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杏林四十年临证手记》

2018-01-19 01:37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00021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经方临床

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00021)

郝胜利

湖北省知名中医舒鸿飞在脑梗死和脑膜瘤手术后仍顽强笔耕,著成《杏林四十年临证手记》。是书约27万字,分“学术见解”、“学医方法”和“临床心得”三章,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3年12月出版,并于2014年6月和2015年7月重印。

医书之价值,以是否合乎临床实际而别其优劣。若脱离临床,其理论虽精,文笔再好,亦非上乘之作。观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始终能结合临床实际,使读者能学以致用。笔者因工作需要曾对全书通读,觉得有如下几个特点。

内容丰富,雅俗共赏

舒老主要在门诊工作,所接触的病种广泛,因而是书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科的疾病。书中既有经方桂枝汤等的运用体会;也有时方如升降散的临床心得;还有当代医家自创的“专方”如夏度衡教授的“肝胃百合汤”的验证。其内容可谓丰富。

书中“专方”和“单方”,以《中医杂志》等期刊上介绍的为主,也有《中医临证备要》等书的经验方,亦有作者自创的“头痛六味饮”。作者搜集的“专方”和“单方”,有1000余首,惟以是否符合临床实践作为取舍的标准,未曾亲自验证者概不采用,故收录的专方仅138首,单方26首,可谓严谨。

在“验证专方集成”里,以辨病施治为主,列出“通用方”;以辨证施治为辅,举出加减法。如白细胞减少症以三棱补血汤治之,倘有阴虚内热之证者,加苦参,若有阳虚见证者,加淫羊藿。可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其特点。

原作者对“白术前仁汤”的方义并无解释。但舒老谓:“本方以大剂量白术健脾以止泻为君,因脾胃主运化,脾气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运化正常则泻止。辅以前仁,‘另开支河’,‘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加山楂炭意在一则取其健脾止泻之功,二则取其收敛固涩作用。”如此则对原方治疗水泻的机理阐释得恰如其分。

一学生感冒一周,用中西药治疗,发热不退,断为暑湿,经用藿香、苡仁、香薷和葛根等,3剂后发热得退。但劳动数天后,寒热又作,并伴气虚之证,辨为劳复,遂用生脉饮为主,佐以小柴胡汤。三诊时诉,恶寒虽消失,但仍发热,用补中益气汤为主,佐六一散而愈。由此可见老师辨证施治之功底,选方用药之灵活。

一患者口疮40余天,伴胸闷,苔白腻而厚等,当地数医治疗无效。询之素有口疮,又于劳动后汗出淋雨而致,辨为痰湿遏于外,虚火郁于内,故治当先解外以化痰湿,后治内而补阴虚。王肯堂指出,阴火得湿愈焰,遇水益炽,这正是本例“滞水”后加剧之故。因“滞水”所致之痰湿不除,则虚火无从治疗,因而在治疗时要先标后本。故先用清热化湿祛痰法,以藿朴夏苓汤加减,后用引火归原法治其虚火而愈。孰先孰后,治标治本,当权衡具体情况而定。

总之,本书雅俗共赏,既可供初学者、中医院校学生参考,也可作为家庭日常备用书,其对疑难病的治疗思路和变法的运用等,即使是久于中医临床者亦不无启迪作用。

资料翔实,注重实效

是书每个医案或专方、单方下,附有“按语”或“运用体会”,多为经验有得之悟,虽寥寥数语,却钩玄提要。如在引用古代医家论述时,多恰到好处。以三棱补血汤中黄芪补气,却配伍破血之三棱为例,就引用了张锡纯:“无瘀亦可借其流通之力,以行补药之滞,而补药之力愈大也。”此语的引用道出了二者配伍的奥妙。

有的还将两案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在“三七、西洋参粉治癃闭”下:“与桔梗、琥珀药对相比较而言,彼治急性者,此治慢性者;彼则取效快,此则见效慢。”如此则使读者从中开拓思路,扩大视野。

作者在验证专方过程中发现:一是有些专方还不止作者所介绍的主治病种,如“舒肝开肺方”就能治疗肠梗阻;二是中医某些理论有其不足,如临证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治吐血三要法”;三是有些专方在运用时,有一主症即可,不必悉俱;四是某些专方服后有“瞑眩”现象。这些来自于实践中的体会,写得十分翔实。

将他人效方运用于自己和家人,能实事求是,令人信服。如作者患口疮,动辄10余天不愈,经用西药不效。一次试用引火归原法,8剂而愈。小孙女间歇性腹痛三月余,疑为肠痉挛,处以小建中汤合乌梅丸,8剂而痛止。

对一些中医有争议的问题,如大剂川芎治疗头痛,作者搜集古今资料后用大剂川芎为主组成”头痛六味饮”,不仅治愈了自己的头痛,而且验证50余例,疗效满意。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究竟多大剂量合适,作者通过临床病例观察后认为,从30g开始,以后可根据病情变化和服药后有无副作用逐渐加量,而不必拘于120g之说,这一看法颇合临床实际。

一人盛夏感寒,诊时着长大衣在烈日下曝晒,仍恶寒无汗,舒老据证迳用麻黄汤而安。盛夏敢用麻黄汤,自是有胆有识。是知治病当以病机、证候为依据,不能徒以节令而遮蔽眼目。从经方应用的验案归纳出“经方应用四个要点”。以上表明,舒老不仅善用经方,而且还有所发挥。

对今人所创立的专方,舒老亦根据病情而加减:如“项背腰脊强痛方”是老师常用之方,一患者腰痛每次发作即用此方3~5剂而痛止。一次腰痛发作,自用此方7剂不止,舒老询其腰痛与既往无异,唯背脊稍感恶寒,即加入一味狗脊而痛止。方随病而选定,药随证而加减,体现出了舒老的用药经验。

文笔流畅,语言优美

第一是讲究修辞手法的运用,追求某种韵律美。如“发愤钻研中医理论,潜心从事中医临床,业余兼职教学”。“发愤”、“潜心”与“业余”,“钻研”、“从事”与“兼职”,“理论”、“临床”与“教学”都形成了十分工整的对仗。“重视博览,更重精读”等六个“重视”和“更重”形成了排比句。这些对仗和排比句的运用无疑既增强了说服力,也使读者有明显的节律之感。

“胃下垂升提加重,和胃降逆收功”;“高血压潜镇无效,涤痰祛瘀得降”;“阳痿病温肾加剧,清利湿热获瘳”;“胆囊炎清泄不应,温肝暖中取效”。句中“加重”、“无效”、“加剧”和“不应”都是疗效不好之意,而“收功”、“得降”、“获瘳”和“取效”,则是疗效满意之谓。这同义或近义词的变换运用,既使语言富于变化,增加了句子的表现力,也给读者以艺术的感受。

“如附子、细辛配麻黄则解表,配大黄则通里,一味药的更换使治有表里之异。麻黄、杏仁、甘草配桂枝则散寒,配石膏则清热,一味药的差异使治有寒热之分。人参、干姜、甘草配白术则理中焦,配附子则救下焦,一味药的改变则治有中下之别。”句中“解表”与“通里”、“散寒”与“清热”、“理中焦”与“救下焦”,均是工整的对仗。“更换”、“差异”与“改变”,“异”、“分”与“别”则是同义词的变换运用。这里同时运用了对仗与同义词的变换,生动活泼,是语言美的体现。

第二是运用了照应和过渡的方法,做到了前后的内容连贯,加强了本书的整体性。“在‘学术见解’下已经论述了辨证论治有一定的局限性,辨病论治则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因此,余在临证之际,既讲究辨证论治,又注重辨病论治。”“余喜将经方与时方合用,这已在‘合方运用萃要’述及,这里要介绍的是升降散与四逆散的合用。”这类照应的运用,它既使前后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加强了整体性,又避免了前后内容的重复。

“运用经方,固然必须抓住主症……但还要注意煎服之法和饮食调理,否则会功亏一篑。”“临床上急性胆囊炎属实热者固然多见,但本例却属虚寒。”“成功的经验固然需要总结,失败的教训也需要吸取。”前者是表示进一层之意,后二者则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故均用表示过渡的关联词语“固然”,使前后的内容彼此连贯,加强了文章的整体性。

猜你喜欢
经方临床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千年“经方”祛病痛
复合妊娠32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改良Beger手术的临床应用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经方大家曹颖甫运用经方探微
经方白虎加人参汤和赤石脂禹余粮汤治疗小儿重症支原体肺炎伴重度腹泻1例经验总结
论经方用量与经方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