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贵州诸卫新官考述
——以“上六卫”“西四卫”为例

2018-01-01 04:02孟凡松
安顺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通志正统洪武

任 柳 孟凡松

(1.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重庆 北碚400715) (2.安顺学院人文学院, 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贵州 安顺561000)

明代卫所“新官”是相对于“旧官”而言的,新官与旧官的区别出现在永乐初,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权成功,为犒赏自己的部下,永乐元年规定:凡是在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至三十五年(1402年)(即建文元年至四年)间随朱棣“奉天征讨”获功升职的武官皆为“新官”,而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以前及永乐元年(1403年)以后获功升授的武官皆为“旧官”①。梁志胜先生曾对新、旧官世袭制度进行比较,并认为“终明之世,新、旧官之间的差别一直没有消除”[1]99。实际上,新、旧官群体的差别不仅体现在世袭制度上,还体现在都司、卫所中的权势及对地方社会的影响上。

首先,永乐中期以后,除亲军与在京卫所及京畿附近都司卫所外,在地方各都司、卫所中也逐渐产生出一个具有相对优势地位的新官群体。包志怀、孟凡松以《武职选簿》为中心,对靖难新官或新官后裔调入贵州境内卫所的情形进行了考证和分析,认为调入贵州的靖难新官及新官之裔虽整体数量相对较少,然武官职级相对较高且掌有实权[2]9-13。该文注意到贵州及湖广都司所属部分卫所中的新官现象,并将之视为一个群体进行研究,可启发学者去观察云南、四川、陕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都司或行都司所属卫所是否存在类似情形,并将新、旧官群体对地方社会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

贵州卫所武职靖难历功之迹,实与贵州地方关系不大,然其能在通志或府州县志、卫所志中立传,亦可见“新官”之于贵州的影响不可忽视,将之作为一个群体进行讨论实有必要。吕善长以万历《贵州通志》为中心,对贵州“居中二卫”和“下六卫”新官作了个案考述,认为靖难新官之裔或于永乐、宣德、正统乃至成化间调入贵州卫所,其参与靖难之祖、父,大多原充旗军之役,而后骤升千户、指挥、都指挥等职[3]14-21。吕善长指出,“相近的情形还在上六卫和西四卫中存在”[3]20。笔者即沿此思路,以贵州地方志和武职选簿为中心,对贵州“上六卫”和“西四卫”②靖难新官进行考述。因威清卫、安南卫武职选簿保存较为完整,地方史志的记载可与之参证,故先述威清、安南二卫,再述其他诸卫。

一、威清卫

关于威清卫新官的记载,主要见于《威清卫选簿》③和万历《贵州通志》④(以下简称《通志》)。《威清卫选簿》所载武职大约可确定为新官者共12例。其中,“张凤翔”选簿与《通志》张润驴传所载武职承袭谱系吻合,其他如“苏松”选簿与《通志》苏某传、“魏国”选簿与魏二甫传、“秦国柱”选簿与秦伍传、“王家相”选簿与王成传等亦皆如此。

张润驴,“直隶大兴人,洪武三年从军,十七年,男文补役,功升指挥同知,宣德六年,三世孙贵调本卫,升都指挥佥事”[4]卷五,威清卫·职官·指挥使,117。张文洪武十七年(1384年)尚充军役,后骤升指挥同知,且为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人,为靖难新官当无疑义。威清卫“张凤翔”选簿贴黄、一辈张文选条皆缺载,二辈选条载:“宣德六年八月,张贵,系邳州卫流官指挥同知张文嫡长男……杀苗贼有功升署都指挥佥事”[5]“张凤翔”,114。显然,《通志》张润驴传与此“张凤翔”选簿所述实为同一武职袭替谱系,张贵袭父职指挥同知,调威清卫,有功升署都指挥。咸丰《安顺府志》载张贵“原为百户”[6]卷30《职官志·明名宦传·张贵》,423,实误。

“苏□,山东武定州人,从军。洪武七年,男时补役,功历升指挥使。正统四年,三世孙显调本卫,沿民安袭”[4]卷5,威清卫·职官·指挥使,117。而威清卫“苏松”选簿贴黄载:

苏得,乐安州人。有兄苏安住,洪武元年从军,七年大石崖阵亡。将得户名不动代役,三十二年真定升勇士小旗,郑村坝升勇士百户,三十三年济南升副千户,三十四年西水寨升指挥佥事,三十五年平定京师升金吾前卫世袭指挥同知,永乐八年迤北征进阿鲁台有功升指挥使。[5]“苏松”,113

贴黄述苏得靖难履历甚详,可确定其新官身份。又该簿二辈选条载,“正统三年七月,威清卫世袭指挥使苏显”[5]“苏松”,113。据“苏松”选簿,《通志》“苏□”即苏安住,“男时”即其弟“苏得”,盖“时”与“得”字繁体形近致误。苏得原充军役,靖难历功升指挥同知,又征进阿鲁台升指挥使,其子苏显正统三年(1438)七月调威清卫[2]10。

魏二甫,“直隶三河县人,洪武二十一年男兴功历升指挥同知,宣德三年三世孙暹调本卫”[4]卷5,威清卫·职官·指挥同知,117。威清卫“魏国”选簿载:

魏二甫,三河县人,洪武六年于通州卫右所充军,二十七年兑燕山右护卫……[洪武三十二年]十一月郑村坝升总旗,三十三年济南升本所实授百户,三十四年克……[渡]江平定京师升孝陵卫指挥同知,永乐二年钦与流官。魏暹系魏二甫[亲侄]……暹永乐二十年袭本卫世袭指挥同知。宣德六年调威清卫,十年失机问立功,故。[5]“魏国”,116

魏二甫实为户名,魏兴顶该户名充军役,历郑村坝、济南、平定京师等靖难功累升孝陵卫指挥同知。魏二甫,或云魏兴,《通志》谓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魏兴功升指挥同知,时间错误。其以渡江平定京师有功升职指挥同知,时在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无疑。

王成,“河南西华县人,洪武元年从军。三十三年,三世孙敬功升正千户,调本卫。嘉靖四年七世孙勋升指挥佥事,沿家相袭”[4]卷5,威清卫·职官·指挥佥事,118。威清卫“王家相”选簿贴黄和一辈至三辈选条缺载,然其载王敬、王勋等人名,西华县等籍贯,四辈王勋袭正千户等武官职级等[5]“王家相”,128皆与《通志》王成传相吻合,可确定二者所载实同一武职系谱。王敬原充军役,洪武三十三年(1400年)功升正千户,应为靖难新官之属,方志记载可补选簿之缺。

秦伍,“山西广宁县人,洪武三年从军。二十年,男原补役,功升正千户,调本卫”[4]卷5,威清卫·职官·指挥佥事,118。威清卫“秦国柱”选簿贴黄载:

秦原,年二十七岁,广灵县人。父秦五,洪武三年军,故。将原补役,洪武三十二年克雄县、郑村坝、白沟河、济南升小旗,洪武三十四年夹河、藁城、克西水寨升试百户,洪武三十五年克东阿、齐眉山,渡江平定京师升海宁卫前所正千户,钦与世袭。……永乐十五年调威清卫右所管事,征进交阯,故。[5]“秦国柱”,125

秦原原补乃父秦五军役,靖难历功升正千户,选簿明载无疑。至洪武中后期,已无开国之际的纷攘战事可凭以渐次进阶,其能由军役升千户、指挥一类武职,除极个别值得详载的特殊功勋外,非靖难历功难以达成。因此,《通志》载秦原洪武二十年(1387年)补充军役,后功升正千户而未提及具体勋绩,仅据此可大体判定其新官身份。

除前述《通志》所载5例外,威清卫选簿又载有卫镇抚强聚、正千户靳亮、副千户蒋荣、百户戴忠、百户陈胜、百户张安、百户沈忠等,皆靖难新官或新官后裔调威清卫者。卫镇抚强聚,“强仕勋”选簿贴黄载曰:

强聚,兴州土领寺人。有伯强伯林,洪武三年充彭城卫军,二十八年疾。聚代役,三十三年白沟河大战全胜升小旗,三十四年夹河大战全胜、藁城大战全胜升试百户,三十五年东阿、东平、汶上大战全胜、平定京师升松门卫前所副千户,永乐三年钦与世袭。强真系强聚嫡长男,父永乐十五年改调威清卫,世袭卫镇抚,十六年故[5]“强仕勋”,129。

强聚原充军役,靖难历功升副千户,永乐十五年(1417年)调威清卫,世袭与副千户相当的卫镇抚之职。

正千户靳亮,“靳绍芳”选簿载其嘉兴县人,原充军役,“(洪武)三十二年济南升小旗,三十四年藁城升总旗,三十五年平定京师升府军右卫右所副千户,永乐八年杀败阿鲁台功升正千户,宣德六年调威清卫前所”[5]“靳绍芳”,161。

副千户蒋荣,鄞县人,宣德八年(1433年)调威清卫。其父蒋旺,原名苏阿远,“洪武十六年补役,三十二年奉天征讨,攻克大宁全胜,三十三年攻围济南升总旗,三十四年夹河大战升试百户,三十五年攻克东阿,渡江平定京师升和阳卫右所副千户”[5]“蒋汝贤”,129,旺故。庶长男蒋荣袭职,“宣德八年调威清卫”[5]“蒋汝贤”,129。

百户戴忠,建德县人,伯戴佛保原补军役,“洪武三十三年济南升小旗,三十四年西水、蛾眉升总旗,三十五年平定京师升百户”[5]“戴冠”,137。佛保故,无儿,侄戴忠优袭百户,“正统三年七月”[5]“戴冠”,137调威清卫左所。

百户陈胜,大同县人,乃父陈贵原充军役,“(洪武)三十三年济南升小旗,三十四年藁城升总旗,三十五年克金川门升凤阳留守左卫左所百户”[5]“陈凤翔”,155。贵故,胜袭职,“正统三年七月”[5]“陈凤翔”,155调威清卫中所。

百户张安,柘城县人,叔祖张鉴原补军役,“(洪武)三十三年济南升小旗,三十四年西水寨升总旗,三十五年克金川门升天城卫中所实授百户”[5]“张民望”,174。鉴故,父张能袭职。能故,“张安系嫡长男,正统二年优袭,四年调威清卫后所”[5]“张民望”,174。

百户沈忠,峄县人,伯沈来儿,“系济州卫前所夹河阵亡小旗”[5]“韩世恩”,177。伯故,无子,父沈容永乐九年(1411年)“敬升本卫所试百户”[5]“韩世恩”,177。容老疾,沈忠宣德五年(1430年)替职,后调威清卫带管威清站。沈来儿夹河阵亡,其弟沈容得以由小旗役升授试百户,来儿当可归入靖难新官之列,沈忠为来儿亲侄,虽在卫职级颇低,然亦为新官后裔。

二、安南卫

据包志怀、孟凡松考证,“《安南卫选簿》载靖难新官有10例”[2]10,而《通志》载安南卫新官履历者有3例,分别为署指挥同知萧三、指挥佥事牟大直和指挥使吴显宗。

萧三,“直隶迁安县人,洪武二十年从军。三十三年,男斌以功升指挥佥事。正德六年,四世孙律功升指挥同知,沿中降署指挥同知”[4]卷8,安南卫·职官·署指挥同知,172。据安南卫“萧时中”选簿贴黄载:“萧斌,迁安县人。父萧三,洪武二年充军,疾。斌代役,三十二年郑村坝升小旗,三十三年济南升总旗,三十四年杀败辽东军马升试百户,三十五年剿杀入城升正千户。永乐八年杀败阿鲁台升指挥佥事”[5]“萧时中”,191。另据该簿六辈选条载:“萧律原替指挥佥事,正德六年巴香等处功升指挥同知,八年征进思石二处升指挥使”[5]“萧时中”,192。《通志》载萧斌洪武三十三年(1400年)功升指挥佥事,而据选簿,萧斌功升指挥佥事实因永乐八年(1410年)征进阿鲁台有功。至于萧律功升指挥同知的时间,则《通志》和《选簿》记载一致。

牟大直,“直隶江都县人,从军,洪武三十二年功升副千户。三十五年,男源功升正千户。弘治十五年,四世孙钺功升指挥佥事,调本卫”[4]卷8,安南卫·职官·指挥佥事,173。现存安南卫选簿无牟氏武职资料记载,然从牟大直、牟源父子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三十五(1402年)等年历升正千户来看,也属于靖难新官群体。其弘治十五年(1502年)功升指挥佥事,调安南卫,或许与“米鲁之役”⑤有关。弘治年间,米鲁变起,攻普安、安南二卫城。[7]卷180,弘治十四年十月乙卯,3318-3319。调入武职或以补充安南卫在“米鲁之役”中的损耗。

吴庸,“清修雅饰,器宇宏远,官至都指挥。既致仕,复起征都匀、清平叛寇,矍铄,领兵数捷,赐俸赡之终身”[4]卷8,安南卫·名宦,175。据安南卫“吴显宗”选簿,吴庸之祖吴兴,原补军役,“洪武三十三年济南升小旗,三十四年藁城升试百户,三十五年克应天府奇功升松门卫前所正千户,永乐三年改常山中护卫前所带俸,十五年调安南卫左所”[5]“吴显宗”,184。可见,吴兴系靖难新官调安南卫者无疑。

除前述《通志》所载3例外,安南卫选簿又载有指挥同知李定、正千户何能、百户刘驴儿、副千户钱旺、百户王先、百户丁刚、百户刘忠等,皆靖难新官或其后裔调安南卫者。

李定,定兴县人,“父李得玉,洪武四年充军,三十二年真定升小旗,郑村坝升总旗,三十三年济南升百户,三十四年夹河阵亡”。李定系李得玉亲男,永乐十一年(1413年)优袭镇南卫指挥同知,宣德六年(1431年)调安南卫[5]“李长年”,187。

何能,杞县人,有父何安,“洪武二十八年为年深赴京并枪充小旗,三十三年攻济南升总旗,三十四年藁城前胜,升试百户,小河阵亡”。何能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七月优给出幼,袭通州卫后所百户,后调安南卫前所。[5]“何悌”,199

刘关生,汉阳县人,兄刘驴儿原充军役,“(洪武)三十三年济南升小旗,三十五年齐眉山阵亡,关生于永乐元年钦补前役,升广洋卫右所百户”,“正统四年调安南卫右所”[5]“刘邦鼎”,216。

钱胜,湖州府安吉县人,父钱旺原充军役,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调营州中护卫中右所,三十二年随军奉天征讨,三十三年白沟河、济南升小旗,三十四年藁城、西水寨升总旗,三十五年金川门升庄浪卫右所副千户”。钱胜系嫡长男,“宣德六年十二月替,正统六年调安南卫前所”[5]“钱韬”,239。

王得,黄岩县人,祖王先原充军役,历功升百户,“为查理乡贯不明,充兴州中屯卫右所军,遇例复总旗,(洪武)三十二年克金川门升怀远卫中所世袭百户”。沿袭至王得,“正统八年袭神武右卫左所百户,成化元年调贵州安南卫前所”[5]“王任”,244。

丁贵,冠县人,父丁刚原补军役,洪武三十三年“济南升小旗,三十四年藁城升总旗,三十五年平定京师升留守后卫观音佛宁门所百户”。丁贵系嫡长男,“正统四年调安南卫后所”[5]“丁自诚”,254。

刘顺,乐亭县人,父刘忠原补军役,“洪武三十三年白沟河升小旗,三十四年夹河升总旗,三十五年平定京师,钦除忠义前卫中所百户”。嫡长男刘顺,正统三年(1438年)八月,“钦与授安南卫后所管事”[5]“刘镗”,255。

三、平坝等卫

除前述威清卫、安南卫有地方史志与档案文献相互参证可证其为靖难新官外,据《通志》记载,贵州都司其他各卫亦皆有靖难新官之裔的调入。略述如下:

(一)平坝卫

李铭系副千户李兴之男。《通志》载:“李兴,直隶良乡县人,洪武三十三年功升副千户。正统七年,男铭升正千户,调本卫”[4] 卷5,平坝卫·职官·署指挥佥事,126。良乡县隶北直隶顺天府,李兴于洪武三十三年(1400年)功升副千户,疑属靖难新官。

(二)普定卫

郭斌为郭保之孙,属靖难新官之裔而调入普定卫者。《通志》载:“郭保,山西五台县人,洪武九年功升正千户。孙斌,宣德六年调本卫,升指挥同知”[4]卷6,普定卫·职官·指挥使,139。单就《通志》所载,很难看出该郭氏为靖难新官之属,然据《明故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郭(贵)公墓志铭》载,郭氏世家山西太原府五台山人,郭保子郭敏,洪武末年授府军右卫左所千户,屡征沧州等处有功,辅随护□□□南京,永乐初年兵部历举前功奏升北京永平卫指挥同知[8]48。该郭氏墓志今仍藏安顺市文管所,所述当可信从。由墓志铭内容可知,郭敏系郭保之子,按照卫所武官袭替惯例,郭敏或系郭斌之父,郭敏征沧州等处有功,后又随燕王至南京,永乐初升永平卫指挥同知。沧州明代属北直隶河间府,该地为靖难之役燕军南下的战场地之一。因此,该郭氏亦属靖难新官之裔无疑。而《通志》谓郭保洪武九年功升正千户,从其原籍山西五台县看,可能性较小,《通志》记载或许有误。墓志铭载郭保其子郭敏洪武末年授府军右卫左所千户,将之置于靖难之役语境下是可以理解的。郭敏或属府军右卫阵前附燕者,因其从靖难有功升指挥同知。

(三)安庄卫

靖难新官之裔调入安庄卫而有传者,《通志》中有张玉、赵雄。

张玉,“直隶六安州人,洪武三十二年功升正千户,宣德六年调本卫”[4]卷7,安庄卫·职官·指挥使,157。张玉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功升正千户,或亦靖难新官之属。永乐八年,明廷升羽林前卫千户张玉为本卫指挥佥事[9]卷107,永乐八年八月乙未,1388。姓名张玉者众,未知此张玉是否即《通志》所载张玉。

赵雄,“直隶江都县人,洪武二年功升百户,三十五年三世孙斌功升指挥佥事,调本卫。”[4]卷7,安庄卫·职官·指挥佥事,157。赵斌原袭百户,靖难期间功升指挥佥事,当属靖难新官之属。

(四)普安卫

普安卫指挥同知刘能、正千户蒋荣,分别于宣德元年、宣德十年调入普安卫,皆系靖难新官之裔。

刘能之父刘来兴,“直隶江都县人,洪武三十年从军,功升副千户。洪熙元年,男能以父功升指挥同知。宣德元年,调本卫”[4]卷7,普安卫·职官·指挥佥事,193。刘来兴洪武三十年(1397年)从军,后以军役身份功升副千户,实系靖难新官之属。洪熙元年二月,济阳卫故千户刘来兴之子刘能袭指挥同知。《明仁宗实录》载其本末云:“以济阳卫故千户刘来兴子能袭指挥同知,初,来兴卒,能尚幼,来兴弟全袭升指挥佥事,全从征胡寇有功,再升指挥同知。至是,能长,应袭父职,全并以其所受升职与能”[10]卷7,洪熙元年二月甲子,242。据实录可知,刘来兴原以功升济阳卫副千户,弟全借袭,升指挥佥事,又从征胡寇功升指挥同知。济阳卫在靖难之役后,其武职主体皆靖难新官,刘来兴为济阳卫副千户,由军役骤升之,盖亦从靖难者。又其弟刘全借袭,连升二级至指挥佥事,连升二级系靖难阵亡新官袭职的普遍待遇。又永乐间从征胡寇有功升级者,大多系原靖难新官之属。从刘全济阳卫武职袭升二级、从征胡寇有功等线索看,刘来兴系靖难新官之阵亡者应无疑义。

蒋二,“直隶盱眙县人,洪武元年升小旗,三十三年男得玉功升正千户。宣德十年,三世孙荣调本卫”[4]卷9,普安卫·职官·指挥佥事,194。蒋得玉原补小旗,洪武三十三年(1400年)功升正千户,当系靖难新官之属。

(五)乌撒卫

在《通志》所载乌撒卫武官中,其杨荣、李旺、祖整、李成、王谅、陈喜等。或本人、或子孙辈,皆曾于洪武三十四(1401年)、三十五(1402年)等年升授职级,而后于永乐、宣德或正统等年间调入乌撒卫。胪列如下:

杨荣,直隶东光县人,“洪武三十五年任副千户。男信,宣德六年升指挥佥事,调本卫”[4]卷13,乌撒卫·职官·指挥使,209。

李旺,直隶安东县人,“洪武三十四年功升指挥同知。三世孙福,天顺五年升指挥使,调本卫”[4]卷13,乌撒卫·职官·指挥同知,209。

石整,山后人,“洪武三十五年任千户。男贵,正统二年升指挥佥事,调本卫”[4]卷13,乌撒卫·职官·指挥同知,209。

李成,直隶沛县人,“洪武十八年升总旗。男仙童,二十三年升正千户。三世孙贵,三十五年升指挥佥事,调本卫”[4]卷13,乌撒卫·职官·指挥同知,209。

王谅,河南阳武县人,“洪武三十五年任指挥佥事,调本卫”[4]卷13,乌撒卫·职官·指挥同知,209。

陈喜,直隶如皋县人,“洪武三十五年升正千户。男旺,永乐十七年升指挥佥事,调本卫”[4]卷13,乌撒卫·职官·指挥同知,209。

以上诸传中,皆不载调入乌撒卫之前卫所名,又兼杨荣、李旺、李贵等同姓名者多,《明太宗实录》等即使记载也难以确定是否即后来调入乌撒卫的靖难新官,而如祖整等姓氏较少者,升授职级又在千户及以下,《明太宗实录》等官方史籍又记载甚少,皆难进一步考证。稍可确定者,诸传中人物,“革除”年间始有表见,其升授职级而未“革除”者,率应归入靖难新官之列。

(六)赤水卫

赤水卫新官,《通志》载有崔人美1例。该志云:“崔人美,直隶山后人。洪武三十四年,三世孙能功升指挥同知。正统四年,四世孙昇升指挥使。正统十四年,弟旻升都指挥佥事。弘治七年,五世孙铎升都指挥使,沿寿胤优给”[4] 卷11,赤水卫·职官·指挥使,219。崔能,山后人,洪武三十四年(1401年)功升指挥同知,应属靖难新官。又崔能子昇正统四年(1439年)升指挥使,该崔氏或即此时调入并升职一级⑥。

(七)毕节卫

毕节卫新官,今见者仅《通志》李汉臣1例和道光《大定府志》刘广卫1例。

李汉臣,“宛平县人,从军,洪武三十年男整功升正千户,永乐十五年调本卫,正统三年三世孙斌升指挥佥事”[4]卷10,毕节卫职官指挥佥事,199,李整原充军役而于洪武晚季骤升正千户,当属靖难新官而调入毕节卫者。

刘广卫,道光《大定府志》载:“北直东安人也,洪武中以燕山左卫军旗屡立战功[升]试百户,旋进正千户,永乐元(八)年从征阿鲁台有功升指挥佥事,三(二)十年从败蒙古,宣德元年擒汉王于定州,六年始自燕山左卫调毕节,捐资修卫署,坚善,后人赖之”[11]卷34,明卫勋传第八“刘广卫”,497。尽管《大定府志》所载时间有小讹,如永乐元年应作八年,三十年应作二十年等,然刘广卫原充燕山左卫军旗,靖难历功正千户,宣德六年(1431年)以指挥佥事调毕节卫的履历仍甚清楚,其为靖难新官殆无疑义。

结语

从以上万历《贵州通志》及其他诸方志记载“上六卫”和“西四卫”靖难新官履历情况看,地方志的记载可补《武职选簿》之缺,如威清卫“张凤翔”“秦国柱”选簿,皆贴黄缺失且数辈选条缺载者,两相参照,可证其为靖难新官之裔。又如安南卫指挥佥事“牟钺”,其曾祖牟大直,原充军役,洪武三十二等年历功升授副千户,符合地方志记载新官的特征,而《武职选簿》阙如,亦可知现存选簿并非尽全。此外,方志中所载的部分靖难新官在时间上,虽无洪武“三十二”等年历功升职的记载,然属洪武中后期仍充旗军等役,而后得升千户、指挥之职者。洪武晚季以后,非有明确记载之特殊勋绩,而由旗军之役骤升至指挥、千户等职者,一般都是靖难历功之属。此判断与《武职选簿》记载亦可相互印证。简言之,方志所载可补《武职选簿》之缺,《武职选簿》所载亦可更正方志之误。

同时,地方志的记载,尤其对靖难之役前后时间的记载未必尽皆可信。如《通志》张贵传,把张晟的事迹错记成是张贵的事迹;再如《通志》谓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魏兴功升指挥同知,时间错误,方志中的错误从而导致对靖难史事形成遮蔽。他们原充旗军等役,旋历功升授千户、指挥诸职级,尽管升授时间的记载未必准确,仍可大致判断其与靖难之役有关,但惟有与《武职选簿》资料相参方可确证。

从个案分析可知,部分靖难新官系正统三年(1438年)调入贵州,原因是正统三年(1438年)六月,云南总兵官沐晨等奏讨麓川宣慰使思任发,明廷命右都督方政、署都督金事张荣等往沐晟处协同镇守右都督沐昂率兵讨,敕贵州都司调官军、土兵若干往云南听总兵官沐晟调遣。正统三、四年间(1438年-1439年)有若干卫所武职调入贵州,与明廷征讨麓川的大背景有关。贴黄、选条及地方史志在调卫时间上存在差异,或正统三年(1438年)某月,或正统四年(1439年),一具体到月,一约略至年,皆不为错,可以理解为一个相对具体的时间段,也可以将之理解为调遣命令下达及实际到达新调卫所的时间差。

新官群体为数虽少,却在新调卫所中占有重要地位。要研究和比较新旧官群体对各都司、卫所及所调地方社会的影响,必须先澄清作为个体的新官及其后裔究竟有哪些,其作为群体的调入过程又有怎样的特点等基本问题。本文的意义大概即在于此,即为各地方都司卫所中的新旧官群体比较研究作基础性、铺垫性工作。这也正好呼应了梁志胜先生所言的“新、旧官之间的差别一直没有消除”[1]99的判断,并将这一判断延伸到世袭制度以外的领域。

注释:

①《兵部武选司条例·袭替》载:“洪武元年起至三十一年以前、三十五年以后至弘治、正德获功者,子孙优给至十五岁出幼袭职,至二十比试弓马;年壮袭替,就行比试,名曰旧官”;“自洪武三十一年起至三十五年止,奉天征讨过江获功升职者,子孙优给至十六岁出幼;年壮袭替俱不比试,名曰新官”(《天一阁藏明代珍本丛刊》第14册,第363页)。梁志胜认为新官“洪武三十一年”应作“洪武三十二年(建文元年)”,笔者依从此看法(《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99页)。

②“上六卫”即威清卫、安南卫 、平坝卫、普定卫、安庄卫、普安卫;“西四卫”即乌撒卫、赤水卫、毕节卫、永宁卫。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编:《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影印本),第60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178页。本文引威清、安南二卫武职选簿,皆同此版,不再一一注明,文中用双引号标注簿主姓名,注释中亦仅标注簿主姓名、选簿页码。

④(明)王来贤修,许一德纂:万历《贵州通志》(影印本),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本文引万历《贵州通志》皆省称“通志”。

⑤《明孝宗实录》卷180,弘治十四年十月乙卯载:“初,贵州贼妇米鲁及福佑因守臣招抚许云欲降。至是,聚黎攻烧宝甸铺,复益兵进围普安、安南城,断绝盘江道,安南城门闭,城中樵汲者亦不通,死伤甚众。时提督军务尚书王轼猶未至,守臣以闻,因请增调协守右参将赵晟领湖广兵并镇远等处四卫官军掎角讨贼……”(1983年,上海书店据“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影印,第3318-3319页。本文所引《明实录》,版本均同此,文中不再一一说明)。

⑥《明宪宗实录》卷80,成化六年六月辛亥载,该月明廷命崔昇弟崔旻之子铎“代原职都匀卫指挥使”,据此该崔氏调入卫所似为都匀卫,今从《通志》,以该崔氏为调入赤水卫的新官之裔。

猜你喜欢
通志正统洪武
书法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春满人间
试析《通志·校雠略》的文献学思想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从《通志·校雠略》看郑樵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