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背景下改进军队政治工作的思考

2017-12-25 08:50李元正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41期
关键词:政工干部官兵政治

◎李元正

创新发展背景下改进军队政治工作的思考

◎李元正

当下,政治工作无论其方法还是内容都没有充分有效地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无法有效塑造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进而为应置于“我军建设发展的全局的重要位置”的“创新发展”提供服务保障作用。究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强有力的制度作为支撑,致使政治工作重视不够、没有足够的条件和动力涉及“创新发展”的内容和方法、无法很好地培养适应创新发展需要的政工干部。所以,要让政治工作发挥对“创新发展”的服务作用,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完善政治工作的制度。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当下政治工作出现的不能服务于创新发展的问题,提出在政治工作的形式、内容和对政工干部培养的一系列相应制度措施,让政治工作在改革进程中能够培养塑造符合军队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发挥对“创新发展”的服务保障作用,从而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助力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创新发展呼唤军队政治工作的有力支撑

2014 年10 月,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主席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场考试,我军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付。”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强调了在新形势下尤其是军队改革中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明确了政治工作未来的走向和发展趋势。习主席的讲话要求我们,在军队改革中,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让政治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强军目标的强军梦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政治工作难以为创新发展提供有效担当

习主席强调:“推进军队改革创新需要全军官兵共同努力。” 推动军队改革中创新工作的关键就是要调动全体官兵的积极性,发挥广大官兵的首创精神,打响创新的“人民战争”。而政治工作要把“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服务保证作用”摆在重要位置,就要求其必须更加注重人的工作,必须通过合理的形式、合理的内容鼓舞,激发广大官兵的创新热情,培养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但是一段时期以来,我军的政治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总的说来就是没有充分地调动广大官兵的创新热情,没有有效地起到培养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作用,从而没能很好地为“创新”这个“我军建设发展的全局的重要位置” 提供坚强的服务保证作用。

政治工作不能很好地被重视。政治工作要能够发挥服务保证作用,首先必须要保证其最基本的地位。而一段时期以来,我军政治工作一直面临着不能很好地被重视的困境,政治工作的作用难以充分有效地发挥。当下,不少单位把政治工作当成是“软指标”,把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仅仅理解为“补笔记”以应对上级检查,很多教育学习内容只能分散开展或依靠官兵个人自学,教育效果难以保证;而把军事、行政工作看作“硬指标”,看作部队唯一的实质性工作,单纯军事思想严重,以致什么工作都可以向政治教育要时间,每周一天的政治教育时间不能保证,教育时间被占、挤、 压情况时有发生。政治工作首先要保证其最基本的地位,才有条件去调动广大官兵的创新热情,起到培养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作用,去为“创新”这个“我军建设发展的全局的重要位置” 提供坚强的服务保证作用。

内容方法与现实脱轨。政治工作要想激发广大官兵的创新热情,培养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在保证其最基本的地位的同时,其内容方法也要紧紧围绕“创新”来展开。但是,当前我军的政治工作在内容上不能很好地紧贴军队创新发展要求,无法充分塑造高素质创新人才,在方法上不能有效调动官兵的创新热情,政治工作相对于“创新发展”需要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就政治工作的内容上来看,当下的政治工作依然是套话多、空话多、口号多,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关于创新的内容和影子还不够。但是,当下的战争形态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创新被摆在我军建设发展的重要位置,政治工作要想为提高军队的创新能力服务保证,就必须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向知识和科技进军。面对广大官兵成分发生的结构性的变化,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的城市兵、大学生士兵,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触频繁的官兵,再一味用空话、套话、口号去开展政治工作,显然对培养官兵的创新能力起不到任何的实质性作用。同时,由于官兵根本接触不到有关于创新的内容,以致根本没有关于创新的概念和意识,这让政治工作去调动官兵的创新热情也就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就政治工作的形式方法上来看,两个关键性问题尤为突出。一是我军政治工作对官兵的主体地位重视程度还不够。我军政治工作的原则要求“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要求政治工作要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采取团结、教育、感化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但是当下,“团结少数,脱离多数的教条主义作风”、“官僚主义”的作风、“主观主义”的作风依然没有解决;而我军一贯优势的群众路线的方法,对官兵耐心感化的方法,以人为本,尊重士兵主体地位的态度却渐渐消失。不少单位把政治工作当成任务,本末倒置,让士兵为政治工作服务;部分政工干部与战士完全脱节,把自己视为领导高高在上,对战士的心理和想法完全不了解,处理事情从不征求战士意见,全凭个人喜好进行;有些干部对犯了错误的士兵习惯性采用体罚的办法,其出发点不在于团结,而在于树立个人权威。在根源上不重视官兵的主体地位,不按照政治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开展工作,官兵在任务面前就不可能把自己当成任务的主体,在心理上就不会把任务看成是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东西,而把任务当成是上级领导的任务,甚至是和自己的对立的东西。同样的,在对待政工干部及其他上级领导上,士兵会主动把自己和上级领导对立起来甚至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对上级领导的态度也会消极疏远,对领导的指示要求也就大打折扣。这样一来,政治工作不但不能调动起官兵对任务的积极性,反而会带来官兵对任务的抵触情绪,不仅不会积极地完成工作,反而消极怠慢,这样的政治工作就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二是政治工作的组织形式、教育手段与“创新”严重脱节。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仍然“墨守成规”,教育方法没有很好地适应创新发展需要,许多政工干部,上政治教育课抱着“老观念”,用的“土办法”,依然还是台上读一遍,笔记本上抄一遍,依旧还是走一上课、二讨论、三总结的“三步曲”,不肯用现有的设备,不肯向信息化迈步。这样一来,即使政治工作有服务于创新的内容,也没有有效的载体和途径让官兵学习接受,官兵的创新能力还是没有办法得到提升。同时,没有有效的学习和组织形式,服务于创新的内容也就必然会沦为形式上的东西,长此以往,内容上的东西也会流于空泛,政治工作就还是摆脱不了空话、套话、口号,政治教育对战士的创新能力就没有任何培养功效,战士也就不可避免地把政治教育本身看成一项任务,政治工作的意义和服务保障功效也就完全丧失了。

政工干部自身素质不适应创新要求。同时,造成政治工作难以为“创新”提供坚强的服务保证作用的重要因素是不少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水平难以达到服务部队创新发展的需求和要求。政工干部是政治工作的发动机,政治工作能否调动广大官兵的创新热情,培养官兵创新能力,能否服务于创新发展,政工干部自身的素质水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政工干部的主观层面来看,面对当下社会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不少政工干部自身“受教育程度不够”,对新技术知识不熟悉,不会运用信息能力,加之不少政工干部是半路出家,对政治工作本身不熟悉,不会做,其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都无法满足军队创新发展的需要,政治工作也就难以推动部队形成“创新氛围”,发挥“学校”功能,保障创新发展;从客观层面来看,现存的体制机制又不利于政工干部的长效学习,不能造就满足部队需要的高素质政工人才。政工干部素质能力不强,政治工作的质量也就必然不高,整体上就决定了政治工作的作用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有关于创新的内容、利于创新发展的形式也就不能体现于政治工作中。那么,官兵还是不能在政治工作中接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起创新积极性。而不利于政工干部长效学习的机制则从客观上限制了政工干部的培养发展,不能逆转政工干部能力素质不适应创新发展需要的形势。这样一来,政工干部难以提升个人的能力素质,政治工作的质量效果得不到有效发挥,官兵的创新能力也就得不到培养,“创新”这个应置于“我军建设发展的全局的重要位置”也就难以建设。政治工作与为“创新”这个应置于“我军建设发展的全局的重要位置”提供坚强的服务保证作用之间形成一道“看不见的围墙”。

创新发展背景下改进政治工作主要思路

完善政治工作考评制度和监督制度。一段时期以来,相较于军事工作,政治工作不被重视,导致从政工干部主体到广大官兵主体在政治工作问题上都存在流于形式化的现象,政治工作也就没有足够的条件和可能去调动官兵的创新积极性和培养官兵的创新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军队改革期间的创新发展任务。究其根本原因,不是我们政治工作的生命力出现了问题,而是政治工作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军事工作有一整套完整、规范带有强制力的制度支撑,其落实情况和成绩直接关系到每名官兵主体,所以在制度下,军事工作便受到官兵重视,成了“硬指标”;而相较于军事工作,政治工作缺少完整规范的制度保障,政治工作的成绩效果不直接影响到官兵主体,所以不被官兵很好地重视,成了“软指标”,其自身的作用也就没有条件紧贴改革需要,紧贴创新发展。毛主席曾指出:“人是生活在制度中的,同样是那些人,施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实施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了。制度对了头,就会促进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各种思想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条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有效多了。” 不被很好地重视的政治工作无论如何也没有条件和机会去成为官兵的重心,也就不可能充分调动官兵的创新积极性。所以,要把“政治工作威信在全军牢固立起来”,其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政治工作的制度牢固立起来。

而制度必须涉及到每名官兵主体,尤其是政工干部主体,政治工作才能在根本上被重视起来,其为创新的服务保障作用才有可能发挥。要对政工干部形成强有力而合理的业绩考评机制,政工干部自身有了压力,才有动力去贯彻政治工作,政治工作在政工干部的带动下才能被重视,政治工作才有可能去发挥作用。具体说来,要采取上级考评与战士考评相结合,宏观考评与微观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一名政工干部的业绩,一方面,上级政治机关要以政工干部所负责的整个单位的表现情况进行考评,其指标主要是部队的战斗力水平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政治工作是为军事工作服务的,政治工作的成绩主要通过军事工作来体现。而在创新发展领域,就要以创新发展的成绩作为指标。同时,还要对政治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政治工作的具体材料进行审批,通过材料直观地考察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效果。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以战士对平时政治工作和政工干部的观点、态度对政治工作的业绩进行考评。官兵是创新发展的主体,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通过调动和激发官兵的积极性服务于创新工作的。所以,作为政治工作的对象,战士对政治工作的评价尤为重要,可以防止干部通过以压迫战士的方式追求创新指标、创新业绩的军阀主义和不良作风。而更深入地看,以压迫的方式去追求创新成绩,创新的质量水平就难以保证,放置于军队整体“创新”,其进展也必然会趋于缓慢。具体地来说,可以继承我军填写表格的传统。定期向战士发放考评表格,让战士本着团结进步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填写表格,反映对政治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建立机关与基层联动的政治工作信访制度,战士可以通过书面的方式反映对单位政治工作的意见建议。其中,要对干预战士进行自主考评的政工干部和不能自主考评的战士给予严肃处理。考评中,在以上级领导和战士共同评价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运用宏观考评与微观考评相结合的方法。以部队完成创新任务的情况、以政治工作的历史材料、以通过向战士发放的考评表格作为宏观考评的依据,站在整体的角度分析考察政治工作的业绩和效果;同时,在考评中,考评人员还要亲身走访基层单位,通过与个别战士的交流,通过个别政治工作活动的视察以点视面地具体考评政治工作的业绩。点面结合,在以寻找问题,改进方法,服务创新为出发点下,可以不断地找出并改进政治工作制约创新的方面,从而让政治工作更好的发挥服务保证作用。而对于政治机关工作的考评,也可以参考同样的机制:由上级政治机关和同级首长对政治机关整体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价,同时基层政工干部也要本着团结进步的原则填写相应的表格,提出相关的意见建议。相应的,对采用强制手段干涉考评的领导干部和不能自主考评的战士要进行严肃处理。这样一来,考评制度就不仅仅涉及到政工干部主体,还涉及到了每个官兵主体,这就要求官兵必须真正成为政治工作的主体。制度上确定了,官兵对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会提高,在平常政治工作中才能在心理上接受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创新积极性也才能够被调动起来。

依托制度让政治工作的理念服务于“创新发展”、“塑造人才”。推动政治工作为当前部队的“创新发展”服务,在以形式上的制度保障为依托下,服务于创新发展的政治工作理念也要明确起来,达到在合理外壳下对服务于创新发展实质上的充实。毛主席多次强调,“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大学校。”当下,面对改革期间军队的创新发展,要求军队必须培养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而只有明确了理念,政工干部在开展工作时才有合理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去调动积极性、培养人才,官兵才能直接接触到符合需要的政治工作,从而达到人才培养和充分调动官兵创新积极性的作用。因此,要树立服务于创新发展需要的政治工作理念。而对于树立政治工作服务于创新的理念,要在理念的范畴内明确政治工作服务于创新的组织形式和内容,使之固定下来成为日常制度。

完善政工干部的长效培养机制。政工干部是政治工作的“发动机”,政工干部的能力素质直接决定了政治工作的功效。面对当前政工干部整体能力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无法很好地适应改革期间对军队“创新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对政工干部进行能力培养,素质强化。当下,仅仅依靠政工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自我提升,显然是疲软无力的,现实也证明,这种自我发展的时间是没有保障的,效果是不明显的。所以,要完善对政工干部的长效培养机制,让政工干部在合理的制度下,在利于发展的环境氛围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能力素质,从而真正把为“创新”这个应置于“我军建设发展的全局的重要位置”提供坚强的服务保证作用“启动”起来。

要保障政工干部必要的学习时间,不吝啬让政工干部进入院校学习先进知识理论,同时政治机关也要组织学习班,组织政工干部学习政工理论、学军事、学科技、学技术,并对学习成果加以考核,使之制度化。完善对政工干部学习的激励机制,政工干部的能力素质要列入选拔机制之中,进行必要的政工大比武,把政工干部的能力素质、工作实绩与个人成长进步和福利待遇挂起钩来,真正做到调职晋级不搞齐步走,提升使用不搞论资排辈,立功受奖不搞轮流坐庄。对工作成绩突出的要破格提升使用,对优秀干部舍得放到重要岗位上锻炼,形成“能者上、庸者退”的竞争局面,对不思进取的,要进行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可以完善交流调动制度,防止岗位固化,让政治干部在多种岗位上经受锻炼,让机关干部、基层干部合理流动。在搞好本单位机关干部与基层干部交流的基础上,可在较大范围内交流使用政工干部,让政工干部在不同的单位经受锻炼,使其熟练掌握在不同的单位、以不同的职务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培养创新人才、调动官兵创新热情的内容和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为军队创新发展提供服务保障作用。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猜你喜欢
政工干部官兵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探索国企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强化路径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武警四川总队组织官兵进行健康体检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论国企政工干部的劳动成果评价
浅谈新形势下煤炭企业政工干部的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