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教学支架,提升教学效益

2018-01-11 08:36徐胜宝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新知冲突支架

徐胜宝

[摘 要] 搭建教学支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冲突以及思维延伸处搭建支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关键词] 教学支架;教学效益

支架本义是指建筑行业用到的脚手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指教师通过支架的构建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当这个支架撤去的时候,学生们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它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是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的保障与前提,那么,如何搭建教学支架才能真正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目标呢?

一、在知识最近发展区搭建支架

教师经常问学生“关于这些学习内容,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是自己不知道的?”“通过预习,你学会了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认知起点,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学习之间的差异,然后,教师就此搭建学习支架,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教学效果。

如教师可以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入手,搭建教学支架:老师去超市买了一些学习用品,它们的价格如下:水彩笔12元,美工刀3.5元,铅笔0.8元,橡皮0.5元。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文具的价格,并说说哪件物品的价格与其他物品的价格不一样。在教师的直观展示下,学生很快找到水彩笔一盒12元,其他物品的价格上面都有一个圆点,而12元这个价格没有,那么,这个点是什么呢?它表示什么呢?接下来教师再引入小数点的初步认识的相关知识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支架的构建从学生认识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望,从而为课堂教学中对小数的正确认识奠定了基础。

教师就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搭建教学支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愿望,当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与学习内容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实现前后贯通。

二、在学生认知冲突处搭建支架

当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冲突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原生态”的、促使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支架的构建帮助学生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与认知上建构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如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这样一个例子:苹果每千克3元,妈妈买来了2斤,你能算出妈妈花了多少钱吗?由于这个问题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学生们很快就说出了得数,于是,顺着这种思维形式,教师又加入了这样的问题,妈妈还买了5斤甘蔗,每斤甘蔗0.9元,你能算出妈妈买甘蔗花了多少钱吗?这个问题显然是学生没有意料到的,很快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于是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教师又问学生“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算出了妈妈买甘蔗花了多少钱;教师采取让学生仔细观察算式的方法激起学生新一轮的认知冲突,就这样,就学生的认知冲突处搭建教学支架,就犹如给学生的思考注入了有力的洪流,帮助学生建立了自己的个性化学习体验。

学生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不同的学习结果,教师在学生思维的认知冲突处搭建教学支架,可以使学生真正经历质疑、探究、生成的具体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所學知识在概念性质意义上的建构,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在学生思维延伸处搭建支架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善于在学生思维延伸处搭建支架,把学生的已知与未知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是有着一定联系的,只有学好每一步,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为了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搭建这样的教学支架:回想一下:你是怎样发现和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运算的?随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其它运算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特点的想法。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学习,再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与大家进行分享,这种发散性支架的搭建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养成了全面看待问题思考的习惯,促进了学生学习质的提升。

搭建教学支架,遵从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对问题的看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由扶到放,再到学生自行总结出乘法交换律的规律,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随之得到了亲所未有的提升。

总之,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特点,及时搭建教学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学会有目的的思考与探究,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责任编辑:姜波)

参考文献:

[1]周国能.为研究性学习搭建研究支架[J].当代教育论坛.2005(24).

[2]王炎.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新知冲突支架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