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建筑形式剖析及侗族文化寻绎

2018-01-16 11:51唐云靳小水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10期

唐云 靳小水

摘 要:侗族文化的特色极具典型性,对侗族文化的视觉形式进行研究与分析,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文章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皇都侗族文化村为例,尝试着从侗族文化的分类、侗族文化的视觉形式内涵、侗族文化的视觉形式发掘与呈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重点通过侗族村寨之朴美、侗族建筑之精美、侗族民俗之独美、侗族人物之雅美四个方面来对侗族文化中的视觉形式进行发掘。

关键词:侗族文化;视觉形式;发掘与呈现

一、侗族文化的分类

侗族文化没有一个权威的分类,笔者根据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站中关于通道旅游侗族文化的分类,将其分为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合款文化、信仰文化、歌舞文化、体育文化、习俗文化八个方面,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侗族文化中视觉形式内涵

侗族文化中视觉形式内涵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和特征,是一种视觉图式,是一种意象的表现形式。在艺术领域尤其是在视觉艺术中,可分为两个层面的构成形式:第一个层面是表层或外部形式,是指视觉艺术中的物质媒介层面,即直观的点、线、面、体、光影、色彩、肌理等;第二个层面是深层或内部形式,是指将前者组织起来的空间结构关系和组织原则,也就是说将多种内部要素所组成的关联组织结构形式展现为可视的存在形式。

三、侗族文化中视觉形式发掘与呈现

(一)侗族村寨之朴美

侗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在承载着自然景物之美的同时也彰显了自然景观中点缀精妙的文化意味,体现人类智慧以及华夏民族崇尚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总的来说,侗族村寨的形式普遍具有对称性、重复性和节奏性特征。它拥有是人类先天具有的一种先验的结构①,如秩序性构成规律,这是人类衡量各个文化艺术背景下美的标准;同时,这种形式的呈现也体现了人类对外在的客观环境的认知结果,即长期生长在无秩序的自然环境下的心理对安定的、有规律的秩序的一种渴望与追求。

皇都侗寨(图1)被分割为盘寨、头寨、尾寨、新寨四部分。盘寨、头寨、尾寨三部分联结为一体与新寨分居河的两端,风雨桥的连接让看似无序的寨子连为一体。皇都侗寨是保留较为完整的侗文化村落之一,现有500多座吊脚楼,俯瞰观之,吊脚楼群气势磅礴。村寨依山傍水,风雨桥横贯东西,寨门围寨而建。干栏式楼房高低错落,廊檐相接,青瓦若鳞,如诗如画。鼓楼耸立寨中,四周鱼塘满布,寨中大路小巷皆以青石板铺排而成,弯弯曲曲,高高低低,一级一级的台阶从村脚的河边蜿蜒而上,伸到寨子尽头,犹如画中美景。

(二)侗族建筑之精美

侗族鼓楼和风雨桥沉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很精湛的工艺价值,是最能体现侗族人民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的建筑工艺。它们在艺术层面上来讲,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如在装饰纹样上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以植物纹为代表的自然的纹样图式。百花纹样是侗族比较普遍的传统纹样,侗族地处山区,植物茂密,百花竞相开放,侗族姑娘处在这五彩缤纷的风景中,自然将花为元素装饰织锦,同时也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鼓楼(图2)是木结构建筑,整座楼建下来都不用一钉一铆,杉木榫卯将高十几至三十米的鼓楼屹立在寨群中间,在上百年的风雨吹打中丝毫未损,楼檐雕龙绘凤,画缎饰锦,檐角高高翘起,势态如飞似跃。皇都侗寨现有两座鼓楼,分别为头寨鼓楼和尾寨鼓楼。鼓楼是侗寨的标志,以前是侗族人民进行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现在基本上是休闲场地。

风雨桥是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皇都侗寨的普修桥(图3)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坪坦河上,桥台上建长廊,桥墩上建亭阁,桥廊两侧设置通长直棂窗,四柱三间排架,桥身为重檐长廊,分设三座桥亭,桥两端各设一桥门,桥门为重檐歇山顶。两边桥亭为三重檐,方形平面歇山顶式,中间桥亭有七重密檐,下三层为方形平面,上四层为八角攒尖葫芦顶,融美与实用于一体。远远望去,如彩龙卧水,雄踞寨边,极为壮观。现在桥主要功能为新寨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和村民休闲娱乐场所。

(三)侗族民俗之独美

侗族民俗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显示侗族的特点和文化风貌,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主要表现在服饰上面。传统侗族的服饰都是用自纺自染的侗布制成的。经过复杂的纺染工序制成的侗布,呈深蓝,色泽鲜艳,光亮异常,这在少数民族中是绝无仅有的。素雅质朴的色彩是侗族服饰美的突出特点。侗族人民喜用单纯、素雅、和谐、冷暖相宜的色彩,并善于运用过渡色调和,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

从色彩三要素的色相、明度、纯度及色彩图案搭配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怀化市通道地区侗锦的特征。侗族人勤劳朴素,有质朴的人生哲学,信奉清清白白的处世观,也造成了素锦在织物里的广泛流行。从装饰搭配来看,整体服饰色彩由大面积黑白或藍靛色与小面积多层彩色棉纱组合搭配,通过色彩叠压以及花布条的反复出现,形成和谐的色彩过渡。侗锦一般使用大面积素色,只是在门襟、袖口、下摆、裤脚、围腰等处使用彩色与花布条进行装饰,点缀得十分巧妙,素雅的同时又增添了服饰的视觉美感。这种素雅、质朴的色彩系统体现出来的是侗族人民自然生态观念、宗教图腾信仰(图4)。

(四)侗族人物之雅美

侗族人民生性好客,如果有客人来寨子,侗家人都会热情招待。合拢宴就是侗族人民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展示侗文化的宴会,规模从几十到几百上千人不等,十分热闹,已经成为侗族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宴会。这是侗族人民招待客人最隆重、最独特的礼节习俗,能让宾客深切感受到侗族人民的热情和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粟田梅(图5)是十九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的党支部书记。2015年10月,她带头成立了侗锦专业合作社,培训“织女”3000多名,带领村民们以侗锦产业为核心,编织出他们多姿多彩的锦绣生活。粟田梅运用侗锦织造为全村脱贫致富寻找到新路子。

四、结语

综上所述,侗族文化的视觉形式在发掘与对接中,取其“形”,延其“义”,传其“神”,在继承中求创新,逐步形成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视觉样式,对于从事相关研究的工作者们来说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在侗族文化的视觉形式发掘过程中,发现很多图案,比如鼓楼、服饰上都有一些传统的纹样,这与现代基础设计中“四方连续”的结构特征相契合,即单一母题反复绘制,连续成为一个有组织的富有装饰意味的图案,就整体而言,具有整一性、规范性、系统性的视觉形式。因此,用意象油画来对其进行表现时,在形体上注重简化造型,这源于意象的形成需要“有意味的形式”。换句话来说,造型的简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意象的“表现化”,因为简化的形式更能激发观者的想象,在情感上与艺术家达到共鸣。贝尔认为:“没有简化,艺术不可能存在,因为艺术家创作的是有意味的形式,而只有简化才能把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提取出来。”

注释:

①现代发生认识学研究已经表明,视觉形式可作为一种原型图示,是先验的结构。荣哥(Jung)的“无意识集体原型”论认为,人的大脑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保留了社会和种族经验的痕迹,形成了无意识的原型。

作者单位: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