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研究与实践

2018-01-11 02:32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遗产地世界遗产遗产

(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4;2.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3.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北京100871)

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研究与实践

于 涵1,李 泽1,邓武功1,闻 丞2,3

(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4;2.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3.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北京100871)

在分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的内容,通过识别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要素组成和分布,针对相关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突出普遍价值保护、分区规划和管理、监测与管理评估、管理能力建设、公众参与和社区可持续发展、遗产展示和教育等一系列支撑遗产保护的保护管理策略和措施。

世界自然遗产;可可西里;突出普遍价值;保护管理规划

青海可可西里遗产(以下简称遗产地)地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玉树州境内,与新疆、西藏两区接壤。遗产地保留了我国最为完好的高寒荒漠生态系统,是我国生态系统原始性保存最好的一片区域。2017年,青海可可西里在波兰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在遗产的申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是评估和阐释提名地的突出普遍价值。而评价一个遗产提名地是否具有突出普遍价值,有3个衡量标准:一是满足“突出普遍价值的评价标准”的要求;二是在空间范围和要素组成上满足“完整性”的要求;三是具有合乎要求的保护管理。在申报过程中编制管理规划,其意义一是作为管理机构保护管理的依据,二是在申报评估过程中向世界遗产委员会展示遗产提名地具备了开展高水平管理的能力。

管理规划是开展遗产管理工作的实施计划,是某一时间段内实施于世界遗产地内,对管理手段、管理目标及决策框架进行明确规定的实施性文件。世界遗产管理核心方法论是“适应性管理”,是一种要求管理方根据管理的成效对管理措施以及目标进行调整和改进的一种管理方式,而编制管理规划则是适应性管理工作的起点[1]。针对可可西里的世界遗产价值和所面临的保护管理问题,《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在充分践行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理念和适应性管理方法的基础上主要从5个方面开展了规划工作。

1 威胁因素识别和突出普遍价值保护

可可西里以其保存完好的原始高寒荒漠生态系统而闻名,经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可可西里满足两条突出普遍价值标准。第一:标准(vii)——顶级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绝佳的自然美景和美学价值的地区。遗产地囊括了青藏高原上最完整的高原夷平面以及世界上最密集的高原湖盆,并由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冰川—河流—湖泊”系统形成了多样的内陆高原湖泊湿地景观。遗产地内各湖泊周围的草甸是藏羚的集中产羔地。成千上万藏羚每年往返于湖盆产羔地和高寒草原越冬地的迁徙,构成了世界罕有、中国现存唯一的大型哺乳动物长距离迁徙现象。第二:标准(x)——最重要的在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栖息地,包括在科学和保护上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遗产提名地是藏羚和野牦牛等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关键栖息地。生活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上的4种主要大型有蹄类食草动物均为青藏高原特有种。此外,遗产地的植物、昆虫等在物种区系上均反映了该地独有的特征[2]。

上述两条标准指向的突出普遍价值构成要素有两类,其一是广泛分布在高海拔荒漠生态系统的野生动物,以藏羚、野牦牛、藏野驴和藏原羚为代表。其二是冰川、草原、湖泊等非生物要素,构成了大地景观背景和美学价值基础。对构成突出普遍价值要素的类型和分布进行识别,并对威胁遗产要素的因素进行分析是开展突出普遍价值保护的前提。

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初,遗产地面临的主要威胁是盗猎。由于藏羚的毛皮是一种名贵织物——沙图什披肩的原材料,非法贸易的猖獗使得藏羚在很长一段时间遭到了大肆屠杀。自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以来,可可西里在反盗猎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使得遗产地从2006年以来未有盗猎藏羚的事件发生。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遗产地的保护面临着诸多新的威胁,主要分为了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

在人为因素中最为突出的是铁路和公路威胁哺乳动物动物的迁徙和繁衍。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是南北向并行穿越遗产地的两条交通走廊,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的基础设施,而遗产地的有蹄类具有东西向季节迁徙的特性。在青藏公路楚玛尔河大桥至五道梁区间,是藏羚跨越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前往卓乃湖等地产羔的主要通道,繁忙的交通廊道对藏羚等动物的迁徙形成了阻碍。虽然藏羚等野生动物正逐渐适应交通廊道给环境所带来的新变化,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的运输量持续增加,特别是青藏公路过往车辆日趋增多,对动物的活动构成现实威胁[3]。

第二类人为因素是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的影响,特别是广泛存在的放牧活动。牧业社区是遗产地的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当前牧民在遗产地放牧的情况较为普遍,家畜跟野生动物争夺牧草资源,对遗产地原始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正常繁衍造成了威胁。一方面,过度的放牧导致栖息地质量下降和缩小,进一步导致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域减少[4]。另一方面,广泛分布的牧民与家畜易与野生动物发生人兽冲突、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杂交导致的基因污染等问题,这些都对遗产价值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牧民生产生活、公路服务区和附属定居社区所带来的生活垃圾,缺乏控制的建筑风貌等对遗产地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和美学价值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在自然因素方面,最为突出的影响来自于气候变化。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雪灾、局地强降水、沙尘等气象灾害以及山洪、虫灾等气象衍生灾害更加频发。有研究标明,气候变化已经加速了遗产地冰川和冻土的融化速度,并导致遗产地内流湖湖泊水位的剧烈变化[5]。2013年由于气温升高导致的水源补给增加,使得藏羚的核心产羔地卓乃湖湖岸溃坝,近三分之二面积的湖水外泄至下游。气候变化带来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短时间快速波动给遗产地的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表1)。

面对复杂的威胁因素,管理规划系统分析了突出普遍价值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提出了建立在监测系统基础上的一系列管理措施,通过监测系统及时了解威胁的发展状况和遗产要素的受影响状况,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如针对牧民放牧,规划提出对牧民的放牧范围,牲畜数量进行监测,并和草场内的野生动物数量进行管理,进而为牧民放牧行为的管理措施提供支撑。对基础设施的不良影响,规划提出了流量监控,在野生动物迁徙重要路段对车流管理等措施,进一步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迁徙。上述保护措施在后续的专项保护措施一道,构建了全方位的遗产价值保护体系。

表1 遗产地主要影响因素一览表

图1 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分区规划图

2 分区规划和管理

分区规划管理是结合不同区域的资源特征提出相应的管理目标,进而实施不同管理手段的空间管理方式,被广泛应用于自然保护地和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领域(图1)。管理规划根据遗产地不同区域的资源特征与价值,以及遗产展示教育的需要,提出了荒野区、展示区等两类保护分区分别进行管理。荒野区保存了区域内最为完好的未受干扰的生态系统,其管理目标是保护其极高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保护维护其原始的生态环境及其自然演替过程不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展示区则囊括了湖泊、雪山、高寒草甸等主要的自然美学要素,并位于当前已经局部开展了展示教育活动的区域,其管理目标是保护其极高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和科研、教育价值;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遗产展示和游览体验等活动,促进公众认知遗产价值。

为了使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工作纳入提名遗产地管理机构的有序管理体系中,规划结合遗产地资源的分区保护要求,依据交通条件和可执行程度,在空间上划分各管理区的管护范围,设立相应的保护管理站,保护管理站下设保护管理点。遗产地保护管理站点的建设需根据提名遗产地管理分区区位、保护层次、用地与交通条件,结合服务设施的布局,进行保护管理站点的建设。各级保护站点根据统一安排和部署应发挥巡护、旅游活动管理、监测等基本职能,进而成为管理机构管理的枢纽和中转站。

3 监测与管理评估

遗产监测是及时掌握遗产组成要素和威胁因素状态,引导保护管理工作不断改进提高的基础(图2)。而世界遗产的定期报告制度也要求建立在完善的监测体系之上。遗产地面临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因此通过监测工作掌握遗产价值的变化和威胁因素的状况能为管理工作及时调整提供必要的指导[6]。

图2 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监测站点规划图

在监测对象上,规划根据遗产地遗产价值要素分布的状况,提出了开展监测活动的具体地点,并提出了生物生态、自然美景等7个方面监测对象和具体监测内容。如针对公路交通影响动物迁徙的问题。规划提出在沿青藏公路重要的动物迁徙通道开展对藏羚迁徙种群数量的监测,并对机动车交通变化的情况开展人工监测,建立交通通行量和对藏羚迁徙活动的影响的关联性。又如针对牧民放牧影响栖息地的问题,规划提出针对主要的牧民定居点和放牧点进行监测,依托当地农牧部门对畜牧量、草场围栏分布和变动状况、牧民人口和收入变化状况进行监测。

在监测方法上,规划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通过人工定点观察、自动设备监测、社区巡防监测与调查统计等多种手段对遗产地的开展监测工作,并建立监测数据库,充分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为管理机构的提供实时更新的数据,方便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此外,规划提出还应综合运用3S技术,通过分析处理卫星遥感数据,配合野外工作人员实地监测,实现对遗产地内偏远地区采金等非法活动全面快速、实时高效的监测。

监测数据能够作为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有效性评估的依据。规划提出建立关于遗产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的目标体系,并结合监测系统的提出的指标体系开展管理的有效性评估工作。结合遗产地管理中的背景研究、规划、投入、过程、产出、结果6个阶段,通过监测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了解管理措施取得的成效和不足,进而改善管理,提升遗产保护的有效性。

4 管理能力建设

作为各项管理工作的保障,管理能力建设是遗产地管理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的体系建设的相关理念,“每一个申报遗产都应有合适的管理计划或其他有文可依的管理体系,其中需要详细说明应如何采用多方参与的方式,保护遗产突出的普遍的价值。”管理能力建设规划即是要在满足世界自然遗产管理要求和理念的前提下,提出提升遗产地管理能力的方法。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的管理主要依托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进行①2015年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后,遗产地和缓冲区的管理机构随之进行了调整,分别由三江源国家管理局长江源管理委员会下属的可可西里管理处、索加管理处和曲麻莱管理处负责。。由于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保护工作面临着管理人员不足、经费不够、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管理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和组织单位和各级地方政府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并结合我国自然保护管理机构的特点,提出了各方认可的管理体系,构建了以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为行业指导,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园区管理委员会开展实际管理工作的协作机制,并通过完善机构职能,强化管理人员培训等方式强化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为遗产保护提供有效保障(图3)。

图3 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管理架构示意图

5 公众参与和社区可持续发展

作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理念之一,公众参与是保证遗产地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遗产地的社区和相关方有着优良自然保护传统,长久以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捐助,NGO协助,社区参与的保护模式。特别是在社区参与上,在政府和当地NGO的组织,在遗产地东部的曲麻莱和索加两地开展了大量的社区协议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结合遗产地管理的模式和取得的经验,规划提出加强公众参与遗产管理的深度和广度的具体措施。规划中对不同区域的居民的特点和当前公众参与的状况,提出规划制定、保护工作、运营工作、科研工作、资金筹措五个方面的参与方向。促进在规划引导下参与保护水平进一步的提升。

考虑到遗产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求,牧民的畜牧量和放牧范围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社区如何在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发展,与遗产保护形成良好的关系就成为了重要的议题。因此规划提出通过旅游参与、政府补偿减畜等方式,并进一步将牧民未来的发展融入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逐步降低牧民生产对遗产地的影响。

6 遗产展示和教育

传递遗产价值,促进公众更好地认知遗产价值,进而促进遗产受到更良好的保护是《世界遗产公约》的核心目标之一。通过展示教育将遗产地与社区及相关方联系起来,能够有效促进公众意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塑造遗产地保护的良好氛围。从申遗过程中开展的公众调查结果看,由于缺乏有效组织的展示和教育活动,公众对遗产保护的理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已经对遗产保护构成了现实和潜在威胁。

管理规划在遵守国内法律法规和世界遗产保护理念的前提下,在避免对野生动物核心栖息地产生干扰的基本要求下,规划了不同的展示线路和解说主题。规划将遗产地东北部地区昆仑山沿线一带美学价值要素集中分布的区域作为集中展示区域,开展在管理机构引导下的生态展示活动,并通过严格控制访客数量、只在非动物繁殖季节开展活动等方式降低对遗产价值的影响。此外对于沿青藏公路过路乘客停留的区域,规划提出了设立观景台和解说教育牌示的方式,结合汽车停留区,开展遗产展示活动。为了加强当地社区的遗产保护意识,规划管理机构定期开展的遗产教育活动计划,对遗产地内外社区、游客及过路司乘人员开展遗产保护教育活动,通过入户宣传、设置宣传栏等方式普及遗产保护知识,进而全面增强和遗产保护相关方的保护意识。

7 讨论

保护管理规划作为世界遗产地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国外自然遗产地广泛运用的一种形式,其方法论与国内遗产地的规划有着一定的区别。如何借鉴并完善国内自然遗产地的规划方法与内容,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应充分借鉴适应性管理的基本理论,将国内遗产地规划对结果的关注转变为对管理过程的关注,将管理过程动态化,从而及时应对管理对象的变化,调整管理措施。第二,在具体运用相关方法时,应充分接轨国内遗产地在社区社会经济、土地制度、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特征,将国际先进的理念转化为符合国情的具体方法,方能具备较高的可操作性。总之,通过遗产的申报,国内技术团队对国外先进理论的学习、借鉴和推广应用,进而提高我国遗产保护的总体水平,是申报世界遗产背后另一层重要的意义。

[1]闫立娟,齐文.青藏高原湖泊遥感信息提取及湖面动态变化趋势研究[J].地球学报,2012,33(1):65-74.

[2]吴征镒.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J].云南植物研究,1979(1):1-20.

[3]段秀华.青海格尔木地区草坪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J]. 草业科学,2003,(07):94-96.

[4]姚晓军,刘时银,李龙,等.近40年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13,68(7):886-896.

[5]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世界自然遗产管理[M].巴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2015.

[6]IUCN.Management planning for natural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a resource manual for practitioners[M].Gland,Switzerland:IUCN,2008.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Qinghai Hoh Xil World Na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Plan

YU Han1, LI Ze1, DENG Wugong1, WEN Cheng2,3
(1. 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Design, Beijing 100044, Chian; 2.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3. Shanshui Nature Conservation Center, Beijing 100087,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world na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ideas and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Qinghai Hoh Xil world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planning content, by identifying the Qinghai Hoh Xil world natural heritage of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element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aiming at the effects of related factors, put forward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protection, parti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management ability construc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ritage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and a series of supporting the protection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world natural heritage; Hoh Xil;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management Plan

K928.71

A

于涵(1984—),男,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研究与规划。E-mail:yuhan5500@163.com.

李泽(1989—),男,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名胜区规划。

邓武功(1978),男,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名胜区研究与规划。

猜你喜欢
遗产地世界遗产遗产
中国七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遗产怎么分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0年将在福州举行
千万遗产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