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2017-12-27 09:15栾倩倩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空巢老人心理问题

栾倩倩

【摘要】近些年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讨论与分析,而作为城市中退休职工中存在的空巢老人却没有引起社会与家庭的关注。本文以,临沂城区退休职工作为研究对象,从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入手,分析城市退休职工中空巢老人的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期找到解决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城市退休职工;空巢老人;心理问题

1空巢老人的界定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者家庭中子女因学习或者工作外出,只剩下老年人独自在家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教授将空巢家庭分为两类,一种是纯空巢家庭,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另一种是类空巢家庭,即子女不在身边但身边有其他亲属的空巢家庭。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的单居或者夫妻双居的老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空巢老人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空巢老年人家庭的比例可能达到9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

2临沂市城市退休职工空巢老人的类型及特点

临沂作为比较发达的中小城市,即三线城市,受经济规模和定位的限制,城市发展满足不了许多年轻人的个人发展需求,因此许多空巢家庭的子女选择流向更为发达的一、二线城市。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逐渐进入老年,并逐渐从原有工作岗位上退休,临沂市城市老年人空巢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主要表现为,子女为了工作在其他城市定居,平时联系方式主要为电话及网络视频。过年时会有短暂团聚,但老人主要的居住方式是夫妻独居,缺乏沟通与家庭关爱。

城市退休职工空巢老人是指城市中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由于其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年人。城市中的退休职工都有退休金,一般可以满足生活与医疗方面的支出。因此,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满足。身体健康及心理需求满足成为这一部分空巢老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城市退休职工中空巢老人的主要心理问题

(1)社会价值缺失感。城市退休职工都是有过几十年的工作经历,有的老人在工作中曾做出过出色的成绩。退休后,老年人在家无所事事,不愿与社会接触,子女又不在身边,感觉自己己经没有了社会价值,因此就会产生深深的挫败感与失落感。

(2)孤独、空虚感。城市退休职工中的空巢老人,物质生活一般有较好的保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子女的生活压力通常较大,因此会不经意的忽视与老人的沟通与交流。老年人对子女的个人发展又抱有比较大期望,因此存在不出大问题绝不麻烦子女的心理,因此在与儿女的交流中一直处于被动等待状态。寄希望于儿女主动联系父母。而忙于事业的子女无法主动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这就造成了空巢老人的孤独空虚感。

(3)缺乏安全感,存在恐惧感。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无法贴身照顾加之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城市空巢老人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加之年龄增大引起的生理问题,比如对待疾病与死亡的认识,使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存在比较大的压力,易形成恐惧感。

4影响退休职工中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因素分析

(1)家庭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城市退休职工中的空巢老人,其子女大都是“70”与“80”后。这时期由于国家实行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结构主要呈现“4、2、1”模式。“70后”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中流砥柱,且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压力大的生活状况。巨大的生活压力下,能够抽空去陪伴父母成了奢望,而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就更难与父母见上一面。“80后”面临着就业难与高房价的困顿,其赡养与陪伴父母的能力也极其有限。空巢老人自身也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其年轻时经历的大家庭变为现在的小家庭,居住环境也由过去的大杂院、家属院变为现在连邻居是谁都不清楚的高楼林立。这些因素导致城市退休职工中空巢老人逐渐与社会脱节、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从而极易形成自闭、悲观的心理特点,影响心理健康。

(2)社会支持的缺失。社会支持是特定社会网络运用特定的物质与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行为。退休职工中的空巢老人从原来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后,其精力与时间变得充裕,但实际生活中社会化的支持和服务并不多,社区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也相对匮乏。社區养老机构缺乏,养老服务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导致空巢老人宁愿独自呆在家里,主动切断与社会的联系,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3)政府资源投入不够到位。目前,临沂市区专业的养老机构相对比较缺乏,关于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匮乏。由此导致全市养老服务从建设规划到管理服务质量都不高。尽管目前养老市场探索出日托式、“医养结合”等养老服务模式,但资金的限制使得这些模式很难在全市大规模推广。对于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建设,物质投入也不足。比如适合老年人阅读的老年图书馆或者体育健身场地,目前在临沂市还比较少。城市退休职工中的空巢老人,因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精神文化需求比较高,因此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是影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及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对老年人活动场所的投入,提升老年人文化生活质量。

(4)老人自身“空巢心理”。城市退休职工中的空巢老人,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以后,只有少部分能够提早、科学地为自己的退休生活进行比较系统的规划。大部分的老人面对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寂生活,会有不适应甚至措手不及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随之而来的疾病使老年人的自信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忧虑、敏感与行动的迟钝。这时候的老年人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子女的更多关爱与社会的更多支持,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老年人自身就会产生“空巢心理”,主要表现为孤独、抑郁、自我怀疑等不良情绪。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会导致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而身体的不适与疾病又会引起老年人心理产生问题,这种恶性循环值得引起家庭与社会的重视。

5解决对策

(1)引导老人重新回归家庭的温暖,重新塑造自己的社会角色。造成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因素是自身与家庭原因。

城市退休职工中的空巢老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因此具备一定的学习新鲜事物的能力。作为儿女,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回家看看,即使回不了家,可以利用回家的空余时间教教父母如何使用电子设备,如电脑视频或者微信等交流软件。使空巢老人能够通过各种手段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与儿女对自己的关心。

城市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解决还需依靠老人自身的力量,通过自觉主动地与社会接触,重塑自身的社会角色。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空巢老人可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比如环保宣传、呼吁社会关爱对空巢老人等活动。其次,空巢老人也要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既要了解当下社会的时事热点,也要通过自身实践,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力求活到老学到老。同时,空巢老人应多与年轻人交流,感受青春的活力,体会生活的美好,走出自我封闭的心理空巢。

(2)社會与公益组织应积极开展老年公益活动,用公益填满心灵的“空巢”。社会和公益组织,应该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如多组织老年公益活动、文娱活动,创办老年“心灵茶室”、“健康之家”等。针对退休职工空巢老人有一定经济基础与学习能力的特点,社区可以多组织一些普及电脑与智能手机知识的活动,使老年人拉近与高科技的距离,消除“数字鸿沟”。同时又要提高老年人预防电信诈骗的防范意识。社区还可以通过组建老年人健身队,使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在欢声笑语中参加健身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社会上的公益组织可以组织一些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通过与社区医院合作,给需要的老年人带去健康知识讲座与免费体检。社会义工与大学生志愿者,可以走进空巢老人的家中,帮助其做一些家务,与空巢老人进行交流,可以帮助老年人排解孤独感。义工们还可以利现在大火的众筹平台,通过众筹旨在倡导关爱老人,陪伴老人,让老年人和年轻人一起参与活动,为帮助老人实现自己的梦想提供经济支持。

(3)政府加大养老事业投入,合理调整养老资源配置。随着老龄化加剧,家庭养老弱化,半失能、失能老人持续增长。特别是对于空巢老人的照料与护理问题日益突出,养老服务严重不足。这些问题急需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全民支持的社会化养老体系。政府可制定优惠政策,如用地保障、信贷支持、补助贴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发展福利性养老事业和营利性养老产业。从而在根本上打消了空巢老人的后顾之忧,给空巢老人以切实的养老保障。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而且可以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从而形成完整的商品生产、销售和服务一系列经济活动。同时也使空巢老人与社会保持积极的联系,有利于空巢老人发现自身价值,生活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
社会支持理论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农村“空巢老人”权益保护值得关注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空巢老人”一样老有所乐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