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文本 追根溯源

2018-01-11 08:36方菊红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8年12期

方菊红

[摘 要] 依据初中教学大纲对古文的要求,及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古汉语词义变化,遇到疑难时,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一是语法渗入,联系上下文。二是追根溯源,联系其他文章深入理解。

[关键词] 大纲要求;词义变化;结合文本;语法渗入;追根溯源;联系文章

初中教学大纲对古诗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真正的实际教学中,只有在背诵朗读古代诗词曲以及简单易懂的文言文这两个方面较为容易。但要真正做到“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这点,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引导。对一篇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首先要做到字词译出、译通。

严复在《天演论》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翻译文言文时,首先是忠于原文本身,在不违背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其次要做到的是通顺、畅达,最后要达到优雅,即能将文言文的古典韵味体现在翻译的文本中。同时,严复他还认为“求其信已大难矣”,要做到翻译出的意义不违背原文,也就是译文要准确,不随意增减内容已经是很难的了,更不要说其他方面。中国的文字经历几千年的历史洗练,词义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是以下四种形式:⑴词语意思已经完全发生改变,原本的意思在现代文中已经不再出现。⑵词语意思的范围缩小,现代文中只有文言文中词义的一个方面,其他方面不再出现。⑶词语意思的范围扩大。⑷词语的情感色彩发生了转变。因文言文词义有变化,教读课文,碰到疑难时,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一、语法渗入,联系上下文

对一些义项较少的文言字词,就可以在文言字词翻译中加入语法,上下文内容结合进行分析。以《马说》中“虽”字翻译时所应取的义项进行具体的说明。“虽”字在文言翻译时大体有两种意思,一种译为“虽然”,另一种译为“即使”,在文中“故虽有名马”和“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两个句子中,将“虽然”“即使”翻译带入文中似乎都可以,要判断译为“虽然”还是“即使”时,就可结合语法及文本内容分析。句子的关系,有以下六种:并列、承接、递进、因果、假设、转折。假设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题;而转折,则是前面的一句是表示事实存在,后一句来个“但”,重在于体现后一句的意思。《马说》中“虽”应当是表示假设和因果两种关系中的一种。接着,我们对《马说》文本进行解读,“故虽有名马”在前文中并未提到有千里马的存在,因而这句中的千里马只是一种假设,而“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句的前文是已经有这种千里马的存在,从文中句子“马之千里者”即可得出,因而在译词时,结合语法与文本,就可明确“故虽有名马”中“虽”应译为“即使”,“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中“虽”则要翻译成“虽然”。

二、追根溯源,联系其他文章深度理解

对于一些义项较多的,且较难判定的文言字词的翻译,则须追根溯源,联系作者的其他文章进行分析。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为例进行分析。《五柳先生传》中“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颇”字,教师教学用书,将“颇”字译为“很,非常”,这或许是缘于《辞海》中对“颇”有“很,相当地”义项。个人认为,这种解释虽有《辭海》为依据,但首先并没有将古汉语中词义是有变化的这一因素考虑进去。“颇”字解释除了“很,相当地”之外,其实它还有其他意思。在《左传·昭公二年》中有“君刑已颇,何以为盟主”中“颇”译为“偏邪,不公正”,另在《史记·三代世表》中有“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中的“颇”则解释为“稍微”。从陶渊明的其他文章来看他的思想境界,也不宜译为“很,非常”。《归去来兮辞》写于陶渊明辞官后的第二天,《宋书·陶潜传》则特别提到作者辞官的原因,是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在《归去来兮辞》中仅仅以“息交以绝游”一句来表达陶渊明不愿与达官贵人交往的意思,这篇文章,他所有的感慨及理想志向,都是稍稍带过。对于官场的黑暗等,并没有说明。欧阳修曾评价这篇文章: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结合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作品,个人认为,“颇示己志”中的“颇”字解释为“稍微”更恰当。

在文言字词翻译教学中,不能只是单纯的用组词法或替代法,应结合文本,追根溯源进行思考与衡量,从而达到教学求真求实的目的。(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