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湖记

2017-12-21 22:45乔洪涛
西部 2017年6期
关键词:湖畔林子湖水

乔洪涛

1

进入三月,泥土散发出暖烘烘的香味。那是冰结了一个冬天后化解的味道。板结的颗粒吸足了湖水,悄悄散落下来,释放出泥土的暖香。仔细闻一闻,这香味中又夹杂着冰水融化的清甜。这清甜来自前天突然下的一场春雪。春雪来得始料未及。本来雨水的节气都过去了,阳光和煦,气温升高,湖水变得碧绿,湖堤上芦芽尖尖,都拱出了地表,春雪陡然就来了。

一点招呼也不打,一阵凉风从湖面升起,天空一阴,南风瞬间调转了风向,成了西北风。西北方向有山,山上背阴处还有斑斑点点未融化的积雪。到了傍晚,先是下起了冷冰冰的春雨,等雨打湿了枯草,打湿了湖面,打湿了湖畔高高白杨树上的鸟巢,大约有一刻钟的时间,雪粒子就刷刷地落下来。哗啦啦一阵细微的声音过后,白色又重新覆盖红紫色的泥土。那颗粒坚硬而干爽,砸在地面的草叶上,迅速滚进了枯黄的草丛里,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很快就钻进泥土中寻不见了。雪粒子下了大约一刻钟,就变成了大片大片的雪花。湖畔转角的一株蜡梅,花开得正好,红艳艳的细小梅朵,热烈地绽放,开在白色的雪花中,火红醒目,让人不由自主地亲近过去。

春雪来得快,走得也快。黎明的时候,天色一转,雪突然就停了。仿佛被一只大手扎紧了口袋,再凋落不了一片。阳光重新播撒下来,暖烘烘的香味又吹出来,离远了看,泥土和湖面之上有一缕缕的袅袅蒸气。阳光打在草尖上,草尖就顶着水珠冒了出来,而且比之前更娇艳;打在湖堤上的车辙,车辙就汇出了一汪清清的泉水;打在码头停泊的野舟桅杆,雪就顺着竖木滴落到了湖里。

三月的湖风,不徐不疾,缓缓刮来。夹裹着湖心的黑头鱼吐出的气泡,捎带着白鲢鱼泛起的水花,还有欢快的鸥鸟疾飞中羽翅一点碰触湖面荡起的涟漪。蜡梅零落,花叶渐繁,当第一朵杏花开放,湖畔野地里一声牛哞,勤快的农人架起犁铧,开始了春耕。好多年了,现代化的农村里机器耕作取代了传统的手工,这种一人一犁一牛的画面,像失传的旧故事里珍藏多年的记忆,早已经不见了踪影。唯有在这个湖畔,在这片黝黑紫红的泥土地上,在这一小块高高低低、沟沟壑壑、凸凹不平的湖畔田野,才又看到了炊烟与黄牛,看到了身披蓑衣的农人。犁地的老者所做的劳作已经不再是一种生产,更多地成了一种象征。象征什么呢?

我想起《论语》里耕作的隐者,想起耦而耕的长沮和桀溺面对子路的问津时耰而不辍的回答——“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想起那个植其杖而芸的荷蓧丈人振聋发聩的诘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许多年来,我从泥土地上逃了出去,像一根地瓜蔓般一步一步爬进城市,在写字楼的整洁亮堂的写字台上,用一支笔在纸上写着之乎者也的废话,我还以为收获了思想、智慧和视野,掌握了对这个世界发问的话语权,殊不知那纸上的庄稼和文字是如此苍白。如果回到田野,回到湖畔,回到农人耕作的渡口,我也会被诘问,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伪夫子吗?

幸好有这一方湖水,幸好有这一次邂逅。湖边木栅栏的码头上,还拴着朋友用两瓶酒换来的一条斑驳的旧船。木板做成的小舟已经逐渐被渔人淘汰,就像那手写的诗稿,一笔一画,怎么比得过电脑的快捷?这慢的、旧的、老的、破的旧船已成为岁月湖滨任意飘荡的不系之舟,它的意义已经成了朋友生活中的抽象符号和借代。是几年前辞职归隐,水边筑庐、借湖而居的惬意,还是退出红尘、回归田园,野渡无人的自横?

得船的那日,是我见过朋友这些年来最高兴的日子。破裂的婚姻,失败的生意,身染沉疴的绝望,生活像一把重锤把他击打得灰头土脸。谁给了他一种力量,让他放下?谁给了一种牵引,让他临湖听风?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那一天,我们都过来,带着酒与诗,带着花与歌。我们买了最好的油漆,找来了滨湖百里最好的船工木匠,我们要收拾一条岁月之舟。我们要让这条被波浪侵蚀、时光冲刷的木船重新扬帆出征。我们都把那一天看作一种隐喻,生命的隐喻,或者后半生命运的起兴。不仅仅是朋友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抱布贸丝的氓,“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我们还可以等来甜美的生活么?

成为一个湖人,和大地上的农人一样,劳作是生命依存的必须。一座茅庐,一叶小舟,我们仿佛走进了古人的诗意,春夏里泛舟湖上,秋冬里独钓寒江;白日里长啸当歌,夜晚中冰湖洗月。每日划船进湖,成为朋友的日课。

春耕的季节,渔人也像农人一样忙碌起来。这个季节,湖水慢慢涨溢,水草开始疯长,深湖里的藻类逐渐浮满了湖面,浅水处的芦苇利剑一般密密扎扎钻向天空。湖畔的树林枝繁叶茂,重新遮蔽了黑乎乎的鸟巢,湖心岛的菖蒲和水稗子叶须攀爬,开出水中红烛和毛茸茸的暗黄花朵。湖水的味道变得腥气起来,那是鱼虾的味道。湖水中青蛙鸣叫,碧荷叶如铜钱,长腿鹳翔集湖上,白鹭在湖心洲上热情恋爱。

朋友每天都要到湖中划船。两把木桨缓缓地划出两道人生的履痕,像生命走过的脚印。把木舟放逐于水上,把自己放逐于水上,才能心安理得。用力划出的每一桨,都是湖面春耕。朋友诵:“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他把船行湖上看成是一种庄严的仪式。他采用这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在偌大的湖面上忙碌着。横。竖。阡。陌。东。西。南。北……农人耕作播种,渔人撒网捕鱼,作为他,以船代犁来回穿梭,就是他的春耕,湖面就是田野,船桨便是镢头,深耕易耨,以此唤醒湖神,唤醒湖中众多的食草家族,就像是生命中的每一次阅读、每一次写作。

每一次春来万物生。

2

在湖邊与在城市中的感受,最大的区别是时间。城市中的时间像奔腾的长河,像天空中倏忽而去的飞禽。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每时每刻都在悄悄地溜走。一睁眼,天亮了,一推窗,天黑了。坐在装修精致的狭小空间里,四壁雪白,白炽灯泡不分白昼黑夜地亮着,闪着荧光的电脑屏幕像一眼深井,看过去,就会把你黏住,把你吸进去。那是一个斑驳陆离的世界,充满了现实世界中有和没有的——偏见、欲念、谎言、虚幻、暴力和暧昧……每个人都是统一样式的职业装,雪白的墙壁上悬挂的钟表全换成了扫秒式,再无任何一点滴答的声音,也不会再把你的时间切割成一秒一秒;人们手腕上的名牌手表成了冷冰冰的铁制摆设,一台机器的跳动再也赶不上脉搏的速度。

而在田野,在湖畔,在湖上,这一切都不一样。不仅仅是放眼而望的浩渺,不仅仅是错落有致的乔木与矮草,不仅仅是鱼虾欢腾的喜悦、鸥鸟振羽的悦目,不仅仅是天籁之音。它所不同的,是一切。就像是矛盾的两面,外与内,张与弛,张扬与内敛,阐发与总结。

在湖边,时间是实实在在看得到、摸得着的,是可以感知、可以用来享受的。

时间在湖水里。每一阵传递的波纹,每一圈微妙的涟漪,都是时间的载体。一只鱼虾的呼吸,由下而上升腾的气泡,气泡里包围着的小跳虫,坐在荷叶上看天的青蛙,湖畔啄泥的燕子。你仔细看,它们每一次扇动翅膀,都是推动着时间在飞行。时间溶解进每一滴水中,整个大湖就是时间的仓库。每一寸日光的移动,都是湖水光与影的交替。每一立方厘米湖水的体积,都是时间沉甸甸的分量。浮舟湖上,一切都静止了,静到你可以听见时间哗啦啦的流淌之音,你每划一桨,就拨开了一秒钟的时间;你掬起一捧水,指缝间流淌的水珠,是时间的液体,掉落湖心的每一滴,都是一秒钟的平静与精彩。在湖边,时间是那么长,长到你感觉不到它的流逝,从生到死,看到的都是静如处子的水。

时间是每一条鱼虾,是每一个小小生灵。一条鱼,吞水吐月,每一个呼吸的气泡,每一个闪光的鳞片,都记载着晨暮星辉,都回荡着暮鼓晨钟。水面上不知冬夏的蜉蝣,来不及等待一场雨,来不及等待一场雪,就欢乐地死去。一次水蛇的泅渡,一只青蛙的冬眠,一只喜鹊傍晚的歌唱,一群乌鸦聒噪的交谈,都可能成为一次绝响。出生,成长,死亡。谁也无法逃脱的宿命,谁也无法躲开的过程。在一片水域,时间以残忍的面目左右了一切。夏日的烈日下,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溺水而死,时间就此停止;冬季的湖冰上,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陷入冰窟,时间就此凝固。时间吞噬了生命,就那么一瞬间的惊慌,很快又复归到平静。时间是公平的,可以淹没一切,送走一切,但时间又是最不公平的,“不可语冰”的夏虫与“以八百岁为春,八百岁为秋”的大椿能一样吗?

时间在湖畔流动着,生长着,变化着。它藏在每一根拔节的苇草中,你随便掐开一棵苇草,每一个生拔的骨节都藏着一滴液体的时间。在春季,时间是绿叶,是水灵灵、润生生地茎叶,到秋季,时间是发白的芦花、是飘飞的蒲公英。它从泥土里流进灌木、灌注进乔木,它积聚成一个立体的木质通道,把年轮一圈一圈刻进去。时间随时流走,时间也可以积累。它也是有颜色的,最早的时候是绿色的,后来是花色的,到最后,全成了灰白色,成为黑色。成了与泥土一样的紫红色。

在这里,空气中到处都是湿漉漉的时间,随便挥一挥手,就可以抓到一把。在湖畔,时间是可以浪费的。漫步湖畔,像一朵闲云,走走停停,随便了解一棵草的生死枯荣,观察一片田野的繁茂肃杀,思考一只蚂蚱的前世今生,与牧羊人用一个上午闲扯淡,陪垂钓者用一个下午发呆,或者就躺在湖堤上,懒洋洋地晒上一天太阳,你也不会觉得心疼时光。

卢梭在瓦尔登湖畔无所事事地居住了两年,二冬在终南山的破院落里一待就是四年,苇岸用一年的时间在同一个地方拍照记录《大地上的事情》……到了野外,到了湖畔山间,时间就会慢下来……慢下来……

泥炉子上烧开一壶水,需要不短的工夫;劈柴做一顿饭,需要两个小时;出门散一次步,需要好一阵儿子……缓慢的空气里,弥漫着缓慢的情绪,时间不再成为滴答的催命鬼,时间成了用来享受的幸福光阴。

就像朋友,活过了五十岁,来到湖畔,在养鸡喂鸭、划船看水中活过的每一天,都相当于他前半生的许多天。

3

沿湖堤蜿蜒。在堤的外侧,有一片长达百里蓊蓊郁郁的林子。最早的时候,林子里树木间杂,杨树、槐树、柳树……好多品种都有,到如今,除了林子核心的野生树,许多老树种都消亡了,田间地头,甚至最肥沃的土地里,剩下只有白杨树。

白杨树好栽易活,树干笔直,长得高,长得快,对环境要求低,材质可以做多种用途,逐渐成为一种经济树种。湖畔的老百姓在田间地头,栽种杨树的很多。几年的工夫,木材就可以伐了卖钱。

我曾多次到这片林子里玩耍。少年的时候,林子人迹罕至,野物野味甚多,我常和几个伙伴钻林子。一片原生态的树林对一群十五六岁的少年來说,那么诱惑。

夏天放暑假的时候,我们骑着除了铃铛不响浑身都响的大金鹿自行车,飞一般朝湖畔林子奔,三十里的路,只一个小时。来到湖边,我们把自行车朝树一靠或者朝草地上、湖堤上一歪,就脱了衣服,赤条条跳进湖里。一个猛子扎下去,从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凉沁沁的湖水把我们包围。我们黑黝黝的身体全部泡进湖水里,成了湖里的一条黑鱼。有时候我们就那样仰着躺在水面上,让暖烘烘的太阳晒着我们,舒服极了。

在水里泡足了,玩够了,我们就会钻到林子里去。从湖畔一直延伸到田野的林子,高高的树木遮天蔽日,地下是厚厚的草毯子。赤脚踩在上面,柔软的草叶子划拉着我们的脚掌,让人觉得麻酥酥的。树林子里什么都有,各种各样的树木,有的挺直,有的歪曲,不同的叶子,也开着不同的花朵。树根边,每当暴雨过后,就会生长出一簇一簇的小蘑菇。鸡腿蘑菇、伞状菇、草菇、茶树菇、金针菇、大球盖菇……我们并不太认识这些蘑菇的种类,但记得老师说鲜艳的蘑菇有毒。我们把可以吃的蘑菇装进背篼,把鲜艳的蘑菇装进编织袋,带回家去问爷爷。爷爷是猎人,年轻时常年钻蒙山原始森林捕猎,这些蘑菇他全能分辨。好多年前,我写过一个短篇小说《鲜艳的蘑菇有毒》,写的是几个少年在湖边猥亵女教师尸体的悲情犯罪故事,故事里的主角后来因误食鲜艳的蘑菇而死。张炜先生在多部书中都写到过海边的林子,林子里有獾、野猪、狼和可以变换人形的怪物……神秘的林子在他的笔下愈发显得神秘。这常常引我入胜。

一片林子之于一个湖,再必要不过了。没有长长的林带,没有葳蕤的植被,一个光秃秃的湖横亘在大地上,不仅不能成就一个美丽的所在,还会成为一个伤疤。同样,一片林子,对于一个少年来说,一样具有探险寻秘的吸引力。

就像眼睛上的睫毛,就像乌黑的长发,一条林带成为湖的精神附着、灵魂归宿。只是每到春天,湖畔树林总会来一些叮叮当当的伐木者。

祖父曾描绘过他在东北森林做伐木工枯燥乏味的生活,但我却听得津津有味。我喜欢看电影中那些伐木工的故事,身穿工服的工人扛着斧头,提着电锯,开着大马力的装载车。偌大的森林,刷刷的锯木声,叮叮当当的砍木声以及脱掉上衣露出胸肌和腹肌的扛木工……

湖畔的这片树林,一年四季都不断有伐木者到来。他们仰起脖子,打量着树木的高度,又伸手搂抱着测量树木的粗度,很快他们就能估算出一棵树能出多少方木料,值多少钱。等与卖家商定好,在每一棵可伐的树木上砍上记号,把一沓钞票交给主人,他们就开始伐木。

伐木是一种合作劳作,也是一种偏向于原始的工作。伐木还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笼上了一层文化的色彩。在遥远的春秋时期,我们就听到过《诗经·魏风·代檀》中坎坎伐木之声,那一斧一凿的砍伐,不仅仅是在砍伐树木,还有由此而声讨的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朋友热爱木工,是一个出色的业余木匠。他屋里有一间木工室,里面存放着锛子、锯子、刨子、墨盒、凿子……木匠工具一应俱全。他排斥所有机械制造,他的木工纯属手工。他每天都去林子转悠,捡拾一些伐木者丢掉的树根、树段回来。每天下午,他都会钻进木工室,叮叮当当忙个不停。

我喜歡闻那些木料的味道,刨子卷起的刨花随意地撒了一地。锯开木头的纹理散发出来的时间的香味,让我沉迷。光滑的平面上,一道一道的花纹像是木头上的云朵。朋友用木头做的小凳子、小椅子、花木笔筒,用树根雕刻的小茶台、大茶几,满满当当地堆放在屋里。朋友乐于把他的手工送人,我们也乐于把这一个个吸润着湖水灵气和田野泥土味道的木器搬回去,或置于案头或放于书房,使劲嗅一嗅,马上就可以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田野清香。

伐木,作为《诗经》里传下来的一种遥远的手工,吸引着我,诱惑着我。我曾幻想,有朝一日,除了于湖边筑庐,呼吸吐纳湖水的氤氲,我还要亲自手挥利斧,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伐木工。

彼时,坎坎伐木的声响将成为我为这个世界奏响的最美妙音乐。

猜你喜欢
湖畔林子湖水
湖水和北风忆
心中有湖水
湖边
涟漪湖水
Summer Vacation
破解湖畔“密”语
破解湖畔“密语”
湖畔野炊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冬日的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