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困境与出路

2018-01-12 09:29钟光荣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21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战略培育

钟光荣

摘要 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力量,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和突击队。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介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要求,阐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困境,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的途径,以期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战略;培育;困境;途径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1-0287-02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出了具体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宽广视野、熟悉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并且对农民、农村、农业有深厚感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在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核心,是突破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瓶颈的关键所在。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

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求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强化乡村振兴中强调“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需要一批长期居住在农村,以农业生产、经营或者服务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并且能够拥有先进科学技术,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懂得农业经营管理,从农业生产中获得可观收益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够为乡村经济蓬勃发展、农业生产欣欣向荣、农民生活越来越好提供人才支撑和劳动力要素保障。因此,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让农村拥有一大批有文化、受过培训、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完成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1.2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战略选择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细胞[1],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构成单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基础,为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主体作用。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农村空心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土地集中扭转,农业大户集约化生产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落后的传统个体农户分散经营无法跟上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因而培育一批懂得先进耕作技术、拥有现代管理经验、具有较强市场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势在必行。

1.3 解决“农民荒”问题的根本之策

目前,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过度向非农产业持续转移,农村空心化现象由此产生,农业兼业化趋势日渐明显,农村从业劳动力脱节现象越来越严重[2],“谁来种地”“地如何种”已成为现实而紧迫的重大问题。“农民荒”的实质是农业所需的实际劳动严重不足的现象。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对农业劳动力数量的需求,解决“农民荒”问题,亟须改造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劳动者素质。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能满足现代农业对经营、管理和信息化人才的需要,又符合我国现代农民缺失的现实状况。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破解农民荒问题的必然选择,是确保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后继有人的根本之策。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困境

2.1 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意识淡薄

农民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内在驱动力,其自身对农业现代化和新型职业农民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传统的小农思想较严重。农民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策观念淡薄、生活方式保守、市场意识淡化、科技知识缺失、新旧价值观失衡等小农经济思维[3],致使他们在相对封闭性和低竞争性的农村生活环境中难以树立起现代农业市场化竞争意识。二是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识不足。农民受歧视的社会观念尚未转变,许多高学历、有文化、懂经营、懂管理的青年劳动力不愿意留守农村,导致我国农村新生代劳动力在农村从业或生活的意愿低下。三是农民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由于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农业收益见效慢,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少,农民主动学习农业知识和参加农业技能培训的意愿不强,农户困于理论知识转化能力较弱的瓶颈,缺乏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意识,主动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建设的意愿不强,导致自身难以蜕变为新型职业农民。

2.2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机制滞后

当前,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教授的内容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方面,大多数培训以理论知识为主,内容重复乏味,难以充分反映当地农业及农民的真实需求。一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供给与需求错位。目前,农民培育知识更新较慢,即使对于少数的农业实践操作课程,也流于走马观花式的肤浅学习,农民职业教育内容与“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内涵要求相偏离。二是培训手段和形式不够灵活。农民群体的文化水平、年龄结构、分布情况和空闲时间的多元化需求,是现有培训手段和形式难以满足的。三是缺乏理论与实践技能兼备的专业型教师[4]。农村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结构复杂,其中主要是种植大户、种养能手、农业技术带头人等组成的经验型草根兼职教师队伍,导致师资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参差不齐,师资队伍流动性大,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来自农业院校、农业技术学校、农广校等农业机构的培训教师大多趋于理论讲授型,缺乏实践技能指导。

2.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环境欠佳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面临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外部环境,主要包含2个方面:一方面,各类扶持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交叉重复、职责不清现象,扶持政策还未形成合力,政策难以落到实处,极大地降低了各类扶持政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实施效率和支持效果;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农民是一种地位较低的职业身份,“跳出农门”是大多数中国农民的愿望,当前农村并没有形成从事农业、扎根农村、热爱农民的氛围,农业生产的社会地位依然没有得到认可,农业职业对广大农村青年劳动力仍然缺乏吸引力。

3 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的途径

3.1 探索新方法,突出针对性,在“准”字上下工夫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往往是农村的留守劳动力和潜在的农民,他们的文化层次、年龄结构、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其自身能力和素质影响着培训效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根据农村文化知识、技能操作、农业经营管理、现代科学技术等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状况[5],充分利用新兴科技“互联网 +”,发展远程教育,以方便农民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此外,也可深入田间地头,采集农民生产中典型做法,并制作视频案例,以便进一步推广生产经验,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

传统农民在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农村地理位置偏远,远离信息交互中心,基础科技文化水平不足,大多数农民固步不前,因循守旧,不主動学习新技术且市场观念淡漠,对市场缺乏了解,不懂得顺应市场来生产效益更好的产品。鉴于此,应选择一批“科技特派员”走进基层,到地里田间去。科技特派员培育模式满足了农民的差异化需求,能够减少路途成本,能够有效引导农民了解新技术、认识新材料,能够对商品化、市场化知识进行传播;部分科技特派员本身就是优秀的新型农民,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2 构建新体系,突出实效性,在“精”字上下工夫

要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快构建和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鼓励农民合作社广泛参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库和专家库。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吸引精英人才,整合创造出精品课程。聘请院校专家、相关领域企业家、农产品经销商、农业示范户等相关人员,分类型、分产业、分等级制定培训标准,设计培育课程[6]。针对当地农业产业特色设置符合地域特征的现代农业知识、先进生产技术、特色农业产品、新型农业装备等应用课程,设置一系列符合市场化、高标准、信息化的现代综合农业知识课程体系,让农民学有所用、学有所获。

3.3 完善新制度,突出系统性,在“扶”字上下工夫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力方面。要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既需要一支具备农村经济发展知识、具有较高理论素养、掌握现代高端技能和一定经营管理经验的职业人才队伍来带动,又需要好的政策、氛围和制度,将政策、高新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结合起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第一,整合资源,做好政策解读。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及时准确地解读好、宣传好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一系列文件、政策,充分领会其中的内涵和实质,能够深刻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通过电视、广播、移动广告、报纸等途径直接或者间接地向农民宣讲新型农民培育的重要性,使农民能够自愿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动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

第二,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管理制度。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按照“信息到户、真实准确,动态调整、进出有序”的要求,加强培育对象[7]、师资力量、培训单位、实训基地、学员评价等相关数据的信息化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培育对象资料信息,确保精准识别有证可查、精准培育有据可依,加强对培训机构、培育对象的督促检查,实施动态管理,确保培育政策与新型职业农民要求始终精准对接。

4 参考文献

[1] 马东才.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N].德州日报,2017-10-31.

[2] 金绍荣,肖前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地方政府的角色、困境及出路[J].探索,2015(3):108-112.

[3] 杨成明,张棉好.多重视阈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8):76-82.

[4] 庄西真.从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J].职教论坛,2015(10):23-28.

[5] 卓炯,杜彦坤.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途径、问题与改进[J].高等农业教育,2017(1):115-119.

[6] 朱启臻,胡方萌.新型职业农民生成环境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16(10):61-69.

[7] 郑平.石柱:实施精准扶贫 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J].红岩春秋,2014(8):75-77.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战略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第十道 生相克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蟑螂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