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建立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2017-12-16 17:50鲍志强
当代农村财经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专项资金债务机制

鲍志强

摘要:湖北省宜城市近年来坚持用改革破解融资难题,在筹到钱、管好钱、用活钱上动脑筋、下功夫,有力推进了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作为国家第一批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县市,湖北省宜城市近年来坚持用改革破解融资难题,在筹到钱、管好钱、用活钱上动脑筋、下功夫,有力推进了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2014—2016年,全市共完成“新城建”融资50.82亿元,建设项目32个。

一、扩增量,推进专项资金统筹

宜城市堅持以“规划总引领、项目大整合、资金大统筹、效益大提升”为基础,积极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统筹。一是“高屋建瓴”。通过解决专项资金投入与项目匹配问题,完善统筹机制,实现无缝对接。建立“以规划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的资金使用机制,使政府投资项目的规划做到“统筹兼顾、量力而行、综合平衡”,聚焦重点项目,实现资金与项目的无缝对接。同时,通过创新资金供给机制,在财政管理上利用好政策红利,立足当前财政收支形势,科学研判中长期财政运行规律,发挥规划引领作用。通过应统尽统,实现专项资金的跨部门、跨年度、跨层次、跨类级和跨行业高效统筹,全市财政收支矛盾得到缓解,实现了所有专项资金政府统一分配、预算一个“盘子”,收入一个“池子”,支出一个“口子”的终极目标。二是效益主导。通过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综合效能,解决资金效益不高的问题,专注财政责任,引入动态评价。进一步规范统筹工作流程,促使政府主导的专项资金统筹,在项目安排上更贴近经济社会的急需和重点领域,也更贴近民生。同时,引入财政专项资金动态绩效评价,使财政专项资金效益最大化。三是多路融资。通过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解决财政投入模式单一的问题,吸引社会资本,创新投融资体制。进一步探索设立产业发展基金、PPP项目与资金统筹结合、互补等可持续、多元化的投融资创新机制,用专项资金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通过此项改革,实现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创新。2016年以来,宜城市统筹资金6亿多元,重点围绕农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兑现企业发展扶持资金8624万元,减免政策性行政规费1526万元,拨付4645万元完善了重点落户企业的配套设施建设。

二、促转型,推进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合作

在打造新型城镇化建设“宜城样板”中,宜城市通过“五个完善”,积极推广运用PPP模式。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市政府成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形成“部门联动、分工明确、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二是完善管理办法。出台《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实施意见》等办法,明确有关部门工作职能,规范PPP项目立项、招标、政府特许经营和财政资本预算等各项管理。三是完善业务流程。通过简化PPP项目合作流程,对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单位详细界定,便于具体执行时有章可依。同时,规范操作程序,对“宜城汉江二桥及路网建设”、“宜城市静脉产业园”等两个PPP项目开展“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等相关工作,确保PPP项目程序合法、操作规范,规避风险。四是完善储备项目库。针对全市市政、水利、交通、环境保护、污水垃圾处理、教育、医疗等8个领域的项目,进行调研、择优梳理,建立PPP项目库,目前库内项目己达24个、总投资253亿元。五是健全完善咨询服务机构。通过政府采购方式,择优聘请中介机构作为专业咨询服务机构。

三、挖潜能,推进政府发挥地方债券融资功能

一是突出重点。通过加强地方政府信用评估,强化市场约束;通过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预算制度,将地方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政府年度和跨年度的举债预算必须提交同级人大审批,接受人大代表质询,并报上级政府备案;通过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债务融资制度,强化行政约束。

二是完善机制。通过完善债务偿还责任机制,对城镇化建设发行的债券,按照“谁借债、谁受益、谁偿还”的原则,坚持遵循“权、责、利”和“借、用、还”相统一,明确偿债责任单位和偿债资金来源;通过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与债务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市政府性债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市政府性债务的规模、结构和安全性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定期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状况、构成、新债务产生的原因、趋势,据此对政府性债务规模实行总额控制,防患于未然;通过完善偿债准备金机制,增强债务资金的流转能力,提高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规范监管。认真编制融资计划,严控债务规模;规范举借程序,严控债务入口。按照“项目单位申报—财政部门初审—市政府审核—市人大审批”的程序层层把关,严格限定政府性债务用途,统筹考虑项目成本和偿还能力,认真履行政府性债务审批程序。加强支出管理,严控行政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拓渠道,推进农村宅地制度改革

宜城市邀请武汉大学专家团队合作研究,选取在全省具有代表性的14个地区2900多个宅基地样本进行分析论证,将人均耕地面积作为主要参考确定宅基地面积标准,全面推行超面积宅基地阶梯式有偿使用。创新“政府定价、村定标准、动态调节”有偿使用方式,坚持“用时间换空间、梯次腾退”的原则,促进宅基地退出。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确定的调节金基本比例为依据,选取全市近五年来交易的138块经营性用地,测算分析成本和收益分配情况,确定不同用途、不同区位、不同类型、不同成交价位的地块调节金标准,探索建立公平共享的国家、集体、个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通过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促进了节约用地,盘活了闲置资产,拓宽了增收渠道。通过土地流转等,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了集体收益,美化了村庄环境,催生出一批美丽乡村。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城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项资金债务机制
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的监督及管理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及审计对策
不知情配偶是否应承担另一方因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形成的所谓夫妻共同债务?
债务危机离我们有多远?
海宁:推动专项资金管理出成效
皮革机制
加强专项资金审计监督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