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01-02 15:59邓文燕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1期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邓文燕

摘 要:高中数学中的大部分数学知识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特征。针对学生无法快速掌握新知识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对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加以重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将与课堂新知识有关的知识选择出来,通过对学生已习得知识的回忆,高质量完成新知识的教学。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学习迁移理论 高中数学教学 应用

引言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学习迁移理论,能够促进学生的正迁移,消除负迁移,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1]

一、强化学生对迁移理论的认知

学习迁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必经之路。学习迁移可以根据迁移性质划分为正迁移和和负迁移。正迁移指的是,在原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负迁移则恰好相反,学生不能够准确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高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学习数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数学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逻辑。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学习迁移理论,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尽可能消除负迁移,是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正迁移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这些都体现在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学习内容的准确掌握、学习知识的有效巩固等方面。为了使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对迁移理论的认知。例如,在讲“函数”时,函数具有单调性,函数的单调性可以定性描述在一个指定区间内,函数值变化与自变量变化的关系。当函数f(x)的自变量在其定义区间内增大(或减小)时,函数值也随着增大(或减小),则称该函数为在该区间上具有单调性(单调增加或单调减少)。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单调性的重要性。只有理解了函数的单调性,才能有效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2]

二、重视教学活动的科学创建以增强迁移的速率

学生掌握知识与教师讲解知识的过程都会有学习迁移的现象产生,观察、分析、对比以及概括是数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与手段,在比较接近的两个体系的知识学习中,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能够对其特征进行分类概括并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那么,学习的正迁移在此过程中便是圆满体现了,由此看来,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对于正迁移的形成来说是重要的基础条件。例如:“等比数列”的学习一般在“等差数列”学习之后,教师应该注重两者之间的知识参照进行比较,使得学生对“等比数列”这一新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透彻。

三、重视学习迁移产生的条件创设

具备概括水平高、适应范围广泛特征的旧知识是学生建立新知的基础,所以,帮助学生提升其概括能力,教师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进行科学的指导。例如,在学生接触棱柱这一概念之初,教师可以首先将三棱镜、长方形纸盒、螺帽头部等物体进行实物展示,并引导学生结合线面知识对各物体的属性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并提出以下假设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与讨论:1。不同的面能围成棱柱;2。具备两个以上的面,并且相互平行,这样的几何体为棱柱;3。几何体中相邻的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相互平行,该几何体为棱柱。学生通过以上假设的讨论,对于棱柱的本质属性也就很快能够明了,而且通过这样的假设讨论,学生在后续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思路会更加清晰明朗。

四、在数学教学当中的具体应用

1.学习迁移理论在不等式问题中的应用

例求不等式8x+log3x+2x>10的解集。从表面来看,这道不等式问题是一道同时包含对数、指数的复杂题目。直接推导的步骤相对较多,基于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函数性质这个旧知识进行迁移教学:将题目中不等式的前半部分转化成一个函数,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解答这道题。解令f(x)=8x+log3x+2x。此时,x∈(0,+∞),函数f(x)在(0,+∞)范围内为单调递增函数。因为f(1)=10,所以题目不等式的解集为(1,+∞)。

2.学习迁移理论在余弦定理教学中的应用

这里以直角三角形中的a2+b2=c2关系作为迁移对象,利用学习迁移理论完成斜三角形的边长关系教学。基于学习迁移理论,教师在教授斜三角形新知识之前,可以先要求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此时,学生会将相关旧知识回忆出来: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当角C为90°时,该三角形三个边长a,b,c之间的关系为a2+b2=c2。此时,教师可以引入:若△ABC的∠C度数发生变化时,原本的a2+b2=c2关系是否成立?若不成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基于上述旧知识,首先对∠C大于90°的情况进行研究:在这种情况下,与原本的△ABC相比,边长BC与AC的长度并未发生变化,只有边长AB的长度变长,此时,直角三角形a2+b2=c2的关系被转化为a2+b2c2。[3]

结语

总而言之,学习的迁移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也是检验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指标,而且,学习的良好迁移对于学生求知的主动性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习迁移的渗透与教学,积极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学习迁移的意识、习惯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樊启成.解析“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06):11.

[2]赵志成.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培养和提高数学学习迁移能力的探索[J].好家长,2016,(24):180.

[3]林清霞.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02):223-224.

猜你喜欢
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中应用算法教学的研究
高中数学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分层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