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缺失症分析的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探析

2018-01-16 11:51王传霞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幼儿园

王传霞

摘 要:文章基于对幼儿的自然缺失症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幼儿园环境现状、与自然互动的幼儿园环境设计两个方面的论述,总结出了应对自然缺失症的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方法,以期可以减少幼儿自然缺失症状的出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自然缺失症;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儿童所接触的东西多是制作精良的玩具和电子设备, 很多孩子“读屏时间”过长,导致儿童的心理行为出现各种状况。理查德·洛夫通过《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探讨了儿童与自然疏远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据相关研究证明,亲近自然元素可以有效提升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注意力。心理咨询师王敬英认为人体若由于各种原因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受到 阻挡和更改,人体的“负电荷”不能及时地被释放出来,就很容易出现孤独、焦躁、易怒等情绪。自然缺失症在导致忧郁、注意力缺失等症状产生的同时会影响到儿童学习状态,儿童的创造力也会不同程度的降低。如何避免孩子们出现“自然缺失症”,正成为新时代的一个全新挑战。

一、国内外幼儿园环境现状分析

(一)国外幼儿园环境现状分析

很多国家对儿童早期教育非常重视,他们用完善的幼儿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注重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充分发挥儿童自身的潜能,塑造他们坚强独立的性格。幼儿园活动场地设置并不会像国内很多幼儿园铺设大面积的塑胶场地,他们会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理特点,从儿童的视角与需求出发,在幼儿园的户外场地设有沙池、泥地、植被、木桩以及各种工具。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这里享受着自然的阳光和空气,凭着丰富想象力去创造性地进行游戏玩耍,这对于儿童体魄的锻炼、认知的建构、社会性的发展、兴趣的培养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幼儿园环境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儿童所接触的东西多是制作精良的玩具和电子设备,在很多竞争激烈的城市,多数家庭往往很难做到常常陪伴孩子去自然环境中游玩。家长们也因为担心孩子安全的问题,对孩子户外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限制, 如此以来,他们接触自然的机会就变得很少。

户外活动对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幼儿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和想象能力可以在户外游戏中产生。对于一天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度过的孩子来说,幼儿园的户外场地过于狭小,并且往往只是简单地安置成套组合设备,固化的玩法很难激发孩子的创作能力。户外场地自然元素极其缺乏,常见到大面积橡胶地面或者水泥地面,很多幼儿园顾忌儿童的安全,甚至很少安排户外活动。这样的环境设计和过多的担心限制了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和空间,极度缺乏自由性、挑战性、探险性的游戏场地让孩子们对室外活动渐渐失去兴趣(图1、图2)。

二、与自然互动的幼儿园环境设计分析

优秀的幼儿园设计会重视孩子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幼儿园的设计在很多方面都力求亲近自然环境,重视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如外立面设计注重采光和视野的通透,玻璃便是常用的材料。大面积的玻璃窗使阳光可以洒落室内,同时透过玻璃也可以观察和亲近室外景物。幼儿的户外活动场地也会有大量的自然元素,如植物、泥土、木桩、缓坡等,这些元素富有变化且随意的分布在场地的各个角落。幼儿园最开阔地方不是塑胶场地,而是自然的泥地、沙池与草地,户外的平地多由细碎的沙砾铺成。玩沙区的面积会设置的较大,提供足够多的玩沙工具。这种设计使渐渐远离自然的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获得体验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

位于日本秋田市的一所幼儿园,方体建筑围合成一个“回”字形的建筑结构, 设计师力求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引入到这个现代简洁的空间内,屋顶设计成一个毫无造作雕琢之感的空中花园,方形小砖铺设出一条蜿蜒曲折的空中小路,草地点缀其间。建筑体围合而成的内庭院远离街道,地面是完全裸露的泥土、石块、土丘、沙子,以及满目的植被与遮阳的树木,在这里没有成套的游乐器材,屋顶搭建的滑梯比任何的成套设备都更适合孩子们。此空间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体验场地,使孩子们在游玩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潜能,给不同年龄段儿童带去感官和心理上的激励与鼓舞(图3)。

奥地利的 V Guntramsdorf 幼儿园,选址于一片栗子树林,质朴的设计将空间与自然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巨大的玻璃窗户设置在各个教室中,窗户的高度设置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视线,使其与之齐平,为他们展示出绝佳的景色。走廊通过天窗采光,婆娑的树木穿过天窗让孩子们随时感受自然的气息。户外场地铺满了或青草,或沙砾,或木板,连同原木的主体建筑带给孩子们一个与自然共生的环境(图4)。

三、应对自然缺失症的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方法

(一)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进行幼儿园环境设计时,要尽量在保留自然的基础上增添设施,而不要破坏自然后又重新塑造,要做到就地取材,将幼儿园的建筑融入到周围的自然环境之中,尽可能在幼儿园中出现可遮阳的树木、草地、石块、土堆、水体、沙池等元素,使孩子可以随时感受到自然的存在。

在进行室外环境设计时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大型乔木和自然坡地,在原有场地的植被本來就缺乏的情况下,也要尽可能地种植新的植物。多数幼儿园喜欢对场地进行平整化处理,较少运用地形的起伏变化来营造户外游戏场地,可运用如铺满草坪的土坡等地形遮挡视线,增加场地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二)植物种类应体现气候变化

在植物选择上不要过于强调四季常青,季节性强的植物是自然的时钟,植物四季的变化会给孩子们带来一种很好的感官体验。在主体绿化上,可根据本地气候特点和植物种类,选择季节性明显的植物。春天植物恢复生机,夏天植物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秋天树叶变黄落下,果实成熟,冬天光秃的树枝,甚至白雪纷飞,会让孩子更真切地感受季节的变化、年龄的成长。四季并不分明的南方, 也会在不同的季节可以观赏的不同花朵,也会有随着季节变化树叶凋零的树种,在种植的时候可以选择那些季节性强的植物,如栀子花、木棉花、玉兰花、丝木棉等,让孩子们可以感知到一年四季、冬去春来、花开花落的变化。

(三)充分利用自然元素增加交互机会

儿童对于植物和水等自然元素具有天然的亲近感,植物和水所在的环境, 能够激发孩子们探险的冲动,是孩子成长的见证。可以建设一条生态的“小溪”,溪床用卵石和河滩石头砌成,保证其自然的不平整状态,防止溪床过于光滑。在设计上可以改变溪床的高度和宽度,或者设置几个较大的可以冒出河床的石头, 使得溪水变急、分道或者出现小瀑布的形态,增添其趣味性。两岸可种植多种喜水的植物,这样的环境往往会吸引到小昆虫和鸟类,可以成为孩子们观察、接触自然的理想之地。为了保证安全,溪水深度需要控制在30厘米之内,并在相应的区域进行防滑处理。在溪流之上设置较为平整的木板桥或者砖石砌成的小拱桥,保证整体环境和谐统一。

四、结语

幼儿园建筑环境的设计除了满足幼儿教育的需要,更应该注重培养儿童建立正确科学的绿色生态道德观和价值观,使尊重自然成为一种习惯,使儿童学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减少自然缺失症状的出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晨雪.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评价体系初探[J].绿色科技,2011,(12).

[2]龙室伊,李波.幼儿园游戏场地现状的审视与思考[J].建筑与环境,2012,(2).

[3]刘田洁.新型幼儿教育模式影响下的幼教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12.

[4]王时原.童眼看设计:幼儿园建筑[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5]凤凰空间·北京.七彩童年:世界当代幼儿园设计[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6]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景观设计学22:儿童空间与活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7]布罗托.儿童游乐场设计[M].陈玥,刘超,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猜你喜欢
幼儿园
幼儿园里欢乐多
在幼儿园里,我喜欢……
在幼儿园,幸福油然而生
去幼儿园吧
爱“上”幼儿园
中小学幼儿园等将普遍建立家长学校
我整垮了两所幼儿园
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