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香包绣制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实践探析

2018-01-19 00:36
甘肃农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香包庆阳庆阳市

(庆阳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甘肃 庆阳 745000)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最东部,地处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陇东腹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赋予庆阳浓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绚丽丰富的民俗文化,既有香包、刺绣、皮影、剪纸、石刻、脸谱、泥塑、线贴、草编等工艺美术系列,又有陇东秧歌、道情、民歌、荷花舞等表演艺术系列,也有传统庙会、节庆、地坑院、窑洞建筑等黄土风情系列,被众多著名专家学者誉为人类社会历史的“活化石”。其中,庆阳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陈东民歌堪称“庆阳五绝”。[1]

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刺绣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最能体现庆阳农耕文化特色、地域风情,是庆阳民间艺术魅力的代表作。在生活中运用广泛,首先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节日纪念品,端午节期间,孩子们的衣服上挂满了自己的属相香包,小绌绌荷包,布绌豆角、黄瓜,五毒香包、线盘粽子等,肩头、胸前、背后缀满五彩夺目的香包的孩子们互相追逐、嬉闹,把端午节烘托得格外喜庆热闹。其次是结婚用品,正如庆阳民歌“八岁学针线,十岁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所唱,庆阳香包绣制品中有许多都是婚俗用品,如订婚挂锁、上马鞋、云领子、绣花枕头、绣花鞋、绣花鞋垫等至今在女子的嫁妆里都是必不可少的。

除此之外,在孩子满月、老人过寿等场合里也可看到,现代生活里,人们还用它装点居室,美化环境,提高的艺术品位。[2]

庆阳香包绣制自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庆阳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庆阳香包绣制技艺得到有效记录、整理及研究,庆阳香包绣制被活化利用并融入民众生活。2002年以来,连续举办15届香包民俗文化节,有力地促进了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2011年庆阳香包绣制国家级非遗项目所在公司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3年,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被新华网授予“美丽中国·最佳惠民品牌节庆奖”,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群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

一、保护传承实践

(一)建立保护传承机制

庆阳市文广局为庆阳香包绣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单位,组织开展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和命名工作,组织开展了国家级、省级、市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建立传承人扶助机制,国家级、省级、市级传承人分别每年按20 000元、5 000元、1 000元的标准发放补贴,鼓励开展传习活动,从作品数量、传授技艺和参与艺术交流等方面对传承人的传习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开展传承人专题培训活动。编辑出版了《庆阳香包绣制》《庆阳香包传统刺绣纹样》等书籍,免费发放到民俗文化企业、传承人、文化馆站及农村书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二)举办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

自2002年开始,每年端午节期间,庆阳市会举办为期一周的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是一个集商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盛会,是庆阳走向世界的桥梁。[4]香包节期间,举办民俗文化精品展示和普品展销,特色小吃展及“和谐西峰大舞台”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庆阳香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受到了民间艺人、民俗专家和广大市民的拥护和支持,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17年第十五届香包节参展公司128个,参展农户404家,销售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民俗文化产品180万件,销售额达1 590万元。展销期间组织开展了以道情、南梁说唱、庆阳唢呐和庆阳民歌为主的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参演人员约1 500余人,观众达20万人(次)。节会期间庆阳天富亿生态民俗村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2.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 600万元。

(三)举办民俗文化产品拍卖会

庆阳市先后组织举办了两次民俗文化产品拍卖会,既宣传推介了庆阳民俗文化产品,也提高了民俗文化产品的价值和销售额,是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次成功尝试。第十二届香包节期间,庆阳市组织举办了民俗文化产品拍卖会,100件作品参加竞拍,成交97件,成交额322.67万元。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贺梅英和国家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计清历时4年,共同创作完成的刺绣作品《八十七神仙卷》以220万元的高价成交。[5]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七届甘肃省文博会期间,在兰州举办了“魅力庆阳绚丽民俗”庆阳民俗工艺美术品拍卖会,竞拍成交46件,成交额69.87万元。

(四)开展新产品研发

成立了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开展以庆阳香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品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开发工作。连续5年与中国美术学院开展合作,每年设计研发庆阳本土特色民俗文化新产品50余件;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庆阳香包创意设计大赛,吸引高校学生积极参与,50件作品荣获创意设计奖。庆阳凌云服饰集团轩辕香包有限公司、庆阳陇绣阁香包有限公司、华池南梁红香包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组建了研发队伍,设计研发具有庆阳本土文化内涵、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200多件。庆阳民俗文化企业现已注册国家证明商标和甘肃著名商标达30个,特别是岐黄、轩辕、巧儿、龙影、红凤蝶等品牌在国内占有一定市场。[6]在西安、兰州等地召开了庆阳民俗文化产品推介会,宣传推介中国美术学院和西北师范大学研发的新产品,并与市内香包公司签订合作生产协议。

(五)民间艺术进校园

2016年,组织举办了“荷包飘香百年高校”——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走进北京大学系列活动,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展出1 000余件的庆阳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民间艺术古旧藏品及现代精品,组织庆阳民间艺术家现场展示民俗文化产品制作技艺,表演环县皮影和南梁说唱,并与北大师生进行互动交流。举办了庆阳民间艺术欣赏讲座和庆阳香包艺术创意设计大赛,先后征集到设计作品300余幅,通过专家组严格评审,有50幅作品获奖。

(六)开发庆阳香包形象店

为统一庆阳民俗文化产品品牌形象,促进庆阳民俗文化产业规范运行,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与兰州交通大学共同研发制定了庆阳香包形象店标准,即庆阳香包CI识别系统,包括企业视觉、企业理念、企业行为等,2015年庆阳香包形象店在市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在庆阳市博物馆永久设立庆阳香包精品展厅,展出1 200余件香包、刺绣精品,系统展示庆阳香包发展演变历史及制作技艺,供参观者学习交流。

(七)实施民俗文化产品“走出去”工程

每年由政府文化部门牵头组织文化产业公司参加国内外各种文博会、交易会及非遗展40次以上,庆阳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20余次受邀出访法国、埃及、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2016年,埃及“欢乐春节”非遗展演活动中,3 000余件香包、剪纸、面塑、皮影等优秀作品参加展出。2017年5月,庆阳香包绣制传承人刘兰芳赴日本参加了由腾讯视频主办的非遗文化网上直播活动,和日本手办大师交流互动,设计开发了《灵剑山》动漫香包。同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民俗文化企业和民间艺术大师研发新产品、争创知名品牌,在国内外大中型城市设立民俗文化产品营销窗口,规范统一门店标识,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设立48个国内销售窗口,在阿联酉迪拜、白俄罗斯明斯克设立2个国外销售窗口。

不良反应组患者的P T(1 0.8 6±2.0 1)s,T T(14.69±0.87)s,APTT(27.71±1.84)s,Fib(1.08±0.11)s;其PLT(139.91±10.76)×109/L,HCT(0.56±0.07),Hb(82.26±7.08)g/L,RBC(2.91±1.45)×109/L。

(八)搭建网上销售平台

庆阳市镇原县与甘肃兰科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中国古玩网—秀宝网”推出庆阳民俗文化网购商城,搭建网络展示和销售平台,吸引电子商务企业集聚发展,目前网上展示香包公司共141家,产品11大类2 000多种。凌云服饰轩辕香包公司、岐黄文化公司、环县龙影公司、陇绣阁等23家文化企业在淘宝网建立网店。同时,在全市选取48个人口相对集中、交通条件便利、农家书屋基本完善、民俗文化资源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并选取25个在市内具有一定代表性,拥有较好商业信誉、营业规模较大、生产人数较多的民俗文化公司,作为试点村和带头公司建成第一批文化集市。所有试点村设施改造达到“三统一”(即统一建筑面积、统一内部装修、统一标识),设施配备达到“1131”要求(即1台电脑、1台照相机、3节产品展示柜台和1条网线)。依据龙头企业销售规模、文化集市管理运营情况和带动农户人数给予每个试点村1万元和每个龙头企业2万元共计98万元的资金扶持,激活了农村文化市场,形成了民俗文化产品线上和线下立体销售展示体系。

二、开发利用现状

(一)发展机制

庆阳市连续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健全发展机制,从财力保障、税费优惠、资源整合、人才激励等方面,形成了完善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2012年以来,庆阳市财政每年列支文化发展专项资金5 000万元,县区财政每年预算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不低于500万元,并逐年增加。积极落实财政以奖代补政策。对在国内外一线城市设立的庆阳文化产品销售窗口给予补贴10-20万元;研发新产品、创建知名品牌、参加国内外重要会展并获奖项等,各奖励1-5万元。[7]将文化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指标。简化文化企业用地审批程序,文化产业项目用地优先规划、优先选址、优先收储出让。设立宣传思想文化创新奖、李梦阳文艺奖、拔尖创新人才奖等相关奖项,用于扶持各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对列入国家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每年给予资金补助。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定期组织文化产业服务管理人才、企业经营人才和香包刺绣皮影等工艺人才的技能培训。

(二)传承队伍

“环县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庆阳香包绣制”等5项进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陇东红色歌谣”等29项(33个分项)被省政府公布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政府先后公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批共9类50项(107个分项);全市8县区公布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83项。

庆阳现有民间艺术大师1 061名,其中,中国民间艺术大师125名、甘肃省民间艺术家477名、庆阳市工艺美术大师459名;现有非遗传承人898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4名、省级传承人62名、市级传承人151名、县(区)级传承人681名。民间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带徒传艺,非遗保护队伍不断壮大。

(三)生产经营模式

一种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经营较好的香包公司为扩大生产提高效益,在乡镇一级或农村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基地再将任务分解到零散农户,在香包品种类型和生产标准等方面给农户指导,农户加工生产后再逐级上交公司,通过这种分工合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发挥香包的手工制作特色。

另一种是团体会展模式。由政府文化部门或文化产业协会组织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公司经营人员参加国内外各种文博会、交易会、非遗展等会展活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签订大宗订单,集中销售产品,拓宽销售渠道。

(四)产业聚集发展

(五)发展成效

连续15届香包节都有包括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代表和外国友人在内的数万名宾客参加,国内外重要媒体对庆阳进行大力宣传推介,庆阳民俗文化引起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和肯定,全国民俗学会年会在庆阳召开,许多民俗学专家出版专著,对庆阳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庆阳市先后获得了“香包刺绣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和“徒手秧歌之乡”等十多项命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庆阳香包认识了庆阳、了解了庆阳。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庆阳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民俗文化产品已成为对外宣传推介的一张文化名片,特别是庆阳香包已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目前,庆阳民俗文化产品达20多个大类5 000多种,年生产500万件,远销国内56个大中城市及美国、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庆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5.03亿元,同比增幅15.3%,占全市GDP2.5%,资产总额达到44.36亿元。[8]

三、开发保护中的问题

(一)传承效果不佳

非遗注重活态传承,庆阳香包刺绣源于民间玩赏和礼物往来,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活动受经济效益驱使,民俗休闲活动日趋淡化。庆阳香包手工生产人员队伍不稳定,生产的季节性表现突出,农忙季节人员减少,农闲季节人员增多,加之手工制作费时耗工赚钱少,导致农村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香包制作人员正在逐渐减少,传统技艺难以正常传承。目前,香包制作人员主要为年龄偏大的农村妇女,香包民俗文化持续发展状况堪忧。

(二)企业竞争力不强

庆阳香包公司数量较多,但骨干企业数量少,生产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区)文化资源没有充分挖掘,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差距较大。全市规模较大庆阳凌云服饰集团轩辕香包有限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2 000多万元,群英香包有限公司、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淑芳香包刺绣有限公司、陇绣阁香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4家年销售收入在100~300万元,其余企业大部分为年收入20~30万元的中小微企业,总体存在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三)产业化水平低

香包产业中的企业规模小,家庭作坊式生产居多,分散生产,组织松散,生产标准不严格,没有真正走上专业化、组织化的道路。大部分产品基本上都是传统作品的重复制作,新产品研发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缺乏新、奇、特、优产品,产品参差不齐,甚至掺杂使假,影响庆阳香包的整体形象。

四、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探析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是相辅相成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开发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始终无法迈上一个新台阶,取得新突破,因此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开发已到了非静下心来思考不可的阶段。

(一)项目保护单位须明确自己的责任

项目保护单位的本职工作应是守望传统,肩负的任务不是创新而是守旧,国家发放中央专项补助资金就是让其保持尽量不变。非遗保护工作者要明确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不是二度创作,而是在保护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尽量保持不变。庆阳香包绣制的保护传承有偏差,过多地重视收藏实物、开发实物,而不去挖掘深藏于传承人头脑中的知识与经验,技术与技艺,没有为传承人做口述史,没有留下传承人的传统手工技艺视频、音频资料。对实物或作品的收藏、展示只是保护传承的手段,而深藏于实物背后的文化、技艺才是保护传承的终极目的。项目保护单位要做忠实的记录者,非遗保护工作者不但要忠实记录项目背后的民俗文化,还要记录它的演变历程。要对每个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一书一盘”的底线记录保护,建立传承资料数据库。

(二)传统是创新的根

传统文化在创新作品中具有无法取替的作用,是创新的根。通过创意使其巨大的文化价值向其它领域延伸,产生连锁的社会、经济效应。庆阳香包的定位是原生态艺术品,既要保持质朴粗犷的文化内涵,又要保持简单直白的表现风格,展现特色文化的精髓,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如庆阳创编的舞剧《绣金匾》就是香包品牌向演艺领域延伸而获得增值的成功范例,庆阳世纪大道的公交站牌、垃圾箱等公共空间的创意设计是比较成功的,是在庆阳剪纸、皮影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而来。所以只有把庆阳的魂、庆阳文化的根留住,这样民俗文化创意才能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才能建成特色文化大市。

(三)保护传承与开发创新统一

庆阳香包传统技艺既是民俗文化产业开发所依赖的重要文化资源,又是重要的精神财富。要坚持以保护促进开发,以开发带动保护。要从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角度认识香包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义,香包产业作为庆阳首位文化产业,担负着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功能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任务,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坚守民间手工艺中的传统核心技艺、经典的程式、手法及表现形式,这是民间艺术特色的优势和生命力,防止大规模的“机绣”对传统工艺的冲击。既要加强对文化传统内涵的研究整理与提炼,又要结合时代要求创作新作品,把传统民俗中的精华元素与现代艺术作品创作结合,开发具有时代特点的产品,增强作品的社会文化功能。要协调好文化产业开发与文化生态保护的关系,重视香包工艺文化、端午节庆文化、农耕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的研究、宣传和保护,培育淳朴民风,延续精神文脉,塑造特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环境,以原生态的文化发展为动力推进区域发展。

(四)实施产业化开发战略

庆阳香包传承开发的最大制约在于人才,应大力推进人才战略,采取政府优惠政策对外引进企业管理人才,引进大批国内外工艺美术大师加盟庆阳香包产业,在高职高专中开设香包刺绣专业。以强大的激励机制提高产品研发设计能力,防止大规模的复制,注重产品个性和独特性,增强收藏价值,要提高产品设计中的创新点,提升艺术价值。应开发旅游纪念品、工艺品、装饰品、刺绣画、生活用品,药枕及服装鞋帽等布艺刺绣,从产品类别、款型、内容、色彩等方面进行多样化的创新开发。进一步开发设计名著人物、历史人物、动画人物造型等,在原有动植物、历史故事等内容的基础上,应增加现代美术创意内容,借鉴美术画作创作思路和方法,在色彩上应迎合现代人素雅色彩观,在艺术生活用品的用色上加以改进,实现产品和经营方向多样化,推进庆阳香包产业化开发。

(五)文化自觉是唯一出路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元素进行新产品开发的做法,已成为庆阳民俗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生长点。但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非遗的商业化经营,从业人员既是传承人又是开发商,产业化程度并不高。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对原有非遗产品的简单复制层面,在风格式样、工艺流程或是用料选料上不加任何改动,直接进入规模化生产,没有创新,这种复制产品品质低下,价格低廉,可以满足低端市场的一般需求,而且低廉的价格还给传统手工技艺及其市场或传承人的手工作品造成不小冲击。庆阳香包绣制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庆阳市政府能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越来越多的民众能把以庆阳香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品当礼品送出去,这是对庆阳民俗文化的文化自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文化自觉,随着文化自觉程度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香包民俗文化,进而自愿地、有意识无意识地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五、结语

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需要系统规划保护传承方案,创造性的设计开发利用项目,破解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机制体制障碍,开拓投融资渠道,加强扶持引导,促进产业化开发。

[1]先朝阳.高天厚土竞风流 民俗文化展异彩[N].甘肃日报,2014-5-29.

[2]齐社祥.民俗文化的承载物 原始信仰的活化石--试论庆阳香包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5.

[3]孙玉珍,杜斌伟.为百姓构筑精神家园[N].陈东报,2014-4-1.

[4]黄选平,王义.开发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大有可为[N].陈东报,2005-7-21.

[5]杜斌伟,李彦臻.民俗艺术品拍卖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转折点[N].陈东报,2014-5-31,(3).

[6]孙玉珍,杜斌伟.为百姓构筑精神家园[N].陈东报,2014-4-1.

[7]先朝阳.高天厚土竞风流 民俗文化展异彩[N].甘肃日报,2014-5-29.

[8]庆阳市统计局.庆阳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O/OL].2017-03-02.

猜你喜欢
香包庆阳庆阳市
中秋节
Our Best Friend
端午香包
端午节香包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花语
作品赏析(2)
甘肃庆阳西峰区:吃上“产业饭”摘掉“贫困帽”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庆阳市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基于12所中小学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