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有知识没文化之困

2018-01-19 20:42王晓倩田李强
考试周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知识人文素养文化

王晓倩+田李强

摘要: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们通常认为有知识就是有文化,知识越多文化水平就越高,知识分子就是文化人。然而,当今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有人文知识但缺乏人文情怀,有道德知识但缺乏正义感,有人生理想但缺乏实践精神,有智力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等问题,反映出学生身上知识与文化素养的脱节。一线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有责任厘清知识与文化的区别,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转变常规教学追求,加强课堂教学人文渗透,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采取措施扭转有知识没文化的现状。

关键词:知识;文化;人文素养

一、 有知识没文化现象

何谓“有知识没文化”,是指一个人虽然接受过系统完整的教育,但对自己对他人没有基本的“尊重与关怀”,就是有知识没文化!时至今日,在学校、家长将考试能力作为衡量学生成才最重要标准的影响下,“有知识没文化”已悄然成为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重点中学的班主任,每迎来一届新生,都会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超群,但文化素养令人大跌眼镜。因此,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素养教育,包括学会聆听,尊重他人,守时守信,遵守基本公德等,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耗费相当多时间和精力。

二、 知识与文化的内涵

人们经常混用知识和文化这两个概念,但一线教师有必要厘清二者的区别,只有在观念上认识清楚,才能在教育活动中对其拿捏到位。对于学生来说,知识是学生从学校和实际生活中获得的关于自然、科技、人文的认识的总和;文化是学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取向的总和,表现为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般来说,知识是以物为本,旨在求真求实,突出实用价值,学生学到知识可立即应用到实践中,形成生产力,创造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价值。而文化是以人为本,旨在求善求美,突出人文价值,学生的文化素养表现出内隐性,能够被教师感知到,但难以量化。对学生来说,知识可以从直接从书本中学习到;文化当然也需要学习,但更多时候是从家长、教师的以身示范和价值引导中去体会,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如果说知识是术与器,那么,文化就是道与德。知识是中性的,文化是有方向性的,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决定着知识的使用方向。举个简单例子,运用知识可以制造核武器,也可以发展核能,这一知识既可以伤害人类也可以造福人类。如何运用这一知识,那就是一个价值取向与道德取向问题,说到底是文化素养问题。

三、 破解有知识没文化之策

(一) 教师需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充分发挥以身示范作用

自古以来,教育活动就注重人的品行修养,几千年前,东方教育大师孔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无独有偶,西方著名教育家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人的幸福本身就在于善行,生命的成熟和完善属于幸福。”穿越时空、不远万里的两位大师,不谋而合地在教育中融入了人文精神。

关于教师,孔子还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学生思想、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文化素养对学生品行养成有着巨大影响。唐代韩愈则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师者,所以传为人之道,授安身之业,解立命之惑”,韩愈将传为人之道摆在教师职责的第一位,凸显出对文化道德素养的重视。德为先,是教育的基础,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不会成才。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要先将自身的道德观念摆正,文化素養植厚,方能将为人之道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

(二) 教师要转变常规教学追求,加强课堂教学人文渗透

在追求升学率和知名度的双重目标驱使下,学校教育中还留下多少人文关怀与温良恭俭让呢?学校变成知识超市,教师变成知识的销售员,学生则是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有点不知所措的顾客。教师们是不是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呢,小学生们在课堂上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而到了初中,爱提问题的学生被我们视为影响正常教学的刺头;高中以后,没有人会再提问了,因为学生们在忙着记笔记,他们已习惯于把自己当做知识的容器,思考变成了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学生们并不缺乏知识,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不低,但是问题在于知识仅仅成了应对考试、比赛的工具,除此之外毫无意义。

当下的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过于注重知识本身。事实上,我们应该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后的行为表现,掌握技术后的创新能力,启蒙人文理性后的求真精神。例如,语文教师关注文学气质熏陶而不仅是文章记忆,以帮助学生看清蒙昧;政治教师重视哲学思维启发而不仅是哲学概念背诵,以帮助学生走出迷茫;历史教师着重历史观培养而不仅是历史事实识记,以帮助学生鉴知往来;理科教师重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探索意识而不仅是概念公式记忆,以促进学生尊重科学。人文熏陶和科学实践精神培养既能够启迪学生的心智思维,也可以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其理性潜力。

(三) 教师应反思应试教育的缺陷,补齐文化缺失的短板

时隔多年,依然记得高考前的一天,同学们一起把学习三年的书籍撕成碎片。10年过去,再次以一名年轻教师的角色重返学校,回望曾经的自己,反观今日的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原因在于我们都有着以下相似特点:“有人文知识但缺乏人文情怀,有道德知识但缺乏正义感,有人生理想但缺乏实践精神,有智力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高考前把教科书以“纸传明烛照天烧”的方式或付之一炬,或撕碎撒向天空作为毕业时的狂欢,似乎已成为一代代学子们有默契的别样毕业典礼,陪伴学子们寒窗三年的课本,已不再是知识载体,而是被学子们当成了宣泄心理压力的道具。

教育之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不断发掘自身的价值和人性之美,在于保持学生灵魂当中对于人生、宇宙、自然的向往和爱。每一个学生都是伟大的理想家,都具备成为有文化有情怀的公民的基础,一线教师有能力也有责任摒弃传授知识的单纯目标,为枯燥的知识学习增加点文化气息,引导他们从知识容器成为有文化有内涵有担当的公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将不断丰满自己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谢京辉.切莫有知识没文化[J].今日中国论坛,2012,(4):25.

[2]黄海波.应从“教书育人”走向“育人教书”[J].学术论坛,2006,(11):184-186.

作者简介:

王晓倩,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

田李强,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知识人文素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爱与知识的力量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