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育人模式 培育时代新人

2018-01-11 08:36黄煦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因材施教培育

黄煦

[摘 要]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就成了教育部门和学校探索的重要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以人为本,使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努力开拓德育新途径,做实育人基础,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关键词] 创新教育;因材施教;培育

一、转变育人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长效化,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形成全员育人模式,而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和周会课这些环节。各学科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寻找结合点,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进行自然、和谐、适度的渗透,并长期坚持。

二、创设育人氛围,注意因材施教

上课前,一句真诚的问好、一个点头微笑、一句不起眼的赏识等,有助于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在无形中教育学生,学会文明礼貌,相互尊重。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成才标准,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感,不要搞“一刀切”。在管理上,我们要做到严格与明理相结合,严要严得及时恰当,管要管得心服口服,不能搞“高压政策”或“放羊式管理”,那样会导致有个性或表现较差的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三、渗透“生活化”教育理念,提升德育的内涵和实效

德育“生活化”,即我们强调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是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具体讲就是德育目标要引领生活、德育主体要走进生活、德育内容要联系生活、德育方法要贴近生活、德育领域要覆盖生活、德育的实际效果要以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来评价和衡量。学校德育工作要不断渗透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实施,不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基层实施、不论是认知感悟还是实践体验,从校内到校外、从课堂到生活,我们都致力于渗透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拥有健全人格。

四、开展系列化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感悟

要寓教育于活动中。德育活动通过运用情景展示、角色扮演、演示、学生参与体验等手段,从而增强了趣味性、思辨性和感染力,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可以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按月或周分层设计开展系列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创了德育工作的良好局面。紧绷“安全”之弦,强化学生法制安全意识——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根植传统美德,立足行为规范——开展“养成教育”;根植传统节日,弘扬民族精神——开展“向节日献礼”主题教育活动;给人生一个梦,给梦一条路,给路一个方向——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见贤思齊,励志进取——开展“激励教育”活动;多彩校园,展示自我——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弘扬真善美,争做善行义举好少年——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引导学生去认知生命、认知社会、认知世界。

五、探索德育课程化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德育“课程化”强调德育活动要按照课程的要求、体系、流程来组织实施教育活动,即学校、班级每一项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有活动的设计方案(包括教育的目标、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基本流程)、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活动过程的详细记载等,并最终将一个学段开展的所有班级教育活动资源按照一定的体例整合成显性班级德育成果集。这和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活动化”的课程,课程内容的形成不仅仅是德育课前教育活动的设计,还特别强调活动开展过程中文字、图片资料的积累和活动结束后资源的整合,所以每一个班级最终形成的德育课程集子,不仅仅具有课程的意义,更多地彰显了班级活动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做得比较好的班级形成的课程集子还具有班史的价值,它承载了一个班级发展的历史。

“坚持必能自强,厚德可以载学”,让教育充满思想,让管理充满智慧,让校园充满人性的光辉。我们将高举立德树人的旗帜,不断壮大德育队伍,拓宽育人渠道,创新德育方式,引领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进行探索、体验、感悟。(责任编辑:文宝)

参考文献:

[1]周敬山.关于创新普通高中育人模式的思考[J].创新人才教育,2016(01):19-23.

[2]记者邵杰.创新育人模式促进教育公平[N].四平日报,2014-03-07(001).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因材施教培育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