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世界里,有时候需要同时打开两扇门

2018-01-07 19:24
南方文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短篇小说孔乙己想象力

说真话,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阿Q正传》。鲁迅那种对人、对民族的巨大的悲悯,在当下作家的笔下,不知怎么越来越弱了,即使有,也大都是拿“过去”来说事,很少让人看到“现实”,而一些有“现实”的作家,又很少让人看到文学的本质。

一个作者如果仅仅只能点燃自己,那是一种自焚,自焚的结果可能是只留下一堆灰烬,而灰烬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一个作品既点燃了作者,又点燃了读者,而且不因时光的流逝而熄灭,其意义也就产生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就应该是这样的一层关系?应该是点燃和被点燃的关系?而这样的关系跟时间跟事件是没有关系的,你可以利用时间,也可以利用事件,但时间和事件只是在你的脚下,而点燃在作者与读者心中的是一种人的情感的力量和生命的力量。这是一种世俗却永恒的力量。

小说有很多做法,但如果真的希望小说不死,希望仍有读者,那就依然需要设法让人感动,让人受到震撼。震撼靠什么?靠的就是对故事的创造和利用细节对情感的穿透。我以为这是小说吸引人的最基本的东西。你用不着担心你的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就好比我们每天都在做梦,梦中的事有几件是真的?可我们时常被梦中的事情吓得一身的冷汗,这是真实的,可见真假的故事对作家来说,有时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有能力让你的故事像你的梦一样,与你同在,而且充满真诚。

有人说,我是一个在苦难的隧道中一直往黑里走的作家,但我没有去想过这话什么意图,我只是知道我还会顺着苦难的通道一直地走下去,因为在文学几个至高无上的台阶中,苦难的叙述是永远不会坍塌的。而且真正的苦难是不分贵贱的,一个穷人的苦难与一个有钱人的苦难,事实上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真正的苦难也并不只是有关生存,而是有关灵魂。灵魂的苦难永远是人类无法摆脱的苦难。除非人不再是人,而文学也不再是人学。

文学需要高度和深度,也需要普遍,需要深入人心,需要给人一种贴地行走式的阅读感受。这也是我在这小说里试图孕育的。在文学这个人性的世界里,有两扇门,有时候是需要同时打开的,一扇是地狱,一扇是天堂,或者说,给死亡一点阳光。

文学不是为了对某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拯救,文学的功能不是这样,文学不需要这种实用性。巴金好像就说过,他说文学可以起宣传的作用,但文学的意义不是为了宣传。法国有一位大师也说过的,他说文学不是为了让你活得更好,也不是为了让你活得更糟,而是为了让你了解得更多。好的作品是跟着人物走的,而不是跟着现实里的某一种需要走,否则文学就不是文学了。

一个作家的想象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现在的很多作家都说,作家只要有想象力就可以写出很多东西。其实只有想象力是不够的,最致命的还是你的想象是否有穿透力,或者说,有穿透现实的力量。

我现在对小说的感觉很简单。小说确实不能神秘。神秘了往往就无聊了。小说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都是被一些不会写小说的人、一些没办法把小说写好的人,弄复杂了。小说其实不需要太复杂。小说只需要编好故事。最有能耐的作家永远是在编故事,编出新的不一样的故事。故事里要有力量,要能把读者带进去,跟着你走,让人停不下来,那你的故事就算成功了。

我觉得人生,包括文学的经典意义就是你用新的方式去演绎经典的意义。文学是有血脉的,很多作家写不好,是因为他不懂得如何把故事纳入经典的血脉或者用经典的血脉来改造他的故事。

我同意作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验写作,一类是智慧写作。对经验写作的作家来说,他的个人经历是他从事写作的唯一法宝。如果没有那些个人的生活经历,他则寸步难行。但他常常出现的问题是,个人的生活经历总是有限的,一旦枯竭,就转眼消失了。而智慧写作则不一样,智慧写作的生命是比较旺盛的,因为他书写的不仅僅是个人的那一份经历,他的资源主要来自他的眼光,来自他的思想深处,更重要的是来自他无穷的想象力。当然,我们不能说经验写作就不需要智慧,经验写作也是需要智慧的,但那种智慧是另一种智慧,或者说,更多的是一种叫“1+1=2”的智慧。

最早对短篇小说的喜欢,是因为看了《麦琪的礼物》那样的小说,不是因为男女之间的那一份爱,而是因为作家在结尾处的突然一转,就那一转,让人觉着实在是高,心想短篇小说都应该是这样的,要会编故事,而且还要编得很巧编得很妙,只有这样的巧妙才能让读者叫好,叫读者心服口服。后来读了《孔乙己》,发现短篇不一定都在“编”上弄得“很巧”“很妙”才是好小说,《麦琪的礼物》只是好里的一种;《孔乙己》的好,则是一种穿透,是一种对人物的准确的叙述以及对细节的利用,让你在后来的日子里,只要想起茴香豆,就不得不想起那孔乙己来。一个人的一生竟然只用了2000多字就可以写尽了,实在是太绝了!心想一个作家如果一生只写出这么2000多字,也够了,只是不容易做到,这时才悄悄地感觉到短篇小说虽然短,但要写好,其实很难。再后来,读了汪曾祺的《受戒》,不知怎么,好像闻到了一种味道,那是第一次感觉到小说是有味道的,觉得很有趣,有趣也是很好的,有了趣,就觉得阅读时花去的那一点时间又回来了似的,心里感到相当的满足。好的短篇小说其实是各种各样的,只要觉得好就行,不一定非得是哪一种,所以,我也没有给过自己任何一种固定的要求。endprint

猜你喜欢
短篇小说孔乙己想象力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结缘《短篇小说》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想象力
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
知识漫画
物质及其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