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战略逻辑

2018-01-18 17:23冯颜利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现代化特色

冯颜利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以三个“意味着”和一个“主要矛盾”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 “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起点和发展依据。只有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新时代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新要求和新机遇,才能制定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战略逻辑 ;三个意味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8)01-0005-08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事关党的领导方向是否正确,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否光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我国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的关键时期,立足新时代,把握阶段性新特征,制定统领全局、谋划长远的行动纲领,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取得接续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为全党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认清当前形势、指引发展方向、布置全面工作,起到了提纲挈领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具体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这三个“意味着”,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三个“意味着”和一个“主要矛盾”,高度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述,有利于深化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二个百年目标,有利于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四个伟大”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战略定位:三个“意味着”决定了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我国社会主义虽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党的十九大上被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特征,是我们总体部署科学行动纲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和战略起点。

时政焦点: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

(一)全面认识新时代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这个论断,既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进步的动态特征。“强起来”既是新特点,也是新机遇和新要求,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个新阶段,有助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首先就是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清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最大实际、最大国情。不仅是党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行动纲领的基础,也是党推动具体工作、出台具体方针的前提。超越这个历史方位,就会浮躁冒进,造成重大失误;落后这个历史方位,就会保守退缩,错失发展机遇。近代以来中国有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让中国站起来了,腰杆挺直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正在让国家富强起来,让人民富裕起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重大成就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

其次,全面认识习近平始终强调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重大论断的意义。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困难,稳扎稳打而不浮躁冒进。同时,习近平又具体指出,在基本国情整体不变、初级阶段尚未超越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出现了新的特征,“进入了新的时代”,新时代以三个“意味着”和一个“主要矛盾”为基本特征。新的时代要求新的行动,取得新的进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及时准确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最终推动中华民族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实现“强起来”的目标。“站起来”侧重于民族独立的政治成就、“富起来”侧重于改革发展的经济成就,“强起来”则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成就,不仅是更富裕的经济、更民主的政治、更多样的文化、更和谐的社会、更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还是更有尊严的国际地位,更有影响力的国际影响力。

(二)深刻理解“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中国将向何处去、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等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要解决的头等大事,而且是要根据经常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不断与时俱进做出科学判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前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均就“中国将向何处去”和“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等关键问题做了准确回答和科学部署,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endprint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解决了中国将向何处去的问题。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在革命胜利以后,既要“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3]1437又要“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3]1438-1439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了新中国政治經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大政方针,为加快社会主义革命的全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展开,做好了思想、理论和政治准备。新中国的成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4]以此为主要实践基础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30年的根本指南。

从社会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要解决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的问题。在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强调,全党必须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根本指导方针,“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5]为此,必须进行思想、政治、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必须“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正是在此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6],至今依然是我们国家最鲜明的特色,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样,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个30年的根本指南。

(三)宏图绘制新时代的行动纲领

推进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就是要解决如何决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胜利召开五年来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未来五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收官阶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1]。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期目标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在2050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远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所确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个30年的根本指南。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具体来讲,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等十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战略目标:当前奋斗目标与宏伟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数十年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的长远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核心目标、焦点目标。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当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1],这个论断不仅高度肯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地位,还准确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展程度。作为“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内容,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则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三步走”战略的重要阶段,也是“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内容,更是“新两步走”战略起点的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衡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程度。现代化是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主题。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党中央始终不渝的坚定目标。新中国成立不久党中央就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又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又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中国梦的具体内涵,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远景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7]自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一起,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经过新中国成立68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实现程度也在不断增强,不断充实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目标。

按照党中央要求,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无论从时间期限来看,还是从实现程度来看,当前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与决胜阶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为此,“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1]只有得到人民认可、让人民满意的全面小康,才是实实在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仅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性指标和物质需求,也要满足人民群众更加丰富多样的柔性指标和精神需求。endprint

(二)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这个论断从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仅对中国来说是成功的,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具有启示意义。还说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不仅实现了中国自身的目标,也通过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贡献于人类发展。

尽管中国依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依然面临供养庞大人口的资源环境压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压力,但是因为30多年较快的发展速度,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由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已经由国际秩序的被动参与者,为全球重大事务的利益攸关方、解决地区冲突和矛盾的关键行动者、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要推动者。“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8]中国正在通过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创新理念,以及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创新实践,为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变革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创新理念和实践,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不懈追求,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公正新秩序的美好期待。正在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正在以大国作为担当责任、引领世界潮流,以大国胸怀团结伙伴、共享发展机遇,正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取得新的进步,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欢迎和强烈支持,世界的信任和支持,也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中國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充分说明,社会主义不是只有“苏联模式”,现代化道路也不是只有“美国模式”。每个国家都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是每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必不相同,“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的话不仅会水土不服,而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9]中国不能照搬别国模式,更不能照搬苏联模式、美国模式,别国也不能照搬中国模式。如果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有什么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那就是一定要根据本国历史文化、经济基础、发展程度等具体情况,根据不断变化了的世界局势、外交环境,来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符合人民愿望、顺应世界潮流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扎实基础才能图谋长远,着眼未来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延续和升华。第一个30年和第二个30年,先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基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期目标。即将开始的第三个30年,即将“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着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远目标。因此,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不仅提出了如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问题,还谋划了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既着眼当下,又深谋远虑;既是理论升华,又是行动指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清晰明确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的关键问题。

认清形势才能正确决策,决策正确才能顺应趋势推动发展。七届二中全会能够指明“中国将向何处去”问题在于充分利用了社会主义革命即将全面胜利的大好时机、充分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期盼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也在于充分预见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十一届三中全会能够明确“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问题在于对世界局势“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正确把握,在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和对人民群众改善物质文化需要的充分重视。由此可见,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阶段特征,才能提出推动社会主义取得更大胜利的新方案和行动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这三个“意味着”,从历史和现实、内政和外交等多个维度,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起点。

三、战略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新的历史定位下,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这一伟大旗帜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行动指南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这个论断具有双重意蕴,一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才能保证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进步。另一方面,又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才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取得新成就,开辟新境界。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根本上坚持了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新时代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理论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典范,是改革开放伟大革命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新理念新战略新征程新境界才得以实现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要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内涵必须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实践逻辑的时代呼唤、理论创新逻辑与历史继承发展创造逻辑的必然要求,是引领未来前进之路的指南。endprint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改革实践逻辑的时代呼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加快了创新的步伐,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取得发展新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时代是思想之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契合了时代呼唤,顺应了时代发展,是时代实践,特别是改革逻辑推衍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需要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共产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形成了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理论创新逻辑与历史继承发展创造逻辑的必然要求。理论创新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理论创新的历史,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传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再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党始终坚持理论创新逻辑的要求,不断发展与时代内涵相契合的理论,在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21世纪的理论创新逻辑的新发展,拓展了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未来前进之路的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立足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进一步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二)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1]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特征,必须要有新理论新思想,才能取得新成就新进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具体来讲,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聆听时代声音,根据时刻处于变化中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立足于中国发展的现实特点和未来趋势,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适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四、战略保障: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筑牢伟大工程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具体包括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等八个方面的严格要求。[1]党中央并没有因为党的建设已经取得的重大成绩而放松警惕,而是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全面从严治党不“严紧硬”就行“宽松软”。只有继续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才能不仅取得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伟大胜利,而且还将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

(一)全面从严治党凝聚正能量

全面从严治党凝聚正能量是党执政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使然,是巩固伟大工程地位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伟大工程的重中之重、核心构件。也是构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应有之义。这是因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10]为了有效应对“四大考验”,坚决克服“四种危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目标,做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全面从严治党突出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全面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打虎、拍蝇、猎狐,不断自我净化,政治建设强调规矩、思想教育筑牢防线、制度建设扎紧笼子、强化巡视形成震慑、正风肃纪重塑形象。全面从严治党使党的面貌、党内气象不断刷新,使党心、民心昂扬振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积聚了强大正能量。

(二)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1]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成就基础上形成的“四个伟大”,系统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内容和主要方面。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建设伟大工程,分别宣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状态、主体力量、路线旗帜和奋斗目标。四个伟大的实现离不开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建设机制的建立,按照十九大全面从严治党部署,主要应该包括,推进党的五大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注重思想建党的优良传统,巩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使得党的堡垒始终牢固树立在基层;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四个伟大”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全面地实施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背景下制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战略。所以,无论是“五位一体”、“四个全面”,还是“四个伟大”,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是其核心和关键,这也是保障我党始终站立时代舞台、发扬党的历史底蕴、扬帆远航的前进定力的根本遵循。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最终带领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endprint

参考文献: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

[7]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8] 习近平.习近平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1).

[9] 习近平.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1).

[10]习近平.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2).

Abstract: Xi Jinping, 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has stressed in his report for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a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now entered into a new era featuring three “implications” and one “primary contradiction”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especially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proposition of “New Era” has indicated a new direction for Chinas future development. It serves as a new point and offers guidelines for the further exploration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ly by understanding thoroughly the new features, new requests and new opportunities of the new era, can we make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and farsighted plans to promote greater achievement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bann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fulfill the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 prosperous society comprehensively, and eventually realize th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 new era; Strategic logics; Three implications; Building a moderate prosperous society comprehensively

責任编辑:李祖杰邓卫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现代化特色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我的女巫朋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