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2018-01-16 11:51宋玉瑶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人性化

宋玉瑶

摘 要: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們生活、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街道是城市的骨架,是连接城市各生活区的纽带,另外它还是反映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窗口,展示着城市的活力,代表着城市的形象。文章主要研究了上海市安远路主要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人性化的解决方式。首先通过对上海市安远路街道概况及周边居民需求进行调研,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以人的需求为主,并结合人性化设计相关理论知识,对研究得出相关数据加以分析利用,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通过对安远路道路的调研,进一步发现当代街道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深思。

关键词:安远路;街道空间;人性化

街道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城市空间。街道的面貌能反映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和发展水平,它是城市的窗口和缩影。而最能体现城市生活的是与人们日常接触最为频繁的城市生活性街道,生活性街道作为城市空间构成的骨架,更真实地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和特征。因此,街道不仅是一个三维的物理空间,更是为我们穿越城市以及在城市中的交通出行提供服务的公共空间,有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传统的文化特色。在近几年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那些富有人情味的街巷被当做发展的代价牺牲掉了,街道空间比例失调,街道的规模常常按照车流量来计算,以汽车为尺度进行设计和建设,忽略了人在其中的地位,街道情感空间逐步消失。城市街道“千街一面”,街道渐渐失去了近人的尺度而被淡化成了功能单一的车行通道。

一、街道空间的发展概述——以上海市安远路为例

(一)基本情况概述

安远路位于上海市市区中部,为静安、普陀两区分界路,东起西苏州路,西至长寿路,长2003米,宽12.0~18.0米,车行道宽8.0~12.0米。沿路多为住宅区,有著名的玉佛禅寺。

安远路自东向西,共包含七个十字路口。选取西康路—安远路至胶州路—安远路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选取分析的区域多为居民住宅区用地,包含小部分的商业商务用地,以及沿街一段废墟区。整条道路自西向东无坡道,地势较为平整,沿街种有香樟、灌木、大乔木、梧桐等植被,街面绿化两级分化严重。

经调研发现,安远路周边两侧多以住宅区为主,商务办公区为辅,属于典型的生活性街道,也是城市中数量最多的街道类型。随着居住区建设的不断扩大,道路对外开放,居住区道路也承担起了部分交通分流的作用,因此,安远路自西向东为双向单行车道。

(二)街道空间的尺度与界面

安远路的空间尺度给人一种压迫感,整个研究区域内建筑多为高层建筑,大部分建筑高度在50米左右,街道的宽度在8到10米左右,且左右两侧分布不均,整个空间的高宽比约在1:5到1:6之间,这种高宽比极不协调,容易引起人的反感。这种角度所形成的的街道空间让人倍感压力,因此在街道的改建中需要增加空间带给人亲和力,能有亮点吸引人形成良好的心理体验。

(三)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

1.街道空间两侧缺乏整体性

安远路位置特殊,处于两区交界线,街道两侧差异巨大,导致街道空间整体性严重缺失。街道空间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应当统筹考虑沿街建筑的功能、形态风格和活动场所等,使其成为有整体感的城市空间序列。因此应从城市整体角度出发,不应割裂街道空间,在设计改建时,将原本差异较大的两侧街道空间进行统一的规划安排,使其成为一个新的整体,而不是只注重单体的设计,以弥补两区的差异。

2.街道空间两侧存在封闭性

由于北侧街道原本商业用地临时用作菜市,致使污水无法正常排放,路面湿滑,烂菜叶随地堆放导致空气中弥漫着异味。于是,沿街北侧小区住户自发将小区原本留有的正常通行门堆砌成墙,拒绝从此道路行走,改为从南侧出行。南侧为废弃住宅区,年久失修,处于待发展状态,路面以墙体隔开,使行人无法了解内部情况,墙体老旧又增加了行人路过此处的安全隐患。因此,导致街道两侧空间封闭,街道缺乏亲和力。这种围墙似的街道无疑会约束人们的情感,造成心理上的压抑,使人们对街道的好感度直线下降。环境的破旧衰败,更容易使人产生颓废感,不利于良好街道空间的人文熏陶的形成。

3.街道公共空间缺失

通过对安远路道路两侧及周边区域的分析得知,安远路全路段并没设有公共空间,而且周边一公里均无公共空间。为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加快城市建设,致使城市缺失了街道的人性化公共空间,主要表现为道路上公共场所的缺失。

城市宽阔的街道仅作为交通工具来往的通道,限制住了两侧沿街建筑的交流,街道上失去了应有的活力,无法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新建筑的耸立,打破了原有的城市肌理和空间尺度,原本亲和的街巷被高楼大厦所依,街区被大范围的阴影笼罩,使得其变得阴森冷漠。因此,公共空间有着其存在的必要性,它可为周边居民和行人提供单独消遣和社区性活动的场所,提高周边的人文性和活力。

二、街道空间中人的需求分析

人是街道空间的主体,正是人创造了城市,创造了街道空间。美国学者威廉·怀特曾说:“街道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面对面接触的中心场所。”

人们在街道中来回行走,出入两侧的建筑或驻足小憩,欣赏周围的美景或与他人攀谈、嬉戏,从而使街道空间充满生气。人们处于街道中,享受空间变化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享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如果没有人的存在,街道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街道不能为人们所服务,那街道也将失去活力。因此,人的需求是街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仅在于基本的生活需求,更是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

(一)人流量及年龄段分析

经调研发现,安远路周边人群主要以居民为主,以上班族为辅;年龄段跨度较大,但人流时间相对稳定。我们选取了两个节点作为考察地点,同为道路北侧,选取的一节点位于菜市,选取的二节点位于商业区楼门口。

调查方法:采用现场观察、访问等方式。调研时间:2017年6月5号,周一,上午5点至晚上11点;2017年6月8号,周四,上午5点至晚上11点。调查情况:菜市地段6:30—8:30am,5:00—7:00pm两个时间段人流量最高,28—55岁年龄段人群来往量较大;商业区地段7:00—9:00am,11:30—12:30am,5:307:00pm这三个时间段人流量最高,28—45岁年龄段人群来往量较大。

(二)发现问题

1.沿街一侧道路行走体验差

经过数据取样,可以得知,上下班高峰期时段,是安远路人群流量最大的时段,而且现场观察发现,街道两侧在行人出行期间存在着极大的不便。安远路路段虽然人口流动量不大,车流量也不高,但由于原本道路两侧人行横道差异巨大,致使一侧人行道压力过高,另一侧人行道无人问津,行人行走体验极差。道路两侧植被覆盖率不均,南侧道路基本无植被,导致行人曝晒在阳光下,更增加了另一侧道路的压力;北侧道路植被分布不均且杂乱,并不能形成良好的景观供人们观赏、遮阴。

2.人车关系紧张

在原安远路道路设计中,在道路交叉路口设置了合理的中央隔离带,但人在横穿马路时,所用时间越长与机动车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较为严重的问题是非机动车和人“共享”斑马线。即便在街道空间设置了安全护栏,仍不能有效解决非机动车与人之间的矛盾。非机动的胡乱穿行与乱停放现象,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既对行人的行走产生了安全隐患,又损坏了城市形象。

步行道道路两侧差异较大,步行道外侧仍有少数区域兼作停车区域,使原本步行道变得更加狭窄拥挤。步行道的狭窄迫使人群从机动车道中穿行,机动车在行车同时又要规避行人,产生了人车矛盾的死循环状态,使人车关系加倍紧张。

3.缺少交流空间

安远路街道空间原本的设计中并没有为市民营造停驻的场所,交流空间缺乏,人们只能通过在街边的公共自行车上停驻歇息进行短暂的交流。安远路缺少街头停驻空间,街边并无较大的空旷空间,路边没有配套的石凳等可供休息的设施,且缺少遮阴。人们在街道上行走很难找到安全停留的场所,更谈不上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

4.沿街一侧脏乱差

安远路上半段北侧道路由于将原本用于商业区的商业用房临时改成菜市场,致使没有预留足够的管道及窗户排放污水及异味,导致沿街一侧路面积水严重,垃圾乱放,气味难闻。沿街道路积水不仅影响道路美观、更给行人的出行通过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从而导致行人行走体验差。

三、改进策略

街道是城市中最公有化的空间,它与道路不同。由于街道處于城市活动的最表层,每个人既愿意到达,又容易到达,从而促成了城市各种设施向这一表层聚集,并得以延续。因此,当发觉最基本的城市街道存在问题时,改建就该从最基本的人的需求出发,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一)改进理念

1.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性化改建

生活性街道空间是集工作、生活、交通为一体的复杂性街道空间。在此空间中,最根本的行为者是人,将人的需求放在设计的重要位置,营造具有便利生活、浓厚人情味的工作生活空间,才能使街道空间真正活化起来,变成民众喜爱的具有归属感的街道空间。

随着城市的整体化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推进,不难看出人与环境的和谐应当是现代人性化设计的目标,因此在改建中需注意:城市整体性最优;城市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关系。

2.因地制宜,创建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充分利用原本区域的废墟区,保留其具有历史性见证的石门窟建筑,将原有的历史人文建筑和现代文化特色相结合,创造出符合当地需求的可循环的生态空间环境,完善并创建便捷安全的生活交通环境;扩建人们所需求的舒适、美观可供休憩的社区型公共空间,使当地居民能产生依赖感和归属感,更好地进行日常生活;完善街道绿化,形成线形景观带,美化城市环境,调节人的心理和精神的功能。

(二)改进措施

1.整体改造策略

对安远路上两区的交界线做一个统一的规划设计,减少道路两侧差异性。考虑街道空间自身的整体性,结合街道自身特点以及周边人群需求进行改造,使其成为有整体感的城市空间序列,避免出现两极严重分化的情况。同时,在塑造有活力的街道空间时,应体现人们的主人翁地位,街道中的各种服务设施、场所配置和布置应符合当地居民的心理及生理需求,便于人们使用。只有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街道空间才能够真正存在活力。

2.细节改造策略

将原本废弃的沿街废墟区进行规划利用,保留原本的石窟门建筑,在废墟区内建立社区广场,包括:社区健身跑道、儿童器械游艺区、镜面水池景观、绿茵休息区(保护性建筑文化茶歇)。主要用于解决街道公共空间缺失以及缺少交流空间两大问题。在社区广场中心建立儿童器械游艺区,将儿童游艺区做成具有坡道形式感的游乐区,既能确保一定的安全性,又能满足儿童嬉戏的需求。儿童游艺区主要满足周边小区家有儿童的住户,在游艺区附近配备上健身器材和休息座椅,便于一家人集体出行。

在社区广场外环,连接周边小区的区域建立一条环形跑步道,既满足了周边居民想要散步、健身的需求,又可将绿色植被和草地融入其中,使跑步道不至于暴露在露天环境下,为白天出行的人提供了可供遮阴的步行道。环形跑道相较于直线跑道更具有灵活性,在场地的应用性高,给人以活力、动力之感,增加了步行过程中的趣味性。

在跑步道周边建造一个镜面水池景观,一来可供周边居民欣赏,起到一个增加美观性的作用,为街道空间增添了活力;二来镜面水池水汽的蒸发可有效降低周边社区广场及小区内的干燥度,降低周边地表温度,为前来休闲娱乐的人群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消遣场所。当遭遇丰水期时,可将镜面水池的水地下渗透便于灌溉周边植被;枯水期时抽调水管用水,给周边环境提供保障。

沿安远路南侧路段,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宽人行横道,将人行横道和社区广场进行连接,将原本废墟区改造后可留有一定空间进行休憩休闲区域的改建。通过大量植被覆盖,将座椅和绿植进行合理的结合,既可以给行人提供乘凉纳凉的好去处,又美观实用。在休憩区也可建造六边形框架结构,可用于增添社区文化之用,穿插在休憩区中央,满足周边居民精神文化需求。

安远路沿街北侧道路原本存在积水及垃圾腐烂产生异味的问题,故而在原本商业用房内增设地下下水管,并在沿街路面改用透水砖,在地下形成一个污水自循环系统。污水、雨水、废弃水经过沉淀、过滤、消毒等步骤,为道路两侧植被提供水源。同时,建立一个腐烂菜叶、腐烂食品的自循环系统,将菜市内无处堆放的菜叶等遗弃物投放至自循环系统内,让其经过沉淀、腐化、发酵等步骤,产生肥料和沼气,用于为周边植被提供养料、为照明供电等用处,可有效解决道路北侧脏乱差的现状。

在安远路—常德路路口交界处,规划设计建立一所立体停车场,停车场进出口分离,符合安远路单行车道的行车规定,便于周边居民停车。立体停车场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容量大、占地面积小,可停放各种类型车辆。就投资而言,它比同等容量的地下停车库施工周期短,耗电少,占地面积也远比地下车库少,车辆便于管理,更适合解决现代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停车场一二楼建立成提供商务餐的售餐区,可以吸引周边工作人士停车的同时能满足用餐需求,可以有效吸引人群在立体停车场进行停放,满足人群的多种生活需求。

四、结语

本文首先从选择路段开始,摘选了安远路作为最终调研对象。简要说明了What、Why、How三个问题。路段选取后,小组展开第一次实地调研考察,主要对安远路街道的基本信息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其中包括:场地的历史概况;街道的物理空间要素;街道交往与生活形态分析等。经基本调查后确认安远路属于城市生活性街道。接下来,小组通过实地访问、聊天、调查问卷等方式对街道行人进行了一个小范围的调研,经调研人群反映出三个问题:一是安远路沿街北侧道路菜市区域,周边地区积水现象严重,垃圾堆放异味弥漫,南侧路段人行横道狭小,且路面杂物较多,沿街墙体危险。二是人车关系紧张。沿街道路常有机动车停放在人行横道,不仅对路面造成了损伤,也为行人的通行造成了安全隐患;窄小地段人行横道上仍有大量非机动车不按停车区域停放,影响行人行走。三、无公共空间。街道空间周围没有可供行人和周边居民用于临时交流的场地以及休息区,所有人交流只能沿街站立进行交谈,公共空间的缺失、公共设施的匮乏使人们在街道空间中步行匆匆,致使街道空间作用逐渐单一化。调研问题结束后,我们着手进行了地区的改建以及活化城市街道空間、增加人文情怀的设计。

将人性化需求作为设计改建的出发点,一切从人的需求出发,结合原本街道空间的现状,在原有设计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对街道空间进行优化。针对菜市区域选用六边形结构为路面形式的底界面,在地下设置污水自循环系统和垃圾自循环系统;针对人车紧张问题,在废墟区域建立一座立体停车场,地面一层为餐馆,可吸引人群自发停车到立体停车场;针对活动场所缺乏问题,在废墟区域建立社区性广场,为周边居民和行人提供公共场所,便于人们交流、儿童玩耍以及一些社区性活动的开展。在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升华人们的思想需求,是在设计中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一种人文情怀,是对人性的尊重。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人性化
人性化理念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实践探索
人性化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
浅谈人性化设计
老年产品设计的人性化研究
城市空间的人性化探讨
人性化护理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
护生岗前培训与人性化教学
艾默生:智能化软件需关注“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