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生为何学习这么累

2018-01-10 00:30邱平
文理导航 2017年36期
关键词:新课程思想思维

邱平

【摘 要】通过教学中的实例分析现在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习为何这么累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培养兴趣

新课程在我省已经实施十年了,从这几年的数学教学中,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学生怎么越学越累,我也精疲力尽。学生觉得高考题难,我觉得平时的教学与高考题总有隔阂。

一、新课程自身的原因

新课程对理科的课程设置是五本必修,五本选修。从内容上增加了与生活实际联系更密切的章节,还有与高等数学接轨的定积分章节。从形式上看它的广度加宽,深度不强,但思想方法体现全面。由于外延的拓展与思想的介绍,使得高考无论怎样出题都不会超纲。这就给教师在教学中带来很大的难度,教学中对教材的挖掘太深太广时间不允许,太窄太浅够不着考试的范围。因为现在的考试题很少有“了解”套公式就能解决的,大都是在“理解”“应用”能力范围内才能解决,因此对考纲大纲的研究与解读就尤为重要。

二、师生自身的原因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即使不是很优越,但也不至艰苦。因此学生对“学习改变命运”已经不是那么认可。再加之信息媒体的充斥,学生也不再认为“学习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愿望都不够强烈。同时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生活的节奏加快,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诱惑也在不断干扰着教师的工作与学习,教师能够真正坐得住、静得心,踏踏实实的研究学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么如何在这种纷繁多样的形势下实施新课程教学,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呢?

1.恰当放手,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教师在授课时有些知识必须是清晰透彻讲述的,而有些知识是要悬而未解,有所保留的。这些知识就好比给学生的思维设计的诱饵,促使学生思维独立活动。教师要在那些各种思想相互交叉,纠缠碰头的“交汇点”上,即有意义的联系的地方,要给予特别的重视,努力将学生的思维带到这些点上。当学生的意识产生疑问时,教师要努力保持和继续激活这种疑问和探索欲望。方法之一就是布置合适的题目,让他们独立工作。当学生把不懂不清楚的地方找出来时可以建议他们:把自己的思路详细清楚的写下来,并努力寻找答案;在修改思路,找到疑惑,继续寻找答案。经过反复的尝试,学生将清楚自己的困惑,教师也可以通过检查思路,从而得到学生的症结。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突破难点,强化重点。同时,教师对学生自学有困难,理解有困难的知识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使其有消化理解的时间,帮助他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分析思考质疑,通过其“自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以备在以后的学习中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认真学习研究教材,体会其中的思想方法

新课标下的高考试题,已经没有了直接套公式,一望而解的试题。试题的新颖性,对问题处理的灵活性越来越强,我们教师看在眼里,急在“题”里,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真正定理,公式推理的过程就蕴含着主要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若没有充分暴露解题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通过大量的做题去“悟”出来某些道理,结果多数学生是“悟”不出什么规律。反而由于理解的肤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的模仿,思维水平较低,甚至只能是生搬硬套,甚至是简单问题复杂化。

数学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有:化归思想,类比归纳,类比联想的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方程的思想。这些思想方法应用于我们整张的高考试卷中,而这些思想方法分散的渗透在我们高中教材的各章节中。若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恰当的讲解渗透,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考试中有的放矢。

3.要思考,不要死记

我们总会抱怨一些题都讲了许多遍了,学生在考试时却总是答不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维越是深入的集中在事实上来解释刚才讲过的规律,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越是不注意追求识记的目的,以及经过他们意识思考过的事实越多,那么这条规律的识记和在记忆中的保留就越牢固。当识记和记忆中保持的抽象真理越难,越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时候虽然没有提出记住这条规则的目的,但多次作为钥匙来使用,规则也就记住了。并且通过这种途径而记住的规则,当遇到什么地方忘掉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一些情景回想或推导出来。

4.努力培养兴趣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愿望与学习动机,点仅靠这种升学压力与伟大美好前途的召唤,想要维系其努力学习是很难长久的。当学生仅把知识作为考试用处时,知识就要变得无味、沉重,激发不了学生努力的欲望。我们知道认识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不可熄灭,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过程。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伟大的意志感到敬佩不已。對知识感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是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知识在学生意识中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的现实之间的按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同时,只有抓住思想的交接点,才能认识周围的真理和规律性,从而揭示出某种新颖出人意料的知识。

其次兴趣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实的“权利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学习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还有一种纯粹思考带给学生的欢乐。

当然如果只是追求那种表面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真正的热爱,也就不能使这种兴趣维持长久。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的100条经典名言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课程思想思维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