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春熙路道路景观设计调查研究

2018-01-16 11:51蒋修能罗文佳向燕琼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

蒋修能 罗文佳 向燕琼

摘 要:在我国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背景下,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核心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流聚集的主要场所,是第三产业商业活动的聚集区域。商业步行街的建设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与带动国家经济增长十分重要。文章通过对成都市春熙路道路景观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指出成都市春熙路道路景观的优劣之处。为未来成都市春熙路道路景观建设,乃至未来中国商业街景观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风景园林;道路景观;商业街景观;春熙路

一、成都市春熙路区位及场地基本概况

春熙路是一条步行商业街,位于成都市区的中心地带,是一条近似“十”字形的道路,南北道路长约520米,东西道路长约410米,春熙路道路宽约17—20米,道路两旁建筑高约20米。春熙路道路交汇中心为中山广场,中山广场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55米。

春熙路有四个主要出入口,北出入口与蜀都大道总府路相接,南出入口与东大街相接。春熙路西出入口与中新街相接,东出入口与城市主干道红星路相接。春熙路地铁站位于春熙路外。

二、成都市春熙路历史基本概况

春熙路是成都市重要商业中心之一,它从1908年的“劝业场”,到1924年的正式创建,再到如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春熙路的商业地位日益提高,商业日益繁荣。近年来,已经是成都市最具代表性、最繁华热闹的商业步行街。因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极高的商业娱乐价值,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日益增多,使它成为了四川城市旅游的标志。

三、成都市春熙路道路景观设计

(一)空间尺度的设计

据研究分析,人的连续步行长度上限为1500米,适宜长度为400—500米。如果步行距离过长,人将自发地在某一区间聚集,进行休憩、社交活动。因此,春熙路长度在人的连续步行长度适宜范围内。中山广场位于春熙路步行街中间位置,这使春熙路步行街景观空间发生了变化,形成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人们从两旁延续封闭性的毫无变化的道路景观空间到道路交汇处开放的广场景观空间,这样变化的空间节奏可以帮助人们消除因乏味的景观空间而产生的疲劳感。这也使得它成为行人视觉的焦点,人们会选择在此聚集、停留和休憩。

道路景观空间的宽度也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在高楼林立的商业步行街中,道路景观空间的宽度(D)与道路两侧的建筑高度(H)的比值(D/H)不同時,人们的心理也是不同的。春熙路路宽为17—20米,两旁建筑高约为20米,两者的比值约为1。这样人们站在街道的一边,抬头45°就可以看到对面建筑全部外廊,使得建筑和街道之间保持一个良好的平衡关系,既不会给人们带来压抑感,也不会给人带来空旷感,这是一种令人较为舒适的尺度比例。

但春熙路空间尺度设计仍存有问题。春熙路两旁的建筑高度大致相同,这就弱化了春熙路道路景观空间的变化,减少了道路景观空间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春熙路四个出入口处对面的建筑物过高,使人的视线被遮挡,在视觉上与春熙路的建筑形成封闭的效果,让人产生置身于封闭的牢笼之中的感觉,容易带给人们压抑感。

(二)交通流线的设计

交通流线设计是否合理是商业街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商业街是否拥有完善的外部交通与内部交通是一条商业街能否成功运作的关键因素之一。

春熙路位于成都市中心区域的两条主要干道——总府路和东大街之间,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在公共交通流线层面上,其公交车站与公交车辆的安排较为合理,在春熙路南口与北口各设置有一处公交站,一共有14路公共交通车辆在这两处停站,市民与游客可以乘坐不同车辆到达成都市各个区域。春熙路西口与东口处的交通道路较为狭窄,因此并未设公交站台,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可行的。

此外,离春熙路东口50米处有地铁站,从地铁站出口到春熙路口需要通过红星路,但此路较为狭窄,车流量和通行的人流量较大,车辆流线与人流线产生冲突,经常造成拥堵现象。并且,春熙路东段入口与太古里商圈相邻,春熙路地铁站实际上更靠近太古里商圈,但春熙路在东路口并未设置具有指示性标识,选择地铁作为交通工具的外地游客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春熙路的所在位置。

随着社会的发展,可供选择的公共交通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共享单车也渐渐成为青年游客与市民所青睐的公共交通。但春熙路的规划设计较早,设计时并未考虑到此现象出现。因此,春熙路的自行车停车位较少,自行车停放相当杂乱,缺乏统一规划,大量的共享单车无处停放,以至于挤占人行道、车行道,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但自行车停车位问题较为容易解决,在春熙路路口附近增加自行车停放点与自行车位即可。

对于私家车来说,春熙路是成都主要的老商业街区,停车场与停车位较少,且不容易增加。但随着周边的太古里等新商业街区的建立,停车场与停车位较少的问题得到了缓解。

(三)活动空间的设计

春熙路步行街整体空间形式是近“十”字形,为两条主路贯穿整个步行街区,两条主路均为动态特征的步行商业空间,其交汇处为中山广场——静态特征的休憩空间。春熙路动静空间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丰富空间活动内容,增强空间活力,在功能上满足了步行者停留、休憩、无障碍购物的连续性功能特征。而春熙路活动空间中的造型设计则体现在公共设施,如建筑立面、雕塑小品、路灯、铺装、花坛等。

春熙路的中山广场为休憩空间,与周边的商业空间从形态特征到功能上都不相同,其相对于周边商业道路是较独立的部分,因此最好将中山广场的边界界定。界定边界的方式较容易的是采用与周边道路不同的标高,即上升或下沉。通过上升或下沉,使休憩空间更加容易界定,减少道路对休憩空间的影响。采用上升还是下沉的方式去界定边界,是根据地形情况及周边环境决定的。需要注意的是,上升或下沉的休憩空间应方便进入,并且使道路上的行人容易看见,否则会因此而无人光顾。市民与游客也更愿意进入到与周边道路标高不同的休憩空间休息,因为觉得那里更有情趣、更加安静与更具有私密性。

界定空间也可以利用墙体、栏杆、树木或其他小品进行围合。用这种方法界定边界并不需要连续设置的屏障,只需要几个物体形成意象的边界,例如在石凳的两侧各种植一棵树,即可完成对简单休憩空间的界定。

春熙路中山广场的空间界定采用的是用植物围合和上升的方式,之所以采用上升的方式主要是由春熙路周边环境决定的。春熙路中山广场并不是全部都进行了上升抬高,仅在中心区域进行了抬高,并设置了中山先生的雕像。雕塑设置在较高的基座上,抬升了雕塑的高度,取得了优秀的景观效果,而且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与表现力,还点明场地中心区域与休憩区域。

(四)建筑外立面与街道侧界面的设计

建筑外立面构成商业街道的侧界面,是界定空间的竖向界面。市民和游客在商业街空间中行走、停留、观看时,侧界面直接影响市民和游客的感官体验。建筑的外立面也直接影响着商业街空间形态的特征。

春熙路的建筑外立面的风格并不统一,有的建筑为20世纪初期所修建,具有欧式建筑特征,并被完好保留,有的建筑外立面为玻璃幕墙,这也影响了春熙路的景观连续性。

春熙路作为一个商业街区,商业氛围浓厚,商家的广告、招牌就会出现在建筑的外立面上,这种在建筑外立面上添加构筑物和装饰主体的凹凸变化又是对侧界面尺度的二次划分。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将建筑外观形态称为“第一次轮廓线”,将建筑外附加的装饰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第二次轮廓线”。第二次轮廓线令街道空间变得混乱、无序、缺少组织性,但可以增强可识别性。春熙路的建筑附加物和装饰物较多,但其形式、秩序保持得较为和谐有序,并未显得过于混乱、无序。

(五)植物的设计

植物在空间里与建筑物及构筑物是相对,建筑物及构筑物是没有生命、死板的,而植物是具有生命力的。植物代表活力和健康,人们对植物天生喜爱。如今城市里到处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缺乏生气,可在适当位置种植一些植物,缓和空间的冷漠感。植物还经常被用来遮掩墙体、挡土墙等,以改善人们的视觉环境。

景观中的植物,尤其是同一种植物,能够使得两个无关的元素在视觉上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联系。若建筑之间缺少联系,在两座建筑物之间种植树木后,树木将会弱化两座建筑物之间的差异,将建筑物之间形成联系,使整个景观更加完整统一。其实要想使独立的、有差异的两个部分产生视觉上的连续,只要两者之间加入相同的元素,就可以保证景观视觉的连续性,获得统一的效果,植物就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春熙路商业街的绿化除了乔木——24棵桂花和10棵银杏,其余都釆用可移种植箱、花篮和花坛。中山广场的植物最多,一共有10棵银杏,14棵桂花,9座花坛。春熙路西端有5棵桂花。春熙路北段入口处有2座花坛和若干种植箱,街道处种植有3棵桂花树。春熙路东段种植有桂花树3棵。春熙路南段除路灯上的花篮外,无其他绿植。春熙路其他支路共有3棵桂花和若干可移动种植箱。

常绿的桂花树和可以更换植物的路灯花篮将春熙路各个路段的景观进行了连接和延续,解决景观的连续性问题。中山广场的银杏也衬托出了中山广场。花坛、种植池、路灯花篮可便捷更换花卉,四季有景。

(六)雕塑的设计

雕塑是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雕塑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性,能够烘托气氛。有雕塑的地方总是显得生机勃勃,那里往往围绕着一些人。人们常常聚集在雕像旁,搂着雕像或模仿雕像的姿势进行拍照。为增加步行空间的趣味性,商业街区可以多设置具有人体尺度的具有商业氛围的雕塑,这些雕塑的内容和寓意贴近生活与购物,尺寸大小恰当,适合行人观赏。不过,雕塑增设需要经过仔细斟酌,随意添加的不合时宜的雕塑将会降低道路的品味。

并且,不是所有的道路都必须在入口处设置大型路名指示雕塑。道路是一个网状结构,许多道路纵横交错,如果每条道路都设置大型指示雕塑,反而会破坏景观效果,引起视觉混乱。因此,只有在比较重要的道路口设置大型路名指示雕塑,才能够起到显著效果。

春熙路在中山广场上有一座中山先生雕像,在春熙路北段路口入口和春熙路商业街区主路口处设置有标注路名信息的石碑雕塑,左侧有一组人体尺度的人们购物形态的雕像。中山广场的中山先生雕像是广场中心节点,充分表现了其纪念意义,雕像和周边20世纪初所修建的欧式风格建筑跨越时空的界限,引起市民与游客的情感上的共鸣,将人们带到20世纪春熙路繁荣的时代。春熙路北段入口处的人像雕塑具有强烈的商业与购物的特征,与春熙路的购物人群融为一体,营造氛围。标有春熙路的石碑具有强烈的指示性,此入口是春熙路的主入口,是人们聚集的场所,人们常在此与雕塑合影留恋。

(七)铺装的设计

商业街区空间的铺装可以引导人们的视线,给人方向感,也可以只是一种连续的景观,从心理上引导人们轻松愉快地到达目的地,给人以安全舒适的感觉。

铺装可以通过铺饰图案的设计、质感的变化以色彩的运用给市民和游客带来更为直观和更易接受的行为导向。这种给人提供方向感和方位感的方式與在空间中设置指示标识相比,更容易引导人们。

春熙路的铺装设计进行了特别的设计,春熙路四条主路段都铺有浮雕形式的地砖。浮雕地砖规格为1500*1500毫米,刻有春熙路建立以来各时期代表性建筑物、构筑物、事物和事件,浓缩了春熙路百年来的发展史。这种跨越时空界限的设计手法,使市民和游客在购物之余还能了解春熙路,产生对春熙路历史的回忆。

四、结语

春熙路作为中国著名的商业街,成都市最主要的商业中心之一,有着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建筑风貌,以及现代商业气氛。在道路景观方面有着良好的表现:

首先,春熙路道路景观空间的宽度与道路两侧的建筑高度的比值(D/H)合理,不会让人产生压抑或空旷的感觉。建筑高度有所变换,市民和游客不会因此感到乏味。其次,春熙路为20世纪初期建设,其交通规划设计较为不足,主要体现在与太古里商圈相邻的春熙路东段入口处,但其内部交通规划较为合理。最后,春熙路用绿化围合而成的上升广场与中山先生雕像、建筑和铺砖,为春熙路成功打造了一个的景观空间,强化了空间的精神,连接春熙路的昨天、今日和明天,唤起市民和游客对场所的记忆。

参考文献:

[1]朱峥嵘.城市步行空间景观连续性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2]韦宝伴.城市道路的人性化空间[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杨春燕.成都市春熙路步行街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新建筑,2001,(3).

作者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中国风景园林月“风景园林与公共卫生安全”云端论坛胜利闭幕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风景园林建设中“低碳理念”的实践途径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探讨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浅析低碳理念下的风景园林设计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试析风景园林建筑中的常用造景水生植物及其应用
风景园林专业学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