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互联网生态体系建设规划研究

2018-01-16 12:34黄建军
科技视界 2018年28期
关键词:开放平台互联网高校

黄建军

【摘 要】“互联网+”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现有信息化建设模式、管理模式的大力冲击,如何提供极致体验、如何快速满足服务需求、如何共建共享、如何开放共赢。在华侨大学规划实验打造IT生态体系。形成华侨大学完整的开放式的IT生态体系,包括了从开发生态、运行生态、应用服务生态到运营生态的全生命周期的建设规划,最终以服务的方式向最终用户进行业务展现。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信息化;IT生态体系;开放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28-0181-004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8.083

【Abstract】“Internet+” brings not onl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university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but also a strong impact on the existing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mode and management mode,how to provide the ultimate experience,how to quick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service,how to build and share together,and how to open up a total win.Huaqiao University plans experiments to build IT ecosystem.A complete and open IT ecological system of OCT University is formed,which includes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the whole life cycle from development ecology,operation ecology,application service ecology to operation ecology,and finally shows the business to the end user in the form of service.

【Key words】Internet+University;Informatization;IT ecosystem;Open platform

0 前言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那么,“互联网+高校“信息化应该关注的技术有哪些?”互联网+高校“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方向是什么?我校”互联网+”规划建设的内容有哪些?可能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所以本文针对华侨大学信息化现状,主要研究内容:

(1)传统信息化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2)“互联网+高校” IT生态体系发展方向研究;(3)“互联网+高校”信息化方案规划思路;(4)“互联网+高校”信息化方案规划内容;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应用系统建设阶段和信息数据整合阶段。在高校展开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高校是一个庞杂的生态体系,高校的信息化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而高校信息化建设真正的核心,也恰恰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就是“人”。作为主体,在高校信息化的生态体系中,由不同的人组成了不同的组织单元,分别行使各自不同的职能,拥有不同的需求。这里不仅涉及到校内不同的业务主管部门、院系、班级、宿舍等,同时还包括由不同人员组成的信息化建設供应商、增值服务供应商、合作企业等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态个体。他们除了完成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自应该承担和获得的权责与价值外,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生态体系中的生态个体,他们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必将与高校信息化生态体系中的其他生态个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我校传统信息化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与沉淀,在网络环境建设方面,为了更好的提升网络访问效率,在校园内构建了41381个网络信息点,全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方便人群的网络访问需求。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完成了近二十套各类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工作。在已经建成的系统中,从底层的公共数据平台、身份认证平台、信息门户平台等系统,到教务系统、学工系统、人事系统、研究生系统等各类业务系统,已经基本覆盖校内的大部分管理信息化领域,数字校园建设初具规模。

当前已建的这些应用系统,基本能够解决我校在行政办公管理、教务管理、学工管理以及移动应用范畴内结果性数据维护的需求。在方便了各业务部门进行业务处理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同业务、不同阶段的各类数据。而这些数据的沉淀,作为我校在“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为下一阶段的数据决策和分析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撑。事实证明,学校通过在“十二五”期间的信息化建设,在完成各类结果数据沉淀的同时,为各级各类型业务部门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开展业务办理,提供了有效的应用环境。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因为有了基于独立面向单体业务开发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办理效率在大幅提升,从我校整体运营层面大大降低了因为人工方式带来的运营成本。面向学生,也能够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为他们提供基于某个业务场景的业务服务。如在迎新业务中,通过面向学生提供“迎新自助网”,向学生推送与迎新业务相关的各类服务信息,学生反馈良好。通过面向学生的“自助打印”系统,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极大降低了因为打印各类证明文件耗费的时间,同时也节约了相关业务老师办理的时间。不可否认的是,我校通过“十二五”期间展开的信息化建设,在保证原有业务开展质量的同时,较大幅度的提高了业务管理水平和效率。尽管如此,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的空间需要提升。

在我们描述“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进一步发现,从我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应用的过程以及后期维护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有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校后续信息化建设的节奏与效果。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乏统一的开放支撑平台,多厂商共建造成过程风险

我校在“十二五”期间建设的信息化系统多达近二十个。其间涉及的应用集成平台(三大平台)、移动应用平台、统一支付平台、网站群平台、校友系统、离校系统以及综合查询分析系统,均为广州联奕提供建设;行政办公系统(OA)、教务系统、人事系统、学工系统、宿舍系统以及迎新系统,均为杭州正方提供建设;自助打印系统由广州正脉提供建设;科研系统由易普拉格提供建设。当然,除此以外,我校还自主研发了招聘系统。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个厂商参与共建,而建设的内容都是以业务部门需求为核心的单体业务系统,现在是普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在设计初期,都在强调顶层规划。应该讲,这样一张蓝图是指导学校后续的信息化逐步推进的原则。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不同厂商参与建设的学校信息化,就会出现实际建设路径与最初设计蓝图不一致的情况。归结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不同厂商采用不同的技术架构开发设计,过程相对封闭。而学校信息化一旦需要从单体系统向一体化转型时,就会带来因为封闭技术架构带来的冲突,使整合难度加大,对学校而言建设风险增加。

其二,建设边界相对模糊,带来学校从单体系统一体化转型过程中,权责难以明确的问题。厂商之间互相推诿,撇清责任。这对学校的建设过程无疑风险巨大。

当前,站在学校角度,需要考虑利用一个能够“海纳百川”的開放技术架构解决这一问题,并建立统一的运营运维服务体系。

1.2 校级流程管控缺失,各处室割离建设造成流程杂乱

当前我校建设的近二十个业务应用系统,是由不同的软件供应商提供建设的,每个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都代表了使用这个系统的业务部门的实际需求。中间涉及到与该业务部门相关的大量业务流程。这些业务流程长短不一,其应用场景也相对固定。当然,这种级别的流程应用只是基于某个业务部门而已。如果放大到校级,问题就显而易见了。

校级的业务流程现在在国内的大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相对缺失。带来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是由于单体业务系统的人为割裂建设有关。业务部门是这些业务系统建设的需求提出单位,他们所关注的仅仅是这个业务部门在某个业务场景中的流程需要。他们并不会过多的关注校级层面的流程与自己部门业务流程的关联到底有哪些。同时,就是针对自己部门内部的业务流程,每流程节点的执行人、执行时间、执行耗时、执行效果、执行评价等这些信息也是一无所知,这也就带来了当前大部分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级流程的缺失。

我们认为,各级组织流程的缺失和对流程监控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校内各组织单元处理事务的效率,同时,更严重的是因为流程与其监控手段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不同业务数据产出的质量。时至今日,我们的确需要考虑,是否需要通过一种手段、一种制度来构建校内的流程中心了。

1.3 流程杂乱及数据质量监控缺失造成数据质量低下

我校目前构建的这些业务应用系统,从单体的系统使用情况看,仍然存在“建的多,用的少”的情况。

拿易普拉格承建的“科研系统”举例,由于学校社科处、科技处两个单位,使用两套科研系统,内容与功能上基本一致,但数据独立,只使用了成果奖励、学术活动等结果登记,校内的项目申报在系统上走了流程,上级部门的项目只登记已立项的项目信息,经费管理没有使用,也没有和财务系统对接,整个项目过程并没有在系统中进行管理。这种应用状况在校内其他的业务系统中多少也都存在,只是程度轻重不一。

我们认为,对业务系统而言,在应用环节的缺失,直接影响对应业务数据的沉淀,更不用提到所谓数据质量的问题。这是影响数据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由于校级流程中心未能建设或未能形成,在影响实际业务开展过程的同时,直接导致数据质量低下,实为原因之二。

另外,学校对于数据质量的监控,包括数据交换过程的监控、代码标准的监控缺失,也导致数据质量的低下,实为原因之三。

1.4 需求变化响应不及时,影响应用效果

随着我校业务规模和类型的变化,带来了针对不同单体系统需求的变化。而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不论是作为校方还是建设方,都是非常痛苦的过程。我们认为,原因主要集中在信息化的建设模式上,当前最常采用的建设模式是以项目化的方式展开的信息化建设。从项目阶段上讲,需求调研开始到最终的验收合格,针对这个单体项目就已经结束了。而事实上,针对不同的业务,其需求都会随着实际情况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使以项目交付方式见长的建设方头痛不已,他们始终需要考虑因为定制和需求变更带来的成本增加,以及项目实施周期的延长。同样对于校方而言,也是一样,因为建设方的犹豫不决,导致项目进度延缓,风险倍增。项目沿着这个轨迹进展下去,就会发现,校方提出的需求,建设方无法满足,实际的应用者或需求方就坚决不使用系统,影响应用效果,带来的就是恶性循环。

我们需要考虑,需求在变,而信息化的建设要保持常态化运行和产品的快速迭代,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做到?

2 “互联网+高校” IT生态体系发展方向研究

通过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问题的分析与总结,未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以面向角色的服务为导向建立整体数字化校园开放性生态体系。以先进的技术构架为依托,创造一个高开放度的信息化环境,更好的应对学校内部业务变化和外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带来的冲击。构建这样的一种生态体系,学校需要从技术架构、建设思路、建设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转变。要做到能够同时满足技术发展的需要、学校业务的需求、供应商参与的诉求,充分利用学校在信息化方面的人力与物力投入,构建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信息化生态。围绕行政部门建设信息化的思路和模式。

基于开放的信息化环境,将校内信息化建设成果和校外互联网应用都以服务的形态进行重新梳理、重新组合,并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在校内的统一应用平台上进行注册、发布,为校内师生提供综合性的服务获取通道和高体验度的应用服务,大大增加用户黏性与依赖度。基于高使用率的综合服务,校内师生不但可以在综合服务平台上使用服务,还可以对校内服务进行评价和反馈,综合服务平台同时记录下各类用户的操作轨迹、用户行为,辅以传统的管理业务数据,为各级管理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数据分析服务,帮助各级管理者决策分析,优化业务模式。各类需要优化的应用,需要有效的运营机制保障,在校内建立长效化、持续化的运营机制,保证校内应用和服务的升级与迭代。在运营机制的保障下,借助快速建模工具和快速开发平台,让信息中心、建设方和服务提供商都可以基于完善的运营机制参与其中,共同提升校内信息化水平。

如此一来,为学校的学生、教职工、管理人员、校领导以及校外服务提供商和社会人士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圈,借助生态圈的形成,为围绕学校的各个角色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对各类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重组,提升信息化成果使用率,发挥数据积累价值,持续为学校各级领导和管理者优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并进行学校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优化和再升华,达到持续更新,持续迭代的效果,保证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

运营思路下构建的高效信息化生态,是一个全新模式下的生态体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模式的转变和生态个体价值诉求。

3 “互联网+高校”信息化方案规划思路

信息化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其本质在于通过这种生产力改变已有的、固化的生产关系,并以此在保证业务质量的前提下,提升效率。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并不是简单的将原有线下的业务,通过信息化的手段移到网络中,使其数字化就可以了。而是要通过信息化这种新型生产力,在全面覆盖高校教学、科研、行政办公业务的同时,尽可能的梳理、完善、优化各类流程,形成校级流程中心,并以此提高校级数据中心的数据质量,为各类角色人群,包括师生、各级领导、信息中心、第三方开发者等提供有针对性的、高品质的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

前述中,对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生态”的概念,不论模式如何创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生态”就在那里。之所以强调“运营”,是因为我们认为,原来传统建设模式下的信息化没有能够完全打通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维护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生态个体,正是因为在传统建设模式下的高校信息化生态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定位于“运营”的思路,可以更加有利于我们看清高校信息化的生态体系,更加有效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态体系,以此让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常态化、持续化。

在构建我校信息化生态的过程中,我們要遵循信息化建设的本质,通过信息化这种新型生产力,改变已有的、固化的生产关系,通过设定在新型信息化生态下的组织结构,更好的匹配我校新型信息化生态的构建,

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历来都是通过学校与承建厂商合作进行。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承建厂商帮助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而承建厂商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对学校项目进行大包大揽,技术壁垒严重,有价值的第三方服务商无法接入,无法找到更好的盈利点,无法做到持续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们需要优化整体信息化建设生态,将沉淀下来的行业知识库进行封装、开放、共享给第三方厂商和个体开发者,让所有的校园信息化参与者分工清晰、并形成互助合作。

4 “互联网+高校”信息化方案规划内容

如上图所述,我校如果需要建设一个完整的开放式的IT生态体系,实际上是包括了从开发生态、运行生态、应用服务生态到运营生态的全生命周期的建设过程,并最终以服务的方式向最终用户进行业务展现。每个阶段的建设思路和模式都对整体信息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4.1 开发生态

通过组件化开发平台,形成应用和组件,应用和组件挂载到校园服务总线,可为校内应用服务池和业务应用管理服务平台调用。并将其通过资源库的方式积累为行业资源库,为日后资源复用提供储备。同时开发平台能够对外部的第三方应用进行服务化的封装,同样形成新的应用或组件,挂载到校园服务总线。基于组件化开发平台的可视化开发过程,校内的广大师生和社会人士也可以通过该工具完成简单的应用服务开发,并通过发布工具发布到校内,增强信息化建设整体参与面的广度和深度。

4.2 运行生态

以校园服务总线、应用管理服务平台以及包括主数据管理、身份认证管理、统一通讯、移动支撑平台等在内的公共应用组件,为学校提供统一的、高交互性、高开放性的服务应用运行环境。其提供的服务都是通过校园服务总线进行统一发布的服务,通过业务应用管理服务平台将其编排成符合学校需要的业务逻辑,提供给用户使用。

校园服务总线负责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各个平台间服务交互和信息传递,通过服务治理工具管理服务运行,通过基于校园服务总线的服务集成工具完成服务的集成和交互,通过服务标准管理工具保障各服务间调用的规范性。

被服务调度总线封装的,除了组件化开发平台提供的应用和组件外,还包括校内很多的基础应用组件,如主数据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支付等,都以服务的方式在服务调度平台上进行挂载,并借由服务调度平台完成同其它平台的集成。

4.3 应用服务生态

改变原有的行政化、管理化信息系统使用模式,以类互联网的模式,形成校内的应用超市,包括校内师生综合服务平台和校外的服务应用池,有效接入,实现应用服务的动态分配和按需使用。并对服务使用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对业务过程和服务质量做到有效评估。

4.4 运营生态

改变现有的分散管理模式,通过服务调度平台的高集成度,将校内所有的软硬件进行统一的监控,随时了解校内全局信息化状况,极大的增加了校园信息化的响应程度和处理速度。对于学校来说,依托于服务商的运维只是一部分。更多的运维、优化和升级工作需要学校内部人员的参与。基于开放平台的体系架构,依托于外部服务提供商形成线上/线下的专业训练营和项目管理培训课程,帮助学校师生了解、掌握运营方式方法,让全校师生一同参与到学校信息化运营之中。形成良性的运营体系。

综上所述,开发生态、运行生态、应用服务生态与运营生态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每个部分都有其具体的作用与价值,只有发挥出每个环节的价值,才能最大化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本文研究内容不单单是理论研究,希望在此研究基础上在华侨大学规划实验打造IT生态体系。形成华侨大学完整的开放式的IT生态体系。所以在研究不同阶段提供有质量的规划报告与论文作为技术考核指标。并确实执行规划内容,在华侨大学实现以校园服务总线、打造应用管理服务平台,为学校提供统一的、高交互性、高开放性的服务应用运行环境。借助“互联网+”服务导向架构技术手段与核心思想,通过对教学、管理、服务等流程再造,并逐步建设校园信息化服务模块。

【参考文献】

[1]王桂香.互联网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J].读书文摘,2015,22.

[2]刘宏森.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困境和作为[J].中国青年研究,2015,(7):30-34.

[3]李碧武.“互联网+教育”的冷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7):96-99.

猜你喜欢
开放平台互联网高校
基于在线开放平台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基于AliGenie语音开放平台的传统家居智联网解决方案
搭建开放平台 收获真情实感——谈《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开放式教学的实施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云计算开放平台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