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作品中在地性特点探究

2018-01-16 11:51颜俊慧徐敏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多西建筑

颜俊慧 徐敏

摘 要:文章通过对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作品的分析,了解其对于本土文化、建造工艺及环境特性的深刻把握,寻求其独特的设计手法,进而探究多西建筑作品中的在地性特点。

关键词: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在地性

巴克里希纳·多西是2018年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他的建筑作品强调建筑的情感性、精神性、文化性,为人们创造有“生命”的建筑。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考虑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使建筑与功能对话,使建筑与环境的对话。他不断追寻内在的哲学化思考,使建筑作品与人类精神世界相关联。

“在地”一词起源于英文In-situ的翻译,在考古学的范畴中,“在地”指文物必须被放于原始环境中审视,才能正确理解其文化背景及存在价值。建筑亦然,建筑中的“在地”概念,是强调建筑在环境中并非孤立存在,建筑物主体应该根植于土壤,与所处的地方以及当地的文化、气候等地域特性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多西的发展轨迹是基于这样一种需求,创造一种建筑和城市主义,将西方现代主义的特征与对印度现状和传统融合在一起。

多西对于印度建筑在地性的思考和探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用自己的作品证明,优秀的建筑设计不仅要做到最终目标与基本结构的统一,还必须充分考虑到人文环境、自然气候、技术工艺等因素。本文从文化的本土性、建造的低技性、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性三方面入手,探究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作品中在地性特点。

一、文化的本土性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符合当地文化的建筑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底蕴深厚而独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阶段之初,强烈地受到了西方建筑思潮影响,并将现代建筑从西方“移植”到自己国家,而后现代建筑与当地现状“磨合”,并以“再生”的姿态出现在印度,使印度以其独特的宗教、生活文化趋势走自己的现代主义之路。

(一)宗教文化

印度宗教气息非常浓厚,人民大多都有宗教信仰。宗教对人民而言,是一个人的精神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宗教文化存在于人民日常的生活中,对建筑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在多西的建筑创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十分关注印度文化中宗教、神话等神秘且抽象的方面,并且多西的创作思想受到早期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建筑的影响,在建筑中展现超人的尺度,通过大与小的对比来避免单调。建筑空间采用开敞的形式,给人带来自由、空灵的感觉,暗示着复归自然的力量。印度教的宗教思想认为:存在于世间的万物都是具有生命的,建筑也不再是单独的个体了,而是成为人身体的一部分。多西对宗教文化的深刻解读清晰地体现在他所创作的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中(图1)。

多西把这种对传统价值的追求称为一种形而上的追求,在这种追求中,他受到直觉、冥想和分析的指导。洞穴画廊建筑形态的灵感来源于多西的一个梦,在梦中他梦见了毗湿奴的第二个化身“龟王”,而后联想到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代的建筑空间边界被消解,室内与室外不再对立,天空也可以是室内的一部分,由此洞穴画廊建筑概念得以确立,采用突破人类常规思维模式的建筑形式,消解我们以往熟悉的墙、顶、地等概念,利用视错觉让人们感到自己处于浩瀚宇宙的空间中,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建筑最终的形式来源于艾哈迈德巴德附近卡里(Karli)和阿吉塔(Ajanta)石窟中卒堵坡①的圆形元素,在设计上综合了现代电脑辅助程序规划和印度传统部落茅屋搭建技术,深刻地体现了古老传统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并且可避免不必要的建造失误。洞穴画廊入口的设计,模糊了建筑空间内与外的边界,使建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让人们感到空间带有一种与生倶来的亲密感,仿佛是身体的一部分。

(二)生活文化

建筑不仅是居住机器,它还是生活方式的延伸。满足人们生活对建筑的需求至关重要。印度人喜欢群居,有多代同堂的生活习惯,所以需要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分割,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印度人民很有仪式感,在他们的观念里,庆典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经常举办各种庆祝典礼。这时候便需要一套最适合当地人的合理的空间体系,包括四个层次:排他性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邻里聚集的场所,融入社区生活)和基本的城市空间(由整座城市共同使用)。这样使不同生活习惯的人们可以在公共空间进行交流和相处,社会关系因此变得更融洽。

多西把设计当成生活的元素,把建筑设计当成营造互帮互助的邻里社区的一种方式,希望以此达到精妙的空间组织与体验。多西讲求与生活相适应,站在当地居民的角度考虑问题,试图营造一种新的集合住宅布局,来适应印度家庭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需求。例如在人寿保险公司混合收入住房的设计项目中(图2),他颠覆传统,将最大的户型设计在建筑底部,将最小的户型放置于顶层,使小户型可以使用开放式露台,并且在需要时可将其转变成私密的居住空间。

多西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印度当地文化特色,真实而质朴,他将古老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从宗教文化、生活文化等方面表现了在地性和当地文化相结合的建筑设计方式,创造了一条根植本土,心向四方的印度特色建筑之路。

二、建造的低技性

“低技术”英译 low-technology,是指面对当地实际情况,采用相对简易的技术,注重低成本,充分发挥古老历史文明的优势,以低技术的手段来营造高度的艺术性,是相对于“高技术”建造提出的一种设计手法。“低技术”建造的主要特征是在地性、经济性、实用性。多西建筑作品中的“低技术”性,主要表现在材料、工艺选择等方面。比如因地制宜地选择地方性低成本可持续材料,改进原本建造模式弊端,降低造价等。

(一)材料

低技术建造并不意味着材料要选用质量不佳的低价建筑材料,而是要选择当地可取的材料。当地的材料有着浓郁的地方风情,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多西的建造过程中,往往就地取材,使用当地的砖、土、石等材料,认真发掘材料的内在潜力,思索其对场所的适应性。多西的卡玛拉家宅(图3)就是这样的一座砖窑型建筑,选用当地的砖石修建承重墙和外围空心墙,墙面的开洞由混凝土和砖砌结合构成。清水砖墙上开有简洁几何图案的大洞,可以形成良好的通风效果。当阳光射入,可形成美妙的光影圖案。家宅整体呈栅格结构,基于一个方形的平面设计,并以此为单元,延伸出大小不一的方形区域,分别为客厅、餐厅和卧室。卡马拉家宅经济性与适用性并存,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于小巧中见别致,其独特的特征来自于对材料的合理利用。

(二)工艺

印度是劳动密集型的经济社会,人工成本较低。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建造过程中使用了较大的人力成本,在覆盖了蛭石层的混凝土壳体上手工拼贴碎瓷片马赛克(图4),不仅重复使用废弃材料降低整体造价,而且碎瓷片能够反射直射阳光,降低建筑热度。印度的劳动力便宜,传统手工艺又非常发达,才成功建出如此耗费人力和时间的建筑。洞穴画廊建筑表皮的建造手段塑造了建筑的个性并有着较高的识别度,展现出人工美的美学体验。

多西一直在寻求全新的适应当地区域特色的建筑表现形式,尝试自己的一套低技术建造理论,并不断探索与实验。这里技术是建造的基础,材料是载体,为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探索。

三、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性

在多西看来,建筑应该与其所在的环境相关联,包括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将空间的规划、构造、材料与环境相融合,表现了建筑与环境协调共生的建筑观念。

(一)具象融合:因地制宜

任何事物都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当的措施,建筑也不例外。在多西建筑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对印度环境的深刻解读,从而使建筑在满足实用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与环境和谐共生。

例如在桑珈工作室的设计中(图5),该项目所处的艾哈迈达巴德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时间较长,炎热状态时温度能增加到50摄氏度,在季风气候到来时有暴雨。正对这样的气候情况,桑珈工作室有一半被埋在地下,不僅能起到有效的隔热作用,也同时显示出在自然中的低姿态。屋顶是由混凝土拱顶形成的,拱顶上凹下去的部分会自动收集雨水,并使雨水经由层层跌落的平台落入水池,能有效防止炎热季节的沙尘暴出现,形成自然与人文合为一体的景象。拱顶上覆盖着碎瓷片(这是一种当地传统建造工艺),碎瓷片反射炙热的阳光和巨大的热量,在印度漫长的夏天中保留一丝凉意,让整个环境呈现出清新的感觉。在建筑外形设计上,多西避免对称,将几何元素分割开来以创建与景观相关的模糊阈值。桑珈工作室的内部是一个房间、楼梯和走廊的大杂烩。从入口处的门上可以看到弧形拱顶下主工作室空间的方向。自然光线穿过拱顶和几个天窗和小窗户到达室内。多西完成了将现代建筑与大自然的节奏重新联系起来的目标,在回归古代智慧的同时,扩展了现代主义的乌托邦。

(二)抽象融合:边界消解

为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多西进行了边界消解。他从人对建筑环境的感受入手,将建筑与环境紧密结合,打破原本作为限定内与外的墙,帮助了模糊区域的形成。

例如在环境规划与技术中心(现CEPT大学)的设计中(图6),多西倾向于把公共教育机构看成是小城市,对于他而言,建筑、城市和景观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多西模糊了空间内与外的边界,创造了一个流动着的变化空间,使内与外的空间自由过渡,可以满足各个学科的不同需求。建筑中水平与垂直的模糊,不仅打破了建筑构件间明确的方向区分,而且也打破了各个建筑元素之间的区分,使元素都处于暧昧的状态之中,让人们自由确定元素位置。另外,建筑的设计给人们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正视人们自己的需求,让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在空间中行走的路线及使用方式。通过不明确的功能定位,来达到建筑边界的模糊感,消解建筑明确的边界,使建筑与自然处于相互对话和碰撞的关系,促生出自由的活动。

对于多西而言,建筑是根据当地的社会情况、城市文脉来设计建造的,而不是大批量制作的产品。取法自然,融入自然,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多西的设计始终与本土文化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对低技术建造有着独特的设计哲学,对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有着超凡的把控能力,使建筑的魅力得以释放,展现了惊人的创作力。多西曾受西方教育,以宏观视野体察当地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发现基层人民的生活需要,观察到国家面临的种种问题,如气候、人口、城市化、低收入等等,寻找契合人们需求的设计切入点。他将印度文化与现代建造相结合,追求奇幻活跃的氛围和与众不同的场所处理,深得当地人们的喜爱,成为建筑结合地区的典范。

注释:

①卒堵坡是古代佛教特有的建筑类型之一,佛祖舍利的收藏地,被看作是佛祖的化身,具有印度教特有的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

参考文献:

[1]沈亚军.印度教神庙建筑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3.

[2]王古恬.移植、嫁接、再生:比较印西建筑师的印度本土建筑实践[D].清华大学,2016.

[3]斯坦因,多西,巴拉.艾哈迈达巴德桑珈建筑事务所,印度[J].世界建筑,1990,(6).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多西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多西环素涨至800元/kg,95%的原料暴涨,动保企业也快扛不住了!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听,建筑在诉说
盐酸多西环素长效注射液对猪喘气病的临床治疗试验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多西环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多西环素对单侧输尿管结扎大鼠肾组织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梦里的烙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