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年祭

2018-01-07 19:41高凯
南方文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飞天诗文兰州

高凯

许多人一直在打听的那个人已经悄悄地去了另外一个世界!

丁酉年,是西部诗歌高地甘肃的一个灾年。先是诗人、《飞天》原编辑李老乡7月在天津驾鹤西去,然后是编辑家、《飞天》原副主编张书绅8月在兰州不辞而别。李老乡还和大家打了一个招呼,举行了一个体面的告别仪式,而张书绅竟然一声不吭地走了。为了李老乡,我刚刚写下万余字的《丁酉苍茫》;因为张书绅,我又置身于一片铺天盖地的苍茫。

西部,不,是大西北,一连失去两个诗歌宝贝,诗歌界一时为之疼痛不已。远在云南的诗人于坚,对张书绅的去世尤为伤怀,及至看了我这篇祭文的初稿之后,在我的邮箱里留下了一句令人悲怆的追问:“这个时代还有编辑吗?”

编辑当然还是有的,但像张书绅这样曾经被广大青年诗人爱戴的“老黄牛”编辑已经很少很少了。 “一代名编”张书绅,这位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设并主持《飞天》“大学生诗苑”专栏,从而引领了新时期中国大学生诗潮的虔心耕耘者,无疑是中国诗歌的良心。

张书绅殁的消息,我们是在其殁后十几天才知道的。8月28日晚,我和马步升、叶舟、牛庆国等几个人在兰州农民巷一个酒店接待武汉的刘醒龙、广州的朱燕玲和武威的李学辉。席间,叶舟接到一个电话,说着说着叶舟突然异常愤怒,一桌人不知究竟甚是疑惑,尤其是他冲着对方的一句 “你怎么现在才告诉我” 的厉声质问,让人有一种不祥之感。接听完电话后,叶舟先是让大家猜猜是谁的电话,见大家一片茫然,才说是张书绅的儿子,打电话要给他送一本《张书绅诗文纪念集》。停顿了片刻,叶舟神色黯然地告诉大家,张书绅十几天前就走了,其儿子说,之所以没有告诉大家,是因为张书绅立有遗嘱:丧事从简。

翌日酒醒之后,我想起了甩手而去的张书绅。我想,斯人虽然不辞而别,但我们这些活着而又同城的人不应该漠然处之,甚至息声。而且,他的人生已经不属于他一个人,拥戴其精神的人都有权知道他的去向。而此刻,我必须先在自己心灵的原野上点燃一堆篝火,让人们为一个孤独的人而聚拢在一起,进而看见他并让他看见。所以,一种诗人的良心促使我用一条简短的手机短信把张书绅的死讯发了出去。果不然,不要说兰州城外,兰州城里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消息,一些人甚至不相信。从“大学生诗苑”走出来的诗人、已退休多年的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彭金山,两天后还打来电话试探地问我:张老师的死是真的吗?

怎么会不是真的呢!第一个回信表示哀悼的是从《飞天》飞上诗坛的云南诗人于坚,他先是发了只有一句的悼词“一个伟大的编辑去世了”,十几分钟后他又发来一首即兴创作的悼诗《悼我的编辑张书绅》,并嘱咐我转发。

于坚的悼诗如下:

一个伟大的编辑去世了

那些书还在印

那些苍白的书

他永远坐在那些无名手稿之间

戴眼镜的人 逆来顺受

他看不见世界

他只看得见石头和陶罐

1983年我心怀光明

走出大学

朝着一个春天的邮箱

编辑张书绅住在兰州

兰花之州

荒原环绕

2917年8月28日

多么悲壮的悼诗,一腔真情,一片肃穆,有“兰花之州,荒原环绕”之气概。于坚发短信要加我微信,因为我一直拒绝网络闹市,没有微信,只好让妻子加了他的微信,将其传播了出去。害怕妻子的微信圈不够广泛,我又通过手机短信发给了一些诗坛中人。一个一辈子默默无闻的人,我们不能让他死得也默默无闻。

其实,知道大限已到,张书绅早就做好了走的准备。大约在三个月之前,张书绅的妻子张粉兰在单位找到我,说张书绅出了一本书,让我替他送给单位的一些人。张粉兰来时就带着一捆书,书名是《张书绅诗文纪念集》,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张书绅要送的书都没有签名,但有一张手写的赠书单,都是曾经或正在甘肃省文联机关工作的人,共51位。书的体式很庞杂,收录了张书绅的杂忆散记6篇、日记10篇、新诗100首、五言诗300首、诗歌评述18篇和别人写他的文章8篇,以及他在《飞天》主持“大学生诗苑”专栏时的读者和作者来信若干。这是张书绅一生出版的唯一的一本著作,在其生命的最后行世,自然十分珍貴。

很明显,张书绅想通过这本书安排后事,说一些想说的话,留下一些想留下的东西。在书中《“大学生诗苑”印象——读者来信摘抄》一节之前,单独收录了张书绅2014年10月17日写下的一句话:“现在考虑,这篇东西似乎可以与读者见面了。三十年了,还忌讳什么?”

这最后一句“三十年了,还忌讳什么”,应该是其最初整理这些读者来信时的心绪,作者将其收在书里,无疑也是张书绅编这本书的用意。

作为一个从合水走出来的文人,张书绅把送书的任务交给我这个合水人,可见还没有忘记我这个小老乡。被其信任,我感到了一种莫大的幸福。所以,我不敢怠慢,立即叮咛办公室的小席,尽快按照那张赠书单把书送到每个人手里。同时,我把属于自己的那本拿回了家,放在床头抽空翻了起来。一般来说,凡是被我放在床头上的书,可能就是我的最爱。

《张书绅诗文纪念集》是张书绅提前发出的一个讣告。作为一个活着的大编辑,张书绅焉能不知道“纪念集”三个字的含义?所以,他不是老糊涂了,而是有意为之。接到送书的差事不久,《飞天》原主编李云鹏从海南回兰,作为一个从《飞天》飞出来的诗作者和一个后来又在《飞天》工作过一段时间的编辑,我想借机请张书绅、何来等几位《飞天》的老师和现任《飞天》主编马青山坐坐。但是,邀请张书绅时,我打的是张书绅的电话,接电话的却是他的老伴张粉兰。一听我请张老师吃饭,夫人当即连连推辞,说吃饭就算了吃饭就算了。我有些不甘心,又郑重申明了两个理由:一是很久没见张老师了,想见见;二是给张老师说说送书的情况。但是,夫人最后还是婉拒了我的邀请,使我很没有面子。我想,这既是老伴的意思,也是张书绅的态度。事后我才知道,张书绅的手机一直是老伴拿着,以阻挡外界的打扰。其实,事前马青山就说,张书绅肯定请不动,他退休以后谁也不见,很少出来应酬。有一次,《飞天》的一个副主编走到他家楼下打电话请他都没有把他请下来。一听这一情况,我就释然了,对于一个住在没有电梯的七层楼上的老人,让其上下楼对其是一种无情的折磨。我看过收在《张书绅诗文纪念集》中汶川地震时作者的几篇日记,感到当时的张书绅犹如死里逃生那样惊险和狼狈。如此,那天我们聚会时张书绅没有来。饭前,我给李云鹏带了张书绅送他的《张书绅诗文纪念集》。李云鹏翻了翻书幽幽地说,这个书名好像不对劲呀!似乎是马青山接过了话头:这恐怕是张老师有意起的一个书名。的确,随后我也在《张书绅诗文纪念集》中找到了依据:“四年前,我患了严重的心脏病,住院两次,微创手术一次。眼下,尚存十一种病,早停止一切社会活动,在家服药养病……”从书中看,其所说的“四年前”,应该是2010年3月心肌梗死搭支架,那一次差点要了他的命。endprint

猜你喜欢
飞天诗文兰州
航天探索之飞天筑梦
走遍万水千山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叶诗文:成功的5个关键词
“飞天屁股”重返蓝天
酒坛飞天
千金碎琴
敦煌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