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的压岁钱习俗及其改良

2018-01-01 07:15苏全有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压岁钱儿童

苏全有(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长期以来,学术界未给予民国时期压岁钱习俗足够的关注,仅见施慧之文《民间压岁钱习俗小考》[1]的泛泛梳理,至于谢忠强[2]、忻平[3]等,只是在探究年俗时罗列了《申报》所载压岁钱的几则材料。本文拟以压岁钱的习俗为视点,以民国为视域,再现历史原貌,以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一、各地年俗中的压岁钱习俗

(一)西南地区

在川渝地区,县志中有许多压岁钱习俗的记载。如民国九年(1920)《绵竹县志》:除夕“辞岁,小儿给压岁钱”;民国十三年(1924)《江津县志》:“乡之人较闲逸,年饭吃后至晚,给压岁钱,围炉守岁”;民国二十年(1931)《达县志》:“三十日曰‘除日’……赐卑幼者以钱曰‘压岁钱’”;民国二十一年(1932)《万源县志》:除夕“尊长与小儿以钱为‘压岁钱’”;民国二十四年(1935)《夹江县志》:“世家给小孩钱,商家给学徒钱,曰‘压岁钱’,以终了一岁之事”;民国三十三年(1944)《汶川县志》:除日“以红绳贯钱分给小儿曰‘压岁钱’”;民国三十五年(1946)《新繁县志》:“三十日为岁除日……尊长以钱赐于卑幼,曰‘压岁钱’”。[4]对于四川的压岁钱风俗,夔州人曾赋诗道:“亲知邀酌团年酒,儿女同争压岁钱。爆竹千家声未息,天衢车马闹如烟。”[5]

在云南顺宁县,除夕日“入夜,陈设糖果,围炉守岁,尊长给卑幼压岁钱,封门辞岁”[6]。

(二)东南地区

闽台地区习俗相通。在漳州,除夕“家中长上,分儿辈压岁钱,怂恿儿辈麕集赌博,当一夜未尝交睫,尽欢达旦,谓之守岁。谨严之家,则禁令赌博,或有猜谜行令,或有演讲故事,无非表示天伦乐叙之意耳。”[7]在福州藤山镇(在今仓山区),“亲友来贺年者,茶烟之外款以点心;客见小孩必赠予压岁钱。”[8]在福州,“年夜饭结束后,儿孙们最企盼的就是长辈发‘压岁钱’了……若夫妻双方都健在,则要给儿孙两个红包,若只有一方健在,则只给一份,但每个红包的钱数都是双数,以示好事成双。在台湾,过去压岁钱是‘用红线穿制钱百枚,取意长命百岁’,现在虽改用纸币,但用意相同。”[9]

在浙江杭州,民国《杭州府志》记载:“儿童度岁,长者与以钱,贯之红绳,置之卧所,曰压岁钱。”[10]在温州,“腊月送钱物,曰送年货,其钱曰压岁钱。”[11]

(三)东北地区

在黑龙江宝清县,“礼神毕,家人依次以卑向尊长叩首贺岁,尊长赐以钱,名曰‘压岁钱’。”[12]484在双城县,大年初一“家人卑幼者以次向尊长叩拜贺岁,尊长赐压岁钱”。[12]419在开原县,除夕时“家长亦分给家人以钱文,谓之‘压岁钱’。”[12]122

在吉林海龙县,“子孙先向先祖行礼,后向尊长行礼,曰‘辞岁’。尊长为子孙预备压岁钱,儿童绕膝争分,曰‘分岁’。”[12]310在梨树县,“子孙依次向尊长行叩首礼,谓之‘贺岁’,家长分给幼童以钱文,谓之‘压岁钱’。”[12]354

在辽宁辽阳县,“祖先,天地,灶神,皆陈供品,并设香斗供奉诸佛神纸马,陈香烛、果品及压岁钱”。[12]64

在内蒙古五原县,商铺店员“每到年终,每人有几元压岁钱,赶上生意好,还有酬劳金,论功行赏。”[13]1932年在巴彦淖尔,“过春节时,纳森达赖给奇寿山一个五十两重的元宝做‘压岁钱’。”[14]

(四)西北地区

在宁夏,大部分市县的地方志中,列有“风土人情”“民间艺术”“汉族节日”“传统节日”“风俗”等篇目,记录的春节年俗中就包括大年初一吃饺子、拜年、给孩子“压岁钱”[15]。

在陕西同官县(今铜川市),“除日……晚,合家团坐,聚饮‘守岁’,给儿童压岁钱(俗名‘拽魂钱’)[16]”。

在山西翼城县,正月初一“幼童来拜年长者,给以钱,曰‘压岁钱’[17]655”。

(五)中部地区

在河南辉县(今辉县市),除夕“尊长以钱赐卑幼者,名日‘压岁钱’[18]80”。在商丘,“腊月三十贴春联,除夕夜户户蜡烛通明,家家鞭炮声声,全家齐集一堂守岁,发压岁钱。今改为正月初一,由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19]”

在河北武安县(今武安市),大年初一“男女新衣,团拜尊长,给小儿压岁钱[17]465”。

在湖北枣阳县(今枣阳市),除夕“以钱颁儿童,臧获,曰‘压岁钱’[18]467”。

在湖南醴陵县(今醴陵市),除夕“给儿童喜钱,日‘压岁钱’”[18]501。在蓝山县,“尊属给小辈钱数十文,曰‘压岁钱’[18]591”。

由上可知,民国时期春节发压岁钱的习俗,遍布我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相关记载不胜枚举。

压岁钱习俗风行的缘由,最主要的当是历史的传承和惯性使然。从汉代开始,压岁钱习俗代相传承,积淀深厚,正如元代吴当《除夕有感》赋诗所称:“华盖芙蓉翠倚天,髙堂彩服忆长年。家人共守迎春酒,童穉争分压岁钱。”[20]清代陈寿祺之诗亦道:“娇小催分压岁钱,朝来环珥拜新年。春风满地吹纨绮,若个红香坠袖边。”[21]诗中描述了儿童期盼压岁钱的心情。到了民国时期,压岁钱风俗的延续,就变得极其自然而然了。

二、时人有关压岁钱的历史记忆

民国时期,压岁钱不时被提及,成了时人年俗中的重要内容。

1924年2月2日梁启超在《与顺儿书》中道:“我给的压岁钱,也有你一份,但是已经交给你弟弟妹妹们。他们说组织一个会,共同替你保管,不知他们怎样替你保管法,你回来再和他们算账罢。另外有一种压岁钱,个个想要,但只有一份,谁也不给,只好留给最小的孙子。我已替他保管着,千妥万当的,告诉他回来再拿罢。我过了年还要入京讲学去。爹爹除夕前两日。”[22]梁启超在除夕前两日家书中将压岁钱交代得十分细致,可知压岁钱在年俗中的重要性。

1934年,儿童书局出版的陈鹤琴《分部互用儿童教科书儿童中部国语》第七册第九单元“除夕”的一组文章中,有一篇是《祖母的压岁钱》[23]。

如果说《祖母的压岁钱》反映的是除夕守岁的节日传统,那么,1937年《申报》所载霞飞之文《压岁钱》则表现的是感人肺腑的家庭温情。文章道:有一年,也是在一个大年夜,祖母手里捧了一只盘,笑嘻嘻地走到我面前,这样对我说:“阿非,这是给你的压岁钱:你明天又要大一岁了,应该多长一点知识……”祖母的话还没说完,我就将那只盘接了过来,一看,盘里除了一个沉甸甸的红纸包之外,还有两块年糕、两个橘子和许多腰菱落花生等;于是,我便很快活地藏到了自己眠床上的枕头边去。一个新年是很快地过去了,我们的狂欢日子也将告终止,而一切的情形自然又要恢复到以前一样。但是有一天,也许是一个元宵日的晚上吧,家里正灯烛辉煌地在举行接灶典礼,祖母却独自个儿坐在客厅里念佛,那时我就傍着伊的身边弄玩具。“你今年可曾拿到了多少压岁钱?阿非!”伊忽然停止了念佛,转过头来,这样问我,但我却并没有告诉伊到底得到多少,只是回答了一声“交关!”“我给你的呢?”伊又轻轻地问了一句。“在枕头底下!”我说着对伊脸上望望,只见伊脸上正显着一层慈和而慰藉的微笑。“记住,你要把这两块钱好好地藏起来,因为这是我打了一年棉线才积下来给你的。”伊拍拍我的肩头,仍旧旋过脸去念伊的佛了;手里那念珠,也尽在指尖上像引擎上的皮带似的旋回着。祖母是最宠爱我的,因为父亲只生了四个孩子,而这时,大姊已经出阁,二哥却在六岁上就夭殇的,弟弟还在襁褓,而且他给母亲带着在外漂流;所以,家里只剩了我一个孩子了。但是这时我们的家境已十分困迫;父亲一个人在外佣工,所采来的钱实在已不够家里开销,所以有时母亲也不得不到外面去以十指所得,来贴补贴补家用;同时,祖母也为了要减轻父亲的负担,便只好去自谋生活。那时,伊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但仍旧在包山的一个寺院里相帮看家,工钱当然是没有的,不过给伊吃点饭而已,然而伊在空闲时候还要打棉线,把这从指尖上剩下来的钱,慢慢地积聚起来,到了大年夜,就给我做压岁钱。——祖母平时是住在寺院里的,不过每年小年夜返家一次,过了正月半再去。明天,该是伊回到寺院里去的日子,因此伊今天这样叮咛我。可是不幸得很,就在那年的十一月里——离开年夜只有一个多月了,祖母忽然给人用板门抬了回来,并且病体已十分沉重,所以勉强隔了一个多星期,终于医药罔效地去世了。以后,我就将这两块压岁钱藏了起来,并且还将那张原封红纸包着,母亲也叮嘱我:“虽至饿肚子也不要去将这两块钱用掉了!”到现在,那张原红纸已经褪白了。这是两块英洋,而且是一色的,我每到了年夜总要将它取出来放在自己枕边,并且在梦寐中也仿佛会见到祖母那慈祥温和的笑容,和:“阿非,这是给你的压岁钱,你明天又大一岁了,应该多长一点知识……”可是当我伸手去接盘的时候,什么也没有了,睁开眼来,发现自家的身体仍旧躺在异乡的亭子间里,而一年开始的第一道阳光却已从灰颓的窗口爬了进来[24]。在这里,压岁钱承载的是浓浓的祖孙之情。

民国时期,还有报社组织过“真性情作文大赛”,其中有一篇作文名叫《我可以没有压岁钱,我不可以没有爸爸》,文称:“我曾经有钱,放在一格小小抽屉。最多有8571元。我从没用过……后来爸爸妈妈总为钱吵架……一次爸爸打电话给我,说再也不回来,但会给我寄压岁钱。”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我不要压岁钱,也不要爸爸给我寄压岁钱。我希望,爸爸把自己寄回来。”[25]为了家庭团圆,心爱的压岁钱也可以不要,童心折射出来的是温馨。

与上载真情作文相反,1936年公映的国产电影《压岁钱》,以压岁钱为主体,“内容包纳着许多辛辣的味道,而是十足生动地带满了一种刺激人的感叹,它写出了一块作为‘压岁钱’的金洋的辗转传递于各种各样的人物之间,产生了各种各样可歌可泣的故事,从这些各种各样的故事中,终于使我们认出了这个社会的真面相,认出了它的残酷、矛盾、阴暗和危险。”[26]美丑之间,贯穿着的是压岁钱。

20世纪30年代,还发行有压岁钱封袋。1937年2月7日《申报》曾载广告称:“本市山东路望平街谢文益印刷所,以废历新年,转瞬将届,为应社会需要,特印行压岁钱红封袋多种,全以上等梅红纸印制,以泥金精印各式优美图画,如‘五福’‘贵子’‘瓦当文’等,非特文采隽雅,寓意吉祥,抑且辉煌夺目,精致非凡,售价十分公道,故连日购者踵接,均表十分惬意,现为便利顾客起见,南京路冠生园亦有代售,顾客可就近购买云。”[27]

压岁钱封袋亦有作为赠品附送的,如“大喜”牌牙膏就是一例。“业成实业社兹为使大喜牙膏各用户,在旧历新年中得以点缀起见,特备压岁钱红封袋卅万只(送完为止),自即日起凡购买大喜牙膏或双喜牙膏,或永备牙膏一支,即可向经售商店免费索取红封袋五只,倘以上述三种牙膏空壳一只,前往各经售商店,除可掉换大喜券一张外,再可免费索取五只,故购买牙膏一支,即可免费获得红封袋十只,其代价须值二角,而每支牙膏只售二角五分,试问除二角外,五分钱是否能购得牙膏一支,该社如此牺牲,诚开有赠品以来未有之新纪录,但袋数不多,欲得从速,误则难免噬脐莫及,徒具望洋兴叹而已。闻大喜牙膏自提倡作为喜果以来,采用者纷至沓来,足见沪地人心已随时代迈进而削除无谓消耗云。”[28]

压岁钱封袋在民国时期的流行状况,有文章载称:“过去银元流行的时候,压岁钱普遍是一元。随着物价的高涨,压岁钱也涨价了。‘年年压岁,岁岁增财’。在这不景气的年头,支出的压岁钱也不能算是小数。自银元废止后,花花绿绿的钞票,似乎没有银币那样实惠,于是有人想出一种压岁钱袋。纸币塞进了梅红封套,装潢确实美观。这价廉物美的压岁钱袋,乃是纸店年终的好买卖。”[29]

1943年,高啸云以父母的口吻赋诗道:“偶尔探囊莫自怪,未曾留得一钱看。与儿压岁竟无物,爷较儿心更不欢。”[30]1947年,《儿童世界》载诗《压岁钱》道:“今天是新年,爸爸不见面。我去问妈妈,知道去借钱。借钱借不到,爸爸很懊恼。我想拿点钱,不敢向他要。妹妹起了床,要穿新衣裳。哄她她不信,妈妈心里慌。这样过新年,一点不喜欢。没有糖果吃,没有新衣穿。爸爸不怕难为情,欠了我们压岁钱。”[31]这首诗从一个孩童的口中,道出了对家里窘境的不解和压岁钱的必不可少。

无论是在信函、教科书中,还是在真情文章、电影、精美封袋以及诗歌中,都有国人在民国时期有关压岁钱的历史记忆。

三、压岁钱习俗的改良主张

与压岁钱风行相伴而生的,是改良压岁钱习俗的呼声。

较早提出改良压岁钱的是1920年郑留隐之文《压岁钱之商榷》,文章认为,“除夕压岁钱之赠给亲戚朋友小儿女,为交谊起见,固无不可,惟于儿童方面极易养成不良之习惯,今举一二列下:一、养成赌博。儿童好奇心较成人为强。凡未曾试者每欲试之。于是见人赌博亦欲一试矣!二、流入奢侈。儿童心理最易引诱,一经有钱在手,于是平日所羡慕而不得者,至是尽购之,遂流入奢侈之途。三、有碍卫生。儿童喜食闲食,大都皆然,有钱在手,极易犯此,结果致有成积食者,使无钱在手,则或可不犯此。此外种种,不一而足,补救之法,最好换以学校用品,教育玩具,既可免此等不良之习惯,又可增儿童之智识,一举两得,吾愿群起而行之也!”[32]此后,《申报》上先后刊载了《新年赐钱小儿宜改良》[33]、《改良新年儿童赠品之商榷》[34]、《改良压岁钱之商榷》[35]、《谈谈压岁钱》[36]、《压岁钱与玩具》[37]、《废止压岁钱改送儿童礼物》[38]等文章,主题意思相似。相比较而言,彻底废除的主张很少。只有1929年《兴华》杂志报道了冯玉祥倡导“除去压岁钱,而易以压岁训”[39]。1938年,《救中国》杂志载文主张废除压岁钱[40]。1948年,张垣市政府“发动‘四不运动’,即不送礼,不拜年,不请客,不送压岁钱”[41]。

改良压岁钱,主张之一就是储蓄。1921年署名“醉翁”者载文《压岁钱宜改良》提出:“近来邮政储金之方法,各地均已通行,凡有钱七十文者,即可购买五分之储金邮票,有钱一百四十文者即可购买一角之储金邮票,购时并可向局领取备有粘贴二十枚或十枚储金邮票格之储金券(十枚者专贴一角、二十枚者五分),随购随贴,俟贴满一元时再交储金局作为现款存储,照章起利,或将一元领回亦可,总之未贴满一元者,不得领回,此实鼓励储蓄至善之方法也。故余意为尊长者,如欲给幼辈压岁钱,与其给予现款供其挥霍,何如购买一角或五分之储金邮票,代为粘贴于储金券上,而与之足以养成其节俭之美德,使知从事于储蓄。盖彼知非贴满一元之后,不能取钱,未有不竭力撙节求早贴满一元者,即一元已满之后,既知存入储金簿上之可以起利,当亦不愿取回,是改良压岁钱之方法,莫善于此矣!苟儿童有不知储金邮票之购买方法及将来之利益者,则尊长在给予时恳切告之可也,世之人苟欲鼓励儿童储蓄者盍先就压岁钱一端从吾说而改良之乎!”[42]1923年《压岁钱储蓄会》[43]、《压岁钱储蓄器》[44],1924年《改良压岁钱之意见》[45]、《以压岁钱储蓄之利益》[46],1926年《改良压岁钱之一法》[47],1927年《改良压岁钱之模范》[48]等类之。

1923年,署名“云霞”者刊文《压岁钱储蓄赎路》有所不同,文章道:“国人习惯每于新年儿童之来贺年者,均赠以金钱,名之曰压岁钱,儿童得之,多以之购买食物、玩具,甚或作为赌博之资,是非特无益于儿童,而反养成其好赌之性,此风相沿成习,废之有所不能,鄙意以为,不如将欲赠之资预先存入赎路储金之银行,多立户名,俟儿童之来贺年者,则以存折赠之,以代压岁钱,如是且能引起儿童储蓄之观念,以及爱国之思想,而裨益于胶济铁路亦非浅矣!”[49]1939年,贵阳县国民党党部发起压岁钱献金救国运动[50]。储蓄爱国,显然要高于节约的认知层次。

改良压岁钱的主张之二,是捐赠。1937年,茱英刊文《压岁钱》,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回忆了自己捐赠压岁钱的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济贫。“那是在我七岁时的元旦日,我受得四五块钱的压岁钱,因为那时我身上,已穿着妈妈给我制的新衣服,我嘴里已吃着爸爸给我的糖果,我袋里,已蕴着哥哥给我的玩具,我已甚么都有了,所以对于这一笔在那时瞧着,已是非常巨大的数目,是无法使用了,于是与比我大着二岁的三姊商量着,合着二人的压岁钱,去买了不少的糖果、点心、玩具之类,招着邻近的苦孩子们,开着一个新年同乐会。那时前来参与的,似乎有近二十人,都是附近的工人家庭中的子女,没有新衣服穿,没有糖果吃,没有玩具玩,自然,更说不上有压岁钱可得的。整整的乐了大半天,把糖果点心吃完了,最后,每人都带回了一二件玩具去。”第二种是济灾民。“在八岁那年的元旦日,我受得了六块钱的压岁钱,我三姊,更比我得的多,得了七元余。在最初时,我们还是想开新年同乐会,但是三姊忽然想起了那时安徽省闹着极大的水灾,无家可归者,据说有五十余万人,于是她主张把压岁钱,捐给灾民。这自然是立即获得了我的同意,于是向那时已在挣钱的大哥,和在中学念书的二哥,讨了几块钱,与我们二人所有的,合成了二十元,央着爸爸,送上了经收捐款的某慈善机关去。收获上写着我们姊弟俩的名字,这是我们认为极有光荣的,所以一直的把收据保藏了六七年之久。”第三种是泛泛的捐助慈善。“九岁那年的元旦,因故乡遭了兵燹流寓在三百里外的某城中度岁的,所以是没曾得到压岁钱。在十岁那年的元旦,已回乡了,共收得了整整的八元。那年,因为是兵燹之余,地方上举办着慈善性质的善后工作,需款极急,于是我便向三姊建议,把压岁钱,捐输在这上面。她也同意着。结果,我们俩,是被誉为小慈善家。”文章最后指出,“这是我在幼年时,对于新年中所受的压岁钱的使用法。虽然在那时,不过是盲目的使用,但是现在想来,却倒都是很有意义的,所以特地介绍给小朋友们。不过现在是时势不同了,所以我若是现在还是一个小孩子,而有压岁钱可得的话,我或许是将悉数的捐赠到援绥机关里去了。”[51]

1939年,丁力生发表诗歌《压岁钱》,表示不买糖果、玩具和花炮,要捐给国家和难民[52]。1941年,张孟昭之文《怎样利用压岁钱》,提出“移压岁钱献作难捐”,“或移助‘清寒贷学金’‘小本贷金’,周济穷苦的失学朋友,和难以活命的肩头负贩者”[53]。次年,新普育堂慈幼协会呼吁“每人捐助一部分压岁钱,作为救济难童之需”[54]。

1943年,《小友压岁钱济贫》一文倡导:“爸爸妈妈给我们压岁钱八元,我们把这钱送上,请收入济贫金,实行‘为善很乐’来祝贺爸爸妈妈快乐和健康,希望小朋友们,大家把新年的压岁钱和糖果费,节省一部分捐助申报馆的济贫金和助学金,将有用的铜钱,用在有益的事业,这是多么快乐的事呀!”[55]该文所提出的助学用途,其他文章多有提及。如之前的1942年,浦缉庭的子女捐赠压岁钱40元“收入清寒子弟助学金项下”[56]。1943年,宁波小学发起“敬师运动”,“把所有压岁钱尽量献出来,充作贵报发起的‘小学教师医药助金’”[57]。1946年,《申报》载文倡导“助学金运动”[58]。1948年,又报道了一对儿兄妹将“亲友处收到六百万元的压岁钱”,送到《申报》馆“捐给‘读者助学金’,救济救济清寒的青年”[59]。

由上可知,改良压岁钱的呼声在民国时期此伏彼起,堪称是当时国人的共识。

总体而论,作为一个过渡,民国时期的压岁钱习俗上承古代,下及当代,既延续了历史的惯性,又开启了改良的新篇章。其中所蕴含的启发和价值,对当今我们移风易俗、推动社会的进步,颇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压岁钱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谁来保管压岁钱
压岁钱
偷来的压岁钱
压岁钱驾到
压岁钱的来历
压岁钱争夺战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