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下的高校科研经费风险管控

2017-12-20 00:58倪军
财会学习 2017年24期
关键词:放管服风险管控科研经费

倪军

摘要: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其总体要求中提出坚持“放管服”结合,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的管理权限,这对高校科研经费的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篇文章首先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进行阐述,从科研经费管理主体意识不强、科研经费预算和研发实际需求相背离、科研项目效益缺少确定性三个方面,对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解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放管服”下的高校科研经费风险管控优化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相关领域提供些许的参考。

关键词:“放管服”;高校;科研经费;风险管控

高校作为落实科研探究的主要场所之一,为了确保科研项目顺利实施,国家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投放力度逐年加大,直至2014年,全社会科技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已超2%。在国家充足研发经费投入的条件下,高校科研经费数额也是成倍增长,经费支撑下的项目研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取得的国家级科技奖项的数量有目共睹。但是,我国相关纪检、审计部门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并指出了当前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中存在不少问题,频频曝光的科研经费违法违规案件,以及不断滋生的经费腐败现象,给我们科研经费的管理和控制敲响了警钟。科研项目的全面落实必将需要诸多经费的支持,然而科研项目的经费申报和具体使用方面,普遍缺少精准预算和全面过程管理。事实情况下,科研项目经费真正用于研发本身一般占据科研项目的三分之二左右,很大一部分科研经费流失于科研项目外部。针对我国高校科研教师工薪来说,其构成大部分为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而其绩效工资的考核发放与科研项目经费取得的数量关系密切,许多学校将之作为关键指标评价法KPI的指标之一。为了满足个人经济需求,人为降低科研经费投放,导致科研经费虚报虚列等现象出现。这些现象,不仅给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还增加了政府部门财政支出压力。因此,高校要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实现对科研经费的全面监督,减少科研经费流失风险出现,从而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落实和发展。下面,本文将进一步对“放管服”下的高校科研经费风险管控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当前,高校科研经费依据项目来源性质不同,可总体划分为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和高校自筹自设的科研经费。其中,纵向科研经费是指学校独立或联合承担,由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国家部门、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及其委托授权管理的各大军工集团和各省、市直接下达的各类计划项目经费。这类经费是具备财政特性的经费,它是高校内部预算拨付资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涉及了国家级别、省部级别、厅局级别等各个层级的科研项目。横向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社会,是指境内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拨付学校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现代信息服务类的项目经费,这些经费可以当作高校科技创收。针对于纵向科研经费以及横向科研经费来说,不管是在来源方面,还是在本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形式[1]。纵向科研经费需要把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进行融合,构建一个有针对性的管理形式;横向科研经费通常来源于市场要求,把服从市场当作导向,迎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不管在体系方面,还是在制度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管理机制缺少完善性、项目预算编制不规范、财务核算不及时不精准等。而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与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相背离有关。

二、当前高校科研经费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主体意识不强

高校科研经费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纵向,另一个横向。从纵向角度出发,主要指国家、政府部门以及其他专门领域拨付的用于科学研究的费用;从横向角度出发,主要指院校对外落实科学研究活动所筹集的不包含纵向经费的所有费用。高校通过获取或者应用资金来落实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职责。对于取得的各类经费,高校一般采取项目负责制,也就是“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负责人,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而学校是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对科研经费主体承担法人责任,这样对于经费管理来说,存在两个责任主体,而这两个责任主体之间的责任界定不清,会导致经费管理主体意识削弱。

实际上针对所有经费来说,不管获取渠道如何,一旦变为高校事业收入,就应该由高校来进行统一管理和配置,而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一些高校把科研经费的获取当作资金筹集方式,并且人们普遍认为依托科研人员研发方向和专长申报获得更多的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科研经费也就相对越多,取得科研经费数量多的院校科研成果也就越好,这样高校的吸引力和排名也会相应增强和提高。高校由此片面的追求科研项目申请规模以及数量,忽略了科研项目本身的科学性。并且科研经费作为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和提升的关键指标之一,同时一些高校将其当作引进和挽留人才的重要措施,因此没有给予科研经费使用高度注重,两个责任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关切,使得一些科研經费使用上的风险出现。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就是经费管理主体意识削弱,缺少科研经费风险管理意识。

(二)科研经费预算和研发实际需求相背离

高校为了获取更多的科研项目,把申请科研项目数量以及规模当作教师以及有关部门考核关键因素。部门为了本身的业绩,也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必然会给教师提出更多的要求,而教师无论从职称晋升,还是绩效考核方面,都要全面考量,同时还想在科研经费中获得一定利益,导致部分教师给予科研项目申请高度注重。科研项目经费的重要性直接影响教师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而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将会给科研项目申请带来一定影响。这种情况下,项目申请人员在开展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工作时,往往注重项目评审、预算审批人员的喜好和满意度情况,以期提升项目审批通过率,使得项目经费预算和研发实际需求相背离。当科研经费拨入或者汇入学校之后,学校根据相关任务书或者合同,将对应的经费下拨给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根据研发项目的经费预算和研发节点,对项目展开实施,在实施或者研发过程中,由于预算申报环节背离的风险点,必然导致预算执行的偏差,这样就会在项目经费应用中缺少预算凭证,出现挪用占用现象[2]。endprint

(三)科研项目效益缺少确定性

科学研究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研发项目立项并投入经费,并不一定都能取得研发成果,“摸着石头过河”,容许试错,容许失败,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但这也带来了科研项目效益缺少确定性。另一方面,项目经费缺少科学预算,导致科研项目经费真实应用效率不高。预算费用和研发需求产生的真实费用之间存在差异,科研项目投放和产出不成正比,导致不能精准评估。在项目验收的过程中,一般依照项目预算来对费用应用情况进行核查,在费用应用的精准性以及规范性方面,实际上在一开始就已经出现依据上的风险点,这同时也导致科研项目真实效率无从问之。

三、“放管服”下的高校科研经费风险管控优化措施

(一)构建科研经费管理和管理会计相结合的管控方式

有关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意见中已经明确指出,要想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全面改革,就要实现“放管服”的融合。所以,我们不但需要将管理重心放置在“放权”方面,同时“管理”以及“服务”也尤为重要。作为科研经费管理的法人责任主体,只有在保证管理到位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服务质量提升。一方面,管理会计作为科研经费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财务会计进行比较,管理会计更具主动性,其可以对科研经费管理标准明确、计量以及探究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有关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意见中也提出了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实际上就是给科研工作提供专业财务服务。其中包含了预算、决算以及评估等[3]。因此,为了实现对科研经费的监管和评估,就要构建科研经费管理和管理会计整合结构,将管理会计融合到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实现经费管理的“放管服”,从而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水平。此外,为了保障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更好开展,还要提升高校科研费用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通过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方式,提升经费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从而保障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全面开展。

(二)实现人力资源风险管控

在获取更多的科研项目,不得把申请科研项目数量以及规模当作教师以及有关部门考核唯一标准,不管从职称考核,还是绩效考核方面,都要全面思考,并且还要做好人力资源的风险把控工作。首先,把激励当作主要方式,实现对科研人员管理。因为剩余权限的落实主要取决于控制权限,而剩余权限是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决策权,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决策风险抵御能力。因此,高校可以采用激励方式来调动科研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制定考核方案,提升科研工作人员综合素养。其次,构建综合科研绩效评估机制。高校人力资源业绩考核具有一定的繁琐性,即便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展了科研成果考核工作,但是因为科研结果自身具有差异性,导致科研结果差强人意,所以,这就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构建完善的财务以及非财务同行指标,也就是人力资源所有人员的激励薪资需要建立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思考方面。

(三)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部门联动,实现高效率管理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稳定提升,各个领域在开展管理工作时,也开始就将现代化技术运用到其中,实现管理工作的信息性。因此,高校在开展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时,也可以将信息化技术融合进来,构建完善的信息化处理平台,并且让各个部门以及职工都参与到其中,实现部门的联合,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科研费用管理效率,同时还能降低科研经费管理风险的发生机率,从而促进高校科研工作更好开展。

(四)加大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第一,實现事前管控。财务工作人员应该全面参与,针对科研经费数量多的高校来说,需要在内部构建科研经费管理机构;针对研经费数量少的高校来说,则应该把财务人员融入到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对科研预算实施考核,并给予针对性意见。第二,实现事中管控。一方面结合高校科研特性,建立负面清单,同时采用公务卡结算的形式,提升支出公开度,另一方面,采用信息化方式来对项目预算落实情况的监管,给予费用支出考核重点高度重视。第三,实现事后管控。除了要开展科研成果考核工作之外,还应该对经费预算落实状况实现考核,结合考核结果,构架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从财务角度入手,结合财务报表相关数据,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从而提升科研效率[4]。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在开展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时,需要对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全面探究,做好风险识别工作,对各个科研项目存在的风险点加以评估,并从“放管服”角度入手,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大财务报销审核,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流程,在保障科研经费应用安全的基础上上,将科研经费的应用效益进行高效发挥,从而促进我国高校科研工作更好开展。

参考文献:

[1]叶虹.高校科研经费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路径探微[J].龙岩学院学报,2015,06:120-123.

[2]刘泉兰.基于最优管控模式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探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16-120.

[3]时瑞雪.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途径分析——以风险导向为视角[J].现代经济信息,2016,10:215.

[4]张浩,王瑞龙.基于风险导向的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6,34:78-80.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放管服风险管控科研经费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风险考量与管控
浅谈集中监控开关实传试验的“三步控制法”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国家发展改革委: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放管服”
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控及应对策略
推进“放管服”改革释放更多制度红利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研究
不要把院士的科研经费变成唐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