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时间与空间对建筑物中安全感的导向性

2018-01-16 11:51秦炜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安全感时间建筑物

秦炜

摘 要:建筑物不仅是人类历史的记录仪、人类文化的载体,还是人类表达自我个性,实现自我追求的表达形式。人类在建筑物构建的具有围合性的空间里获得庇护,在精神上获得安全感的体验,实现个体感官上对安全感追求的满足感。人们通过建筑物来表达个性以及实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文章从建筑物的时间性与空间性来解读安全感对建筑物的导向型价值。

关键词:建筑物;空间;时间;安全感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从世界的开始到十五世纪,建筑学一直是人类著作,是人类各种力量的发展或才能的发展的主要表现。”因此,建筑产物不仅是一种空间性的艺术产品,更是一种表达时间的方式,一种人类才能发展的表现形式。

人们通过实现自我价值来获得满足感,通过构筑自己的世界来获取安全感。汉语词典上将安全定义为“安全是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其中既包括外在威胁的消除,也包括内在秩序的消解”。安全感就是一种心理感受,表现为一种确定感和可控感,人们对安全感的需求源自于精神世界对外界不确定感和失控感的恐惧,而建筑物的围合性,在为人们提供庇护功能时,还给人一种确定的稳定的心理暗示。因此建筑物能更直观地为人们提供庇护的功能需求和可控的精神性需求。

一、建筑物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建筑物的产生塑造了人类与时间和空间的联系,人类在建筑物中的居住行为,使建筑物成为人们与时间和空间沟通与对话的媒介。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世界上的一切从被创造出来之时开始,就开始消亡。这种消亡的状态,以某种独特的姿容状态,快速或缓慢地在这世界存留一段时间,短至几秒钟,长至几万几亿年,但是其状态都是消亡的,正如时间的流逝一般,没有给人拒绝和否定的机会自顾自地消亡。当人类意识到时间的消逝是不可避免的,认识到自己在面对时间流逝时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开始对这种无情的流逝,产生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恐惧感和不安,而这种不安则来自于对环境或事物的无法掌控。

人们开始不断寻找各种行为方式来缓解内心对不稳定环境的不安或者恐惧,寻找各种方式来缓解这种焦虑的状态和恐惧的心理,意图克服这种人类生存的本质上所遭遇的不稳定因素和失控而带来的不安全感。而建筑将不稳定的、变化的环境状态转变成稳定的、可控的环境状态,给人们一种稳定的可控感和安全感。建筑物成为一种时间发展状态的表达,其存在形式因此被赋予了一种时间性和时代性。在建筑产物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找到建筑产物与时间流逝的对抗性,还能找到时间对建筑物进行融合的痕迹。建筑物上留下的时间的痕迹成为人民能寻找时间漏洞的突破口,成为人们抚慰精神,表达能力的重要表达形式。

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建筑为人们提供安全感。哈里斯在书中提到“为了抵御对空间的恐惧,人类内心深处就想用坚固的院墙把空地围起来。建筑就有这样的功能,它可以把陌生的环境变得熟悉起来,把空间变成固定的封闭空间,这样我们就不会感到陌生,并定居下来”。追溯到远古时期,原始人类搭建窝棚,人工建造地穴的活动,都是在通过人为的方式,把陌生环境圈起來,并变成自己所熟悉的环境状态,停留,繁衍后代,甚至定居。欧洲地区的人们使用石头,亚洲地区采用木头,两河流域使用砖石,世界各地的人类会使用自己可以掌控的材质来建造居所,并不懈致力于创造对空间安全感的体验和寻找对安全感回忆的行为活动中。对一个空间产生安全感就必须对这个空间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因此人们通过不懈努力去构建自己认同的建筑空间。人们在拥有居所之后,居所就对人们产生了意义。人们在封闭的空间里躲避风雨,避免野兽的侵袭,保护火种,繁衍子嗣,开创生活,以此增强自身在面对时间无情流逝时所产生的恐惧心理以及外部环境中来自大自然的威胁性和不安感。人类所建造的东西,其主要目的就是寻求建造物所带来的庇护性功能及建筑物对人类精神安抚性功能。具有庇护性效果的居所,不仅满足人们对庇护性功能的要求,还在精神上为人们提供安全感,安抚人们不安焦虑的情绪,为飘摇的灵魂构建温暖的巢穴。

二、建筑的隐喻性功能

建筑不仅在空间上给了人们庇护性的安全感,还在精神层面给人们抚慰。一个人没有可以庇护自己的场所,他就不得不四处流浪为自己寻找容身的处所,至少可以遮蔽风雨,预防野兽袭击的空间。身体一直在路上,灵魂就无处可依,飘摇无依的不稳定感会让人们产生不安和焦虑。建筑的出现,不仅代表着人们建立了一定的社会秩序,建筑组群还带来了公共机构功能。公共机构功能则代表人们产生了共同价值的一致认同,这种认同感会给人们带来归属感和依托感,当然还有安全感。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建立起来的联系增加生活的稳定性,帮助人们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并让人们感到安全。除此之外建筑还带给人们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成就感。它象征着人类与动物们之间的不同,显示人们的能力,并为人类的生存地位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人类通过构建各种建筑物来增强自己对世界或自己所处环境的安全感和自我精神抚慰。蒋高宸先生曾说过“无论后来的建筑产生过怎样的变化,山洞这样拥有一个人可以包容人和物的空间这一点,却始终不曾改变。后来人们正是借助于在洞居阶段得到的空间体验去营造房屋。而房屋空间是山洞空间的人工再现”。 开创空间、对空间体验的探索和设计,都是人类在为自己的活动空间寻找、创造安全感。至今人们对空间带来的安全感的追求也不曾止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的这种对安全感的需求与追寻虽然被添置了越来越多的附加条件,但是寻求安全感的初衷始终没变。这种安全感被用来抵抗时间的消逝、其他事物和生命体的消亡,还用于消灭所处环境本身的不安因素带来的不安与恐惧。

三、建筑意蕴的指向性表达

从字面上来讲,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统称,是人类用于满足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也是一种人类精神的表达形式。用传统的艺术分类的眼光来看,建筑由于其自身的具象性而被界定在空间艺术里的,当然它也因此而被限定为一种不可变的形式。这种不可变形式所带来的稳定与安全感是不可替代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自主地对所处环境进行改造,以不可变的形式展现出人们内心所需要的生存环境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精神表达,由此建立起生存所必须的人造的环境状态。例如,当我们想要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他人侵犯,就会去寻找一个环境相对比较封闭的空间,在我们面对着自己赤身裸体而感到难堪时,就发明出来了厕所,用以避免其他人的注视,解决令自己难堪与尴尬的问题。这些行为活动就是人类为自己创造安全感的一种体现,是人类自我保护意识的表达。建筑以其本身的不可变形式,带给人们心理上的稳定感,以其与生俱来的封闭性带给人们安全感,建筑物本身就能带给人们安全感是不可否定的,这是建筑在创造之初就奉行的目标和准则。

确切来说,建筑同样属于时间艺术,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产物本身就具有消亡性的特质。即便在本质上是被定义为“转瞬即逝”的事物,但当称其为艺术品时,它本身则会被艺术性,赋予永生。除此之外人们也利用建筑有意无意刻画时间的发展痕迹。人们不断地探索与寻找,一方面人们将建筑看作明确的、固定持久的事物,另一方面建筑物的存在状态又同时间一起消逝,它们在稳定的状态中发生不明显的变化,这样建筑就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但无论建筑以哪种形象存在于世间,都是一种情感表达。当建筑被赋予一种精神,就被人们普遍认同成一种永久有效的表达形态或艺术形态。通过建筑物表达出来的艺术形态具有个性、地区性、宗教性等形态色彩,被人们认可且具有永久意义。它不是个体崇拜的个性表达,而是约定俗成的认可。

时间的痕迹被刻画在建筑上,人们捕获到时间的痕迹而获得快感和成就感,以此对抗时间流逝却永远无能为力的空虚和失落。当人们回顾过去,找到自己曾停留过的蛛丝马迹和存在过的真实感,为人类探寻存在意义提供依据,可控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抚慰。但无论建筑以那种形象展现在世人眼前,都暗示着人类为抵抗时间的流逝,为己身建立安全感和寻找人生价值而做出的努力。

为了能够抗击对时间的恐惧感,并真正在时间中找到自己,人们开始不断地探寻真正属于自己的建筑物。人们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对建筑物进行刻画,增强稳定性,加深熟悉感,房屋开始变得更加温暖,舒适,更加贴切人类的各种精神需求,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符合构建者的精神需求也就越能为所有者提供安全感。当所有者可以轻松舒服地呆在一个建筑空间里居住并停留在某一个固定的地方,便产生了定居的想法。当所需要的一切外部状态得到满足,人类便会在这个熟悉的环境定居下来,这不仅是对居住者所处环境的高度理解,更是对自然法则的理解,是对自己存在状态的高度解析。

所以说,长久以来,人们不断致力于构建房屋,并对其进行装饰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所处环境与自己精神追求有高度的切合,这种高度切合会带给人们稳定感和掌控感,让人感到安全和满足。建筑物的构建与自己的内心契合程度越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就越高。因此人们所从事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寻找自然法则,探寻对抗时间的可行性方法,从而解决在面对时间流逝时无能为力的恐惧。人类以这种表达形态进行力量发展的展示并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四、结语

人类在建筑物种寻求的感受及建筑物的功能性不仅是多角度的,还是多方面的。在漫长的寻找过程中人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在大自然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稳定的安全感,还学会了自发主动地去建立自己所需要的安全感,并积极探寻自己存在的意义和自然发展的规则。而人们对在建筑物或居住活动场所中,所探寻的意义和对建筑安全感的追求,在漫漫歷史长河中始终没有改变。

参考文献:

[1]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新建筑[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4]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安全感时间建筑物
邻近既有建筑物全套管回转钻机拔桩技术
描写建筑物的词语
让产权“安全感”来得更实在
时间消灭空间?
建筑物的加固改造与鉴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