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教堂建筑美学鉴赏

2018-01-16 11:51汪茜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对称均衡形式美

汪茜

摘 要:中世纪的教堂里,置于墙面上的彩绘玻璃窗,是哥特式建筑的点睛之笔。用铝条镶嵌的彩绘玻璃透过阳光,构成神秘的图像和游离的光线,形成极具超现实幻想的宗教艺术。中世纪的人们钟爱对称的布局,他们认为对称可以传递宗教的神秘气息。文章主要从对称与均衡两方面对哥特式彩绘玻璃图案的形式美法则进行研究。

关键词: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形式美;对称;均衡

以玻璃为画布,以特制材料为颜料,经3至5次烧制,形成彩绘玻璃。哥特式教堂内神秘而又绚丽的彩绘玻璃艺术是世界艺术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透过迷离的阳光,构成神秘的图像和游离的光线,形成了极具超现实幻想的宗教艺术,它是伴随着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的兴起及基督教思想的兴盛而产生的。教堂中的彩绘玻璃除了有遮风挡雨、引进户外阳光等实用功能外,其根本作用还是作为宣讲基督教义的艺术载体,具有宗教教化的作用。彩绘玻璃图案经过阳光的透射,成为信徒们接近上帝最近的神圣通道,在人间虚拟了天堂的神圣与崇高。中世纪的人们钟爱于对称的布局,从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中设计出的各种对称图案可以看到其恰到好处地展示了中世纪的文化面貌和基督文明的神秘气息。从构成的角度来看,对称与均衡是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图案最主要的美感形式。

一、形式美中的对称

对称是指相同或类似的元素之间的组合具备一一对应的关系,构成对等平衡。在装饰图案中,对称的运用可以产生和谐、严谨、庄严、纪律感极强的装饰效果。中世纪人们忠实于对称和有序的传统,也正因为这一庄重、和谐的美感符合当时需张扬的一种庄严肃穆的宗教精神,因此对称法则在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窗的图案设计中运用较多。彩绘玻璃窗户本身的整体轮廓就具有对称的特点,因为彩绘玻璃烧制工艺特点,整体窗户又被分割成若干个小的对称几何图形,因此彩绘玻璃整体来说都离不开对称的基本形式法则。

以彩绘玻璃窗而著称的法国沙特尔大教堂中有一块名为“美丽彩绘玻璃窗的圣母”的彩繪玻璃窗,堪称为12世纪哥特式彩绘玻璃绘画的杰出作品,整个高约4.9米,宽2.36米,是典型的对称彩绘玻璃窗图案。此扇彩绘玻璃窗最富特色的是中间最大的面积表现了端坐在宝座上的庄严圣母,她头戴王冠,手拿开花的节杖,抱着正坐在她大腿上的圣婴。整扇窗用18幅画衬托中间的贝依·弗里埃尔圣母,圣母和小耶稣在画面中轴线中上部。中轴线下面4幅小图,分别叙说耶稣的事迹,涵盖了“最后的晚餐”“圣母领报”等主题。左右两侧以中轴线为基准,以对称的法则各绘制了7幅图,画中圣徒左右相向,服饰、形体姿态及场景基本保持一致,左右对称。尖拱形窗户的外围一周都是由以窗户中间垂直线为轴完全对称的几何图形组成。圣母目光端庄肃穆,体现出的庄严感和纪律感,符合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的审美要求。

在布尔日教堂的一扇彩绘玻璃窗中,艺术家们用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了《旧约》中的耶稣受难的寓言场景。窗户从下至上分别描述了“背负十字架”“耶稣受难”“耶稣复活”“雅各祈福”四个场景。此四个场景都分布在整扇窗户的正中心垂直轴线上,并以此为中心对称线,彩绘玻璃窗左右呈对称分布。雅各双臂交叉为孙子祝福的场景设置在窗子顶端,是为了传达“基督上十字架是为了全人类”的信念①。在“背负十字架”和“耶稣复活”这两个场景的周围还呈对称性地分别表现了相关的圣经故事,如“背负十字架”是象征耶稣受难的场景,周围分别表现了“摩西击磐取水”“黄铜巨蛇”“亚伯之死”“迦南的奇异葡萄”;“耶稣复活”的周围同样也呈对称性表现了约拿的故事以及以利沙使寡妇之子复活的故事等。整个窗户都是以中轴线上的主图为中心对称分布,在中间表现圣经历史事件,在毗邻的周围对《旧约》中的圣经历史故事进行解释。

桑斯大教堂一扇描绘圣经中“乐善好施者”寓言的彩绘玻璃窗中也完全遵循着对称的构成法则。窗户的中轴线上为三个菱形图形,都表现了圣经的故事,围绕在各主要场景周围的圆形图形以左右对称形式分别对它们进行解释,体现它们的象征意义。第一幅菱形图案表现的是盗贼夺走旅行者财物的场景,它的周围则表现了上帝创造男女、始祖犯罪及被逐出人间乐园的场景;第二幅菱形图案表现受伤的旅行者躺在漠不关心的祭司和利未人之间的场景,在它周围表现了站在法老面前的摩西和亚伦、从上帝那里获得戒律的摩西、隐约预示着更多受害者的黄铜巨蛇、宣告古老戒律之不足的金牛;第三个菱形图案表现了好心人带着伤者前往客栈的情形,在它周围表现了耶稣受难、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及耶稣复活的故事。

在构成的对称法则中,除了线对称以外还有点对称,又称中心对称。在勒芒大教堂彩绘玻璃“基督和圣灵的七大赠礼”中,画面圆心中间是基督,以其为中心点向外扩展,外围有六只朝中心点对称的鸽子,还有一只鸽子在基督胸前。七只鸽子代表圣灵的七大圣礼,分别是圣洗、坚振、告解、圣体、神品、婚配、终傅。

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窗点对称的图案样式更多地出现在玫瑰窗中。哥特式教堂内玻璃窗除了尖拱窗以外就是由圆形窗演变而来的玫瑰花窗(rose window),亦称玫瑰窗,一般多出现在哥特式教堂西立面大门之上,有的也出现在横厅南、北门上,被认为是献给圣母玛利亚的礼物。“在造型的层次上,玫瑰窗成为了聚焦哥特教堂最美丽的主题和最丰富的象征意义的部分。”

玫瑰窗一般是由圆形的外轮廓和内部放射状的辐条构成,形成中心点对称的圆盘状。早期被誉为“命运之轮”的玫瑰窗,由12根辐条围绕着一个圆心,呈放射状且细长的立柱型辐条中间镶嵌上美轮美奂的彩色玻璃;13世纪玫瑰花窗进入了“辐射时期”,内辐框架结构更为精细,线性图案更为精致、多变,整体形态更趋向于“玫瑰”造型,这种风格也影响了当时巴黎圣母院、沙特尔大教堂、圣沙佩勒教堂、特鲁瓦大教堂等玻璃窗的审美造型。玫瑰花窗内大圆套着小圆,小圆彼此之间相连成连珠纹形状,寓意成串的玫瑰芳香,所有的小圆又以周密严谨的辐射状围绕着圆心。玫瑰花窗上的每一片花瓣,都描述了一个圣经故事。

以巴黎圣母院西立面的大玫瑰窗为例,中心圆居中之处是怀抱着圣婴的圣母,以其为中心点外围第一层簇拥着16位先知,彩绘的第二圈是32个国王和耶稣基督的祖先,第三圈则是32名主教和大祭司。玫瑰窗发展至其巅峰时期可以说是集和谐性、统一性、雄浑性、象征性于一体。

除了中心对称外还有三点中心对称在玫瑰窗中比较常见,如有的玫瑰花窗并没有描绘具体的圣经故事或体现具体人物,整扇窗户由几何抽象纹样及植物花卉纹样以三点中心对称方式组成。12世纪的艺术家偏爱表现芽苞,13世纪的艺术家偏爱表现叶子,它们纯碎是起到装饰作用,是艺术家们个人的创作喜好,表达对大自然深切、温和的爱,并无具体的象征意义。如巴黎圣母院的一扇玫瑰窗由植物纹样和几何线条以三点中心对称组成。

这一系列对称形态展现的是圣经故事的各种主题形象,充满神秘的宗教气息,为哥特式教堂内部宗教氛围的营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形式美中的均衡

与对称相對应的是不对称、非规则、自由式等为主要造型的相互关系,通常称之为均衡。均衡是对称的一种延伸,是造型元素在布局上的不相等,但体现出的是形态在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关系中呈现出的非对称式的一种平衡形式,是一种不对称的平衡。哥特式彩绘玻璃窗除了多用对称图案之外,其他图案基本都是在多层次变化中寻求一种内在的平衡。还是以代表哥特式彩绘玻璃图案造型风格的沙特尔大教堂为例,教堂超过2000多平方米的176个彩色玻璃窗中,展现了4000多个人物形象,每一幅都称得上是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

如沙特尔教堂地面楼层墙壁上的彩色玻璃,人物的尺寸大小不需要像高窗上的人像刻意被放大才能看得见,因此可以绘制多人的圣经故事作为题材。在这扇圆拱形窗户上主要装饰图案分为上、中、下三个主要部分,除了整体形状及周边几何图案呈左右对称,保持绝对的一致以外,中间叙事部分人物有两人至多人不等。人物形象优雅清瘦,整体造型虽然并不对称,但有均衡感,富有优美的韵律。

又比如有的教堂的高窗中,因为距离地面较远,基本都是以圣母或使徒等人的大型独身图像为主的彩绘玻璃窗。这类人物并不是像背景图案中那些几何图形左右对称和整齐,其中人物细节的地方并没有处理成完全对称的形式,如稍稍转动的头部,呈现出S形曲线的身体,朝左或朝右偏向的身体等。在整体对称的画面中又处理了某些细节不对称因素,削弱了绝对对称构图易产生的呆板弊病,增加其生动性,使其具有均衡的效果,体现出统一变化的形式规律。

一般来说,均衡的构成法则除了在整扇窗户中的应用之外,更多地应用于彩绘玻璃中描绘的单个圣经故事。如出自拉昂大教堂多角室的某扇彩绘玻璃窗中的图案“圣母生子”和“圣母领报”就是采用均衡的构成手法。“圣母生子”描述的是接生婆帮圣母玛利亚接生完的场景,左边圣母躺在床上,右边的接生婆抱着刚出生的婴儿;“圣母领报”中左边站着的天使翅膀合拢,右手上举,左手拿着节杖,右边的圣母也站着,双手抱着书,他们中间有一个花瓶,里面插着一朵花。两幅彩绘玻璃图案人物神态怡然,栩栩如生,整体构图基本处于对称的圆形外框中,但边角的纹样对圆形轮廓的分割打破了固有的稳定、静止以致呆滞的绝对均衡效果。

三、结语

哥特式教堂成为了基督教艺术的最高符号,其庄严、华丽而又艳丽的彩绘玻璃透过阳光,形成了神秘的图像艺术,使“神启”进入信徒的心灵。不识字的基督教徒正是通过窗户上一幕幕精彩绝伦的画面——“以撒的献祭”“摩西过红海”“耶稣的诞生”“最后的晚餐”以及“圣安东尼勇斗群魔”等等,体会耶稣对现世的救赎,深深沉浸于宗教的冥想之中。任何艺术的传递都要符合人的审美要求,哥特式艺术精神的典型代表彩绘玻璃,展现了独特的审美趣味,体现了丰富的美学意义,它用人们可感知的表现方式及视觉效果,在对称与均衡的彩绘玻璃图案中诠释了中世纪人们的宗教信仰以及内心情感的需求,成为了世界动人的艺术形式,历久弥新。

注释:

①祖先雅各为以法连和玛拿西祝福,因为他把右手放在小孙子以法连的头上可以看出他更喜欢小孙子。布尔日把这个场景设置在窗子顶端,传达了基督上十字架不是为了某个选定的民族而是为了全人类的信念。

参考文献:

[1]埃米尔·马勒.哥特式图像:13世纪的法兰西宗教艺术[M].严善錞,梅娜芳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2]路易斯·格罗德兹基.哥特建筑[M].吕舟,洪勤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迈克尔·卡米尔.哥特艺术——辉煌的视像[M].陈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周志.从彩绘玻璃看哥特式艺术的审美特征[J].装饰,2009,(11).

作者单位: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对称均衡形式美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形式法则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浅析诗词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