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距原则”下的3海里

2017-12-26 03:54晓泉
兵器 2017年12期
关键词:视距肉眼风帆

晓泉

2015年10月27日,美国海军驱逐舰“拉森”号从非法我某南海岛礁12海里范围以内通过。有国外媒体报道说美方此举是援引其国内法的3海里(5.56千米)领海原则。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但所谓“3海里”领海原则的来历,却和海军技术发展有着深刻的关系。

“霸道”的美国法律

我们首先来看看美国认为领海到底应该是多宽。

美国虽然并未签署1982年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上获得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美国在1988年12月27日由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所签署的第5827号总统令中已明确指出,美国本土与各属地的领海宽度均为12海里。在美国《联邦法规汇编》第33卷“航运与可航行水域”第2.22节“领海”中则明确规定,就美国本土及各海外属地而言,领海宽度在若干涉及航运、刑事犯罪、反间谍和海岸警卫队的法律条目中均以12海里为准。不过该节同样也规定,除上述明确援引12海里领海宽度的条文以外,在其它法律规定中仍将继续沿用3海里的领海宽度。

这种双重标准的意义是什么呢?在《联邦法规汇编》第33卷第2.22节中定义,“对于任何其他国家,领海是指毗邻该国海岸且其宽度与基线得到合众国承认的水域。”换言之,在美国人嘴里,其他国家的领海宽度到底是多少,要由他们说了算!

地球曲率与极限视距

美国这种充满霸权主义气息的国内法,追根溯源,还是要归结到西方史上的风帆时代。在那个领海问题刚刚被纳入国家主权范畴的时代,欧洲国家有关领海宽度的论点均采模糊概念。最初曾有人主张,岸上人员目力所及处为领海范围。这种所谓的“视距原则”今天看来很荒谬,却在1691年丹麦国王颁布的法令和1740年教皇与拿玻里国王的协定中得到援引和诠释。

如果仅考虑到地球曲率的影响,对于站在海拔零米位置上身高1.8米的人,其目力所及最远处的海平面约为4.6千米(约2.5海里),这似乎与“3海里领海”的原则相吻合。

然而,海岸守卫者往往是从设置于悬崖或者海岸堡垒的炮台上进行观测的,观测者的位置要高于海平面甚多。假定观测者在距离海平面15米的海岸炮位上进行观测,其目力所及最远的海平面约为14.6千米。其次,要发现远方的一艘船只,不一定非要看到它的船身不可,能看到其桅杆上端悬挂的风帆就可以了。对于18世纪典型的双桅横帆船(Brig)来说,其水线到主桅顶端的高度足有118英尺(约合36米),如果我们取船高30米进行计算,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那么在34千米开外,这艘船的桅杆及其上桅帆即可进入海岸哨兵的视野。当然,没有人会拥有如此超强的裸眼视力,所以还需考虑肉眼分辨率之限制。

通常而言,人的肉眼分辨率大约为1角分(即1/60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以分辨几十米外的飞虫,却能看到数百万光年以外的恒星。肉眼分辨率不仅与目标的距离有关,目标亮度、目标尺寸及形状、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对比度、环境能见度甚至太阳照射的角度等都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肉眼的识别。根据约翰·哈滕多夫在《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海上战争》一书中的说法,如果不使用望远镜等光学器材而纯粹以目视方式进行观测的话,能够发现大型帆船的距离不会超过15~20千米。

换言之,如果按照“视距原则”来确定领海宽度,有着很大的模糊性和随意性,这也是美国在立法中给自己留下巨大机动空间的“理论基础”。

3海里上的敌我识别

既然在15~20千米距离上就可以发现大型帆船,那么3海里这个标准到底是怎么定出来的?

发现海上的航船是一回事,对它进行有效识别却是另外一回事了。在无线电和雷达尚未出现的风帆时代,要想分辨远方的船只是敌是友,只能依靠光学方式。商船和军舰会通过旗语下达命令和传递信号,国旗与军旗则成为了远距离区分敌我的唯一方式。

至于在风帆时代辨识旗帜的有效距离,我们不妨进行一个定量分析。2009年10月21日,世上仅存的一面曾于特拉法尔加海战中使用的联合王国旗(Union Jack)在伦敦拍出了38.4万英镑的天价。根据新闻报道中的描述,该旗帜的尺寸为7×11英尺(约合2.1×3.4米)。考虑从1707年《联合法案》颁布至今,联合王国旗的长宽比(5:3或2:1)和旗帜上各组成图案的比例基本没有变化。要计算出正确识别该旗帜的最大距离,我们不妨以联合王国旗上最细小的图案——代表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旗的红色斜十字为准。在本例中的旗帜长宽比为5:3,查相关资料可得,其红色斜十字的宽度与旗帜长度之比为0.04:1。于是我们可以知该图案的实际宽度为0.14米。

假设悬挂该旗帜的战舰所在位置的风向与观察者的视线垂直,而且风力足以让旗帜完全展开。同时按照视力正常的人在能见度良好情况下的肉眼分辨率约为1角分(即1/60度)作为常量,进行一个简单的三角函数运算,那么理论上能够分辨出联合王国旗的红色斜十字图案的最远距离为468米。

但这只是使用裸眼进行观察的情况。在风帆时代,海岸守卫者通常也配备单筒望远镜。当时可供选用的望远镜有两种:一种是筒身长达4英尺(1.2米,不包括可伸缩目镜)、放大倍率达15-20倍的大型望远镜;另外一种则是尺寸较小、放大倍率为10-12倍,但透光性更好的“夜间”望远镜(可在黎明、黄昏等光线不良的情况下使用)。在要塞和海岸炮台这样的使用环境中,对望远镜的便携性不会有特殊要求,也不会出现航船那种因颠簸严重而无法通过望远镜观察的情况发生。假设观察者使用的望远镜放大倍率为15倍,那么在7020米(约合3.8海里)的距离上,米字旗上最微小的细节也是可辨识的。但是考虑到风浪导致船只颠簸和旗帜变形,很可能观察者要到更近的距离上才能分辨来者身份。可以看出利用3海里左右是利用光学器材目视识别对方舰船身份的可靠距离。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人依据“视距原则”把3海里定为领海宽度。

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按照风帆时代欧美各国的交战惯例,船舶在非交战状态下可以悬挂其她国家的旗帜作为伪装,只要它在开炮之前升起代表真实国籍的旗帜就不会被视为违反战争法。显然,如果一支舰队要進攻某个港口或海防要塞,几乎肯定会在进入舰载火炮有效射程时才升起表明其真实身份的旗帜。从这个角度上,关于3海里领海宽度标准的讨论,还要考虑舰载火炮的实际性能。endprint

猜你喜欢
视距肉眼风帆
以风帆之名,展城市魅力
以风帆之名,展城市魅力
3C 273挑战肉眼可见的最远天体
俄罗斯
城市地下道路视距验算及优化设计探讨
嘉定体育馆内的视线分析探讨
洁白风帆的集合体
浅谈道路设计中的停车视距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