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驱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018-01-11 08:36刘富金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共识驱动有效性

刘富金

[摘 要] 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的教学方式有很多种,“任务驱动法”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任务驱动法的类型多样,情感驱动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心理共识;生活驱动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成果驱动则点燃了探究活力。

[关键词] 任务驱动;有效性

带着任务进行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能够“想方设法”地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解决问题,他们的探究意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有“质”的提升。“任务驱动法”包含情感驱动、生活驱动、成果驱动等,采用多元化的驱动型任务可以使教学的有效性更高。

一、情感驱动,产生心理共识

只有在心底真正地想要学习,学生学习的效果才会好。情感驱动即是辅助学生产生学习主动性的良好方法。情感驱动的形式顾名思义即从学生的情感入手,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什么能激发其情感共鸣,产生心理共识。有了情感的驱动,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更加强烈。

例如教师可利用“情感驱动”使其自主探索如何下载网上信息。小学生对一些可爱的动物总是充满着好奇,有效利用这一点可以驱动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有效掌握。教师提前布置如下任务:“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同学们能不能在课下通过预习‘下载网上信息这一课,在网上搜集一些大熊猫的资料(图片、视频、文字等均可),向大家介绍一下大熊猫呢?下节课我们比一比谁搜集的资料更全面”,这一任务从学生对大熊猫喜爱的情感出发,促使他们对大熊猫进行进一步了解,而教师任务中学生之间“比一比”的形式则是看到了小学生“希望得到赞美,获得认同”的情感,这一任务有利于在学生当中产生自愿学习的心理共识。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利用看书、请教他人等方法学习如何下载网上信息。

从学生的情感入手设置相关任务,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很容易对任务中涉及的相关问题的产生心理共识,自愿进行探索学习以解决相关问题,可以说在情感的驱动下,他们学习的自觉性更强,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二、生活驱动,解决具体问题

学习知识的初衷之一就是在生活中遇到真实存在的问题时能够有所依据。教学任务的设置从解决生活问题的角度出发,任务的目的性、实用性更强,当学生发现教师设置的任务恰好涉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想要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动力会更大。

当今,书信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多地被电子邮件的形式代替,无论是在小学阶段笔友之间的交流,还是在长大之后学习工作上的交流涉及电子邮箱的机会都非常多,所以学会如何收发电子邮件是学生应当掌握的技能。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在课前设置任务“同学们在班级内是不是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你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想说的话又不好意思当面说的想和好朋友分享,那么请大家自己学习,如何给自己的好朋友发一封邮件”。这一任务的驱动形式即属于生活驱动,为了掌握“收发电子邮件”这一生活所需技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有效性更高。

对于一些与生活关联性较强的课程内容,采取生活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新课内容的教学,完成任务意味着掌握了某些必要技能,有能力解決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习更加投入,学习效率更高。

三、成果驱动,点燃探究活力

采用成果驱动的形式,预先向学生展示利用某款软件完成的优秀的作品,学生心底想要自己完成一个优秀作品的“呼声”更加强烈,有助于点燃探究的活力。

例如“scratch软件”可以进行动画的创作,学生会非常喜欢,教师可在此软件中为学生展示预先准备好的在马戏团中各个小动物进行表演的动画作品。看到这一完整有趣的动画作品,学生感叹于这款软件功能的强大,心中也自然而然会产生学好这款软件,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动画的想法。在进行软件学习时从前期了解功能菜单、控件区、控制区、脚本区这部分比较枯燥的内容到如何添加角色、让角色动起来……到真正自主完成一个作品,整个过程都能倾尽全力。

教师教学前,可以预先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成果,激发起他们探究学习的活力,这样学习的有效性也更好。

采用多元化的驱动形式,可以明显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情感驱动有助于让学生在相关问题上产生心理共识;生活驱动致力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成果驱动则可以点燃探究学习的活力。(责任编辑:姜波)

参考文献:

[1]赵凯.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

[2]周晓维.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中的任务设计[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4(1).

猜你喜欢
共识驱动有效性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识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别让“PX共识”在爆炸中瓦解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