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德才教授运用清热凉血调营法治疗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临床经验*

2018-01-13 16:11李燚光过小叶付德才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疫毒热毒肝功能

李燚光 华 忠 过小叶 付德才

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 (江苏 无锡, 244005)

付德才教授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中医肝病专家杨世忠教授,目前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无锡市知名肝病中医专家,从事中西医结合肝病诊疗工作30年,积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肝衰竭是临床上的危急重症疾病,病理特征为肝细胞大面积坏死,肝功能急剧恶化,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属中医“黄疸(急黄、瘟黄)、肝瘟”范畴。付教授在继承前辈医家“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和“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1,2]、凉血活血[3]等治疗原则基础上,提出清营凉血解毒健脾法在乙型肝炎相关性急(亚急)性肝衰竭、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治疗上取得了良好效果。笔者有幸随付师侍诊,学习中医治疗肝衰竭经验并将之应用临床实践,现概述如下,供同行参考。

1 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病因为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加之人体正气不足。其病机为疫毒侵袭,或伏邪日久,肝阴暗耗,气机不畅,脾气虚损,毒、热、湿蕴结于肝胆,邪热化火,疫毒内陷而发病。肝阴被劫,疏泄失常,胆汁失于常道,黄疸迅速加深,目黄、身黄、小便黄赤,肤色如金,胁肋胀痛刺痛,心烦易怒;湿邪阻遏气机,恶心呕吐,神疲乏力,纳呆痞满;湿蕴肌表,见皮肤搔痒;或毒陷心包、蒙蔽清窍,伤及营血,神志异常,谵妄躁动、抽搐,嗜睡,进而神昏;热毒入营动血,迫血妄行,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脉弦滑或数;热毒灼津生痰,脾气运化失职,瘀阻脉络、聚水内停,致臌胀、悬饮,脘腹或胀或痛,小便短赤,或癃闭;病情进展至亡阴之证,可见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色黄而粘,或四肢厥冷、脉细微欲绝而厥脱。付师认为肝衰竭病理因素归纳为湿、热、疫毒、瘀、虚,早期肝衰竭湿热毒火炽盛,邪实为主;中期肝衰竭湿热毒瘀胶着,正气不足;后期正气虚损为主,脾、肝、肾受损,亦夹湿热稽留,表现为虚实夹杂证,正虚邪恋。

2 临证治疗心得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治疗应对不同时期及不同并发症辨证治疗,均围绕清营、凉血、解毒、健脾、柔肝、补肾进行,但侧重不同。除常规中药内服外,常配合中药保留灌肠,中药敷贴等外治法。

2.1 肝衰竭前驱期及早期 付师认为肝衰竭早期为感受疫毒之邪,热毒炽盛,邪盛正气不虚或正气偏虚,邪正相争,此时应驱邪为主。慢加急性肝衰竭常是伏邪里发,表现为湿热里证,见身目尿黄,便结,纳呆,泛呕,舌红苔黄腻或白厚腻;或兼见表证不解,见恶风、发热、头身痛、皮疹等。需要重用通腑泻热之品直折鸱张热毒[4],有截断之功。表证未解者酌情配伍银翘散、桑菊饮等清里兼解表微汗以驱表邪。若邪热化火,疫毒内陷,病情急剧进展为瘟黄,表现为黄疸迅速加深,见烦躁不宁或高热口渴,呕恶频繁,纳呆,疲惫困重明显,胁灼胁痛,舌红绛苔黄燥,脉弦大或弦滑数。需清营凉血救阴、泻火解毒,应及早使用大黄、黄芩、黄连、栀子、紫草、白花蛇舌草、龙胆草、水牛角等,配合通腑攻下灌肠等治疗。此阶段时间较短,如不予雷霆之力截断治疗,不足以力挽狂澜。

2.2 肝衰竭恢复中后期 肝衰竭中后期表现为湿热毒邪胶着,而正气虚损明显,故付师重视扶正祛邪。肝衰竭中后期类似阳黄向阴黄转化,此阶段黄疸不甚鲜明,蕴结肌肤,类似“阴黄”,临证则投黄芪、党参、茵陈、赤芍、鳖甲、田七、郁金、茜草、青蒿、柴胡、丹皮、栀子、佛手、香橼等药物。此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并发症较多,需坚守调整,以防邪毒复炽。

2.3 肝衰竭神志异常 肝衰竭进展至热毒炽盛,毒陷心包,湿邪阻遏神窍可致神昏,常出现反应迟钝,计数能力差,或认知功能下降等失神表现,或有谵妄、烦躁不安等性格改变,或目光晦暗、嗜睡等。付师认为此时需急予安宫牛黄丸,或配伍水牛角(大剂量)、玄参、莲子心、菖蒲等开窍醒神清心之剂,此为防治神昏凶险逆证的关键。

2.4 注重补脾气养肝阴 付教授认为肝衰竭之阴黄由于肝郁湿阻导致,早期患者感染湿热疫毒,肝气不疏,克伐脾土,日久则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致水湿困阻,气机不畅致络脉瘀阻。此外,由于病程长,或因错用或过投寒凉药物,热证逐渐减少,湿邪则迁延缠绵,正气渐虚,肝脾肾受损,故虚实夹杂常见。肝为刚脏,体阴用阳,主升主动,调节一身气机,其病以实证为主,其虚多为肝阴虚、肝血虚,故养肝阴尤为重要,但不可使用滋腻之品,防助湿胶着,常选用白芍、生地、枸杞、石斛、五味子等。

《金匮要略》: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肝衰竭常见症候有周身困乏、纳差、恶心、呕吐、腹胀等脾胃病表现,治疗应重视顾护脾胃后天之本,故柔肝健脾化湿之品在治疗肝衰竭时较重要。

2.5 并发症中医外治法 肝衰竭患者常并发内毒素血症、肝性脑病等并发症,付教授改良周仲瑛教授应用大黄通腑退黄、荡涤热毒、通腑开窍之法[5,6],采用大黄煎剂(生大黄30~50g,枳实10 g,芒硝6 g,黄连6g,赤芍30g,石菖蒲5g) 保留灌肠,控制血氨,促醒,改善肝性脑病症状。而消胀贴是付教授中药敷贴治疗肝衰竭患者腹胀症的协定处方,由大黄,芒硝,薄荷,陈皮,莱菔子等组成,常用消胀贴敷脐周及肝区,对中毒性鼓肠,肠胀气,腹水均有较好疗效。

3 病案举隅

王某,男,37岁,因“间断乏力、纳差十余年,加重伴尿黄半月”于2015年09月09日入院,无肝炎家族史,十年前发现感染HBV,乏力纳差间断发作,入院前半月乏力纳差症状加重,尿色深黄。外院查肝功能ALT:2789.8U/L,AST:2884.2U/L,TBil:150.8μmol/L,DBil:97.1μmol/L,Alb:38g/L。彩色超声波仪检测肝脏:肝内回声增粗,腹腔淋巴结肿大,胆囊壁水肿,脾略大。入院后查:肝功能:ALT:1457.2U/L,AST:942.6U/L,TBil:244.5umol/L,DBil:166.9umol/L,Alb:31.4g/L;AFP:109.83ng/ml;HBV标志物:HBsAg阳性,HBeAg阳性,HBcAb阳性,甲型、丙型、丁型、戊肝病毒标志物均阴性,HBV DNA:1.3×107IU/ml,凝血功能PT 25.3s,INR 2.23,PTA 35%。入院查体:面色晦暗,皮肤黏膜黄染,巩膜重度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心率65次/分,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正常,剑突下3cm,无压痛,叩诊肝浊音界存在,肝区有叩击痛,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入院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入院后予保肝降酶、改善微循环及促进肝细胞再生、抗感染、补充能量、输注白蛋白、改善凝血功能治疗,予拉米夫定抗病毒。入院后胆红素迅速升高TBil:553.7umol/L,因病情进展快,消化道症状明显,病情危重,且患者家庭经济困难,无法行人工肝及肝移植术治疗,予加强中医药治疗。

一诊(2015年09月22日)肝功能:ALT:149.7U/L,AST:109.8U/L,TBil:528umol/L,DBil:348.5umol/L,Alb:34.7g/L;凝血功能PT 22.4s,INR 1.91,PTA 42%。患者乏力明显,发热(38℃),时有恶心呕吐,呃逆,纳差,食量少,口干口苦,身、目、尿黄加深,大便干结,肝臭,寐不安。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中医:急黄(瘟);证属热毒炽盛,浊气上逆,当苦寒通下之药直折热毒以防内陷,予犀角地黄汤合茵栀清肝汤加减,方药:水牛角、丹皮、垂盆草、败酱草、赤芍、金钱草、白茅根各30g,生地、茵陈、当归、紫草、丹参各20g,木香、栀子各10g,白花蛇舌草40g,青蒿15g,柴胡6g,白芍25g,甘草3g,生大黄5g。6剂,1剂/d,水煎取汁200 mL,分2 次服(其余内服中药煎服方法相同)。同时予中药汤剂高位灌肠,方药如下:赤芍、大黄各30 g,黄芩、麸炒枳实各10 g,芒硝、黄连各6g,石菖蒲5g,6剂。水煎取汁100 ml,分2次高位保留灌肠,1次/d。

二诊(09月29日)肝功能:ALT:82.5U/L,AST:105.3U/L,TBil:367.7umol/L,DBil:237.7umol/L,Alb:34.7g/L;凝血功能PT 19.1s,INR 1.56,PTA 53%。患者无发热,仍乏力,纳食少,恶心感好转,无呕吐,口干,口苦,身目尿黄,大便略干,肝臭好转,夜眠好转,停高位保留灌肠,续予原方14剂。

三诊(10月12日)肝功能:ALT:65.7U/L,AST:103.5U/L,TBil:257umol/L,DBil:178.5umol/L,Alb:36.7g/L;凝血功能PT 18.5s,INR 1.5,PTA 56%。患者无发热、肝臭,乏力感好转,纳食少,无明显恶心,无呕吐,口干,晨起口苦,尿色黄变淡,色红,苔薄黄,脉弦。原方去水牛角,予加三棱、莪术各10g加强软坚散结作用。

四诊(10月19日)肝功能:ALT:38.4U/L,AST:65U/L,TBil:160.5umol/L,DBil:118.9umol/L,Alb:35g/L;凝血功能PT 16.7s,INR 1.38,PTA 62%。付师辨证为肝著病,肝胆湿热兼气滞血瘀,方药如下:木香、柴胡各10g,枳实、川楝子、陈皮各15g,法半夏12g,砂仁 3g,白芍25g,赤芍150g,北沙参、茯苓、丹参各30g,郁金、紫草、茜草、白术、当归各20g,甘草5g。共7剂。

五诊(10月26日)肝功能:ALT:35U/L,AST:62.8U/L,TBil:132.2umol/L,DBil:96.8umol/L,Alb:40g/L;凝血功能PT 14.5s,INR 1.15,PTA 81%。患者夜眠差,入睡困难,夜间肝区隐痛,舌质瘀斑,付师辨证肝胆湿热兼血瘀阻络,原方加三棱、莪术各10g,酸枣仁15g,远志20g,7剂。

经五诊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复查肝功能:ALT:29.9U/L,AST:51.6U/L,TBil:109.7umol/L,DBil:76.1umol/L,Alb:37.3g/L;凝血功能PT 15.1s,INR 1.21,PTA 75%,好转后出院。

六诊(11月15日)患者偶有乏力感,目干涩,纳食可,纳食不香,下肢乏力,肝区隐痛,夜间明显。付师立活血柔肝健脾治则,予归芍复肝煎加减治疗:丹参、生黄芪各20g,赤芍、、垂盆草各30g,田基黄、郁金各15g,广木香、炒当归、白芍、三棱、莪术、茯苓、炒白术、山楂各10g等,以此方为基础调整治疗1月,肝功能复常,症状消失,间断复查均正常。

4 讨论

此患者伏邪日久,肝阴暗耗,复受湿热之邪,发病急骤,毒、热、湿蕴结于肝胆,郁热熏蒸,发为瘟黄。重用通腑泻热、清营凉血、泻火解毒之法,内服、外治中药同用,付师及时阻止疫毒内陷,邪陷心包等并发症的出现,其后热毒逐步消减,正气逐步偏虚,脾气不足,瘀血阻络,肝阴虚耗,付师又予清热利湿同时,适当采用活血健脾理气柔肝祛瘀之法,经治疗患者胆红素明显下降,症状明显改善;恢复后期患者主要表现为湿热稽留兼脾气虚、肝阴虚,经及时调整方案,患者痊愈。肝衰竭属于急危重症,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常规治疗费用高,付师通过中医药清热凉血调营法治疗肝衰竭取得较好疗效,为临床开拓治疗该病的新思路。

[1] 赵伯智.关幼波肝病杂病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1994:107.

[2] 北京市中医院.关幼波临床经验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23.

[3] 汪承伯,贺江平.凉血活血中药对慢性肝炎伴胆汁淤积的病理修复作用——附63例报告[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2,10(4):231-232.

[4] 阮清发,康旻睿,康素琼.康良石教授治疗亚急性肝衰竭经验总结及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3):458-459.

[5] 赵智强.略论周仲瑛教授的毒邪学说及临床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3):170-171.

[6] 樊莹.周仲瑛教授治疗重型肝炎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1997,6(4):165-167.

猜你喜欢
疫毒热毒肝功能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惊闻疫毒(新韵)
从“寒湿疫毒”辨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两手
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验案浅析
丁书文教授辨治老年高血压特色
B[a]P和DDT亚急性联合暴露对小鼠肝功能酶ALT、AST和γ-GT的影响及作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