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企合作—工作室”为平台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7-12-29 07:11朱晓萌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年1期
关键词:工作室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朱晓萌

[摘 要]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以“校企合作-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五个对接中的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能够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本文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实践出发,通过与企业合作运行工作室,探索这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的开展。

[关键词] 校企合作;工作室;教学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44

[中图分类号] G632.0;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244- 02

1 前 言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要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职业院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利用学校的办学条件和企业的技术优势,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的目的,同时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实现产教融合,最终获得各自的最大利益。因此,校企合作是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大部分课程都是在机房或是实训室完成,学生所掌握的只是相关计算机软件的操作知识,而对于工作流程、设计技巧以及规范来说都是无法从课堂中学习的到的,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即便是学生完成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后,仍然不能顺利的与职业岗位进行对接。所以我们尝试采用以“校企合作-工作室”为平台的人才培养的模式,这种模式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可以在工作室进行顶岗实习和技能培训,并且能够与企业近距离的进行接触开阔视野,不断积累项目制作经验与技巧,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五个对接中的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目前在我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开展运行的学校很少。“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学生为本、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以企业项目为引导,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强化教、学、做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校企合作、产学互动,促进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 工作室的设置

工作室的建立要符合市场规律,按照企业化的运营机制进行构建与管理,主要以“校企合作-企业项目”为核心,完全按照企业的项目制作管理验收标准进行要求,明确教师的工作责任与义务,对教师实行企业量化考核。同时对学生的行为和产出进行量化管理。依据企业项目为主线,根据不同项目的工作要求,可以将工作室分为教师个人工作室、学生工作室和项目合作工作室。

教师个人工作室由教师承担日常的管理与运行,教师可以独立承接企业项目,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同时也可以通过“工作室”以子项目形式分包给学生工作室或共同完成项目制作,或着利用课堂教学,把项目制作植入到课堂中,最终以有组织的形式进行开展,最终通过项目的锻炼与经验的积累完成“校企合作-工作室”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

学生工作室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以及知识层次而设置的另外一种工作室模式,工作室主要以学生为主,工作室的运营和管理主要由学生进行负责,工作室通过承接教师工作室及企业的相关项目工作来进行运行,通过制作项目不断开阔眼界提高技能以及和企业人员的沟通从而掌握行业的第一手资料,最终实现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项目合作工作室是一种由学校提供场所,校企共同建设,以企业为主导的一种新的工作室合作模式,企业可以以个人或团体的方式进入到学校,带领教师及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制作。教师主要以雇员的方式进行工作。因此教师在工作室工作中不仅提高了能力同时也熟悉了企业的日常管理及标准化工作流程,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3 工作室的教学组织形式

3.1 淡化“课堂”概念,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工作室既是对教学的强化也是对教学的补充,工作室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生产,教师通过工作室的项目实践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把项目引入到课堂,将传统课堂教学变为面向市场需要的开放式教学,学生可以通过项目来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可以对知识内容进行主动探索,根据项目的需求分析、归纳、选择自己所需的东西,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3.2 采用以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采用的是项目式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较为综合的专业知识体系,通过企业与教师对项目的分解,把项目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室,使得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不断提高专业技能,进而对专业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基地,校企合作更加紧密。最终通过“校企合作-工作室”达到三方共赢的结果。

3.3 提高学生项目管理服务意识,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

工作室的项目管理及工作流程是以企业为载体,无论是企业技术人员还是教师、学生都必须遵守工作室的规章制度,按照企业的流程和标准来完成项目的制作。通过这种不断与企业沟通的交流的方式,使得在工作室学习的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了自然而然的提升,学生的社会经验得到了增长,就业后能够很快地融入企业,从而缩短了职业适应期,实现了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接。

4 工作室的管理与考核方式

工作室参照企业化管理,对教师的项目工作情况教学转化能力进行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目标、学习业绩进行管理。工作室由专业能力突出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负责,在考核上采取“基础加绩效”的企业化考核方式。在工作室的运行中,在保证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要求教师与学生根据企业要求及项目的进度来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

5 工作室模式构建需解决的问题

5.1 主体权责问题

由于学校及教师的特殊身份,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会产生如项目成果所属权,项目工作与教学时间分配,利益分配等涉及多方面协调的问题,因此在工作室的开展运行中,学校、企业、教师、学生一定要明确好各自的权利与义务,避免出现因为权责不清而出现的一系列矛盾问题。

5.2 师资问题

由于学校的特殊性质,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要从单一教学的老师转变为职场的工作人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因此工作室的建立不可以求大求快,前期可以以项目合作工作室的形式进行开展,随着项目的不断开展与教师的能力提升等到时机成熟时再扶持教师进行个人工作室的建立,进而推行学生工作室的开展。

5.3 项目来源问题

项目的来源是工作室开展运行的首要保障,学校可以通过引入微小型创业公司以及对毕业生的跟踪走访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及项目合作意向来寻求项目来源的突破,这样不仅拉近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也为企业人才的储备提供了保障。同时学校可以利用一些公益项目扩大在地区的影响力如:我校信息系时光记忆平面设计工作室参与872路公交车车厢文化建设,得到了如天津日报、每日新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的关注报道。

在计算机专业中应用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充足的项目作为工作室运作的基本保障,这些项目应该采用来自公司和企业的真实项目,通过真实项目的设计和分析,才能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工作情境,真正地实现“零距离”就业。这就需要进一步扩大工作室的影响,加强工作室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综合来看,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重点解决了计算机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问题,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和模仿性设计转化为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学习、经验累积和创造性设计。把原有的三段式学科课程结构转化为以工作过程为引导的、优化的创新课程结构,最利于学生“工作过程中的关键性岗位知识能力”的培养。

“工作室制”是职业教育一种新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于我们在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纪东琪.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导入与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7):82-83.

[2]吕晓南,胡旭红. 地方院校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可行性研究——以丽水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 丽水学院学报,2013,35(4):104-107.

[3]阮宜扬. 浅析高职工作室制对于人才培养的优势[J]. 美术大观, 2013(10):127.

[4]王刚. 环艺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监控体系研究[J]. 艺术教育,2012(9):157.

猜你喜欢
工作室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