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富强的动力和源泉

2018-01-02 02:50侯祎明
祖国 2017年22期
关键词:民智

侯祎明

摘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我们建设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所以没有任何经验和借鉴而言。在中国强国之路的进程中,也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此作者就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富强的真正体现在于民众的富裕,只有民智大开,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复兴做了论述。

关键词:国家富强 国富兵强 民智

个人的心中都有梦想,对中国人来说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翻开中国的近代史,国人就会感到压抑和愤恨。那个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富庶强盛的中华大国在进入到近代以后,国力衰弱,结果不断被欺辱、压迫,蒙受了巨大的苦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海战中国惨败于日本、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一场场灾难彻底打破了中国“上朝天国”的美梦,也让中国人更清楚地意识到富强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一、国家富强并不仅仅表现为国富兵强

其实这个道理,我国一些有识之士很早就意识到了。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指出:作为国君,最大的功绩就是让国家富强。“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因为一个国家如果富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其他国家就会服从它的政令,它的邻邦也会畏惧它的威力而不敢侵犯它。管仲认为国家富强表现为“国富兵强”,也就是国家富庶、军事强大。他在齐国主政时,一面大力发展经济,重视鱼盐之利、发展盐铁业、对土地分等征税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一面又对军事制度进行改革,扩大齐国的军事力量,同时辅以“尊王攘夷”等外交策略,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他的国君齐桓公也凭借齐国强大的国力成为中原第一任霸主。

管仲之后的漫长的历史时期,许多君主都把富国强兵作为执政的目标,追求国家财力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但有时却适得其反。比如汉武帝,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采取对盐、铁、矿产等物资进行国家专卖专营、加大人头税、重征财产税等财政政策,国家财政收入大大提高,确实在短时间实现了国富的目标,为“强兵”,为汉代对匈奴的战争提供了财政支持,阻止了匈奴对汉代边境的骚扰侵犯,汉武帝时期成为汉代军事力量最强盛的时期。但这样通过大量加税和国家专营专卖的经济政策虽然让国富了,却给民众带来巨大的负担。人头税重,让穷人生不起孩子,财产税让大量商人破产,对民间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汉代由此开始走向衰落。可见,国家富强虽然表现为国富兵强,但若只片面追求国富兵强,却往往会走入歧途。

二、国家富强的真正表现在于民众富裕、生活安乐

我国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富国》一篇就指出:“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荀子敏锐地注意到国家的富足表面是国家财政的富裕,但根本则在于民众的富裕。只有民众富足有余,国家才能真正富足。明代的冯从吾更尖锐地指出:国家的强大不在于国家财政是不是富足,也不在于兵力强不强大。把国富兵强作为国家治理得好的标志,是千年来未能突破的误区。冯从吾不但不认为一个国家国富兵强是富强的表现,而且指出如果把国富兵强当做国家富强的标准就算走入了迷障。一个国家治理得好的,成为富强治国真正表现是民众富裕、生活安乐。大量搜刮民众得来的财政收入高企以及随之而来的军备强大只能形成国富民穷和穷兵黩武的局面,最终导致国家财富成为无源之水,不能长久,想要达到真正的国家富强可谓是南辕北辙了。就像现在的朝鲜,国家把财富都集中到自己手中,实行先军政策,大搞武器装备,而民众一贫如洗、衣食难周。这样的国家就算有了核武器,也跟富强沾不上边。

如果民众经济富裕、生活安康,就会给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也能支持强大的军备支出;更重要的是民众就会对国家有着巨大的向心力和自豪感,会万众一心进行建设,这个国家自然就强大起来。就像习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民富是国强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要达到的基本条件。

三、民智才是国家富强的源泉

在几百年前的封建专制社会中,就有人具有这样的见识,提出这样同现代文明国家相比毫不逊色的主张,即民富才是国家强大的内在动力,足见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虽有杰出之士识见非常,但大部分没有受到教育的民众处在浑浑噩噩之中,既没有让国家富强的能力也缺乏这方面的动力。所以当西方科技文明逐渐发展的时候,中华民族却开始陷入落后挨打的局面。较早接触西方社会的严复就深刻认识到民众整体素质对国家强盛的影响。“民智者,富强之源也”的确是对国家富强原因的精确论断。一個国家的创造力取决于民众的教育程度,决定了这个国家能否走向富强。

现在我们的中国梦不但强调经济的富裕、军事的强盛,更强调民众的创新能力和文化综合实力。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传承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学生在实践中国梦过程中当仁不让的责任。当我们民智大开,整体素质高扬之时,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之时。

(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民智
“文学”作为一个问题:论林语堂由语言学向文学的转换
卜算子·复兴梦
满江红
——辽宁省图书馆学会成立40周年咏怀
浅议严复和梁启超的民权说
民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
兴民智通画饼车联网
论清末新政“民智未开”论调的合理性
自为的民生、民智空间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