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眼前的校园生活到“诗和远方”

2018-01-11 08:36黄艳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诗和远方生活教育校园文化

黄艳

[摘 要] 校园文化是潜在的隐性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催化剂,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创建校园文化生态链。基于“生活教育”思想,在农村小学进行诗韵校园建设,把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生活教育;校园文化;诗韵校园建设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历经数十年不仅没有过时,相反,恰恰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其实正是我们当下正在努力推进的素质教育理念,同时也给当下的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即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更是一所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我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农村小学,近百年来,在历代寅小人的努力下,学校由最初的私塾发展到现在,成为一所立足校情秉承传统,以文化孕育品性,以文化打造品牌,以文化提升品位的现代化诗韵校园。

创建“诗韵校园”以来,学校立足诗韵文化,结合“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根植于江海文化的农村小学诗韵校园建设》,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经典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学生们的心里;让学生们每天都能从眼前的学习生活中享受诗歌的乐趣,受到诗韵的熏陶,从而为明天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走向“诗和远方”。

一、诗韵管理,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要学校生活长得敏捷圆满,就得要把他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学校放在太阳光里必能生长,必能继续不断地生长。”基于此,学校将诗韵管理纳入到学校日常生活中,让诗词文化与学校发展密切联系,立足于整体,深谋远虑,坚持“學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以“建设诗韵校园,提升学校品位”为目标,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打造“文化底蕴厚、教育质量高”的农村一流现代化品牌学校。

德育内涵浓诗境——以德治校,创新教育举措,丰富德育内涵;教学质效强诗魂——质量立校,深化课程改革,攀升教育质量;教育科研丰诗情——科研强校,浓郁科研氛围,提升科研水平;师资建设重诗本——师资活校,加强师资建设,锤炼师资素养;常规管理明诗行——管理兴校,强化常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二、诗韵环境,回归自然

我校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底蕴深厚,主题突出,和谐高雅,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诗韵寅小”环境文化,让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阳光下的诗意生活”成为学生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

1.小小墙壁表诗意

为营造浓郁的诗韵文化氛围,学校首先在教学楼前的墙壁上开辟诗词专栏。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独特校名,四层教学楼教室前的四个主题分别是“儿童篇”“红日篇”“海洋篇”“志向篇”。每个主题分别选取若干诗词进行展示,为学生随时随地接触诗歌学习诗歌提供了便利条件。

2.黑板专栏寓诗情

学校每个班级均在黑板左侧开辟“每周一诗”专栏,由语文教师利用早读课、课外阅读时间进行专门的讲解,并要求学生做到能背诵,将诗歌教学落实在平常教学之中,让诗歌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自然而然与诗歌进行零距离接触。

3.楼道立柱传诗教

学校每层的立柱上,我们又根据古诗词的不同主旨安排了“缤纷四季篇”“爱国思乡篇”“壮丽山河篇”“咏物言志篇”四个板块的诗词,教学楼底层的外墙立柱上则布置了若干与礼仪有关的古诗文,展现了“八礼四仪”与诗词文化的融合,供学生们课间阅读和吟诵,让学生们随时沐浴在诗香中,举手投足间便会不知不觉烙上诗词的印记。

我们也不让教学楼楼道闲置着,楼道中八块大展板上,我们将中国古典名著与相关诗词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们从小便亲近古典名著、亲近古诗文,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4.文化长廊说诗史

学校主干道边上,若干个宣传橱窗组成的诗词文化长廊,诉说着中国诗词的源起、发展和辉煌。漫步诗词长廊,学生们了解了诗词发展灿烂辉煌的历史,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让师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情操。

5.校园处处蕴诗境

走进寅小校园,教室、榜道、走廊、办公室、操场、花坛、食堂,处处展示经典诗词,花坛里、草坪上我们精心选取了诸多与植物有关的诗词,食堂里选取了与食物和文明用餐有关的诗词,教师办公室则布置了优秀的诗词书法作品。真正做到了移步有诗、触目皆诗,时时可吟可诵可记。

6.自己动手有诗意

我们还让学生自己动手开辟了小花园,各班精心为自家的小花园种植、培土、围栏、命名……

学生“以青天为顶,地球为地,日光照着工作,日光下休息和唱歌,过着富有诗意的生活。”

三、诗韵课程,回归本真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发掘教材蕴含的诗意因素,确定出情意领域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进行渗透教育。学校专门进行诗词课堂教学竞赛,参赛教师认真准备,扎实教学;听课教师研精致思,探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研讨效果,为提升我校诗词教学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还积极开展“诗韵班级”“寅诗学子”的评比,以评促教、以评促研、以评促改,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还把“诗韵迎阳娃”乡村少年宫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特长。

四、诗韵活动,回归社会

我们结合各年龄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结合地域特色,结合时令特征,结合政治形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包括“诗化礼仪系列活动”“诗情节日系列活动”等。广泛开展面向学生的阳光体育活动,扎实开展“诗乐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检验学校语文教学的质量,营造诗韵校园的氛围,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学校举行了以“诗润童年乐诵经典”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活动。全校学生人人参与,以班级为单位,组建成18个参赛队。18个团队积极筹备,师生一起敲定内容,选好配乐;18个团队各显神通,设计队形,制作道具;18个团队精益求精,反复排练,不断完善。参赛的内容百花齐放,有的赞美伟大的祖国,有的感谢辛勤的老师,有的吟诵美丽的风光,有的抒发离别的情怀。参赛的形式精彩纷呈,将领诵与齐诵有机结合,将诵读与唱歌有机融合,将朗诵与表演有机整合。整个学校沐浴在诗的海洋之中。

五、诗韵育人,回归自我

校园处处是教育,学生时时受熏染。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诗韵校园的育人功能。

1.班级生活融诗情画意

学校各班图书角均配备一定数量的古诗词书籍,供学生课余時间阅读。各班利用“每周一诗”专栏,指导学生日积月累,让学生养成晨读暮诵的习惯。

2.校园宣传造诗意氛围

学校还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这一载体,开辟“诗韵寅小”专栏定期向师生及家长推送经典诗文助读、各种诗教活动视频,让诗词的芬芳浸润到校外,得到了校内外各界人士的认同和赞许。

3.文学诗社颂诗韵寅小

为扩大诗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让师生发现生活的美,激发师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繁荣校园诗歌创作、营造良好的校园诗词氛围,学校召集热爱诗词创作的师生成立了“吟晓诗社”,并自编《吟晓诗集》,师生们创作的诗词作品虽尚显稚嫩,却也饱含诗韵。让诗词成为寅小师生滋养灵魂的甘泉。

4.校本教材创诗文特色

为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目的,在校长室、教导处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语文教研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编写了切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教材内容或唐诗、或宋词、或元曲,既有可读性,又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我校的诗韵校园建设因为处处遵循“生活教育”理论而迸发出勃勃生机。陶行知先生认为:“康健的生活即是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即是劳动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即是艺术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即是科学的教育……”那么,诗意的生活便是诗意的教育,相信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农村小学诗韵校园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就一定能促进学生在诗韵熏陶中自觉追求自身完善,在高雅的诗意教育中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从而使农村的学生自信地走向“诗和远方”。(责任编辑:文宝)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金成林,等.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诗和远方生活教育校园文化
卖北京房到丽江开客栈:给“诗和远方”泼点冷水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诗和远方”的抚慰作用不可小看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