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中职立体化教材研究

2018-01-05 11:07张茹茵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13期
关键词:立体化中职教材

张茹茵

摘 要 基于“互联网+”,各中等职业学校如火如荼地进行课程改革,带来教材形态的重大变化。重点从立体化中职新教材的含义、特点、实践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对推进立体化教材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立体化教材;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数字教学资源;微课;在线学习系统;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3-0051-03

1 前言

信息化时代,能有效推动中职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和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重点,在于教学内容和媒介支撑环境。而承载内容本身的载体便是教材。统一主题的教材种类泛滥,质量参差不齐。大多数教材的层次结构不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所编制,理论知识过于庞大,内容陈旧,无法及时更新,工艺落后,当教师讲完的一瞬间,就代表着学生完成了已经落后的工艺流程的学习,学有所用还是学为无用?中职学校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基本上忽略了这一特殊学习群体的学情。分级设置,因材施教,这方面的问题属于高层次,需要工具软件介入。

既然内容本身存在这样的问题,那么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作为承载内容的载体,教材(及对应的学习包)是否能利用“互联网+”进行优化?能否利用技术手段,降低教师的备课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整个教学流程?

2 立体化教材的定义

立体化教材是教材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一种新形态,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数字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集合體。立体化教材通过有效植入多媒体资源,将学科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立体呈现,通过动画、微课、仿真模型的交互操作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完美的学习体验,通过AR、VR、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建立了以纸质教材与移动终端互动的多维立体可视化的现代教学生态模式(据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早在2008年左右,就有专家学者对立体化教材进行了阐述。那个时段的立体化教材重点在强调学习材料包,比如教学辅导、电子教案、助教助学课件、素材库、网络课程、试题库、工具软件、教学支撑环境等。现如今,有关立体化教材的文章对其定义、设计框架、结构体系阐述得非常详尽,但是关于如何利用教材进行有实质意义的开发、实践的案例确实很少,尤其是当时的信息技术支撑条件与当前时代更是无法比拟。所以,关于立体化教材的定义描述,是通过几轮教学实践后得出的文字描述。

3 立体化教材的研究过程

基于教学实践,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提出的立体化教材概念为基础,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孵化阶段 技术驱动,专家引领,需求匹配,催生了立体化教材。首先,研究团队要为合作的学校提供与教育教学匹配的优质的信息化资源。“适合的才是有效的”,研究团队针对不同的教学重难点开发漫画、图片、挂图、实物模型、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虚拟仿真、视频微课等类型的优质资源。随着AR/VR技术的发展,针对中职学校的教学实训来讲,AR/VR会起到很友善的技术支撑作用,不论是仿真模拟、原理讲解,还是实训测评,这种技术手段会为学生、教师提供很强大的支撑。最终实现让学生能打起精神学习,让学生真正能学到知识,能看懂、能听懂。

实施阶段 在中职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配合下,进行对立体化教材的应用实验,并通过实施总结经验与不足。研究团队需在中职学校全过程跟踪,并有针对性地探索,重视对立体化教材支撑的教育教学过程反映出来的问题与成果。

4 立体化教材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教材,立体化教材在以下三个维度体现出鲜明的特点及优势。

系统维度:从单一知识载体的教科书到多维信息载体的学习系统 立体化教材实现了传统教科书到学习系统的延伸,这背后是有强大的学习系统对其进行支撑。

1)资源存储系统所有展示在教材上的资源都通过智能定义存储在资源库中,该系统可以实现资源的存储、分发、统计与管理功能。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已有的资源备课,同时可以使用自己收集和制作的资源替换原有教材的资源,真正实现资源的定制。

2)教学评测系统基于立体化教材开展教学实践,强调对评价模式的变革。如何平衡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权重及比例,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对于教师来讲必须有强大的测评系统进行支撑,教师可以任意对教学知识点设置习题,设定学生的答题时间和次数,结合随堂考、期中和期末的成绩来算出学生最后的学业成绩。

3)利用在线学习系统,教师制作的微课怎么用?又如何插入到PPT中,放到资源库里,传到精品课网站上?其实,微课最大的价值就是利用恰当的媒体展示形式讲解清楚一个知识点,什么知识点?当然是与教材直接对应的知识点。那么立体化教材先天性的特性,完美地解决了教师平时积累的大量微课无法用、不知道怎么用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将微课传到立体书后台,利用在线学习系统与立体化教材完美匹配。

教学维度:从基础知识讲解的单向传授到高阶能力培养的双向互动 中职学校的学生群体有必要也必须在成长为劳动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注重技能的培养。由此,针对中职学校的学生群体,在很多方面是同样适用的,以技能提升为培养重点的课程设置越来越突出专业技能能力。

1)教学模式发生改变:从单一讲授过渡到双向互动。客观地讲,当前中职学校的课堂,大多数教师在讲解课程的时候基本上是单向传授。对于首次应用立体化教材的教师,尽管他们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解程度较高,但是当真正利用这样全新的教学内容载体上课时,对于教学设计,很多教师是没有考虑清楚的,这就造成传统教材,教师讲、学生看,立体化教材也是如此。由此,加大教师对立体化教材的理解与应用,借助强大的学习系统展开师生、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学习模式发生改变:从不学到乐学,从乐学到研讨。判断信息化是否与课程真正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应该是学习模式的改变。教师讲得再好,学习资源再丰富,学生还是不学,一切归零。有效应用立体化教材的教师,在培养学生技能的时候必然会细化教学设计环节,让学生更自由地体验利用移动终端学习知识,参与讨论,完成作业。对于学生来讲,生动的教学资源,逼真的虚拟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热情,至少是比枯燥无味的理论符号要有趣得多。

环境维度:从闭环的课内授课升级到开放的校企联动共建 中职教师关注课堂内,同时也应该放眼课堂外。关注课堂外的现代学徒制、理实一体与校企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有助于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1)从一开始教师只关心课堂内学生的知识获得,逐步发展到思考现代学徒制项目建设。在中职学校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学生上课可以使用的教材理论和实操完全来自企业内的真实工艺流程,企业员工日常的培训也应用学院编制的规范教材,实现学生实训和员工培训的实时对接。

2)从一开始只关注在课堂内讲授理论课程,发展到在理实一体化教室里开展教学活动。用立体化教材直接支撑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上课实现理论学习、在线测评、实训操练,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训练习过程,都能很好地利用立体化教材中的优质资源辅助学习。

5 立体化教材的应用问题

目前,各中职学校研究团队联合开展了调研与教学实践,立体化教材开发的学校队伍越来越多。立体化教材概念的再次强化,对行业的多个出版社而言,也是他们深度加入“互联网+出版队伍”的一次契机,重新审核这20年职业教育教材的内容与形式。

有专家认为,未来商业的核心是“精准”。那么,教育也是如此。让大多数中职学校过渡到全电子媒介时代是不现实的,完全利用电子教材替代纸质教材仅仅是一种想象。所以,纸质教材结合AR/VR,细致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他们的喜好,尽可能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评估学习风格类型,推送相关的好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这是教师希望未来能给学生带来的体验。优质的教学内容离不开优秀的教师,立体化教材课改实验实施能在一定范围内推行下去,得益于教师能力的提升。中职学校需要提供信息化教学方面的指导,不谈空洞理论,不讲宏观政策,将近些年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传递给一线教师,交流研讨信息化技术支撑教学的模式方法。理论先行,教培保驾护航,为中职学校的信息化课改项目落地提供了可推行的一种模式。

“小教材、大变革;小教室,深融合。”对于正在迅猛发展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来讲,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深化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和提升师生与管理者的信息素养,这些重任越发突出。如何在关注学生学习效能提升的同时,对教学系统最基本的四个构成要素重新进行分析与审视,提升教师专业和信息化能力的同时,优化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先进媒体的作用,这样才能让人才培養过程更加落地有效。

在2017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将十八大以来教育信息化取得超预期成绩的基本经验概括为“1238”,即:一个核心理念(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两条基本方针(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三大关键举措(培训研讨,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开放合作),八类应用模式(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教师应用模式、课堂应用模式、数字校园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式、校际应用模式、区域整体推进模式、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式)。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仍在继续,希望能通过教学内容载体——立体化教材课改的实验,让更多的学生学习最有趣的知识,掌握最前沿有用的设备工艺,习得能够毕业应用的技能。真心希望在全教育生态系统的努力下,像习近平同志所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6 结语

“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共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发展之路、繁荣发展之路、开放共赢之路、创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和文明之路。在立体化教材系统的构建中,与教育相关的机构应联起手来,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开发出一系列为中职学校师生服务的优质教材资源,逐步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让学生更加关注能力的获得与训练,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参考文献

[1]张鹏高.在多重利好中突破教育信息化发展难点与重点[J].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11).

猜你喜欢
立体化中职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基于立体化教学方式的Java课程教学研究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第六师高效立体化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