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创”模式下的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2017-12-19 12:25宋永春夏金海卞继红仲之祥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3期
关键词:实训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双师型

宋永春+夏金海+卞继红+仲之祥

摘 要: 经管类专业在专业教学中经常会面临“眼高手低”的局面,在全球人工智能化浪潮冲击下,我们应深层次思考传统教学模式下一步应往哪个方向去的问题,在创新创业模式引领下,我们应进一步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平台,以大创项目、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不仅使管理类专业全体学生受益,同时可以为全校其他专业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和实训基地及服务,从而使全校学生受益。

关键词: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双师型”;实训平台

在全球人工智能化浪潮冲击下,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管理类专业应以地方經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柔性拓展能力的应用型管理人才,通过大创项目、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不仅使管理类专业全体学生受益,同时可以为全校其他专业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和实训基地及服务,从而使全校学生受益。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类学科根植于社会、实践性更强,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难度较大。为此,必须强化和优化实验、实训教学,优化实验教学体系,从而有效提高实践实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1、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国家教指委明文规定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课时应不得低于20%,但往往在实际操作时这一比例一般不能达到或勉强达到。

2、实践教学课程孤岛化现象严重,不够体系,综合性不强

目前,单个实践教学环节操作已较规范,但是实践教学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和思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能完全衔接。管理类专业普遍设置了不同的实践课程,但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综合性模拟实验课程较少,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薄弱

高校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能够胜任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但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感性认识不强,学生接受到的实践指导往往比社会要落后一到两年。

4、实践教学基地匮乏

目前各个学校都于校内外建立了一些实习基地,校内模拟实习利用较充分,但不能完全与社会接轨,校外基地的利用效用不是较好,一是人员受限,不能同时接受多人进行实习,二是指导受限,无法配备有经验的指导老师进行精准指导,使校外实习效果差强人意。

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思路

1、管理类各专业应根据各自特点重新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境、 实践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管理四部分构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按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要求。以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关系确定层次,以能力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环节确定模块,以学科竞赛驱动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明确目标定位,人才培养凸显“双创”特色

通过建设,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融入并引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教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课程,有机融合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还应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沟通,与企业负责人、中层业务骨干零距离接触,充分了解并体会来自一线的职业经理人对知识、素质、能力的需求。根据不现专业的特点,开设工程技术类课程,并对接行业企业,显现行业特色、校企合作办学特色。

3、突出创新创业,培养创新型人才。

应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入手,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考试方式改革、教学研究、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实验室及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等全方位、全过程、多环节展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同时,重视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创新创业标志性成果培育。现行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开设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与创业管理”理论课、“创业方案设计”和“跨专业综合实训”等集中实践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校还专业设立创新创业研究所,建一支创新创业教育的名师队伍,专门开展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工作和实践指导,如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的指导。

4、重视工程实践,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重实践的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定位的重要支撑和保证。目前 “双师型”师资多为具备相应资格的本校教师,企业导师少且企业导师直接参与课堂教学较少。因此,需要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水平和参与教学的深度、广度。“送出去”,即有计划、分批次地学院专业教师送到企业开展工程实践,开展产学研活动;“请进来”,即聘请企业导师参与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使理论与实践“零距离”。

5、强化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暨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建设,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视经济管理学科训练示范中心建设,以提高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开放共享平台。此平台建设,主要功能是开展学生创业方面的综合素养的培训,包括创业注册流程、创业企业的模拟经营管理、项目管理、创业计划、创业实战等。此平台既可服务于经营类专业跨专业综合实训,又能服务于全校创新创业教育。 通过建设,将中心建成“一个基础,四个平台,六大支撑”的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建成一体化综合训练平台、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

6、“嵌入式”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新建和升级校外实习基地,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使部分课程“学习过程工作化、工作过程学习化”。学校应积极与当地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积极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兼职教师。

7、创新创业课程及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建设,使创新创业课程能充分体现办学特点、专业特色,解决目前创新创业课程“虚”、“空”、“不接地气”的现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各种创新训练、创业实践的热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建设,组建创新创业教学团队,条件具备时,成立学院创新创业教学课程组,打造既有理论造诣、教学能力又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团队。

8、基于行业背景的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

通过建设,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完全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要求,体现行业背景,对接企业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加强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教材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出版一至两部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学院教学特色的教材。

三、主要解決的教学问题

该成果主要解决了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针对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千校一面,解决了课程体系与培养中小型企业一岗多能、复合型人才要求不匹配的问题;解决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老化,与中小型企业会计岗位能力需求脱节的问题;解决了支撑课程体系有效实施的系统化教育资源体系,包括师资、资源保障、实践教育平台等不适应的问题。

应用“集成创新”思维,构建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面向中小企业的集成创新的管理类专业课程新体系。

1、按照学生未来就业岗位能力需求,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办学理念陈旧,培养目标定位雷同,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讨论,经过国内外比较、调研、充分论证和顶层设计,并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实践,提出了管理类专业学生需具备“服务地方”“应用性”,具备“上手快”等特质,培养目标定位突显服务中小企业“两强一快”。

2、优化管理类专业课程群,打造特色教材

管理类专业中以会计学专业为例,我国传统会计教育的课程体系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线,会计课程体系缺少服务于税务部门以《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的小企业会计课程,建议增设并开发培养适应中小型企业会计岗位能力的理论和实践课程群,如小企业会计、小企业管理、小企业财税管理、小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小企业财税训练营、小企业沙盘模拟等。围绕这些特色课程群,学校应配套进行特色教材建设,如《小企业会计》、《小企业会计实务》、《小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等特色教材。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投入,添置、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建立经济管理学科训练中心、省级大学生创业平台、与企业共同开发“小企业财税训练营”等,配套齐全、功能先进、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平台已经形成。如我校先后与盐城市小企业孵化基地、盐城永华会计服务有限公司、江苏仁禾中衡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签订了校企深度合作协议,建立了20多个校外固定实践基地。以学生社团活动为抓手,选派骨干教师担任指导,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参加实践、提高能力、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尤其是培养中小型企业“两强一快”特质管理类人才的综合实验平台——“小企业财税训练营”,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税务、市场营销、风险控制、决策等能力培养内嵌其中,融中小企业的生产线业务、会计岗位业务、市场营销、经营决策分析为一体,既可以单人训练,也可小组对抗,对提升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大的辅助作用。通过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基于中小型企业管理实务的综合训练,实现专业教育和岗位教育的有机结合。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学生综合素质强,就业率高。

①通过优化课程体系,积极面向中小型企业,培养涉税政策运用能力、分析和辅助决策问题等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提升地方本科高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受益人数较多。

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如我校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七项,获国家级学会级学科竞赛奖十二项,获省级学科竞赛一等及以上奖励十项。

③学生就业率高,面向中小型企业的岗位适应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我校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8%以上,其中有78%的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

2、用人单位评价高、社会及媒体反响热烈。

①我校的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改革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同。毕业生的岗位素质能力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根据学校近三年对用人单位满意度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有95.8%的企业对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总体评价为满意或很满意,100% 的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满意。

②学生面向中小型企业的创新创业能力受到社会及相关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日报等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影响广泛。对本校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予以肯定,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3)教学成果深受认同,特色鲜明,示范辐射作用广泛。

①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丰富,对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具有积极借鉴意义。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项目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丰富。部分成果经提炼在财经类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教研论文二十多篇,出版了特色教材十多部,主持江苏省教研教改项目多项。

②本校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得到相关地方院校的认可。国内多所地方高校如安徽理工大学、铜陵学院、江苏科技大学等来校交流地方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2014年以来出版的特色教材《小企业会计》累计印量2万余册,全国近百所应用型地方高校使用,评价良好。

③本教研成果多次在全国会议交流推广。课题组先后在“中国会计学理论与教学高级研讨会(2014年2月,上海)”“全国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暨系列教材编写会(2015年1月,南京)”“名师谈课程与教学系列活动暨全国经管院系实践教学师资培训与沙盘交流会(2015年7月,贵阳)”作了“小企业会计课程在应用型高校的独立设置与系统建设探索—以盐城工学院为例”“小企业会计教材特色及课程建设”“小企业会计课程设置及教学问题探讨” 等主题报告。本成果在全国性会计学专业学术会议上的交流与推广,得到了地方高校的与会代表的广泛认同,影响深远,示范辐射作用明显。

总之,“双创”模式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应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蓝图,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为引领,以职业经理人的知识、技能、素养的培养为主要内容,强化管理知识教育与工程技术的融合,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及教材建设、校内实验教学平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主要抓手,通过开展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学科竞赛、创新实践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不仅使管理类专业全体学生受益,同时可以通过为全校其他专业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和实训基地及服务,从而使全校学生受益。

猜你喜欢
实训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双师型
高职综合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开发与应用的思考
高校会计实训平台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会计凭证实训平台设计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