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语文教育梦想的路上

2018-01-11 08:36姜波邓文圣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公开课自学日记

姜波 邓文圣

“我不是雄鹰,但我愿意效仿蜗牛,带领孩子们扒开荆棘、穿越丛林,在语文的路上走一步,再走一步;向上一点,再向上一点,直至金字塔的顶端。”从教22年来,叶枚举老师一直从事一线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钟情于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激情、智慧、灵动的教学风格。

公开课,生命试炼的地方

1996年,叶老师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在一所乡村小学任教,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他怀着满腔的热情走上工作岗位,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一股脑地教给孩子们。但前行的路上,没有人指引,没有人帮助,没有人可依靠,他只是一只孤独的、萎缩在墙角的“毛毛虫”。

怎样才能蜕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呢?“公开课,生命试炼的地方。”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窦桂梅的一句话,点醒了彷徨无措的叶老师,就这样,“公开课”成了他专业成长的“蜕变点”。

叶老师主动抓住一切机会。几个月后的一天,突然接到学校通知,学区领导要来听新教师汇报课。叶老师紧张中在一本教参中找到一篇《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实录,他连夜从头到尾把这篇教案背了下来,一遍又一遍,直到滚瓜烂熟。然而,到了讲课的日子,当预备铃响起时,学区领导带了十多个人走了进来,这架势让初出茅庐的他还是一下子懵了。他紧张得手忙脚乱,前言不搭后语,冷汗浸透了他的前胸后背,脑子里迷糊一片……第一次公开课就这样让他讲砸了。下课后,学区领导们面无表情、一声不吭地走出教室。叶老师低着头,像做错事的孩子忐忑不安地跟在他们后面,做好了挨批的准备。幸运的是,学区领导对这个年轻教师还是宽容的,自始至终没有批评一句话。

“失败是成功之母”,十年磨一剑。2004年,顺利考进了县城学校的叶老师,又迎来了公开课,他执教的是《一株紫丁香》。为了上好这堂课,他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下载学习了名师的教学实录,搜集了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歌、名言,随着资料的不断丰厚,上课的思路越发清晰,他明白了想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先从文本解读开始,把文本读透、读深。慢慢地,叶老师上公开课的机会越来越多了,舞台也宽了。2010年,县进修学校要在他们学校召开一次全县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第一个报名的叶老师又被选中了。可当他把关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精心准备好的教案拿给县进修学校的郑志体老师看时,“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在哪里?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在哪里?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体现在哪里?”郑老师的“三个在哪里”让叶老师犹如醍醐灌顶。是啊!一味追求内容的精练、语言的精美、课堂的精彩不是最好的语文课。

2011年,再进一步的叶老师来到县直小学,进新学校不久,县里要选拔优秀青年教师面向全县进行公开巡回教学。过五关斩六將,幸运之神又一次青睐于他。这时,郑志体老师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小叶,你的教学风格富有激情,这可不是一般老师能做到的,你要用你的激情点燃教师们的激情。”郑老师的反复指导,多次磨课,《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不仅让在场的教师和学生深深感动,叶老师自己好几次都饱含泪水向孩子们挥手告别。叶老师的语文教学,实现了用生命在教学,与生命共舞,人课合一。

2014年,叶老师站到了更大的舞台上,在泉州市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上公开课,他又一次赢得了阵阵掌声。自诩为“萎缩在墙角的那只毛毛虫”的叶老师渐渐抬起头来,他从一名普通的教师,逐渐成长为“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直至“教学名师”。

读书,积淀深厚的底蕴

叶老师在乡村学校的几年里,虽然公开课与他无缘,但他的时间似乎比别人更充裕,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白天除了教书,就是看书;晚上除了批改作业,就是静下心来写反思、随笔……这样的日子似乎过得很滋润。可有一天,叶老师突然发现周围的同事们都在忙着提升学历,有的函授学习,有的参加自考,有的脱产培训。不肯服输的叶老师再也坐不住了,他思前想后,最终选择了挑战性更大的自学考试。

从此,叶老师踏上了漫长的自学考试之路。每天清晨,他就手捧自考书籍,孤身沐浴在晨风中;每天夜晚,独坐灯下,让思想之舟在书海里遨游;每当周末,远离城市的喧嚣,躲进小楼成一统……每每提起,叶老师已记不清多少次独自前往泉州参加自学考试,但其中的辛苦却历历在目。幸运的是,每次考试他都能满载而归。2001年春,叶老师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拿到了大专文凭。

正当叶老师暗自窃喜时,周围的同事们又开始忙着读本科了,不服输的他又开始蠢蠢欲动了。可他一听说自考本科不仅要读十几门文化课,还要参加英语考试和毕业论文答辩,又有点犹豫了。叶老师虽然拿到了大专文凭,可自从初中毕业后,就再也没有接触过英语,要想在自考中顺利过关谈何容易,而且身边的好几个同事就是因为英语不过关而选择放弃。就在他拿不定主意时,老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看好你,而且你比他们更年轻,一定可以的。”老校长的一席话让他坚定了信心,立即报名参加本科自学考试。三年后,叶老师凭着一股韧劲,顺利拿下了十几门文化课,只剩下英语这门课程了,怎么办?叶老师赶紧买来磁带天天跟读,一到周末,就找英语老师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叶老师在第二年的自考中英语顺利通过了,离本科文凭又近了一步。

可问题来了,叶老师还是担心论文答辩没办法通过,怎么办?叶老师赶紧联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方盛良导师,他们多次在电话中探讨写作的题材,最后决定写一写关羽的形象之美。虽然叶老师之前读过《三国演义》,但对关羽的形象还把握不准。于是,叶老师在暑假期间重新细读《三国演义》,写下了满满一大本的读书笔记,获得了大量有关关羽的信息。在方老师的指导下,叶老师从“义、忠、智”三方面对关羽的形象加以全面分析。初稿写好后,方老师马上给出修改意见,在一修一改中,他终于完成了毕业论文。那年九月,叶老师在毕业论文答辩中,以“89分”的高分通过了论文答辩。2006年12月,叶老师顺利拿到了本科文凭。多年的自学考试,让叶老师的文化底蕴不断丰厚。

叶老师除了参加自学考试,他还特别研读专业著作,最先是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开始读起,从书中他似乎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忙碌的背影,被他杰出的业绩和高尚的人格深深地感动着。在读书中,叶老师还“认识”了王崧舟、于永正、闫学、李镇西等一大批教学名师,从他们的著作中知道了什么是诗意语文,什么是情境教学,什么是师生对话等。厚积而薄发,这只“萎缩在墙角的毛毛虫”开始酝酿蜕变。

写作,漾开生命的花朵

教出了名堂,学出了成绩。正当叶老师春风得意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和一位教育前辈交流,让他一下子脸红了:虽然在工作之余,也经常写一写反思随笔,但从未在报刊上发表过只言片语。他这才知道仅仅会上课,最多只能算个优秀的教书匠。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会上课,还要能思考,能把自己的思想变成文字,引发读者的共鸣。

于是,叶老师开始把平时写的反思、随笔往各杂志社投稿,可遗憾的是,所有的稿件都石沉大海。为什么?虽说平时也经常读别人的文章,可那只是在读内容,没有注意人家写的结构、方法、路子。叶老师真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他找出平时撰写的反思、随笔同杂志上的文章进行比较,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观点模棱两可,有的叙述前言不搭后语,有的问题老生常谈,有的策略没有针对性……受到启发后,叶老师开始接触教育类期刊,渐渐地从中摸索出一些写作门道,开始依样画葫芦。

如叶老师之前写的《让日记为成长导航》这篇文章,只是简单地从“日记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日记实现师生情感的交流、日记实现教育的实效性”三方面进行写作,至于怎樣让日记为学生成长导航根本没有涉及到。叶老师翻阅一些教育杂志后,开始静心思考,怎样才能让日记发挥最大功效?于是,叶老师结合班级写日记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别人的做法,对这篇文章重新梳理,从“多样‘变脸和多样展示”入手,分别梳理出“仿写日记、想像日记、采访日记、随感日级”四种“变脸”日记和“口头表达、班级专栏、学校专栏、博客微信”四种展示平台。叶老师在思考中,改变传统日记单一的写作形式,适时“变脸”,让学生在多样展示中,激发写作兴趣。这正如叶老师所说:“这就像我们去一个地方玩,如果只是跟导游逛一圈就回去,那么下次我们再去同样的地方还要迷路。相反,如果告诉我们这回跟导游走,下回我们自己要带团,结果就两样了。”叶老师就是这样在不断摸索中,寻得了写作方法的秘密。

渐渐地,叶老师似乎有了感觉,敏锐度越来越高。记得2014年,叶老师在听课之余和教学中发现当前“语用”教学存在“练笔热”这一现象,就结合几个课例写了一篇论文《语文教学必须冷静对待“练笔热”》,投稿给《小学语文》。几个月的漫长等待,本以为石沉大海了,却意外收到《小学语文》寄来的样刊,就这样,他的第一篇处女作发表了。有了第一次,他开始学会审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不断笔耕。一篇篇文章从笔下流出,一封封印有叶老师名字的信件从不同杂志社寄到他手中,让他欣喜不已。

我们有理由相信,叶老师还可以飞得更远,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美丽蓝天。语文教学,永远在路上。(责任编辑:文宝)

猜你喜欢
公开课自学日记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