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因此,土地工程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此外,土地科学的发展,土地工程技术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土地工程是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但是,土地工程作为分支学科的提出还是新问题。因此,为了促进土地工程学和土地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试图对土地工程学的概念、研究对象、性质、内容、方法论、科学体系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完善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促进土地工程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2 土地工程学的产生

尽管土地工程名称的提出相对较晚,但土地工程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它是随着生产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当新石器时代先人把种子有意识地撒向土地时,人类便开始了与土地工程相关的活动[1]。开始阶段是自觉不自觉地对土地进行加工治理,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综合性利用和治理土地的重要性,逐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有几千年历史,取得了很大成就,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延续。

原始的土地开发采用“火耕”即“刀耕火种”和“火耕水耨”的方法,把荒地开辟为耕地。中国在夏商时期已将农田整治成相连的方块田,并在田间开挖灌溉排水沟道,进行灌溉,有了原始的排灌技术。秦汉时期,为中国历史上土地大开发的时期。除大型水利工程外,还创造了山谷小陂小堰,在陂堰两旁修建梯田,种植水稻等高产作物[2]。盐碱地的改造采用了引黄淤灌压盐的方法,并且发展到排、灌、放淤和种稻洗盐的综合治理措施,还进行了大面积低洼易涝地的改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则事业兴盛,重视屯田,开发土地,发展农业生产[3]。宋、元、明、清时期,特别重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鼓励人民开垦荒地,并移民垦荒[4]。民国时期,土地工程的雏形出现,其有力的佐证是《土地整理章程》、《变更地籍整理章程》和《县行政区域整理办法大纲》等法规政策文件的颁布[5]。

中国现代意义的土地工程学实践起步较晚,真正作为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重要手段得以实施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就已经产生了土地整理名词,目的是为了重新分配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这一阶段虽然名称叫土地整理,但是其内涵已经超出土地工程学的范围,实质是土地管理工作[7]。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业学大寨”,农业建设得到大发展,土地整理工作受到重视,这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是通过平整土地等工程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8]。1987年,第一本著作《土地利用工程》出版,对土地利用工程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9]。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耕地数量锐减,中国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大力挖掘现有土地利用潜力,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农田生态环境。这一阶段是传统土地整理阶段,土地整理主要集中于农用地,目标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21世纪初是中国土地工程由起步到较快发展的阶段,国土资源系统上下共同努力,土地工程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显著成效。土地工程基本实现了由自发、无序、无稳定投入到有组织、有规范、有比较稳定投入的转变。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人地关系的逐步尖锐,原有的传统的以广度开发和广度利用的土地开发技术在调整人地关系中的作用逐渐下降和减弱,需要通过更新的工程技术手段从深度开发上提供更多的可利用空间,土地工程的本质就是通过深度开发、深度利用,从空间上增加或扩大土地供应的一种技术手段,从而从根本上协调甚至改变人地关系及其之上的人与人开展土地利用活动的关系,这是土地工程的根本任务和核心内容,也是其客观存在的特殊性,因此,凡是能够达到这样目的的有关改善土地立地条件的工程技术,都是土地工程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逐步明确了土地工程的基本政策和目标任务,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开展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以建设促保护;开展了资源调查,基本建立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体系,组织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确立了政府投资主渠道,社会投入机制开始形成;建立了以项目管理为主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土地整治的专业机构和队伍。

3 土地工程学的概念及其在土地科学中的地位

3.1 土地工程学的概念

任何学科都有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和独特的核心问题,并为解决这个核心问题而建立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一个独立的学科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首先要对学科的概念、内涵、研究对象和任务做出清晰定位。土地工程学亦是如此。由于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开发、改造土地的历史,这种开发和改造土地的活动实际上就是土地工程(也称土地利用工程或土地整治(工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工程对象在土地工程研究和实践中具有不同的称谓,如土地整理、土地整治、土地利用工程等。许燮谟等[9]认为土地利用工程是根据土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原理,遵照国民经济计划的需求,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利用目的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改造治理与保护的综合工程技术。科学地对农业土地进行整治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防止砂化和盐碱化等现象发生。许牧等[10]认为土地利用工程主要研究的是对不同类型或不同利用目的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综合工程技术。吴次芳等[11]认为土地工程即为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根据土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原理,采用经济可靠的工程技术,对不同区域或不同利用目的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胡振琪[12]认为土地利用工程涉及众多学科,是提高土地质量、提升土地效能、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工程技术措施总和。韩霁昌[13]认为土地工程是指运用工程手段解决土地问题,把未利用土地变为可利用土地或把已利用土地进行高效与持续利用,能动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过程。

通过梳理土地工程在各个时期不同称谓的概念与内涵可以给出土地工程的概念,即对未利用、未合理利用和损毁的土地(含退化和污染的土地),采取各种治理措施,增加利用土地的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改善区域生产生活环境(条件)的活动,称之为土地工程。由于自然、社会经济等种种因素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或损毁,严重影响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尖锐的人地矛盾,迫切需要运用土地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土地可持续发展问题。这说明土地工程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未利用、未合理利用、损毁的以及退化和污染的土地。为实现土地工程的目标,对待整治土地的调查和问题诊断、规划设计(含用地结构优化)、成本与概预算、施工与监理、验收与监管、权属调整与利益分配等是土地工程研究的重要任务。依据土地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将土地工程学分为4类,即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修复。因此,通过梳理,笔者认为:将“研究未利用、未合理利用、损毁和退化与污染土地的特征、成因及治理潜力,以及其开发治理的政策、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学问”,称之为“土地工程学”。依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土地利用工程、土地整治(工程)和土地工程在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等方面都是一致的,因此,这三个名词理应相同。

3.2 土地工程学在土地科学中的地位

土地工程学是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在土地科学中发挥重大支撑作用,与其他学科共同构成了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土地利用问题是土地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而为了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永续利用,就需要运用相关土地工程技术,对未利用土地进行开发、对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进行整理、对损毁土地进行复垦、对退化与污染的土地进行修复,从而改变土地的利用状况,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人类开发利用土地的前期,土地的供应量充足,通过一般的土地工程技术手段就可以增加土地利用数量,满足社会对土地利用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土地的大量开发,土地的供应量出现不足,土地开发的广度受到局限。这时,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增加土地的供应数量就需要深度的开发和利用,传统的手段已经不能实现,就需要新的土地工程技术来解决土地供应量的问题,同时,土地受多种生产活动的损毁、污染等,也都需要针对性的工程措施整治土地,对土地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地科学作为一个综合性交叉学科,其下设的二级学科具有明晰的研究对象。土地工程学就是从工程的视角,将土地工程整个过程,即从土地工程实施前的调查、规划到土地工程技术的实施,再到土地工程的管理、验收和后期养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土地工程学自身的学科体系来看,土地工程学的三级学科内部的分界也是清楚的,从土地工程学演进和发展的阶段和特征可以将土地工程基础、土地开发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土地复垦工程和土地修复工程作为土地工程学下的三级学科,对每一个三级学科都可以从待整治土地诊断、工程可行性分析、工程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管理与验收、工程养护与提升进行深入研究,由此构成了土地工程学的学科体系(图1)。

图1 土地工程学作为土地科学二级学科的学科体系Fig.1 The discipline system with Land Engineering Science as the secondary discipline of Land Science

4 土地工程学的内容

土地工程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由土地工程学支撑理论、土地工程学独特理论、土地工程学方法论和土地工程学应用技术4方面组成。

4.1 土地工程学的支撑理论

土地工程学是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因此,土地科学的相关支撑理论应是土地工程学的支撑理论。这一特性决定土地工程学具有复杂的、学科交叉的性质,并决定土地工程学的支撑理论面广且复杂。在土地工程学的实际研究和应用中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农学、地质学、景观学、土壤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同时,土地工程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由简单、零散、低层次的土地工程逐步走向系统的、规模化、综合化、高层次的土地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新的理论、方法也被引入土地工程学研究中。

4.2 土地工程学的独特理论

土地工程学是一门治理土地、改造土地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土壤(体)重构是土地工程理论的核心,并贯穿土地工程理论发展过程。土壤(体)重构(Soil Reconstruction)即重构土壤,是各种土地工程中必然涉及的基础性问题,它是依据土壤发生发育原理和土地工程目标,采用工程和生物等措施,将待整治土地的土壤在三维空间的科学构造活动。单元土壤(体)在垂直方向的重构就形成了科学的土壤剖面构型,在平面上的重构形成了适宜的地貌。其目的是重新构造一个适宜的土壤环境条件以及稳定的地貌景观格局,通过人工再造,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和提高重构土壤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笔者2005年提出了包含土壤剖面重构、地貌重塑和土壤改良的完整土壤重构概念[14],并对土壤剖面重构原理进行了阐述[15]。许多研究表明,土壤剖面重构对整治土地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许多人把土壤重构往往理解为土壤剖面的重构,因此,不妨将完整的土壤重构称之为广义的土壤重构,将土壤剖面重构称之为狭义的土壤重构。土壤剖面重构首先强调表土的作用,因此,对表土的保护和构建是土地工程的重要任务,当前推动的建设用地表土(耕作层)剥离工作正是土壤重构原理的具体应用。此外,表土以下的心土的构建以及各土层相互关系的构建都是至关重要的,即构造一个高质量土壤的剖面构型。基于土壤剖面重构的理论,“分层剥离、交错回填”为核心的煤矿区土壤剖面重构技术原理、方法和数学模型被成功开发[15]。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东部高潜水位矿区的大规模开采,中国矿区土地毁损面积日趋增加,亟需大量的复垦充填材料和复垦表土材料。在复垦表土缺乏和复垦充填材料不适宜植物生长的情况,含砂礓层采煤沉陷地复垦土壤剖面重构、黄河泥沙充填复垦泥沙中夹土壤层的夹心式土壤剖面重构、煤基生物土等表土替代材料等土壤重构技术被成功开发和应用。随着大型基建等工程的开展、工矿用地数量的增加导致中国损毁土地、退化土地、污染土地数量增多,新近颁布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国土资源部推广的移土培肥技术和砒砂岩改良重构土壤技术等都是土壤重构理论的具体应用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16-17]。总之,土壤重构理论的运用与革新,促进了土地工程的发展。

4.3 土地工程学的方法论

土地工程学的方法论是研究土地工程的基本思维方式,揭示土地工程的具体研究方法。由于土地工程学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因此,土地工程学的研究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即方法论就是利用多个相关学科方法和技术的综合,进行优化组合,在此基础上,依据土地工程实施的对象,进行符合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和切合待整治土地实际情况的创新和发明。土地工程学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传统的和新兴的交叉学科中借鉴其研究方法,如土地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工程学等;第二,从土地科学下属其他二级学科中借鉴其研究方法,如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信息学等;第三,通过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开采沉陷学等方法的运用获取待整治土地的基本情况;第四,从工程技术、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管理科学借鉴所需的专业知识与相应研究技术;第五,从测绘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中借鉴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手段;第六,在实践中总结,通过新的理论与方法的运用,丰富土地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4.4 土地工程学的应用技术

土地工程学是一个应用性学科,因此土地工程学的应用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土地工程是针对未利用地、未合理利用地、损毁土地和退化、污染土地采取工程技术措施,使其达到最佳利用状态,恢复、提高生产力的目的。依据工程技术实施的对象,土地工程可分为土地开发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土地复垦工程和土地修复工程。同时,作为一个工程,其工程程序离不开待整治土地诊断、工程可行性分析、工程规划设计、工程技术及实施、工程管理与验收和工程的养护与提升等阶段。因此,依据工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图2):

图2 土地工程学的工程链条Fig.2 The engineering chain of Land Engineering Science

待整治土地诊断指通过土地调查等方式,对区域待整治土地的利用状态、自然、经济属性、破坏程度等进行综合调查,为工程可行性分析做好基础工作。开采沉陷地的勘测技术是待整治土地诊断中较为成熟的技术,主要有通过运用概率积分法对沉陷地进行沉陷预测技术[18-19]。同时,与其他方法结合形成新的勘测技术也被广泛运用到待整治土地的诊断中,如基于农用地分等理论并兼顾采煤沉陷特点的历史遗留损毁土地调查技术[20-21]。

工程可行性分析,是在对待整治土地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决策过程中所进行的全部分析论证工作,包括方案构想、机会分析、初步可行性研究和详细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工程和编制设计文件的依据。当前阶段,土地工程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工程可行性分析中较为成熟的技术,在土地开发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和土地复垦工程中均有涉及,包括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22-23]、宜建用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24-25]、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和适宜性评价[26-28]、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和适宜性评价[29-30],并将GIS、SEM、综合评价等方法运用到工程可行性分析中[31-33]。

土地工程规划设计是在国土规划的指导下,通过对一定区域内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与评价,制定土地利用目标,划分土地整治分区,明确土地整治方向,落实土地工程项目,指导土地工程活动所作的总体安排,包括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和土地修复规划。目前在土地工程规划设计方面,国内学者主要对土地工程规划设计模式和土地整治分区进行研究。目前土地工程规划设计模式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保育型耕地整理工程模式、城乡统筹的土地整治工程模式、生态导向的土地整治区域空间优化与规划设计模式、基于耕作地块调查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34-37],并针对东北地区典型黑土区、石漠化地区等不同的地域提出不同的土地工程规划设计模式[38-39]。在土地整治分区方面,国内学者将GIS、系统聚类分析法、整理潜力等方法运用到工程分区划分中,对不同尺度的农村土地整理分区、农用地整理分区和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进行研究[40-45]。

工程技术及实施是土地工程得以成功实施、取得整治效果的关键,土地工程技术通常包括土地平整工程技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农村道路工程技术、生态防护工程技术等工程技术措施。在土地复垦中,目前针对矿区土地复垦的工程技术较多,包括土壤重构技术[14-15,46-48]、充填复垦技术[49-52]、挖渠抬田[53-54]、疏排法[55]、挖深垫浅技术[56]、边采边复[57-58]、微生物复垦技术[59]、煤矸石山绿化技术和煤矸石山防自然技术[60-61]。在土地修复中,针对土地污染的问题,目前有工业矿物改良剂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并将生物泥浆反应器运用到重金属污染土地修复中[62-64];针对盐碱化土地、沙化土地的治理改良,研究暗管排水排盐技术、土壤盐渍化防护毯和玉米秸秆夹层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研究通过林木枝条的翻埋与覆盖改良沙化土壤,应用砒砂岩与沙两种物质的互补性对毛乌素沙地风成沙改良并进行复配成土造田研究[17,65-68]。

土地和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土地工程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的有效管理和合理验收可促进整治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平衡尽快达到目标,包括对土地工程的资金筹集与管理、土地工程的过程监测等[69-70],土地工程验收后的养护和提升可以通过项目后评价等方法维持整治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平衡在目标状态。

5 结论

(1)土地工程学是伴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人类在土地利用中自然产生的,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人地矛盾的尖锐化进一步促进了土地工程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它是对未利用、未合理利用、损毁的土地与退化和污染的土地产生机制及演变规律、管理措施与治理政策、治理技术与工艺等相关问题的学科。

(2)土地工程学是以未利用、未合理利用、损毁的土地和退化与污染的土地作为研究对象,其核心是通过增加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改善环境(条件),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可持续利用。依据它的研究对象可细分为土地开发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土地复垦工程和土地修复工程。其研究内容包括土地工程基本问题及理论、待整治土地诊断、工程可行性分析、工程规划设计、工程技术及实施、工程管理与验收(含权属调整与收益分配)和工程的养护与提升。

(3)土地工程学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工程技术手段来解决人类土地利用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它是土地科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具备作为土地科学二级学科的重要条件。

(4)土地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支撑理论和核心理论,土地工程学支撑理论是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的综合,逐步形成了以土壤重构为核心的土地工程独特的理论与方法,其研究的方法论是在多个相关学科方法和技术综合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发明,实现土地工程技术的革新与进步。

(References):

[1] 叶艳妹,吴次芳.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结构及其技术支持体系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02,16(4):4 - 9.

[2] 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 .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3] 许燮谟.论土地利用工程[J] . 农业工程学报,1986,(2):58 - 68.

[4] 许燮谟.谈谈土地利用工程学[J] . 农业工程,1981,(5):4 - 6,22.

[5] 姜爱林,姜志德.论土地整理概念的科学界定[J] .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2 - 5.

[6] 赵谦.刍议中国农村土地整理的立法价值[J] . 中国土地科学,2010,24(9):29 - 32.

[7] 员学锋,王康,吴哲.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现状及展望[J] . 改革与战略,2015,31(10):191 - 195.

[8] 张黎.重庆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整模式研究[D] . 重庆:西南大学,2008.

[9] 许燮谟,陈章琛. 土地利用工程[M]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1987.

[10] 许牧,陈瓦黎. 试论土地科学[J] . 中国土地科学,1990,4(1):1 - 3.

[11] 吴次芳,叶艳妹. 土地科学导论[M] .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5.

[12] 胡振琪,曾晖,付梅臣,等. 土地利用工程学[M]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13] 韩霁昌. 土地工程概论[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4] 胡振琪,魏忠义,秦萍. 矿山复垦土壤重构的概念与方法[J] . 土壤,2005,37(1):8 - 12.

[15] 胡振琪. 煤矿山复垦土壤剖面重构的基本原理与方法[J] . 煤炭学报,1997,22(6):59 - 64.

[16] TDT1048-2016,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S] .

[17] 韩霁昌,刘彦随,罗林涛. 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快速复配成土核心技术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8):87 - 94.

[18] 胡振琪,王新静,贺安民. 风积沙区采煤沉陷地裂缝分布特征与发生发育规律[J] . 煤炭学报,2014,(1):11 - 18.

[19] 胡振琪,龙精华,张瑞娅,等. 中国东北多煤层老矿区采煤沉陷地损毁特征与复垦规划[J] . 农业工程学报,2017,33(5):238 -247.

[20] 李晶,刘燕萍,胡振琪,等. 历史遗留损毁土地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探讨[J]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29(3):92 - 95.

[21] 李晶,刘喜韬,胡振琪,等. 高潜水位平原采煤沉陷区耕地损毁程度评价[J] .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0):209 - 216.

[22] 廖金凤. 广东省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及其对策[J] . 生态科学,2000,19(1):70 - 73.

[23] 刘康,陈伟,吴群. 沿海滩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J] .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4):430 -436.

[24] 党丽娟,徐勇,汤青,等. 广西西江沿岸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及空间分布[J] .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3):387 - 397.

[25] 张转转,范胜龙,唐南奇,等. 基于GIS技术的后备宜建设用地空间分布及潜力——以福州市为例[J]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5(4):452 - 457.

[26] 张正峰,陈百明,郭战胜.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04,1(85):37 - 43.

[27] 章程,曹建华. 广西岩溶石山地区耕地整理的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以县级区域为例[J] .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120 -121,134.

[28] 叶公强,姜开勤,史娟. 零星地类整理在耕地整理中的潜力研究——以重庆永川市、万盛区、丰都县、巫山县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04,1(81):33 - 38.

[29] 孔雪松,刘艳芳,邹亚锋,等. 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与优化[J] .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8):296 - 301.

[30] 曲衍波,张凤荣,姜广辉,等.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与“挂钩”分区研究[J] . 资源科学,2011,3(31):134 - 142.

[31] 李红波,张慧,赵俊三,等. 基于元胞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6):23 - 29.

[32] 郭洪泉,胡振琪,张亚龙,等. 基于GIS的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系统研究——以北京市延庆县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06,20(3):50 - 54.

[33] 陈荣清,张凤荣,孟媛,等.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估算[J] .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4):216 - 221.

[34] 叶艳妹,吴次芳,黄鸿鸿. 农地整理工程对农田生态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保育型模式设计[J] . 农业工程学报,2001,17(5):167 - 171.

[35] 赵小风,黄贤金,王小丽,等. 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以南京市靖安街道“万顷良田建设”为例[J]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2):158 - 163.

[36] 鲍海君,徐保根. 生态导向的土地整治区空间优化与规划设计模式——以嘉兴市七星镇为例[J] . 经济地理,2009,29(11):1903 - 1906.

[37] 张蚌蚌,王数,张凤荣,等. 基于耕作地块调查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以太康县王盘村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3,(10):44 - 50.

[38] 赵华甫,吴克宁,王自威,等. 中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模式[J] . 资源科学,2011,3(35):929 - 934.

[39] 李灿,罗海波. 基于生态重建的石漠化山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J] .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2):324 - 329,441.

[40] 刘玉,刘彦随,郭丽英. 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及其整治策略[J] .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6):306 - 312.

[41] 谷晓坤,代兵,陈百明. 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区域方向[J] .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6):95 - 99.

[42] 陈秧分,刘彦随,杨忍. 基于生计转型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区域[J] . 地理学报,2012,6(73):420 - 427.

[43] 双文元,郝晋珉,艾东,等. 基于区位势理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分区与模式[J] .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0):251 - 261,297.

[44] 刘耀林,范建彬,孔雪松,等. 基于生产生活可达性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及模式[J] .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5):247 - 254,315.

[45] 高阳,张凤荣,郝晋珉,等. 基于整治潜力与迫切度的村级农村居民点整治时序研究[J] . 资源科学,2016,(2):185 - 195.

[46] 胡振琪,贺日兴,魏忠义,等. 一种新型沉陷地复垦技术[J] . 煤炭科学技术,2001,29(1):17 - 19.

[47] 魏忠义,胡振琪,白中科. 露天煤矿排土场平台“堆状地面”土壤重构方法[J] . 煤炭学报,2001,26(1):18 - 21.

[48] 顾和和,胡振琪,秦延春,等. 泥浆泵复垦土壤生产力的评价及其土壤重构[J] . 资源科学,2000,22(5):37 - 40.

[49] 胡振琪,张国良. 煤矿沉陷区泥浆泵复田技术研究[J]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4,23(1):60 - 65.

[50] 胡振琪,王培俊,邵芳. 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沉陷地技术的试验研究[J] .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3):288 - 295.

[51] 胡振琪,邵芳,多玲花,等. 黄河泥沙间隔条带式充填采煤沉陷地复垦技术及实践[J] . 煤炭学报,2017,42(3):557 - 566.

[52] 王培俊,邵芳,刘俊廷,等. 黄河泥沙充填复垦中土工布排水拦沙效果的模拟试验[J] .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7):72 - 80.

[53] 卞正富,张国良,林家聪. 高潜水位矿区土地复垦的工程措施及其选择[J]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1,20(3):74 - 81.

[54] 卞正富,张国良. 煤矿区土地复垦工程的理论和方法[J] .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4,1(31):6 - 9,63.

[55] 卞正富,张国良,翟广忠. 采煤沉陷地疏排法复垦技术原理与实践[J]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6,2(44):84 - 88.

[56] 付梅臣,陈秋计. 矿区生态复垦中表土剥离及其工艺[J] . 金属矿山,2004(,8):63 - 65.

[57] 胡振琪,肖武,王培俊,等. 试论井工煤矿边开采边复垦技术[J] . 煤炭学报,2013,3(82):301 - 307.

[58] 胡振琪,肖武. 矿山土地复垦的新理念与新技术——边采边复[J] . 煤炭科学技术,2013,4(19):178 - 181.

[59] 毕银丽,吴王燕,刘银平. 丛枝菌根在煤矸石山土地复垦中的应用[J] . 生态学报,2007,2(79):3738 - 3743.

[60] 胡振琪. 半干旱地区煤矸石山绿化技术研究[J] . 煤炭学报,1995,2(03):322 - 327.

[61] 陈胜华,胡振琪,陈胜艳. 煤矸石山防自燃隔离层的构建及其效果[J] .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2):235 - 243.

[62] 胡振琪,凌海明. 金属矿山污染土地修复技术及实例研究[J] . 金属矿山,2003(,6):53 - 56.

[63] 张天月,赵农,安淼. 生物泥浆反应器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J] .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6):54 - 57.

[64] 王新,周启星. 重金属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污染土壤修复[J] .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11):1 - 5.

[65] 刘慧涛,谭莉梅,于淑会,等. 河北滨海盐碱区暗管埋设下土壤水盐变化响应研究[J]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12):1693 -1699.

[66] 毛海涛,黄庆豪,龙顺江,等. 土壤盐渍化治理防护毯的研发及试验[J] .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7):121 - 127.

[67] 范富,张庆国,邰继承,等. 玉米秸秆夹层改善盐碱地土壤生物性状[J] .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8):133 - 139.

[68] 李志刚,谢应忠. 翻埋与覆盖林木枝条改善宁夏沙化土壤性质[J] .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0):174 - 181.

[69] 崔艳,张继栋,白中科. 浅析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费用构成[J] . 资源与产业,2009,1(16):30 - 32.

[70] 周伟,曹银贵,白中科,等. 煤炭矿区土地复垦监测指标探讨[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11):68 - 73.

关于《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变更固定电话号码的通知

因办公地点调整,我编辑部对原使用的办公固定电话进行了更换,新号码自本月起正式启用。现将调整后的办公电话公布,以便工作联系。

编辑部电话:010-83063196

咨询电话:010-83064521

发行电话:010-83064538(兼传真)

《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

2017年9月30日

Discussion on Land Engineering Science

HU Zhen-qi, LIANG Yu-sheng, XU Tao, WANG Xiao-tong
(Institute of 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83,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mote the Land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improve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land science. Method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retrieval were employe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land engineering science takes no-use land, under-use land, damaged land, degraded land and polluted land as the objects of study. The main targets are increasing amount of land use, upgrading land use efficiency, improving environment and achieving the harmonious human-land relation as well as sustainable land utilization; 2) land engineering scienc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secondary discipline of land science; 3) soil reconstruction is the core theory of land engineering science; 4) application technologies of land engineering science are consisted of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land resources that remain to be consolidated, land engineering planning and design, l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process and so on.

land administration; Land Engineering Science; discipline system; land science

F301.2

A

1001-8158(2017)09-0015-09

10.11994/zgtdkx.20171027.141008

2017-07-24;

2017-08-22

国家自然基金煤炭联合重点支持项目(U1361203);国土资源事业费项目“土地学科进展与土地科学前沿问题研究”(TD171602-01);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项目学术质量提升项目——《中国土地科学》(JPQK4-X-043)。

胡振琪(1963-),男,安徽五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整治、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E-mail: huzq1963@ 163.com

(本文责编:仲济香)

猜你喜欢
工程学重构整治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长城叙事的重构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沁水县端氏镇『六乱』整治不松劲
上海市医学会临床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圆满举行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照明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