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智慧

2018-01-15 07:37张良环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预设笔者智慧

张良环

“学生不是器具,等待教师去填满,而是可以燃烧的煤,有待教师去点燃”。这个点亮的过程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智慧”,而这种“教学智慧”是值得教师一生追求的专业境界。从事中职信息技术教学19年,笔者渴望成为一名富有智慧的老师,为学生的智慧人生奠基,让学生充满智慧而富有创造力。为此,如何实现教师智慧地教和学生智慧地学,一直是笔者的追求。笔者在教学中研究学生,在探索中感悟课堂,在实践中反思,在思考中生长智慧。

“教学智慧”主要从教师的课堂行为彰显出来,多年来,笔者主要以教学情境的创设、预设与生成的动态把握、课尾艺术的雕琢作为自己课堂实践的三大支撑点。本文从多元的教学情境创设、预设与生成的动态把握、课尾艺术的雕琢三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学智慧的体现,反思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如何富有智慧地提升学生智慧。

一、智慧始于多元的教学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念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智慧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在教学上,笔者重视智慧地创设多元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值。比如在上县级示范课《设置动画效果》时,笔者借鉴“超级玛丽”游戏情节:马里奥出现——马里奥撞石头,石头上生出蘑菇——马里奥跳上石头、吃蘑菇——马里奥变大、蘑菇消失,将PPT动画设置进入、强调、退出、动作路径四种动画方式全部融入游戏的情境设计中进行教学。最后,让学生自选游戏场景,利用动画效果设计游戏情节如吃蘑菇变大、踢乌龟变小等,课的末尾学生作品展示个性纷呈(如图1所示)。示范课在30多位听课教师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他们一致认为笔者创设的游戏情节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再如上校级公开课《图形图像的加工》时,笔者说,“人生就像一辆疾驰的列车,职高三年,你有什么梦想与计划?如何去实现它?”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打开事先准备好的“人生列车”效果图(如图2所示),并对它进行了意义的阐述,成功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装待发、艰难跋涉、幸福驿站、人生誓言”四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将本次课图像的选择、变换、旋转、文字处理等知识点逐个击破,同时在“幸福驿站”制作中用红心代表对职业的热爱对同学的友爱,房子代表班集体,荣誉勋章代表事业追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执教《DHCP技术综合应用》一课时,笔者将学习引入到模拟企业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是企业老总,学生则以网络工程师的身份去解决网络故障,要求学生小组网络实验后提出解决方案,通过竞标的方式评出最佳投标方案。这样“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得真实,学得生动。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创设情境不难,难的是如何让这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课需要不同的情境创设方法,因而教师要发挥“教学智慧”,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采用游戏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角色情境等营造气氛,铺垫学习。

二、智慧在“预设”与“生成”的动态把握中和谐生成

好文章的主体充实丰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猪肚”。一节好课,教师要能巧用技巧,灵活应变,“预设”中有“生成”,就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作为一名中职信息技术教师,《VB程序设计》中的“赋值语句之数据交换”,笔者教过了很多遍,但2012年那一次的常态课却给笔者带来了很大触动,一直引以自豪地借助“清水”与“茶水”两杯液体互换来模拟数据交换的形象类比却出状况了。

当笔者自信满满提问学生:“这两杯液体怎么进行交换呀?”(如图3所示)。

本以为学生会回答用一个新的“空杯”,没想到学生却捣蛋地说:“用嘴巴先含着。”

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丰富的名师课例阅历让笔者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于是说:“你的发言中有闪光点,但我觉得有点小问题。要不,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下?”

生1:“两杯不同的水要交换,不就需要一个中间容器嘛。”

生2:“嘴巴也可算是中间容器,我觉得用嘴含着也行,但当水太多时你含得了吗?”

生3:“我知道,这就好比两个数据如果都是长整形,中间变量就不能用整形,要不就溢出了。”

生4:“看看讲台上那个果蔬滴水篮(如图4所示),作为中间容器够大吧,但它不能装水呀,类型不一致。”

生5:“对对,如果同样是杯子但太小了也不行,比如功夫茶茶杯就太小了,那么当杯子里的水比较多时,嘴巴当然就不行了。”

生6:“如果两个交换的数据不是普通的数值类型,而是图片呢,比如,我们平时玩的拼图游戏,该怎么办?”

……

笔者没想到课堂生成的这一问题能引起这样深层次的辩论。这些争辩和分析,不仅展现了学生的学习智慧,也让笔者明白一个道理:当课堂教学不再按照教学预设展开时,教师要善于把握动态的信息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课堂中生成的、鲜活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智慧的生成。这节课正是因为抓住了偶发事件中学生的兴奋点,适时引导点拨,把学生的思维调动了起来,课堂上才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后来,笔者就一直利用一系列不同大小的杯子和不同形状的蔬菜水果滴水篮来解释数据类型的不同,这也一直成为展示课同行夸奖的亮点。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学生的一个代码符号输错都会导致课堂出現“意外”。笔者的做法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设身处地去考虑学生的发展与需求,在课堂的生成点上多备预设方案,给生成留足空间。当面对非预设性的“意外”时,顺应学情,借机施教,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疑和解疑,深化生成。实践证明,这种课堂的教学效果,远比逼着学生按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去学习更实在,更有效。课堂教学不能没有预设,但课堂教学也需要有生成,正确把握好两者的关系,让学生学习智慧充分展现,教师教学智慧充分发挥,两者互相碰撞才能成就真正精彩的课堂。

三、智慧在精彩的课尾艺术中升华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这收口也是一种“教学智慧”的体现。如何上好一节课最后的几分钟,让学生的学习取得更上一层楼的效果?在笔者看来,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一些符合其认知水平、能引起他们思考并同时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带着思考下课,带着美感走出课堂,带着期待迎接下一课的到来。笔者在执教《有趣的补间形状动画》一课时,在学生作品展示及分享创作意图和感想后,课堂开始松懈下来,笔者播放了自己多加了旁白和配音的《看我七十二变》作品。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瞪大了眼睛问怎么做到的。笔者故意卖弄关子,给学生产生一种悬念,预留思考余地,也为下一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此外,笔者也曾借助过思维导图进行图示结尾,通过图示梳理知识由点到面进行系统化,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豁然开朗”;也借助过微信、学习网站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引导学生把视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自主学习的时空,让课堂达到“尾已收而思未止,铃虽响而意犹存”的教学效果。

好的结课是一种美的享受,绝不是教师随便“灵机一动”就能达到,需要教师具备课尾艺术设计意识,挖掘教材内涵,对课尾进行精心构思。课尾处理得好,能无形中制造一个新的课堂高潮,把学生推向一个新的境界,让学生的思维达到进一步的升华。

反思一直以来的教学实践,每一节课都会有遗憾有不足,但正是这些遗憾或不足才让笔者的课堂更有深度和张力。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与智慧,要对学生有足够的信任,要懂得适时放手,懂得“留白”,为学生腾出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这个教学智慧是需要我们为之奋斗一生的教学境界。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预设笔者智慧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浅析预设的应用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