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社会教育

2018-01-11 02:32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遗址民众博物馆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91)

浅谈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社会教育

杨 凯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91)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一项基本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工作的主要内容。伴随着科技信息的突飞猛进,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为此要想实现博物馆与社会的协同发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必须加强。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在1995年建馆以来尽管发挥了一些社会教育的功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文章将以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目前的社会教育现状为切入点,找出其教育的不足,并试图依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旨在让西周燕都遗址博物在社会教育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从而更好地实现与社会发展相融合,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北京市西周燕都博物馆自我的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社会教育;可行性建议;可持续发展

博物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承担社会职责前提下,呈现出一种社会文化机构的效应。收藏、研究、教育,概括了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反映了博物馆工作的主要内容[1]。在欧美较为流行,教育国民、提供娱乐、重拾人生。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构依法登记的非盈利组织。收藏和研究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教育则是人们另外所加的,由此可见教育功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大众的精神需求也随之越来越强烈。教育俨然成为博物馆功能的支柱,同时社会教育也是博物馆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重要方式。因此,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不断壮大,不但能增强参观者的人文科学知识,而且也能促进博物馆自身的发展。

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以下简称:西周馆)属于先秦时期的遗址博物馆,是一座古文化遗址与文物陈列相结合的历史文化类博物馆,隶属于北京市文物局。该遗址是1958年北京市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72—1973年进行大规模发掘,1979年该遗址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1990年开始筹建,1995年8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9月,西周馆进行展厅改造和重新布置;2008年以奥运会工作为重点完善了馆内服务设施。2016年11月,西周馆二层展厅进行施工改造,在2017年5月二层展厅正式开放,该馆主要分为遗迹厅和陈列厅。就目前的形势现状而言,西周馆运营良好,凭借着适应大众科普系列的临展和巡展、专业人员的讲解、创新的设计理念,有效地发挥了西周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然而,与其他社会教育较好的先秦遗址博物馆相比较而言,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有明显的不足,有待改进和加强,只有对其进行“对症下药”,才能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满意,实现西周馆的可持续发展。

1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现状

博物馆在文化产品开发时也应该遵循教育和服务民众的原则,例如将博物馆的某个元素作为代表博物馆的宣传符号,并制作成实用物品,这个物品既是对博物馆文化的宣传,同时也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通过商品的形式传递给民众[2]。这种将博物馆的某个元素制成实用品,或许是一种品牌策略。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博物馆凝聚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叙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展现着人类整体文明与智慧,具有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3]。博物馆社会教育方式以专业人员的讲解和文物的陈列展示为基础。不仅如此,不同的博物馆因各地的文化背景不同,也会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完善其社会教育的功能。比如设计一些具有教育的活动、利用媒体进行宣传、走进民众社区、走进校园,以便让公众了解、认识文化遗产的精髓,达到一种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功能。西周馆在专业人员的讲解和文物的陈列展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燕国雅乐表演”、组织民众进行“骑游体验”活动、走出北京到石家庄等外地进行巡展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较好地发挥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1995年4月主题为“爱祖国·爱北京——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大型文化活动开幕式在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隆重举行,香港林达集团董事长李晓林先生向“纪念北京建城活动”捐款,“一天跑过3040年”群众长跑活动同时举办。2005年,孔繁峙先生,在《北京文博》上发表了《北京琉璃河古燕都遗址考古发现的现代意义及其影响——纪念北京建城3050年》一文,“纪念北京建城活动”在沉寂了10年之后,再次回到了公众的视野。2011年,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纪念北京建城活动”被重新提上议程。2012年,由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馆联盟和房山区政府联合主办的“敬德保民·坤厚鼎盛——纪念北京建城3057年活动”在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正式启动。2013年的活动主题为“鼎天鬲地·敬德保民”,使西周馆的社会教育更加丰富,体现了一种以人为主的思潮。西周馆于2013年的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开展“传承敬德保民弘扬厚德精神”为主题的学雷锋活动。并在3月5日上午馆长带领相关部室主任到遗址所在的黄土坡村慰问5位8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送去慰问品并向老人们介绍了遗址的发展与前景。2014年的纪念活动依然启用了“鼎天鬲地·敬德保民”,继续举办了“纪念北京建城”系列活动,紧跟时代步伐贴合社会热点,再次体现了西周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在逐步加强。2015年,纪念北京建城3060年,在西周馆举办了“燕都宴飨——舌尖上的燕国”和“回望燕都—纪念北京建城3060年”展览。2016年9月,弘博创新论坛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蜀山厅开展,西周馆关战修馆长以西周馆的重新定位及“燕国达人”品牌打造的实践经历为核心内容,讲述广大中小博物馆在行业变革新形式下,如何进行再定位走向创新发展之路。这一举动吸引了多家媒体的报道,同时也巩固了西周馆自身的品牌形象,彰显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的进一步提升。

目前,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推出了以“鼎天鬲地受命北疆”标语(图1)的专项活动,意在激发当下民众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神圣使命感,同时发掘出了北京意志与文化并重的城市精神和自强不息的人文情怀,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全面地展示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传达的精神内涵和思想道德,由此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教育方式。西周馆的建筑为方形建筑,风格采取对称四合院的式布局,门口处设有石柱斗拱,用饕餮、夔龙等纹饰为题材的石柱斗拱浮雕饰物(图2)。博物馆的灯光是用铜灯色调和而成的,反射到地面,使主题更加鲜明。进入3 000 m2的博物馆展厅,馆内展示着金银器、陶器、玉石器、原始青瓷等,馆内的4座原址保留的车马坑展示(图3)和贵族墓葬展示(图4)格外亮眼,四周围用金字塔式的玻璃罩支撑着,灯光颜色暗黄,真实再现了当时考古发掘的场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代考古学家工作严谨的精神,较好地发挥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教育职能。此外,展厅循环播放着琉璃河商周遗址考古发掘的科教视频,有四人围坐的桌椅可以休憩,馆内陈列着燕国文化宣传手册、复制品展示等,体现了该馆对社会民众的教育。

图1 “鼎天鬲地受命北疆”标语

图2 石柱斗拱浮雕饰物

图3 车马坑展示

图4 贵族墓葬展示

博物馆的讲解是广大民众最为认可的一种传统教育方式,也是博物馆最为基本的对外开放的一种教育理念。因此,讲解是沟通博物馆与公众的桥梁,是社会教育工作中最直接、最重要的环节。在传统的博物馆教育概念中,讲解始终被置于核心位置,成为博物馆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4]。西周馆的管理人员较为重视馆内的讲解工作,一方面,对馆内的讲解员进行不定期的考核,提高讲解员的全面素质;另一方面,深度发掘馆内讲解员的内在潜力,基本迎合了馆内的社会教育职能。

另外,“燕国达人——京津冀文化跨界活动”,是西周馆颇具特色的教育活动。“燕国达人”作为“京津冀古代历史研究与区域文化建设”的落地项目,通过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打造京津冀文化之旅,通过卡通形象设计、文化产品、网络游戏、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及孵化器的开发,打造京津冀三地旅游互联网业务,有效地配合了西周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此外,“鼎天鬲地”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将传统的器物展与形象生动的高清短片、文化讲座等方式相结合,通过模型制作、知识问答、合作通关等互动项目,提升了青少年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是西周馆较为突出的教育方式。微博是社会信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已被社会大众认可使用,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成为大众获取相关信息的平台。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在开通微博之后,及时发布馆内的动态信息、传播燕国文化知识,有效地配合了西周馆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

2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毋庸置疑,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较好地发挥了其社会教育的功能,同时也较好地传播了“鼎天鬲地”教育理念,彰显了其存在的价值理念。但值得思考的是,就参观游客的数量来说,不容乐观,除了一些必要的团体参观,日常个人参观的人数较少。说明西周馆除了在文博行业有一定知名度外,在社会民众范围内影响较小,社会教育功能未在大众群体得到有效发挥,这个问题值得探讨。究其缘由,一方面由于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地理位置偏僻,地处房山区董家林村,在村口下车到博物馆需要步行半小时左右,给民众的参观活动造成了不便,且缺乏一定的影响力,是制约遗址博物馆向前发展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西周馆展厅的内容单一、活动单调,缺乏活力,缺少有组织的民众参与,管理制度不严谨,造成一种缺失规章制度的现象,导致吸引力缺乏。另外,馆内的多媒体视频内容较为陈旧,没有做到及时更新,吸引程度大打折扣;博物馆本身的运营、管理、燕国文化产品的相关内容较少,而且内容太过专业化,无法满足非专业人员的理解,缺乏与群体民众的亲近感。

其次,对于西周馆而言,未能充分利用好其教育资源。在馆内的教育活动中,“我是小小讲解员”,只是单纯让孩子进行讲解,未能对孩子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延伸教育。可能只是针对某项活动开展,一味地单向疏导向民众讲解,对于游客的停留和缓解不能做出及时的判断,与观众的互动较少。在时间上,除了白天可以进行的活动之外,晚上的时间也可利用,管理者可组织附近学校的学生及家长观看有卡通形象做出的燕国达人动漫,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空间上,西周馆的展览只局限于展厅,限制了其宣教的范围,这样会阻碍周边居民对博物馆的关注。对周边村民而言,只知道博物馆的存在,其展览的内容不甚了解,导致西周馆对周边民众的社会教育比较遥远。另外,在陈列内容的时候,其展览的形式比较模糊。例如车马坑和墓葬在做展览时,虽然用金字塔罩加以保护和调节,但是其环境的设计与其他的展出大同小异,对民众的吸引力不够。另外,在民众参观时,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讲解员的,这样就会造成民众盲目地去参观,由于知识层次的不同和知识背景的不同,只会有感性视觉上的享受,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部分民众并未真正地体会;因此在陈列展览方面,西周馆的管理者应该为社会民众考虑,针对不同教育层次和背景的公众,做出恰当的决策。

最后,西周馆的考古遗址展示有待加强和完善。博物馆以其拥有的资源优势和灵活的教育方式,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场所,为国家和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5]。针对西周馆,在考古资源展示方面尤为重要。例如在车马坑展示和贵族墓葬展示过程中,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一些必要的说明牌,这对于普通民众观赏而言就会更加清楚明了。为此,试图寻求深层次突破,深度挖掘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利用馆内自身的资源向同本行业博物馆及时沟通,取长补短,十分必要。只有从博物馆本身的业务出发,及时找到自身的不足,才能继续开展有效的社会教育工作。

以上,笔者以为是西周馆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由此看来,西周馆的社会教育受到了客观因素方面的影响,以自然环境为主,其地理位置不可改变是事实;主观因素方面,社会环境以馆内的资源展示和制度因素的相关制约,阻碍了其整体社会教育向前的发展。

3 对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改进建议

虽说,西周馆在社会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与其他地区先秦时期遗址类的博物馆在社会教育和管理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下,西周馆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房山区政府的关注力度和财政支持远远不够。因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希望对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尽绵薄之力。

(1)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管理者需转变藏品研究的思想观念,以人为本,加强服务意识。博物馆所产生的教育作用在人们的终身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博物馆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教育的补充和继续[6]。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教育方面,应转变传统的藏品研究观念,坚定“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理念,增强服务的意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自成立以来,其本身的思想观念落后,一些丰富的馆藏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陈列展览的藏品仍然是民众之前经常看到的器物,使得同质化的展览效果变得千篇一律,不能带给游客柳暗花明的视觉享受,导致西周馆在社会教育方面较为落后。西周馆要主动参与董家林村的社区建设及服务建设,这样既可以宣传自身的文化内涵,又可以与当地的民众互动,满足董家林村及周边的文化发展建设。同时,西周馆要加强自身与附近的董家林经济联合社的沟通,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共同服务于房山区的社会发展。在博物馆附近,西周馆可以举办一些展览,或者有奖竞猜活动,将利于达到西周馆社会育人的成效。

(2)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应加强自身的学术研究工作,提升本馆的自信。根据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文物博函[2011]1929号),第二章第四节规定:“省级以上博物馆和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研究水平和能力达到与普通高校基本相当。”学术研究工作,是博物馆教育的关键所在。但是,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现在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其学术研究水平与房山高校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更不能达到北京市区高校水平,无法满足《纲要》的要求。西周馆内的展览藏品研究薄弱,在其官网上学术成果和研究课题相对于其他博物馆明显不足,这就导致了陈列的效果不佳的结果。尽管西周馆在某些活动系列、经费、方法等方面做出了成效,但在学术道路上仍不容乐观,这是应该特别重视的问题。在如今信息化日益催动之下,西周馆管理者应该另辟蹊径,加强自身的学术研究,走属于“燕国文化”特色的学术发展路线。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要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了解民众的观念和想法,做到内外的双重学术支撑,从而增强西周馆的双层社会教育。

(3)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须完善自身的创新研究,树立自身品牌形象。①西周馆的建馆思想直接影响着其本身的发展方向和教育功能的发挥,建馆的思想可见一斑。要想实现西周馆自身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有必要将其教育功能和董家林村及周边地区的民众教育结合在一起。随着民众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精神层次的需求愈来愈增长。民众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探寻精神食粮,为此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可以此为契机,做好董家林村及邻村民众的思想教育工作,与广大民众的教育联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民众对精神文化层次追求的提升,又有利于较好地发挥西周馆的社会教育,经过笔者的考察,在此方面,山东汶上南旺枢纽遗址博物馆教育功能方面较为突出,南旺枢纽遗址博物馆强调与周边社区相结合,在博物馆建设初期,南旺枢纽遗址博物馆管理者就考虑到周边居民的需求,其管理者对周边社区进行深度访谈,了解百姓的精神需要,方便日后惠及民众。同时,南旺枢纽遗址博物馆的3D影视展厅,再现大运河的磅礴气势的场景,数字化展示方法值得借鉴。从周边的社区居民来看,尤其以原住民为主将其作为访谈对象,了解原住民对西周馆社会教育的意见,尽可能地模拟展示西周时期的人民生活景象,从而树立自身的形象,尽可能地符合房山区董家林村村民的生活场景,进行相关的模拟展示体验活动,以此作为西周馆社会教育的一种形式。②规章制度的建设影响着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运营管理建设。规章制度同时制约着管理人员的工作。设想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其本身的运营管理秩序混乱,其发挥的社会教育功能就会严重受阻。因此,合理有序的规章制度建设,对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承认的是,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建设还存在很大的缺陷,作为房山区重要的教育基地,西周馆还存在待完善的方面。比如,员工培训制度较为薄弱,对于较为年轻的员工可以治安保卫培训、消防安全培训、外语培训、讲解服务培训、档案文秘上岗培训等为主,侧重相关岗位技能的培训;对于年长的员工可以可移动文物普查培训、旅游管理培训、文化产品创意培训为主,侧重相关的业务培训。另外,值得考虑的是,西周馆在建设发挥教育作用时,对民众的免费开放内容,不仅是门票的免费,还有对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的内容,比如说免费向公众讲解的工作等。同时在提供服务时,还要注重质量,让民众切实地受到教育,身临其境体验到社会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③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展览和陈列的创新是对外民众开放的重要体现,还可以刺激民众参观学习的欲望。在展厅的展览陈列当中,应注重细节。对文物的解说不能过于专业化,应在民众能够接受的程度上展示其内涵和价值;对命名过于生僻的一些文物,解说牌上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词汇来阐释,这就需要西周馆的管理者从民众对文物的心理做出判断;另外,对于西周馆的讲解员要加上一些自己的风格特色,这对于讲解员而言,除了要参加必要的培训活动外,还要发挥自身的潜质,不断学习,以丰富自己对文物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游刃有余吸引民众的目的,让民众有学习的欲望。

(4)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对外宣传有利于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在对外宣传方面,可以更广泛地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力量,来扩大西周馆的社会教育影响力。虽然,西周馆在每次的展览筹备阶段、各地巡展阶段,文化产业部和社教部共同谋划策略,积极与媒体联络,利用网络、报刊进行宣传,但其实际上的影响力欠缺。和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相比而言,西周馆缺乏行之有效的模拟考古活动,尚未形成模拟考古的场地。模拟考古可以再现当时的考古发掘情况,让民众更好地了解考古、认知考古,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可以在模拟考古方面加大投入,让民众真实体验,增强其对外宣传的影响力。在现如今网络媒体空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利用媒体宣传是十分有必要的。比如在房山公交车上,将巡展的视频播放出来,在北京市里的地铁上可将西周馆的展览视频或巡展播放出来,并且在生活报纸上刊登,让更多的市民了解西周馆,扩大西周馆社会教育影响力。

经过在对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调查和董家林村的走访,建议西周馆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改进:①建议在西周博物馆的馆内建立存包处。由于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位置偏僻,参观的游客多数来自市里和市外的,游客会背有随身的行囊。目前西周馆的存包处安排在了传达室里,空间十分狭小,没有指示性的标语,游客少时还可以勉强接受,如果游客过多就没有地方存放物品,这样既影响了场馆的安全,又会使游客对西周馆的服务印象大打折扣。②建议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打开市场营销通路,扩大对外宣传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力度。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因此开展适当的营销通路,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十分必要。应完善西周馆的官方网站,吸引观众的眼球;利用博物馆日,宣传西周馆的动态,扩大其社会影响;对外,西周馆可与地铁房山线等有关部门合作,加强宣传和交流。在现如今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之下,乘坐地铁的人员越来越多,可在地铁的换乘口和地铁进出站口增设西周馆的海报,进入民众的视线。

综上,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并不在“教”,而在帮助观众“学”,并不是要教会观众某方面的知识,而是在于激励、促进观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学会学习,而这也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所重点强调的[7]。西周馆只有提升自身的管理与服务,强化社会教育的力量,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民的名义,为社会民众服务、教育,才能实现西周馆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才能用形象生动的教育理念服务社会。西周馆在宣传教育时,也要注重“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配合房山区良乡大学城等高校及董家林村及附近社区的联合发展,最终实现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教育的全民化。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吕天璐,乔欣.博物馆的首要功能是教育[N].中国文化报,2009-07-21(6).

[3]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J].东南文化,2010(6):9-16.

[4]单霁翔.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质量的思考[J].敦煌研究,2013(6):101-108.

[5]何俊彦.浅谈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开展[J].东方博物,2006(4):125-128.

[6]王文丽.终身教育视野下的遗址性博物馆教育功能探析[J].博物馆研究,2015(2):59-61.

[7]李胜男.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博物馆教育功能分析[J].博物馆研究,2010(3):31-36.

Brief Introduction of Social Education about the Beijing XizhouYandu Site Museum

YANG Kai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Social education is a basic function of museums, and it is also the main content of museum work.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he soci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museums is also changing. Therefo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useums and society, the soci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museums must be strengthened. Beijing XizhouYandu site museum was built in 1995,although it played some social function of education, I think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Based on the social status of education in Beijing XizhouYandu site museum at presen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we find out the shortage of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for Beijing XizhouYandu site museum can better play its function in soci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o attract more visitors, to realize the self-innovation of Beijing XizhouYandu site Museum, to form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XizhouYandu site museum; social education; feasible suggestion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266;K878

A

杨凯(1989-),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石器商周考古。E-mail:1227521281@qq.com.

猜你喜欢
遗址民众博物馆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辽上京遗址
博物馆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露天博物馆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