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世达赖喇嘛驻锡地惠远寺与康区地方土司及清廷的互动*

2018-01-18 01:34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成汉文达赖喇嘛

玉 珠 措 姆

1730年,清廷在今道孚县为七世达赖喇嘛建立了驻锡地——惠远寺(噶达强巴林),七世达赖喇嘛曾在那里住了5年多时间。后来十一世达赖喇嘛克珠嘉措(1838—1855)出生在该寺附近的一个村庄里。惠远寺不仅在康区,而且在卫藏地区也十分有名。在历史上清廷和甘丹颇章都对该寺极其重视,并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扶持。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界大多数专家主要探讨有关七世达赖喇嘛在卫藏地区的活动*很多学者认为七世达赖喇嘛移驻惠远寺是西藏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使得西藏在这一时期内远离准噶尔的侵扰,为西藏提供了一个较长时段的和平发展环境。参见[意]伯戴克:《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原与西藏》(英文),莱顿: 布雷尔出版社,1972年,第158页;[意]伯戴克著,周秋有译:《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原和西藏》(汉文),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91页;柳陞祺:《1727—1728年卫藏战争前后清中央的治藏方策》,《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第92—101页;星全成:《“卫藏战争”与七世达赖迁居康区》,《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3—16页;张虎生:《御制惠远庙碑文校注——兼说七世达赖喇嘛移居惠远寺》,《中国藏学》1994年第3期,第90—99页等。,并没有详细讨论他在惠远寺居住期间与康区各土司间的互动,忽视了他对康区的影响。加之,也缺乏有关惠远寺的历史,特别是有关该寺的修建与多次维修、达赖喇嘛驻寺期间该寺的翔实情况以及1735年达赖喇嘛离开该寺前往卫藏地区后,由甘丹颇章所派的历届堪布对该寺的日常管理及其在康区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主要运用诸如由章嘉·若必多吉所著的《七世达赖喇嘛传》、土观·曲吉尼玛所著《章嘉若必多吉传》以及次旺多吉仁增所著的《历代德格法王传》等藏文一手资料,同时也利用《清实录藏族史料》、《西藏通志》以及果亲王允礼所著的《西藏往返日记》等汉文材料进行编撰研究。此外,也运用汉文的《御制惠远庙碑》和年叙·降央扎巴所著的《多康木雅绕岗起源简史》、志玛青措编辑的《惠远寺简史》等第二手藏文资料以及在该地区搜集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作为对上述材料的补充。

本文将探讨下列问题:在西藏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六世达赖喇嘛被废黜后,随后发生了动荡不安的政治危机。那么,为什么清廷此时决定让七世达赖喇嘛移驻噶达(泰宁)地区?为什么清廷选择惠远寺为其驻锡寺?该寺是如何建成的?惠远寺与周边地区的寺院及土司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清廷于1776年平定金川和小金两个地区后,禁止惠远寺的僧人在这两个地区传播格鲁派教义,以阻止发展其势力?本文还探讨1735年达赖喇嘛离开惠远寺前往西藏后,惠远寺参与康区地方事务的情况。特别将讨论1905年惠远寺在阻止汉商在噶达地区开设金矿中所扮演的角色。探讨上述问题的答案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清廷雍正王朝对蒙古地区和藏区的政策,也能够反映西藏地方政府是如何通过惠远寺和驻瞻藏官扩大其在康区势力范围的。

七世达赖喇嘛流亡康区(1728—1735)

(一)西藏内乱

1707年,拉藏汗(1677—1717)废黜了六世达赖喇嘛,并将自己的儿子意西嘉措认定为达赖喇嘛,造成了一场动荡不安的政治危机*其名字也写作益西嘉措,或波克塔胡必尔汗,且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他是乞丐之子。。1710年,清廷康熙帝正式承认意西嘉措为六世达赖喇嘛,但均未得到包括青海和硕特诸部*详情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1集,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6—187,193,210—211页。在内的蒙古各部以及拉萨三大寺等的认可*尽管拉藏汗和康熙帝认定意西嘉措为六世达赖喇嘛,但拉萨三大寺僧人却依据被认为是仓央嘉措所作的“白鹤假我翼,翱翔在云宇;我将不远去,迨理塘就还”的诗歌,前往理塘寻访六世达赖喇嘛灵童。。 1708年,理塘地区一个叫格桑嘉措的孩子出生后不久*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第20、23,24,29,26、30,30—32,35,30、32、50—104,104—119,123—124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8、11,11,13,12、14,14—15,16,14—15,16—46,51,55页。,当地一位被称为保护神沃德噶布附体的僧人宣称其为六世达赖喇嘛的转世*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第20、23,24,29,26、30,30—32,35,30、32、50—104,104—119,123—124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8、11,11,13,12、14,14—15,16,14—15,16—46,51,55页。。这一消息逐渐传开后,引起了蒙藏各方的关注。1712年,青海蒙古和硕特部首领亲王巴图尔台吉派人朝拜该灵童,表明该部承认其地位*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第20、23,24,29,26、30,30—32,35,30、32、50—104,104—119,123—124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8、11,11,13,12、14,14—15,16,14—15,16—46,51,55页。。 拉藏汗也于1712年和1714年派使者前往调查该灵童的情况*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第20、23,24,29,26、30,30—32,35,30、32、50—104,104—119,123—124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8、11,11,13,12、14,14—15,16,14—15,16—46,51,55页。,其父母担心有人将会加害于他,于1714年带他逃往德格避难*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第20、23,24,29,26、30,30—32,35,30、32、50—104,104—119,123—124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8、11,11,13,12、14,14—15,16,14—15,16—46,51,55页。。1715年,青海蒙古和硕特诸部将该灵童迎请到青海*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第20、23,24,29,26、30,30—32,35,30、32、50—104,104—119,123—124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8、11,11,13,12、14,14—15,16,14—15,16—46,51,55页。,并在康熙帝的命令下,将他迎请到塔尔寺驻锡*详情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1集,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6—187,193,210—211页。。在前往德格、青海途中以及驻锡塔尔寺期间,四方僧俗敬信格桑嘉措“有如神明”*详情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1集,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6—187,193,210—211页。,蒙藏各地诸种部族、土司头人、寺院等遣使竭诚朝拜献物,尽心供奉。 塔尔寺一时成为一个朝拜中心。1717年,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打着护送该灵童的旗号入侵西藏,当时藏人僧俗大量倒戈反对拉藏汗,青海和硕特各部也没有援助拉藏汗。拉藏汗被杀,意西嘉措被废黜。1720年,康熙帝为了驱逐在西藏的准噶尔部,决定借重该灵童,正式册封他为达赖喇嘛*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102—103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45页。康熙帝颁给册印,封其为“宏法觉众第六辈达赖喇嘛”。不过,1706年拉藏汗废黜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康熙皇帝也宣布仓央嘉措为假达赖,不承认其地位。而拉藏汗所立意希嘉措不被蒙藏各界承认,所以此时康熙直接封格桑嘉措为六世达赖喇嘛。直到1783年8月,乾隆帝封格桑嘉措的转世降白嘉措为八世达赖喇嘛,间接承认格桑嘉措为七世达赖喇嘛。,并派其十四子允禵(1688—1756)护送他到拉萨,在布达拉宫坐床。同年,五世班禅喇嘛洛桑益西(1663—1737)为七世达赖喇嘛授了沙弥戒,取法名为洛桑格桑嘉措。

清廷将准噶尔部赶出西藏后,任命康济鼐、阿尔布巴、隆布鼐、颇罗鼐、扎尔鼐为噶伦,让他们共同掌管西藏地方政权,处理西藏地方日常政务。但是诸噶伦却分成了三股势力,即康济鼐和颇罗鼐为代表的后藏世俗贵族势力、阿尔布巴和隆布鼐为代表的前藏世俗贵族势力以及扎尔鼐为代表的达赖喇嘛势力集团*详情参见黄全毅:《甘孜名人: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1—6页;[意]伯戴克:《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原与西藏》(英文),第114页;[意]伯戴克著,周秋有译:《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原与西藏》(汉文),第141—142页。。1727年8月,阿尔布巴、隆布鼐和扎尔鼐杀死了康济鼐*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1集,第316—317页;多卡夏仲·策仁旺杰:《颇罗鼐传》(藏文),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92—396页;多卡夏仲·策仁旺杰著,汤池安译:《颇罗鼐传》(汉文),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63—264页。杀死康济鼐的那一天是藏历六月十八日,即公历8月5日。,于是爆发了前后藏间的卫藏战争。当颇罗鼐带兵征讨阿尔布巴时,清廷支持了颇罗鼐*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1集,第318—319,348—349,361,315页。。经过近一年的战斗,颇罗鼐于1728年7月初直抵拉萨,不久驻藏大臣马喇、僧格宣判阿尔布巴等三人有罪,并将他们正法*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1集,第324—325页。颇罗鼐控制拉萨的时间为藏历五月二十六日,即公历7月3日。;同时封颇罗鼐为贝子,总理西藏政务*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1集,第328—329页。1731年11月,颇拉鼐被封为贝勒,1739年12月被封为郡王。。

(二)清廷让达赖喇嘛移居康区的意图

卫藏战争一结束,雍正帝一面令颇罗鼐总理西藏政务,一面下令七世达赖喇嘛移居康区。究其原因,主要有下列三个。

首先,1723—1724年青海和硕特蒙古罗卜藏丹津反叛清廷*罗卜藏丹津叛乱的详情,参见[日]加藤直人:《罗卜藏丹津叛乱与清朝——以叛乱前夕为中心》(英文),《亚洲学刊》1993 年第63期,第50—80页。,被击败后逃到了准噶尔部*清廷担心杀死康济鼐的阿尔布巴和隆布鼐会与罗卜藏丹津内外“勾结”,对清朝的统治构成威胁。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1集,第329—334页。。 准噶尔蒙古一直是影响和威胁西藏政局的一大隐患,这使清廷担忧准噶尔部将再次进军西藏。清廷清楚地知道准噶尔部屡屡窥伺、入侵西藏,其目的是企图劫持和操纵达赖喇嘛。对准噶尔人而言,将格鲁派首领达赖喇嘛控制在手中,挟达赖以号令,在宗教和政治上均能获得非凡影响,他们在蒙古人和藏人中就有极大的号召力,并能控制蒙藏各部*拉藏汗废黜仓央嘉措时,准噶尔部首领策旺阿拉布坦曾派人到西藏,迎请仓央嘉措前往伊犁。那时康熙皇帝认为“蒙古素崇佛教,有达赖喇嘛之名皆皈向之,倘为策旺阿拉布坦迎去,则西藏、蒙古皆向策旺阿拉布坦”。参见《皇朝藩部要略》卷17, 第13页;引自《皇朝藩部要略》第3辑,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第259页。。 1727年,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1643—1727)逝世*又写作策妄阿喇布坦。,其子噶尔丹策楞继任可汗后,奏请清廷允许他前往西藏为其父亲礼祭熬茶布施*又写作噶尔丹策零,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1集,第 320—322页。,并宣称意欲将先前所掠拉藏汗的儿子送回西藏。这进一步加深了清廷对准噶尔人又有侵扰西藏企图的忧虑。因此,将七世达赖喇嘛迁到康区,可以远离准噶尔部危险,并将其牢牢掌握在清朝中央政府手中。其次,这是清廷处理西藏内乱善后事宜的措施之一,为颇罗鼐总理西藏事务铺平道路。在卫藏战争中,七世达赖喇嘛之父索南达吉(又名索诺木达尔扎)也卷入其中。索南达吉本身是卫地琼结县人,又娶隆布鼐之女为妾,而且也是阿尔布巴的母舅*参见《藏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2页;引自张虎生:《御制惠远庙碑文校注——兼说七世达赖喇嘛移居惠远寺》,《中国藏学》1994年第3期,第90—99页。,自然同阿尔布巴等人联合*拉藏汗死后,其部属千人尚留在藏北的当雄一带,归七世达赖喇嘛的父亲索南达吉统率。清廷担心一旦蒙古准噶尔部侵犯西藏,拉藏汗的遗部可能会成为准噶尔蒙古可以依靠的潜在力量。清政府明确规定,在达赖喇嘛活着时,其父兄等人不许干政。。他被认为是此次内乱中的幕后策划人,并站在前藏贵族立场上干涉西藏政务*参见[意]伯戴克:《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原和西藏》(英文),第151页;[意]伯戴克著,周秋有译:《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原和西藏》(汉文),第182页;黄全毅:《甘孜名人: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1—6页。。再次,由于七世达赖喇嘛年幼,西藏的政务被其父亲等人操纵*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1集,第315,325—326,314页。;清廷担心颇罗鼐与七世达赖喇嘛发生争端,于是“议迁达赖喇嘛于里塘,以杜衅端”*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1集,第325—326页;《西藏志·卫藏通志》卷13上,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52页。。 这一决定是为颇罗鼐主持藏务减少阻力,同时也避免他们再次卷入西藏地方的权力斗争*西藏的局势使清廷处于一个比较难堪的境地。康熙帝自己认定格桑嘉措为七世达赖喇嘛,西藏僧俗不得不保持对达赖喇嘛的忠诚。颇罗鼐·索南多杰实际上拯救了清廷在西藏的权威,他有理由以让达赖喇嘛安心接受宗教教育为由头,让其移驻远在康区的一个新寺院。这既为自己执政创造有利条件,也为清廷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办法。参见美国藏传佛教资源中心网站《生平宝藏》栏目中有关“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条目。参见网址:http://treasuryoflives.org/Biographies/view/Seventh-Dalai-Lama-Kelzang-Gyatso/3107。。

最后,我们可以在《御制惠远庙碑》*该碑现立于惠远寺二门到外边的左侧,碑身正面刻两种文字,右边汉文,左边蒙古文,各占一半,皆竖行由右向左书写,见张虎生:《御制惠远庙碑文校注——兼说七世达赖喇嘛移居惠远寺》,《中国藏学》1994年第3期,第96页。中清楚地了解到促使雍正帝让七世达赖喇嘛移驻康区噶达真正的目的所在。碑文的具体内容如下:

近边之番彝,离藏遥远,皆有皈依佛法之心……

是以广布黄教,宣讲经典,使番彝道俗崇法慕义,

亿万斯年永跻仁寿之域则于佐助王化实有裨益……*参见《御制惠远庙碑》,《道孚县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73页。

这一观点也在雍正帝颁布的另一道圣旨中有所反映。该圣旨命令官兵两千驻镇理塘,护持噶达:

俾佛教振兴,西陲一带喇嘛、古宗,皆得瞻慈,云以求度脱,息杀机而生善念。边境常享敕宁之福,庶不负我圣祖仁皇帝柔远爱人之意。*参见毛振翧:《毛振翧西征记》,《西藏艺文考》下,载《西藏图考》卷之八;引自《西招图略》、《西藏图考》,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 第233页。

如果清廷意欲利用藏传佛教来约束统治蒙古人和藏人,就首先必须处理好与藏传佛教首领的关系。他们通过让达赖喇嘛移驻在一个精心设计的、有清廷足够支持和保护的驻锡地,将其妥善安置*参见嘉庆《理塘志略》,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编:《甘孜藏区社会调查资料汇编》,1957年(油印本),第40页。。

在雍正帝以前的80年里,清廷主要采用怀柔政策,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怀柔羁縻、抬高格鲁派地位等。清廷运用了这些政策来影响和招抚蒙古人。鉴于西藏内乱的教训,1728年雍正帝正式任命钦差马喇和僧格为驻藏大臣,并建立了驻藏大臣衙门,以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对西藏的治理与施政。同年,清廷决定派两千川陕兵留驻拉萨,在昌都留驻滇军千人,以在紧急情况下“以便声援”*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1集,第315,325—326,314页。。同时,清廷也竭力将西藏势力加以分化、削弱。比如,将打箭炉、巴塘、理塘等划归四川管辖,将结塘(中甸)、德钦(阿墩子)、巴龙(维西)等置于云南统治之下,同时也将拉孜、昂仁、彭措林等划归班禅喇嘛统辖*参见洛桑益西、班典益西:《第五世班禅洛桑益西传》,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第188页;恰白·次丹平措、诺章·乌坚:《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藏文),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62页。。

选择理塘为暂驻地,噶达为驻锡地

(一)理塘的特殊地理位置

1727年2月22日,在奏呈的“准噶尔若侵藏预筹保护达赖喇嘛折”中,四川提督岳钟琪详细分析了当时的西藏局势。为了防止达赖喇嘛落入准噶尔人手中,他也奏请皇帝“应将达赖喇嘛保护送入内地”*参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元以来西藏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2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第378页。。雍正帝也颁旨,邀请达赖喇嘛赴内地会晤*参见多卡夏仲·策仁旺杰:《颇罗鼐传》(藏文),第492,492页;多卡夏仲·策仁旺杰著,汤池安译:《颇罗鼐传》(汉文),第346,346—347页。。但是,达赖喇嘛没有去北京,而是先在理塘暂驻,然后定居在泰宁。清廷做这样的决定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西藏的内乱刚被平息,如果此时达赖喇嘛迁居北京的话,会使卫藏的民众焦虑不安,不利于局势的稳定*参见星全成:《“卫藏战争”与七世达赖喇嘛迁居康区》,《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3—16页。。相反,让达赖喇嘛迁居康区至少不会引起卫藏人的疑虑,因此让他留在了“近边地方,以便照看”*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1集,第316,327页。。另一个原因是理塘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理塘远离拉萨,暂驻其地能达到不让达赖喇嘛卷入西藏地方政治斗争的目的,同时也能使达赖喇嘛远离准噶尔蒙古人。这将使蒙古人胁迫达赖喇嘛变得困难,更不会威胁到他的人身安全。理塘已划归四川管辖,且离四川省府成都较近,四川军队也能有效地保护达赖喇嘛。何况理塘是七世达赖喇嘛的家乡,在此暂住理所当然。

1728年11月,七世达赖喇嘛接到雍正帝要接见他的圣旨。达赖喇嘛奏称:“目前,我要学经习法,不得空闲。我还没有出过天花,因此,暂时不便赴京。”*参见多卡夏仲·策仁旺杰:《颇罗鼐传》(藏文),第492,492页;多卡夏仲·策仁旺杰著,汤池安译:《颇罗鼐传》(汉文),第346,346—347页。但认为“朵麦(康区)宏法利众时机已至,遂悦意领受大皇帝圣旨”*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16,222,222—224,230—231,228,230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93,96—97,96—98,99,98—100,99页。嘉色活佛晋美益西扎巴被委任为摄政,在达赖喇嘛去康区期间管理教务。。同年12月,达赖喇嘛与护送他的官兵一道沿南路贸易通道(又称官道)出行,经过了工布江达、嘉里、边坝、硕板多、洛隆、巴塘等地*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16,222,222—224,230—231,228,230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93,96—97,96—98,99,98—100,99页。嘉色活佛晋美益西扎巴被委任为摄政,在达赖喇嘛去康区期间管理教务。。达赖喇嘛受到沿途各地僧俗人民迎送及顶礼膜拜,他也向沿途大小寺院赐放布施*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16,222,222—224,230—231,228,230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93,96—97,96—98,99,98—100,99页。嘉色活佛晋美益西扎巴被委任为摄政,在达赖喇嘛去康区期间管理教务。。1729年初,达赖喇嘛一行抵达昌都和察雅*行至中途,传来谕令催促达赖喇嘛一行加速前往理塘,我们从中可见当时的情况是何等紧急。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24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96页。, 得到了帕巴拉呼图克图和察雅呼图克图的精心照料和供养。为了让达赖喇嘛安全移驻理塘,雍正帝命令几位副都统率领两千士兵“前去迎接”*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16,222,222—224,230—231,228,230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93,96—97,96—98,99,98—100,99页。嘉色活佛晋美益西扎巴被委任为摄政,在达赖喇嘛去康区期间管理教务。。1729年3月,达赖喇嘛被护送到理塘。为了保证达赖喇嘛的人身安全,雍正帝再次颁旨“副都统马喇著留驻理塘,同鼐格照看达赖喇嘛”*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1集,第335页。达赖喇嘛是于藏历十一月八日,即公历1729年3月7日抵达理塘。。同时令清军在重要关卡、隘口设兵驻防,以严密护卫。1729年,哲蚌寺果芒扎仓堪布阿旺南卡转雍正给达赖喇嘛的谕旨中写道:“喇嘛来理塘甚好,慑于内地痘疹不能迎请,等皇帝巡视外地时会晤,计划理塘附近新建驻锡寺院。”*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16,222,222—224,230—231,228,230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93,96—97,96—98,99,98—100,99页。嘉色活佛晋美益西扎巴被委任为摄政,在达赖喇嘛去康区期间管理教务。七世达赖喇嘛回奏:“后闻有令瞻仰天颜之谕旨,即欲星驰前来,因尚未出痘,不能亲叩金阙。”*参见《清实录》卷155,第1—2页;引自冯智:《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的政教业绩》,《中国藏学》1989年第3期,第66页。

在暂驻理塘的一年多时间里,七世达赖喇嘛接到雍正帝赐给的大量宫廷礼物,种类繁多*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16,222,222—224,230—231,228,230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93,96—97,96—98,99,98—100,99页。嘉色活佛晋美益西扎巴被委任为摄政,在达赖喇嘛去康区期间管理教务。。期间,雍正帝也谕令达赖喇嘛之父进京觐见,封之为辅国公*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31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00页;《清实录藏族史料》第1集,第336—337页。。后来,总理西藏政务的贝子颇罗鼐遣人向达赖喇嘛敬献白银400两,同时,德格土司登巴泽仁也派人献黄金、绸缎、马牛等财物*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16,222,222—224,230—231,228,230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93,96—97,96—98,99,98—100,99页。嘉色活佛晋美益西扎巴被委任为摄政,在达赖喇嘛去康区期间管理教务。。 理塘第巴阿本扎西、巴塘彭吉岭寺僧、乡城桑披岭寺僧、稻城雄登寺喇嘛与僧人、稻城贡噶岭寺僧、得荣龙绒地方的扎噶庙僧人、云南奔子栏甘丹东竹林寺僧、阿墩子德钦林寺僧、中甸松赞林寺僧以及木里喇嘛等也各按财力,向达赖喇嘛敬献丰厚的祈寿礼物*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27,233、236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98,99—100页。。达赖喇嘛也数次为当地及远道而来的数千僧俗民众摩顶赐福,并讲授佛法教义*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27,233、236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98,99—100页。。

(二)噶达的军事贸易地位

噶达位于由“多康六岗”之一的木雅热岗环绕的一个圆形平地上,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城镇。根据当地的传说,松赞干布的大臣噶尔·东赞从唐朝首都返回西藏途中,抵达该地区时得以摆脱唐朝的追兵。因此,该地在藏语中被称为“噶达”,字面意思为“噶尔逃脱的地方”。但是,我们只能将该地区有记载的历史追溯到1265年*参见《元史》卷6世祖3:引自张云:《元代吐蕃等路宣慰司史地考证》,《民族研究》1994年第6期,第93页。,即元廷为了加强其在该地的戍军力量,建立了噶达(又写作哈达、匣达或合达)城。“假道吐蕃进攻四川”和“斡腹之谋”(即假道吐蕃、大理,发起进攻南宋的大迂回战术)等政策与元廷加强其对藏东地区的控制密切相关。1252年,忽必烈率军通过诸藏区发起对大理国的军事行动*参见程矩夫:《雪楼集》卷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引自石坚军:《蒙古前四汗时期蒙藏关系新探——以“斡腹之谋”为视角》,《西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94页 。,其本人亲率中路军,武力借道康区一些地区前往大理*参见姚燧:《牧庵集》卷1 9、卷15,四部丛刊初编本;引自石坚军:《蒙古前四汗时期蒙藏关系新探—以“斡腹之谋”为视角》,《西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92页。。1254年,元廷征服大理国后,开始将其注意力转向武力控制藏东各地区,即汉藏边境地区。忽必烈成为元朝皇帝后的14年中,使沿大渡河一带的各藏人部族归顺元廷,并给这些部族首领分封名号和官职。由于噶达地区地势险要,元代朵甘司哈达李唐鱼通等处钱粮总管府所在地应为噶达*参见张云:《元代吐蕃等路宣慰司史地考证》,《民族研究》1994年第6期,第93页。。元廷将噶达视作重镇,1274年移碉门(今天全)之兵戍守该城*参见《元史》卷8世祖5;引自张云:《元代吐蕃等路宣慰司史地考证》,《民族研究》1994年第6期,第92页。。1276年,派500名士兵驻防该地,以加强该地区的军事力量;同年,为了增强当地统治机构的力量,还将哈达镇升为宁远府*参见《元史》卷9世祖6;引自张云:《元代吐蕃等路宣慰司史地考证》,《民族研究》1994年第6期,第93页。。综上所述,早在13世纪,噶达已是一个具有十分重要军事防御能力的要塞。

明代,噶达城处于古老贸易古道的分叉路口,即藏东的北路贸易通道翻过折多山(“居拉”)后,途径噶达、道孚(达乌)、炉霍(章谷)等地区,最后抵达拉萨。噶达“其地为控扼诸藏要区”,距离南线的理塘、打箭炉也都非常近,为连通康区进藏的南北两路重要的交通中转站*参见允礼:《西藏往返日记》,吴丰培辑:《川藏游踪汇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89页。。由于该贸易古道也被用作驿路,明廷多次不得不维修沿贸易古道上的诸多驿站,使该城发展成为沿北路贸易通道的一个重要贸易中心。

康熙和乾隆年间,清廷派兵入西藏驱逐准噶尔部,并平定西藏众噶伦间的内乱,噶达城成为重要的军事重镇。清廷征服理塘、噶达和南路沿线的其他地区后,约在1719或1720年,通过给这些地区的首领授予名号和官位,使之处于清廷的严密控制之下,正如岳钟琪奏折中所言的“附近番民俱系久附版图,颇知守法”*参见《岳钟琪奏复预筹于泰宁地方修建庙宇备达赖喇嘛移驻折》“雍正六年十月初四日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2)》,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431,431页。。1724年爆发的罗卜藏丹津叛乱曾进到康北一带,当时的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在受命剿灭罗卜藏丹津的过程中,曾在噶达留驻重兵防守*参见《道孚县志》,第2页。。次年,四川巡抚王景灏下令在原有噶达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噶达“土城”,并建有营房*参见《雅州府志》卷3,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4页。。噶达有雅砻江作天然屏障,可以据守雅砻江三渡之险,地形又十分开阔,可以驻扎大兵*岳钟琪指出在康区各地,只有理塘和噶达适合驻军。参见《岳钟琪遵旨奏陈拟在察木多等处设兵应援事折》“雍正四年十二月三十日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2)》,第375页。。 因此,噶达是移驻达赖喇嘛的理想之地。

达赖喇嘛的驻锡寺泰宁寺的修建

(一)泰宁选址

1729年,接到为达赖喇嘛新建一座驻锡寺的谕旨后,负责建寺的官员和高僧开始着手挑选寺址。根据当地的传说,一位汉人风水大师和一位著名的藏人占卜者都认为该寺院的现址是一个风水很好的宝地*根据章嘉呼图克图的叙述,一汉人和尚于湖中钉了一个金刚橛,约一人高,然后填湖修建寺院。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38,238,239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03,102—103,103页。。该地位于噶达城西北,《七世达赖喇嘛传》的作者章嘉·若必多吉也赞颂该寺院的现址是一个吉祥圆满的圣地*根据章嘉呼图克图的叙述,一汉人和尚于湖中钉了一个金刚橛,约一人高,然后填湖修建寺院。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38,238,239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03,102—103,103页。, 当地人称之为“莲花圣地”。一个被称为“噶拉孜”的噶氏家族敬奉山神的处所也在该寺附近*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38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02页。“噶拉孜”距松赞干布时期建立的百座镇肢寺和镇节寺的最后一座雍卓绕岗拉康不远。参见年叙·降央扎巴:《惠远寺历史简述》,《多康木雅绕岗起源简史》(藏文),2012年(内部出版), 第261页。。在其东面的当地著名神山夏扎噶波(雅拉神山)的山嘴上,存有一座大寺院的遗址以及著名译师比卢遮那的修行洞,故当地人认为它是一个被诸多高僧大德加持而具有功德的圣地*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38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03页。根据当地传说,1729年接到雍正帝下令为达赖喇嘛建造一座新驻锡寺的谕旨后,负责建寺的清朝官员就按照汉人习惯,邀请了一位汉人堪舆家,选择一个风水好的寺址。同时,七世达赖喇嘛也指定了一位藏人高僧卜卦,为新寺选址。当他们在最终建了该寺的地方相遇时,堪舆家扔了一个铜币,而僧人则抛出一个银针。那时,奇迹发生了:卜卦师的银针神奇地插入了风水大师扔的铜币。后来,他们两人都认为这个地方是一个风水宝地,新寺的地址就这样选定了。。该圣地状如莲花,地形和位置也有利于建造寺院。其中部平坦,四周被茂密森林覆盖的状如八瓣莲花的山脉所包围。圣地中心曾有一座“恶湖”*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38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03页。当地传说有一恶龙住在湖中,常常出来伤害生灵,四周村民无不谈虎色变。有一天,当雅拉山神降服此龙后,取出一朵莲花,放在湖中央。莲花渐渐变大,变成了四周状如八瓣莲花的小山。左边山形像四大天王,右面山形像十八罗汉。于是恶湖四周得到了平静,当地人也能够安居乐业了。,于是仿照大昭寺的先例,填湖建寺*根据章嘉呼图克图的叙述,一汉人和尚于湖中钉了一个金刚橛,约一人高,然后填湖修建寺院。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38,238,239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03,102—103,103页。。

(二)融合藏汉风格的寺院建筑

在噶达修建一宏大寺庙,一是表示清朝对达赖喇嘛此行的重视,二是彰显清朝声势,以使达赖喇嘛能够常驻此处*参见《岳钟琪复预筹于泰宁地方修建庙宇备达赖喇嘛移驻折》“雍正六年十月初四日折”,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2)》, 第431页。。清廷派遣官员,会同驻打箭炉官员等,照哲蚌寺样式建造该寺*参见《岳钟琪奏报于泰宁建造达赖喇嘛移驻庙宇动工日期及料估银两折》“雍正七年四月十八日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2)》, 第438;邓锐龄,冯智编:《西藏通史(清代卷)》,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5年,第166页。。1729年5月8日(雍正七年四月十一日),惠远寺动工,四川藩库与四川布政司预拨白银8万余两*参见《岳钟琪奏报于泰宁建造达赖喇嘛移驻庙宇动工日期及料估银两折》“雍正七年四月十八日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2)》, 第438页。清朝预拨白银8万两,最终惠远庙的修建只用白银4万余两。参见张书才主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13页;第15册,第105—108页;第17册,第692页。而《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则宣称建寺所花费的14万两银子均由清朝的国库支付。鉴于此,《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中建寺所花费的40万两银子均由清朝的国库支付这一说法有误。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39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03页。, 雇佣省城汉人以及天全高土司、杨土司及明正土司属民约428人参与建造*参见张书才主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5册,第105—108页。。明正土司自愿将其在噶达地区的领地献出来,以供修建惠远寺及卫兵营地用*参见《道孚县志》,第503,503页。。1730年3—4月间(雍正八年二月),惠远寺建成*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38,239,263,238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 102,203,113,102页。。

该寺占地总面积为500亩,建殿堂楼房千余间,平房四百余间*参见《御制惠远庙碑》,《道孚县志》,第573页。。建筑雄伟壮观,其风格融合了藏、汉建筑传统。其正门属汉式大框架造型,装饰有藏式的雕刻和彩绘。该寺还建有三排三道门,皆为釉子屋脊。围绕三排的每一排都有一堵围墙,即内、中、外围墙*大门外墙由108座佛塔组成。在碑庭正中有三道门,中间的门是给高僧大德进出专用的,右边常年开着的门供普通僧侣和朝圣者用,而左边的门则是“违规”僧侣被逐出寺院后所走的通道。。正对着大门建有一个照壁,是按汉式风格修建的。在康区所有寺院中,惠远寺可能是唯一一座建有照壁的寺院。惠远寺的布局设计,包括其照壁、大门以及在大殿四角修建的诸多建筑物都属于单檐歇山顶式,即这是用来修建皇家寺院的建筑风格。照壁前的院落里,有1731年刻制的蒙文和中文合璧的“御制惠远寺碑”、1735年竖立的汉文“惠远寺果亲王命令碑”以及“果亲王诗碑”*该寺还有一座题为《泰宁惠远寺碑记》的碑文,这是四川候补道台史致康于1865年竖立的。。

寺庙主殿是一座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三层土木结构楼房,坐西朝东,由四川工匠建造。其走廊也像拉萨大昭寺那样,巨大的柱子需要约10人才能抬得动。大殿的中央屋顶为汉式歇山顶,而周围的建筑则采用藏式平屋顶。在主殿大门的正上方,有9头形态各异、面貌各不相同的狮子,象征着七世达赖喇嘛。而大门四周雕刻的9条龙则代表着清朝皇帝。9代表着阳极数的最高数字,因此,刻在大门上的“九龙九狮”也代表惠远寺享有的崇高地位*在该寺大门外面的6幅壁画中,最边上有一幅噶达地区各大小保护神的壁画,即山神图。居中的山神是噶达地区最著名的山神“亚拉神山”,是“世界形成之九神山”之一的阿尼玛卿山之子。它被其父亲留在噶达地区保护当地人民安定生活。戴灰色毡帽、骑一头白色牦牛的那位山神叫“扎西农戈”,是十一世达赖喇嘛的保护神。。

该寺的一个主要建筑叫都冈楼(藏语“都康”意为集会大楼),坐北朝南,是一座拥有金顶的三层楼房。1733年,当雍正帝得知噶达地区频繁发生地震后,便下令修建了另外一座拥有皇家园林风格的四方形平坦院落。该院落位于主殿的西面,为达赖喇嘛的寝宫。屋顶上有一呈锯齿状的短墙,那里挂着经幡,窗户是按藏式修建的,都非常得小。“前辟一门,西南隅翼以小户,内皆露柱,无间隔。惟置天井以来白光。楼上有复道通西楼,别建小室数楹,达赖喇嘛居之。”*参见允礼:《西藏往返日记》,第86页。在修建该寺的过程中,许多当地土司属民都参与了寺院的修建工作。该寺建成后,雍正帝赐了一块亲自题写的“惠远寺”匾额。该寺的藏文名字是“噶达强巴林”,意为“弥勒之洲”。

1730年1月,达赖喇嘛奉皇命离开理塘,由四川重庆总兵官任国荣率领的2 000名士兵护送,前往惠远寺。同年2月3日,举行了庆祝达赖喇嘛迁居惠远寺的宴会,有诸位钦差参加。钦差鼎格向达赖喇嘛敬献了雍正帝所赐的数千两银子,后者感激地收下了这一礼物,并向皇帝上书,表达其对皇帝的感激之情。 同时,雍正帝也颁发谕旨,命令被派去照看达赖喇嘛的鼎格、马喇和其他人,为了让达赖喇嘛高兴,应该恭敬地优待后者*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朱批奏折·民族事务类》;转引自 《中国藏学》1989年第3期, 第57页。。

为了保障达赖喇嘛驻锡地噶达周围地区的稳定,清廷于1729年在康区里塘、巴塘、炉霍、道孚、瞻对(今新龙)、甘孜、德格、白玉、邓科、石渠等地展开了大规模的土司设置行动,共册封大小土司67员*参见乾隆《雅州府志》卷11《土司》,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289—297页。。 这也是有清以来,清朝在康区第二次大规模地设置土司。上述地区多为康区进藏南路及北路所经过的重要关口及周边地域。这些土司的设置对于惠远寺周边及整个康区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七世达赖喇嘛在康区的驻锡提供了安定的环境。再者,为了保护七世达赖喇嘛,清廷裁撤了驻泸定县的化林协,在噶达设立了泰宁协,由1 800名士兵驻防。泰宁协的总部位于噶达,其中中营和右营分别驻防噶达附近地区。为了保护噶达地区,在打箭炉设了阜和营,在中渡(今雅江县)设了德靖营,在道孚设了宁安营*参见允礼:《西藏往返日记》,第86页。泰宁营详情,参见姜连富:《泰宁协始末》,《道孚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91年,第27—30页。。泰宁以西吹音堡驻兵100名,加上里塘、巴塘粮台的驻守兵丁近800名,此时清朝在康区的驻兵已经超过2 500名*参见《甘孜州志》,第721—722页。,是清代在康区长驻兵丁人数最多的一个时期。此外,还在雅砻江三渡设置关卡,对往来人员进行严格稽查*参见《陕西总督奏报噶达添拨官兵分设汛防折》“雍正七年五月二十二日”,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13辑,第223—226页。。1731年,清廷在成都设立专门的四川总督,处理西藏事务以及办理征剿准噶尔所需的军需*参见《清世宗实录》卷110“雍正九年九月壬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69页。。

达赖喇嘛驻锡惠远寺及返藏情况

(一)泰宁成为佛教中心

1730—1735年,七世达赖喇嘛在惠远寺驻锡期间,主要致力于学习佛教经典和闭关修行,并致力于修习密宗的许多佛教教义。经师阿旺曲丹(1677—1751)为其进行了灌顶,并且后来成为第54任甘丹赤巴。在这一时期,七世达赖喇嘛赢得了作为格鲁派最伟大密宗大师之一的名声。他有关密集金刚密宗的坛城(曼陀罗)及灌顶仪式的广注是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并在格鲁派密宗注疏的著名代表性著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参见美国藏传佛教资源中心网站《生平宝藏》栏目中有关“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条目,网址:http://treasuryoflives.org/Biographies/view/Seventh—Dalai—Lama—Kelzang—Gyatso/3107;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03—105、 108、113—121、123—125页。。此外,随着达赖喇嘛移居惠远寺,西藏佛教的中心也随之从拉萨移到了这里。他为聚集在惠远寺请求他摩顶祝福的人们讲经说法,并撰写与藏传佛教有关的著作。那时,有许多人到惠远寺学习或朝拜达赖喇嘛,惠远寺得到佛教信众极大的支持。比如,打箭炉、理塘、巴塘、康北地区的霍尔五地区,德格、林葱、玉树、中甸、嘉绒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土司都来朝拜七世达赖喇嘛,并向他敬献了大量的礼物*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40、241—243、248、250—251、256、259、260—262、270—272、286,240—241、248、246—249,240、242、243、250、254—255、262、286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03、104、107、109—113、115—118、122、125,103、105—111、113、115—126,103—104、107—109、112页。。同时,清廷官员、西藏的僧俗官员以及蒙古各部人员也前来朝拜达赖喇嘛,并敬献厚礼*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40、241—243、248、250—251、256、259、260—262、270—272、286,240—241、248、246—249,240、242、243、250、254—255、262、286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03、104、107、109—113、115—118、122、125,103、105—111、113、115—126,103—104、107—109、112页。。 达赖喇嘛也被康区的主要寺院所尊崇和供养,其中包括昌都的强巴林寺、木里大寺、中甸(结塘)的松赞林寺、甘孜寺、道孚灵雀寺、炉霍寿宁寺(章谷甘丹朗杰岭)、炉霍格潘庙、甘孜扎科桑珠寺、甘孜扎科扎觉寺、甘孜大金寺、木雅古瓦寺、木雅高尔寺、木雅日库寺、木雅塔公寺、得荣龙绒寺以及朱倭的两个本教寺院等诸多各教派寺院*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40、241—243、248、250—251、256、259、260—262、270—272、286,240—241、248、246—249,240、242、243、250、254—255、262、286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03、104、107、109—113、115—118、122、125,103、105—111、113、115—126,103—104、107—109、112页。。尽管流亡在藏东边缘地区的理塘和噶达地方,但他仍然积极地参与蒙古地区和藏区的宗教活动。比如1729年,被青海的蒙古人和藏人极其尊崇的三世察汗诺门罕圆寂后,七世达赖喇嘛为其举行了超度仪式*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32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00页。1722年达赖喇嘛仍然在拉萨时,三世察汉诺门罕前去谒拜他。1723年1月,七世达赖喇嘛邀请三世察汗诺门罕参加新年庆祝晚会。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155、156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68—69页。。

七世达赖喇嘛也曾多次向康区的寺院发放布施,为广大僧俗民众讲解显、密经典,主持包括超度法事在内的各种仪式,并为他们摩顶祝福。比如,1730年冬至、1732年和1734年,达赖喇嘛为理塘、结塘(中甸)、木雅、康北霍尔五土司等地附近所有寺院做法事,散发布施*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49、257—258、275,255、272,262、265,243,256,30,237,237,254、255、271—272,275,293—294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 106、110—112、115—116、118、122、125,109、116,112、114,104,110,14,102,102,109、115—116,117,122、125页。。达赖喇嘛还为中甸甘丹松赞林和霍尔孔萨土司的德拉康经堂撰写区域范围*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49、257—258、275,255、272,262、265,243,256,30,237,237,254、255、271—272,275,293—294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 106、110—112、115—116、118、122、125,109、116,112、114,104,110,14,102,102,109、115—116,117,122、125页。, 为炉霍寿宁寺和那雪(今那曲)秀塘寺颁赐其撰写的寺规*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49、257—258、275,255、272,262、265,243,256,30,237,237,254、255、271—272,275,293—294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 106、110—112、115—116、118、122、125,109、116,112、114,104,110,14,102,102,109、115—116,117,122、125页。。1730年,三岩巴色喇嘛居美贤潘伦珠禀告达赖,三岩民众请求达赖下令制止土匪盗寇危害地方,遂如请颁令,自此南北交界地带盗匪灾害平息*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49、257—258、275,255、272,262、265,243,256,30,237,237,254、255、271—272,275,293—294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 106、110—112、115—116、118、122、125,109、116,112、114,104,110,14,102,102,109、115—116,117,122、125页。。达赖喇嘛与理塘寺一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该寺喇嘛噶瓦桑杰群培到卫藏学经后,与七世达赖喇嘛结为师徒关系。噶瓦喇嘛回到理塘寺后,禀告达赖喇嘛由西藏派堪布到理塘寺任职,由于路途非常遥远,迎来送往诸多不便,加之历届堪布任期满了以后,将其间所获的供奉物均运回卫藏地区,对本寺无任何益处,遂请求达赖喇嘛允许今后理塘寺自己任命堪布,并得达赖喇嘛应允,从第十六任堪布起由理塘寺自行任命*参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宗教研究所、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甘孜州宗教局、甘孜州编译局编著:《甘孜州藏传佛教寺院志》第2册,第10页。。 另外,达赖喇嘛驻锡噶达期间,也与木雅古瓦寺的第三任活佛桑杰仁青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曾给该活佛颁发了表示尊崇的文书,还给他授予了作为康区的“四位夏仲”(“夏仲”通常指服侍过高僧大德的僧人)之一的名号*参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宗教研究所、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甘孜州宗教局、甘孜州编译局编著:《甘孜州藏传佛教寺院志》第3册,第69,48—49页。。

(二)达赖喇嘛与康区土司间的互动

七世达赖喇嘛一直与德格土司及其家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德格土司家族与七世达赖喇嘛家族曾两代联姻,且被当作至亲对待。1732年夏天,得到雍正帝的许可后,七世达赖喇嘛的妹妹次仁(卒于1751年)嫁给德格土司丹巴泽仁之子索南工布为妻。雍正帝特别赏赐给这对新婚夫妇3 500两银子和几百匹绸缎*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49、257—258、275,255、272,262、265,243,256,30,237,237,254、255、271—272,275,293—294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 106、110—112、115—116、118、122、125,109、116,112、114,104,110,14,102,102,109、115—116,117,122、125页。>。1756年,七世达赖喇嘛再一次将其侄女扎西旺姆嫁给德格土司洛珠彭措为妻。达赖喇嘛会见了不久将要成婚的侄女以及德格土司家族派来的迎亲队伍成员*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下册,第371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370页。七世达赖喇嘛于1757年圆寂,但其弟弟贡噶旦增及其侄子格桑旦增朗杰和扎西朗杰曾先后任噶伦。在这一时期,德格土司家族一直与西藏地方政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七世达赖喇嘛也受到了明正土司及其属下,包括萨噶果巴(大院坝罗家锅庄)在内诸头人的极力尊奉,并与他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早在1712年,明正土司及其属下各头人即十分关照格桑嘉措,共同派遣萨噶果巴雅如丹增次旺等前往德格拜见他。在达赖喇嘛前往噶达途中,明正土司再次派遣萨噶果巴雅如拉丹前往雅江为渡江事宜做准备*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49、257—258、275,255、272,262、265,243,256,30,237,237,254、255、271—272,275,293—294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 106、110—112、115—116、118、122、125,109、116,112、114,104,110,14,102,102,109、115—116,117,122、125页。。 打箭炉的堪布和明正土司等人前往高日山脚迎接达赖喇嘛,明正土司还为达赖喇嘛设汉式宴席,并敬奉大批贡物*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49、257—258、275,255、272,262、265,243,256,30,237,237,254、255、271—272,275,293—294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 106、110—112、115—116、118、122、125,109、116,112、114,104,110,14,102,102,109、115—116,117,122、125页。。1731年,萨噶果巴家族请达赖喇嘛为过世的阿加贡布在打箭炉做超度法事,由于达赖喇嘛正在静修,就派了其经师赤钦阿旺曲丹前去主持法事*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49、257—258、275,255、272,262、265,243,256,30,237,237,254、255、271—272,275,293—294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 106、110—112、115—116、118、122、125,109、116,112、114,104,110,14,102,102,109、115—116,117,122、125页。。1732年新春以及1734年,萨噶果巴与明正土司的管家觐见了达赖喇嘛,后来明正土司和其他首领也分别觐见达赖喇嘛,向他敬献贡物,并聆听其讲经说法。1733年和1734年,达赖喇嘛分别为过世的明正土司坚赞达吉和萨噶果巴女主人做超度法事*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64、271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13、116页。在汉译本中,将打箭萨噶果巴女主人邬金措玛误译为打箭炉宗本之母邬金措玛了。。1734年,明正女土司阿噶及仆从40人向达赖喇嘛供奉财物,达赖为他们做了长寿灌顶。1735年初,明正女土司阿噶、打箭炉的安觉寺、明正土司的管家南杰次仁等敬献大批的送行礼,喇嘛向彼等赠舍利等重要信仰神物。1735年,明正女土司、打箭炉南无寺(拉摩则)喇嘛与僧人等数万信徒为达赖喇嘛返回卫藏送行*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94,248,294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25—126,106,125页。。

达赖喇嘛移驻惠远寺后,雍正帝对他十分满意,给其经师阿旺曲丹“阿齐图诺门罕”的称号(意为“慈悲的法王”)*参见土观·确吉尼玛:《章嘉·若必多吉传》(藏文),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 第55页。。雍正帝十分关心达赖喇嘛:1730年,当皇帝得知七世达赖喇嘛生病后,立刻派了两名御医到惠远寺为达赖喇嘛治病*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94,248,294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25—126,106,125页。;1732年,为了嘉奖七世达赖喇嘛的父亲和德格土司丹巴泽仁忠心耿耿服务于达赖喇嘛,皇帝分别特赐给两人3 500两银子*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56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10页。在雍正帝的影响下皇四公主等皇亲贵人也很崇拜七世达赖喇嘛。1732年, 皇四公主将她一个精制的宝盒以及绣有南海普陀山和观世音佛像的丝绣唐卡献给七世达赖喇嘛, 表达了对达赖喇嘛的一片敬意。。

(三)达赖喇嘛返藏

由于达赖喇嘛久住惠远寺,“其随来之弟子人等久离乡土,未免怀归”*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1集,第361页;魏源:《圣武记》卷17,古徽堂藏版,第27页;转引自张虎生:《御制惠远庙碑文校注——兼说七世达赖喇嘛移居惠远寺》,《中国藏学》1994年第3期,第90—99页。,他们都想回到故乡。那时班禅喇嘛也年迈有疾,加之准噶尔人已遣使求和,“定界息兵”,蒙古人对西藏的威胁解除了;另外,也有可能是清廷为了节省支出,1734年夏,雍正帝下旨命令达赖喇嘛返藏*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1集,第361页;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76、284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18、121页。。

1734年底,雍正帝派了当时主管理藩院事务的果亲王允礼和章嘉呼图克图,前往惠远寺处理达赖喇嘛返藏事宜。果亲王在惠远寺共停留了41天,一直住到1735年2月3日。那时,果亲王转降谕旨,对七世达赖喇嘛、其随从以及周围的土司、头人等厚加赏赐,并数次宴请他们*参见允礼:《西藏往返日记》,第86—89页。。同时,他抵达噶达后,向达赖喇嘛行弟子礼,以示尊崇。他也曾多次在达赖喇嘛座前聆听佛法,并接受七世达赖喇嘛的灌顶,与七世达赖喇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参见章嘉·若必多吉:《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78—286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19—122页。就允礼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参见苏发祥:《允礼与藏传佛教》,《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第195—201页。。同年4月,三世章嘉呼图克图、副都统福寿等率领官兵500人护送达赖喇嘛回藏*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94,248,294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25—126,106,125页。。达赖喇嘛一行于闰七月抵达拉萨,终于结束了在泰宁5年多的驻锡生活*达赖喇嘛一行于闰七月三十日,即公历8月30日抵达拉萨。。

惠远寺在康区的影响

(一)拉萨哲蚌寺派堪布主持惠远寺教务

1735年达赖喇嘛返藏后,惠远寺已不复旧观,冷寂多了,不再享有像达赖喇嘛驻锡期间那样的荣耀和繁荣景象。达赖喇嘛离开后,泰宁营就被裁撤,所属左营和右营调防泸定的化林坪,先前新设的德靖营和宁安营也裁撤后重组。考虑到惠远寺是御建寺院,加之有些僧人仍然住在寺里,清廷决定在此建立噶达汛,仅由打箭炉阜和营派一名把总,率30名士兵驻守该地*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1集,第363页。。

遵照雍正帝的谕令,达赖喇嘛让帕绷喀呼图克图洛桑格勒任惠远寺堪布,在该寺建了一个新的扎仓,70名僧人留驻该寺。这些僧人的饷银是由内库支付的,其中20名负责照料堪布的生活起居,其余50名则成为新建扎仓的僧人。这50人是从木雅各寺抽调的,本来都来自噶达附近地区,且在拉萨的三大寺(即色拉、甘丹和哲蚌寺)获得了“噶居绕降巴”的学位*参见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西藏档案资料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第486页;章嘉·若必多吉:《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83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21页。“噶居”或“噶居巴”指通过高僧课程初步考试的学问僧,即掌握10部经论者,为藏传佛教僧人学经制度中的第三级学位;“绕降巴”指掌握13部玄学与哲学大论和哲学大论及18部重要经典的僧人,为藏传佛教僧人学经制度中的第四级学位。。以前就在惠远寺的僧人则由四川布政使拨款供养。此外,根据皇帝的谕令,明正土司属下的51户人家也被安排继续为留在该寺的僧人使役*参见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西藏档案资料选编》,第486页。。 从此以后,由西藏地方政府派哲蚌寺僧人任惠远寺堪布的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1920年。这年时任堪布由于康藏划界,惧不自安,被控携款潜逃,此后该寺僧人自选堪布主持寺务,与哲蚌寺脱离隶属关系*参见《道孚县志》,第503页。张虎生先生根据《藏文典籍目录》(第2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256页)的记载,认为在九世达赖喇嘛时期(1805—1815),当惠远寺的僧人要求从本寺僧人中选择堪布时,由西藏地方政府派堪布这一做法就停止了。这有可能是由于四川总督孙士毅在1811年地震后,向嘉庆帝上书要求仅留两名僧人住寺,其余僧人分派到附近各寺去修行有关。可能《藏文典籍目录》的作者没有看到1841年嘉庆帝颁发谕旨,允许该寺按先例修复,因而以为19世纪初就停止了派堪布的做法。此外,藏文资料《惠远寺历史》可能是根据口传资料,宣称大约在1760年由于哲蚌寺派的堪布比较严厉,当地人无法忍受,要求停止派堪布,此后,堪布就由该寺自行选任。但是,根据《任乃强康区视察报告》以及《道孚县志》的相关记载,该寺堪布于1920年回西藏后,由寺僧公推二人为当家喇嘛。另一份藏文资料《惠远寺寺志》,根据经师年叙·杰阔的叙述,1909年在哲蚌寺学经的著名巴塘丁宁寺拉噶喇嘛(又名包昂武)被任命为惠远寺堪布。尽管他计划建立讲经院和修行院,但由于个别浪荡僧要求哲蚌寺更换堪布,未能实现这一计划。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直到20世纪初叶,该寺的堪布都是由哲蚌寺选派的。详情参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宗教研究所、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甘孜州宗教局、甘孜州编译局编著:《惠远寺历史》(藏文),《甘孜州藏传佛教寺院志》第2册,第627—628页;志玛青措:《惠远寺寺志》(藏文),第35页。。

(二)惠远寺试图干预地方事务

惠远寺历任堪布和僧人被认为试图影响、干预和控制噶达以及康区其他地区的地方事务。比如,1749年四川总督策楞等的奏疏称,同年瞻对首领班衮看到大金川首领莎罗奔投诚,并得到乾隆帝宽宥后,随即派人到噶达寺,求惠远寺喇嘛达尔罕堪布代为祈恩。不久班衮再次恳求,并让其子到该寺出家为僧*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3集,第1097—1098,1262页。。由此可见,惠远寺及其堪布在康区各土司和头人的心目中拥有崇高地位,是能够帮助他们代为向清朝皇帝提出要求的。川督等清朝封疆大吏认为该寺“堪布等恃藏中之势,且夜郎自大”*参见《咨四川总督呈送发给惠远寺宪牌印照清册由》,《道孚县图志》,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复制,1960年,第19,19页。,于1750年“渐次强横,估占土司土地,恳将明正土司所属之上下甲作、噶达三处百姓一百二十六户,又土百户三名,一并给予惠远庙,供应庙上洒扫、搬运、柴水之役,百姓所纳之粮改为每年补修庙宇之资,而百姓等仍同明正土司百姓一体应差”。这是经四川总督策楞、提督岳钟琪“给予宪牌在案”。1755年,“该寺复争明正土司百姓,由打箭炉同知讯断百姓一百八十户给予该寺”*参见《咨四川总督呈送发给惠远寺宪牌印照清册由》,《道孚县图志》,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复制,1960年,第19,19页。。同年,四川总督黄廷桂等奏称,达赖喇嘛派来主持惠远寺堪布“达汉来庙随带跟役丁巴羊平等,竟干与地方事务,招诱土民,不服土司差唤,经前提臣岳钟琪行知达赖喇嘛撤回。另派罗藏桑结前来,讵又将逐回之头人丁巴羊平等携带来庙,复行滋事”*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3集,第1097—1098,1262页。。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该寺的堪布与僧人在当地的影响越来越大,下辖的属民也越来越多,从而得以干预和控制地方事务。此外,今道孚宁玛派寺院古努寺第二世活佛衮桑确珠嘉措(又名吉美曲秋嘉措)任主持时,由西藏派驻的惠远寺堪布下令不准维修和扩建该寺,并将该寺僧人投入监狱。据该寺历史记载,此时众人亲见该喇嘛幻化成一只老虎,于是惠远寺的堪布下令释放僧众,并同意维修和扩建该寺,而且允许该寺在其辖地娘察部招收僧人*参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宗教研究所、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甘孜州宗教局、甘孜州编译局编著:《甘孜州藏传佛教寺院志》第2册,第587页。。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寺及其堪布所拥有的权力。

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后,本教僧人因与两金川土司联合反抗清军,而全部被遣散。为了“教化”当地人,乾隆皇帝谕令在金川和小金两地建佛教寺院*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6集,第2806—2807,2805—2810,3046—3047页。。1776年,镇压金川和小金两地叛乱的清军将领阿桂(1717—1797)上奏皇帝,报告惠远寺的堪布阿旺达尔结同其两名徒弟到清军军营念经,并称情愿分派喇嘛,移居两金川地方,以振兴格鲁派。清廷认为若批准惠远寺喇嘛驻于两金川,其地将渐成达赖喇嘛属地,“恐日久金川与西藏联为一气,亦难保其不滋流弊”*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5集,第2474页。。清廷拒绝惠远寺僧人要求时,提到的理由是当地僧人追随大小金川土司反叛清朝统治,所有寺庙均非净土;并声称平定这两个地区后,寺院中的可居房间已分给清朝官兵居住,不宜让僧人来这些寺院居住;这些地区的头目因助逆而被诛,幸存的均是贫苦群众,无能力布施和供养寺院僧人*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6集,第2806—2807,2805—2810,3046—3047页。。

惠远寺有两位活佛世系,其中一位叫古交仁波齐,其第一世活佛是十一世达赖喇嘛的近侍洛桑绕结的转世。他被赐予“古交堪布”的名号,通常该名号是用来称呼照顾达赖喇嘛日常事务近侍的,享有与堪布同等的地位*到目前为止,共有四世古交仁波齐。目前的第四世仁波齐叫古交·云丹嘉措,是1982年由中国政府认定的第一位转世活佛,现任甘孜州政协副主席。。另一个活佛叫交吉仁波齐。第一世交吉·洛桑格桑云丹(1857—1917)被认为是十一世达赖喇嘛“身、语、义”的化身*迄今为止共有三世交吉仁波齐,现任仁波齐叫吉美丹白尼玛,又名吉美朗结,历任道孚县副县长、道孚县人大常委副主任及甘孜州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参见拙作《噶达强巴林(泰宁寺)历史》,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宗教研究所、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甘孜州宗教局、甘孜州编译局编著:《甘孜州藏传佛教寺院志》第2册,第626—631页。。学识渊博的他同时兼任木雅居里寺和木雅高尔桥寺的活佛,还被认定为曾任瞻对工布朗结上师的嘉措桑丹的转世,也被嘉绒人认为是嘉绒中路格西喜绕的转世*参见年弄喇嘛卓热:《木雅后五学者之第四位格桑云丹法王传》(藏文,内部出版),2016年,第12—14页; 志玛青措:《惠远寺简史》(藏文),第24—25页。。此外,他也被有些人认为是第五世察雅活佛丹白坚赞的转世灵童*参见年弄喇嘛卓热:《木雅后五学者之第四位格桑云丹法王传》(藏文,内部出版),第12页;志玛青措:《惠远寺简史》(藏文),第24页。但由于第五世察雅活佛丹白坚赞(生于1811年)圆寂于1811年,从时间上而言,洛桑格桑云丹不可能是他的转世灵童。而据《察雅寺志》记载,第六世察雅活佛洛桑土登晋美曲吉嘉措(1814—1857)于1847年前往噶达地方迎接由驻藏大臣升任四川总督的琦善,而且从时间上而言,洛桑格桑云丹更可能被认为是后者的转世灵童。参见白玛旺堆、洛桑曲丹等:《察雅寺志》(藏文)上册,昌都:昌都地区文化历史资料搜集委员会,1987年,第267—318页。,从而也极大地增强了惠远寺在当地的影响及与周边寺院的关系。

(三)惠远寺的几次修复

该地区频繁发生的地震也加速了惠远寺的衰落,但多次维修亦表明清廷和西藏地方政府对该寺的重视程度。1785年发生地震后,大多数大殿和僧舍都坍塌了。由于达赖喇嘛不再驻锡,清廷认为不应该再按以往的规模来重建该寺*1788年乾隆帝谕令,如果廓尔喀人侵犯至藏,应像雍正年间时一样,将达拉喇嘛、班禅喇嘛移至噶达地方居住。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6集,第3075页。,因而在重建时将大殿改为四层,除了大殿300余间房及大门、二门等处照旧修复外,僧房只建了200间,减去了63间*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第6集,第2806—2807,2805—2810,3046—3047页。。1793年的另一次地震中,大多数殿堂和围墙等又都坍塌了。1811年,第二次维修后不久,又发生了一次更严重的地震,给该寺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殿堂、碑亭、僧舍及围墙等都被毁坏。这就促使时任四川总督孙士毅上书嘉庆皇帝,请求仅修复立有御制碑文的碑亭以及供奉佛、法、僧三宝的三座大殿。孙士毅建议只留两名僧人住寺,其余的僧人分派到附近各寺修行*参见桑吉巴姆和坤山:《乾宁惠远寺》,《甘孜州文史资料》第19辑,2002年,第375页。。但是,当时拉萨的摄政第九世第穆呼图克图(在位时间1811—1818)则要求按旧例修复该寺。他声称惠远寺是特别为七世达赖喇嘛修建的,在达赖喇嘛返藏后该寺已赐给了他。因此,双方就是否及如何修复该寺进行了长达4年的争论。1841年,嘉庆帝颁发谕旨,允许该寺按先例修复,但要求寺院本身支付修复该寺所需的一切费用。经过劝募,广集资材后该寺又一次被修复了。1893年,发生了一次更为严重的地震,寺院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毁坏了。第一世交吉仁波齐洛桑格桑云丹积极参与震后救灾和重建工作,驻瞻藏官和打箭炉厅的清廷官员分别向西藏地方政府以及清廷汇报了灾情。达赖喇嘛本人捐献了1 000两银子,管理布达拉宫财务以及拉萨郊区政法事务的“雪勒空”也拨了500两,哲蚌寺洛色林扎仓则捐了2 000两。另外,打箭炉厅官员从国库向寺院和百姓发放了大量的赈灾钱物*参见志玛青措:《惠远寺简史》,第83页。。在这次修复过程中,相关人员不得不参考“御制惠远寺庙碑”的记载来修复,并缩小了院落的面积。大殿为拥有金顶和歇山顶的四层大殿*屋檐和横梁上有彩绘,而门窗则有精美的雕刻。参见桑吉巴姆和坤山:《乾宁惠远寺》,第376页。。

(四)惠远寺的影响在继续

1905年发生的“泰宁事件”,也显示了惠远寺在当地的影响。过去汉族金伕子结队到噶达地区淘金,通常私下给惠远寺缴纳税金。1904年,当汉族商人通过四川矿物局,请求四川总督锡良命令打箭炉同知刘廷恕允许他们开办金矿。锡良和驻藏帮办大臣凤全命令刘廷恕召集矿工,在噶达开办一个金矿。1905年金矿一开工,清朝当地官员就向该地区的矿工收取税金,私下交税金给惠远寺的惯例被中断。惠远寺僧人对清朝当地官员的介入非常不满。在驻瞻藏官的支持下,惠远寺的堪布宣称在该地区开采金矿会破坏风水,触犯神灵,并降灾于凡民,便设法驱赶矿工,导致僧人与矿工间的冲突,使数名矿工被杀*参见查骞:《泰宁寺夷变始末》,《近代康藏重大事件史料选编》第1编,上册,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01,201—205页。。当都司卢鸣扬率绿营兵一哨前往震慑,反遭偷袭,全部被惠远寺僧人杀害。驻瞻藏官也派了马队到道孚界上示威,为惠远寺助阵。动乱中金厂被毁,供奉关羽的武庙被毁,民房300余间也被毁;当地百姓的财物也被抢劫一空,尤以汉人的损失最为惨重。锡良马上派了提督马维骐率兵镇压。在明正土司的支持下,他很快平息了这一事件,并责令惠远寺赔偿该事件所造成的一切损失*参见查骞:《泰宁寺夷变始末》,《近代康藏重大事件史料选编》第1编,上册,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01,201—205页。。但惠远寺并没有马上赔偿百姓所遭受的损失。1908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发布了一道告示,责令惠远寺的僧人对百姓作出赔偿。直到1909年惠远寺才将抢劫的财物归还当地百姓,并赔偿了他们的损失。

民国时期(1912—1949),惠远寺仍然是康北地区的文化中心,而且也是藏传佛教信众心目中的圣地。由于七世达赖喇嘛曾驻锡该寺,十一世达赖喇嘛出生在该寺附近,当地的人们仍然虔诚地信奉该寺。1928年,惠远寺有200名僧人,是当时道孚地区的第二大寺院*参见《西康特区政务委员会汇报各属喇嘛寺庙调查表》,《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24—330页。。20世纪40年代,该寺的堪布格桑多吉(1909—?)与康区的其他活佛和土司一道,被选为西康临时参议会参议。1947年,他又被选为西康省行宪国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充分显示了该寺的重要性*参见王川:《刘文辉与西康地区藏传佛教界关系述论》,《中国藏学》2006年第3期,第78—84页。。

1956年,在噶达地区进行的“民主改革”中,惠远寺是被保留的寺院之一。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寺遭到破坏,佛像、经籍均被毁坏。1982年,惠远寺被指定为向公众开放的一座重点寺院。该寺院所有被没收的财产都被归还,而且国家拨款23万元,对惠远寺进行了维修。目前该寺有200余名僧人,仍然是康区的一座重要寺院。

结 论

惠远寺是由清朝皇帝拨专款修建的七世达赖喇嘛的驻锡地,是藏区唯一一座御建寺院,而且11世达赖喇嘛的出生地也在该寺附近。该寺的名望不仅仅局限于康区和四川西北部藏区,其声名也远播西藏和其他藏区。清廷一直十分重视该寺,在频繁的地震中该寺遭受损失时,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拨款维修。清廷之所以这么做,除了该寺享有崇高的宗教地位外,也起到了教化远离政治中心的邻近地区信众的作用。

雍正帝让达赖喇嘛移驻噶达的一个原因,是为了让深陷西藏内乱的七世达赖喇嘛父亲索南达尔结离开拉萨,为颇罗鼐总理西藏政务铺平道路。另外一个因素是为了消除蒙古人,尤其是准噶尔蒙古部对西藏稳定乃至清朝统治的威胁。通过达赖喇嘛在蒙古和藏区广泛传播藏传佛教,以安抚蒙古和藏区的民众和各种势力,确保边疆稳定。雍正皇帝统治时期,对蒙古和西藏地区除采取怀柔政策外,还采取了其他诸多措施,加强其统治:在拉萨设驻藏大臣,并在西藏驻军,将一些地区置于其他省和班禅喇嘛的控制之下。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削弱西藏地方政府的权力与威望。

惠远寺具有的战略位置使它成为达赖喇嘛驻锡寺的最理想处所。达赖喇嘛从出生地理塘到德格,从德格到青海,接着从青海入卫藏,然后又从卫藏来到康区后再返回西藏,这种“三角形”的出行增大了他的宗教活动范围,接触到更为广泛的蒙藏僧俗信徒,极大地提高了其在僧俗群众中的宗教声望。七世达赖喇嘛与康区土司、各寺院以及僧俗群众间的互动也扩大了格鲁派在康区的影响。惠远寺不仅成为一个重要的格鲁派中心,在激发当地土司对达赖喇嘛的支持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七世达赖喇嘛移驻噶达,一方面使得清朝在康区的军事重心从华林坪向西推进至噶达,另一方面实施的驻兵、巡查等保护达赖喇嘛的措施,客观上加强了清廷对康区的控制。再者,清朝于1731年设置专门的四川总督来处理西藏事务,表明清廷眼中的四川,更准确地说是康区在治理西藏的依托地位愈加凸显,并开始在行政上得到确认,是之后“治藏必先安康”、“固川保藏”的重要前提*王丽娜:《七世达赖移驻恵远寺及清朝对康区控制的加强》(未刊稿,即将出版)。。

1735年,达赖喇嘛离开惠远寺后,该寺仍然是康北的一个文化中心,也是佛教信众心目中的圣地。由于直到1920年为止该寺的堪布都是由哲蚌寺委派的,该寺历任堪布和僧人在当地的影响越来越大,下辖的属民也越来越多,从而得以影响、干预和控制噶达以及康区其他地区的地方事务。尤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惠远寺与驻瞻藏官一道,试图协助西藏地方政府扩大其在康区的影响。

猜你喜欢
文成汉文达赖喇嘛
背诗学写话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论五世达赖喇嘛对西藏绘画发展的影响①
乐器名称汉文译名小议
中央高层曾多番争取达赖喇嘛
靳文成作品欣赏
四十年来黑水城汉文佛教文献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三千世界
三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