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魏碑实践解析

2018-01-16 19:45■杨
书法赏评 2017年5期
关键词:赵之谦碑学魏碑

■杨 斌

赵之谦,字伪叔,又字益甫、子欠。号铁三、冷君等,清代晚期杰出书法家、画家、篆刻家。作为清代碑学运动有力的实践者,其魏碑书风的形成,使得其清代碑学技法体系进一步升华。纵观赵之谦楷、行、篆、隶诸体,皆以其魏碑体为根基,且诸体交融,风格极为统一。其书风雄放豪迈而不失研美之态,诚可为清代碑学实践成功的典范。

有清一代,在考据学的催生下,先是隶书复汉隶碑刻之古,接着篆书也得以复兴,并出现了邓石如、伊秉绶这样的书法大家,经过了这些实践方面的积累,嘉道之际阮元、包世臣等著《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历下笔谈》,何绍基、赵之谦等加以实践,终于形成碑学高峰,下面作者试图以赵之谦对北碑的临摹学习为例,讨论文人书家如何对魏碑进行临习和吸收。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门径,也是每一位书法家终生实践的课题,在这一点上,赵之谦也不例外。赵之谦一生主张“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正书”。故其书法楷、篆、隶皆有可观,然而,最受他自己认可的确是他的魏碑体楷书。赵之谦曾这样评价自己所书各体:“弟于书仅能作正书。篆则多率,隶则多懈,草本非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①尽管其中不乏谦虚之辞,对于其篆、隶、草、行自我贬损后人不一定认同,但其本人对其魏碑体楷书做了正面的自我肯定,充分说明了他的书法根基在正楷。下面就其所存作品与其取法的原帖进行比较,以揭示其魏碑学习之路径。

一、以帖熔碑、线条姿媚

从上面两组相同的字看出,赵之谦此作主要取法“斜划紧结”的魏碑一路,“始、平、功、以、橛”五字,在总体结构态势方面和《龙门二十品》比较一致,差别主要在线条和用笔上。马宗霍《霎岳楼笔谈》云:“伪叔书家之乡愿也,其作篆隶,皆卧毫于纸上,一笑横陈,援之不能起,而亦自足动人。行楷出入北碑,仪态万方……”②康有为有云:“赵伪叔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③马氏和康氏所言“卧毫、气体靡弱”都是指赵之谦以帖学笔法来消融魏碑的刚劲生硬,故加以贬斥。细察赵之谦用笔之法,多切锋入纸,侧锋推进,中段辅之以铺毫用笔,最后随势出笔,出笔多露锋。这种用笔方法一方面来之于“二王”帖学笔法,一方面来自于其篆隶笔法,而这正是他“化俗为雅”的超绝之处。

二、夸张点划,态势分明。

赵之谦《节临高子碑》

《高子澄碑》原帖

上图一为赵之谦临《高子澄(高湛)碑》扇面作品,下图为所摹原碑,细察之可观赵之谦对学习对象的取舍,赵氏总体上保留了原碑的态势,如“穆”字独特的写法,但又对某些点画加以强化,形成其结体所原有的“横扁”之势,如“親、唯、琴”等字横划的强调,“穆、慕”左右开张之势的夸张,足见其高超的“雅化”手段。

三、体兼篆隶,古意盎然

赵之谦本来就强调由篆及隶,由隶知楷的书法观,故其书法魏楷书法有“篆分”遗意,而其篆书却有“魏碑”笔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格调非常之统一。

笔者试图将相同的字进行比较,从总体上讲,篆书与楷书在结字、点画等方面差异很大,但就赵之谦篆、楷二体来言,其用笔之法上却有类似之处,如横画多侧锋入笔,露锋出笔;竖画多侧锋入笔,下端出锋多作“悬针”之势;撇捺多用侧锋,卷锋侧出;其行笔多铺毫推进;构字多重心上移,疏密对比强烈;整体格调气势雄强,但绝非一味霸悍。

四、以行入楷,笔意流宕

上图为赵之谦临《白驹谷郑道昭题字》,作品神完气足,正得碑中三味。康有为所谓魏碑十美之“笔法跳跃、精神飞动”,当指北碑中的行书笔意。细察赵氏此作,正得飞动之姿,这一切得益于赵之谦对北碑的多年攻习,才能驾熟就轻、恣意奔放、任笔纵驰。由于精熟,所以用笔之中多有行书笔意,故其魏楷极为生动活泼。

五、修养全面,资性过人

在历代的杰出艺术家中,有如赵之谦修养全面者并不多见,与其抗衡者皆可称为大师,如宋代苏轼、黄庭坚,元明赵孟頫、董其昌,兹不一一列举。笔者以为,修养全面可以说是赵之谦能够对民间书法进行雅化最关健之处。赵之谦一生,承清代朴学余绪,著《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等金石学、文学学著作;在篆刻方面更是上承邓石如以书入印、印外求印之绪,成为承前启后的关健人物;绘画方面人物、山水、花卉兼擅;故其各方面的修养,使得其学问、诗文、书法、篆刻等方面能相互滋养,这是赵之谦超乎风格面貌比较单一如张裕钊辈的高超之处。

余论

回首整个清代书法,赵之谦可谓北碑实践的佼佼者,通过以上的论述和赵之谦对民间书法学习的成功案例,笔者认为北碑书法以至民间书法是大可深入挖掘的书法资源。

书法发展到当代,经过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文革浩劫,一方面,传统文化之精华已经被大幅摧残,新的“二王”帖学至上论有相当的影响;另一方面,清代碑学思想以它历史的惯性仍然深入人心。对于民间书法有着截然不同的论调,爱之者认为新出土碑版、金石、甲骨等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认为碑版“厚重、生拙、大气”,④斥之者认为其粗野怪俗、其中有些“穷乡儿女造像”更是乱写乱刻,绝不可学,要学只能学“二王”体系下的经典法帖。

当然,两种观点都是站在经典法帖和民间出土碑帖的作者是谁这一角度立论。从创作者来看,经典法帖为有修养、有书法技巧、有名气和影响的文人书法家无疑,但民间出土碑帖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文人创作,的确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

笔者认为民间书法能不能学,在于学习民间书法的人,即学习民间书法的人是不是有修养、有思想、有独特审美品味的文化人?我以为这一点更为重要,如果这一点不讲清楚,许多问题的争论可以说毫无意义。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为什么清代以降像何绍基、赵之谦、于右任等人已经学习了民间碑版,而且做得很成功(他们的作品俨然已进入“经典法帖”),现代人就不能学习这些所谓的“穷乡儿女造像”吗?

正如上文所谈,赵之谦对北碑进行学习,并形成了自已独特的书风并成为经典,当代书坛缺失的正是像赵之谦这样修养全面的精英艺术家。作为当代的书法家,先应为一个健全的文化人,应具有独到的思想性和人文情怀,而不是仅仅规模点画,以单纯获奖为目标,应对书法史、艺术史有清醒的思考,净化心境,去除功利之心,才能创作出经得起历史考验,体现当代精神的经典作品。

注释:

①邹涛《赵之谦年谱》,荣宝斋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93页。

②马宗霍《书林藻鉴》242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朋第一版,第242页。

③《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第853页。

④沃兴华《插图本中国书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第515页。

猜你喜欢
赵之谦碑学魏碑
舟泊石门忆事有作·其一
魏碑行书对联:文生于情有春气,兴致所至无古人
从学碑到“碑学”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碑学·形学
赵之谦篆刻边款艺术价值与文化意蕴探赜
赵之谦妙助吴昌硕
赵之谦妙助吴昌硕
打铁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