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发展的探讨

2017-12-28 21:16吕刚
艺海 2017年11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

吕刚

〔摘 要〕乘着数字化时代的东风,文化创意产业已然成为当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在创新理念的驱动下,其发展既有利于文化艺术的传承,也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在文化创意产业大步迈进的同时,却饱受人才紧缺的困扰。因此,创新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已成为关注的热点,高校应当在坚守办学特色的同时,着力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完善教育体系。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艺术设计教育 创新发展

一、艺术设计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

(一)艺术设计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艺术设计指在现代科技背景下,实现科技与艺术结合的装饰设计工作。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平面的、静态的创作,而是诗意的、立体的、动态的创造。其特点在于通过设计作品的情感传递,使人接收到非物质化的审美感受。尤其在科技、艺术和文化的融合下,对创意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创意人才在艺术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发无可替代。而文化创意产业指凭借创新意识和技术进行文化产品开发活动的产业,其关键行业包括影视、广告、动漫等。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各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相继建立,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作出了诸多贡献。

随着艺术设计对人才需求的愈发严苛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面临着巨大压力,高校唯有不断迎合产业发展需求,才能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当前,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高校具有巨大科研优势,应当在文化创意的发展过程中扮演好人才供给角色。

(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素质的标准。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创意意识,其艺术设计成果不仅要在功能上满足设计需求,还需尽可能地使成果在较长的时间内含有艺术价值。可见,文化创意人才的专业素养体现了学科交叉与创新意识,其素质标准可以归纳为:专科以上学历、热爱文化创意产业、思维活跃,即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并具;既要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又要熟练地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既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要能够融入团队。上述标准为艺术设计人才教育创新提供了指导依据,艺术设计专业也应当时刻跟随时代步伐,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向,培养满足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助力文化艺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现状

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仅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尚未形成,仍旧套用现有的美术教育模式。尤其在招生过程中,仍以素描等美术专业的考核内容评判考生的质量高低,以能有效地考核学生的创造思维。此外,由于艺术专业考生的文化成绩普遍偏低,对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深,因此其思维深度有限。可见招生制度上的欠缺严重影响了艺术设计人才的专业发展,制约了其专业素养的形成。

在艺术设计教育方面,由于尚未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且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教材的选择过于自由,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向未能明确,学习主动性难以提升。在课程教学方面,教师一般只注重培养绘画基本功底与设计基本技能,这势必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型设计人才。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实习安排时间不足,使得学生难以熟练掌握企业中的实际业务,进而导致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没有明确的改进方向。在专业设置方面,过于细化的专业划分已经难以满足多元文化的诉求,学生仅仅熟练一项技能,无法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在面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岗位时,往往力不从心。

三、定位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办法

上述一系列问题已将艺术设计教学推向了风口浪尖,改革已是大势所趋。高校应当结合自身优势,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创新教育方式,培养出多层次、多种类的艺术设计人才。

(一)注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办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已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本专科院校超过了1100所,在教育同质化困境下,各院校应当着力开发自身办学特色。

首先,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难以满足其多元化要求时,要根据自身情况,有侧重地制定培养目标。例如,文科院校应当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加强艺术创造思维的锻炼;理工科院校则应当加强理性思维的培养,注重设计技能的锻炼;综合型院校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师范类院校应当强化设计理念的培养;如此,艺术设计教育将逐渐趋于多元化,从而能够适应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多层次、多种类需求。

其次,基于现有专业体系,打造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专业。特别是对于开设了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院校而言,应当进行广泛调研,借鉴优秀艺术设计院校的教育模式。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2005年便设立了信息艺术设计系,专业体系包括动画设计、新媒体设计等,培养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与艺术思维,锻炼学生以客户体验为导向的设计能力,强化学生结合信息技术与创新思维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学院的毕业生已在国际、国内各大文化创意产业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再如厦门理工学院,该校与台湾地区高校合作共建了数字创意学院,合作模式包括闽台合作、国际合作、校企合作,以订单培养为牵引,进行人才技能培养,专业体系包括动画设计、媒体创意等。上述两所院校设置的全新专业,都是面向数字产业最新发展规划而设立的,以全新的办学机制为依托,创新教育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艺术设计人才供需失衡的局面。

(二)注重培養具有创新能力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主旨。艺术设计人才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具备强大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依托。

首先,创新作为艺术设计人才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我国相关产业人才所急缺的,当前我国大多数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仍旧是从事着简单的模仿工作。为了向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多具备创新意识的设计人才,还需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实践机会;尤其在寒暑假中,将学生安排到一线岗位进行创意生产活动,使其感受到创意产业的灵活性与创造性,锻炼其发散性思维,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质。

其次,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文化底蕴。在当前的多媒体时代,文化以数字的形式得以体现,结合艺术创新思维,能够产生视觉上的巨大冲击,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审美。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应当紧跟时代步伐,时刻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需求。教育内容则应当结合信息技术、文化、艺术等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体现科技与人文的最新动向,培养出兼具新媒体工具操作能力与创新设计思想的文化创意人才。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促使创意的产生,因此,院校还应当强化艺术设计人才的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使得学生能够实现对人文、经管、科技的全面掌握,从而促进学生创意灵感迸发。

(三)构建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当前,艺术设计人才在实践工作中普遍反映创新灵感不足,其主要原因是在校期间所受教育过于单一,集中在专业技能领域,缺乏多元知识的积淀,导致创新源泉过早枯竭。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高校应当对学生实现通才教育,除素描、彩绘等基础课程外,还应添加与设计学相结合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营销、法律等课程,同时加大实习实践培训力度。另外,还应提供丰富全面的选修课程,让学生能够依据自身兴趣与专长选择服装、平面设计、室内、动漫设计等课程。

其中,应当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设计教育。首先,设计基础课不但要培养表现技能,还应加强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锻炼。同时,还应搭建新媒体教学平台,以便学生获取各类学习资源,练习各类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通过数字软件输出创意思维。其次,在教育前期进行通才教育,但在选择毕业设计方向时,由学生根据某一具体方向进行实践,既培养发散思维,也培养集中思维。最后,教师除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外,还应当具备丰富的艺术设计实践经历,因此学校在教师招聘时不应局限于硕博毕业生,还应广泛招纳具备专业特长的行业精英。

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提出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高等院校唯有紧跟时代变化,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文化素养与创新思维,才能使其在充满竞争的工作岗位中,时刻迸发出创意和灵感。

参考文献:

[1]刘育成,顾逊.文化创意产业下设计教育中创新性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7(2):131-133.

[2]洪莹.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思考——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9):120-120.

[3]李征,王升,崔冰蕊.論文化创意产业对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的作用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4):143-145.

[4]周利群,吕晓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协同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之都创意·研发中心”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36):95-98.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教育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
游戏的吸引力研究及其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
基于系统思维与方法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色彩教学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探讨新时期环境下博物馆的讲解工作
创新发展 奋勇前进 释放洪荒之力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