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2018-01-19 12:34刘丙宇
考试周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主动问题设计兴趣

摘要:中学历史课堂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专注力,就必须从导入新课、精心设计问题、挖掘课文细节、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兴趣;问题设计;主动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今天,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再也不能依靠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满堂灌的教育模式来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不仅如韩愈所言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身份外,教师还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灵魂的塑造者。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观念和方式,课堂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思考问题服务,这就要求课堂是生动的,精彩的,是学生所喜爱的。怎样做到吸引学生注意力,专注于课堂,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 精彩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一节课需要一个精彩的导言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好的导言一下就抓住学生的心,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得一节课能够顺利的展开。常用的导入方式有:第一、有故事导入,这个方法比较适合于七年级的学生,学生年龄偏小,对故事比较喜爱,课前先讲一个小故事,学生的听课积极性立刻高涨。如在讲七年级上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时,我先讲“同学们,在中国有这么一个美丽的传说,天地形成之后,世界上什么都没有,女娲娘娘看到整个世界就太寂寞了就用土捏成人偶吹一口气就变成了人。后来女娲娘娘觉得这样造人太慢了,就用绳子沾上泥,泥点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人。从此世界就变得热闹起来,有了很多很多的人。那么同学们,人类就是由女娲造出来的么?”女娲造人的故事在课堂上讲出来又提出反问让学生来思考人类真正的产生。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有了动脑思考的过程。接下来就由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寻求答案。第二、图片导入,图片导入更加直观,图片具有真实性。让学生的印象深刻。如我在讲八年级下册《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我就找到了一张一九五八年报纸的图片。在这一张报纸上写着一九五八年湖北麻城的水稻亩产量已经高达一万多斤。这张图片出示在PPT上,立即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大家纷纷都说一万多斤这个数字,就是在今天的中国也没有实现。那么这个数据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我就告诉大家这个数字即使真实的,也是虚假的。说它真实是因为它实实在在的出现在报纸上,说它虚假是因为这个数据过于夸张。然后再问同学,为什么这一夸张的数据会出现在报纸上呢?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出现了什么问题。正是由于图片具有说服力、直观性。是非常枯燥的一节课让学生也变得非常感兴趣。还比如九年级下册《经济大危机》,在上课的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张许多人排队上天台跳楼的漫画,这个漫画一出现就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会有什么样的事件让人们排队去跳楼呢?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经济大危机》,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性和资本主义本身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不可能消除。

二、 问题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我们还像以前“填鸭式”的课堂,学生只坐在那里听,学生就会觉得学习只要带耳朵就行了,根本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听,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斯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所以,在课堂的讲述中我就注意学生对一堂课的参与度是否广泛。如果一堂课学生的参与度只占到了百分之三十,我就会考虑这堂课的问题是否设计过难。那么在下一个班讲解的时候降低讲解系数。一堂课的参与度应该在百分之六十以上。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注意梯度。既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参与。那么这种参与就没有任何时效,只是表面上的参与。所以,参与度并不是越高越好。要做到基础问题覆盖百分之八十,中等问题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五十,深度问题百分之二十。让学生参与课堂,问题的真正的思考和讨论当中,而不是让课堂变成一个七嘴八舌胡说式的课堂,它的难度梯度是在层层上升。如七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我在讲这课的时候,我的设问第一个问题张骞出使西域他会遇到哪些困难。第二、面临困难和挫折张骞选择了什么。第三、从张骞的身上我们学习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这些优秀的品质对我们现实学习有什么意义?第四、丝绸之路形成之后它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第五、丝绸之路来往的商人如何获利。这五个问题的设计就体现了我对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思维的一个认识,层层递进并联系现实,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意识的历史为现实所服务。如八年级上册第十九课《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这是一个经济课,横跨了从一八六零年到一九四九年整个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横跨时间广,理解起来难度大。学生以前也没有接触过经济史。所以,这节课只依靠老师来讲的话就会很枯燥,学生也不愿意听,离他们的现实生活也很远。所以在设计这一節课的时候我出示了一个记者调查问卷,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去参与到民族工业的发展,围绕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点展开问卷调查,从而获取民族工业发展的知识要点。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

三、 关注细节让课堂更丰富

学生认为历史很枯燥,是因为初中历史只有大的脉络,重要事件及事件的意义,所以讲起来干巴巴的,学生听起来直犯困。认为历史课就是一个个的事件组成、一个个人物构成。那么怎么让课堂丰富起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注意对细节的把握和处理。如:在讲八上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割地赔款日本白银两亿两,学生对两亿两白银买有数字概念,但是,你要告诉学生这相当于当时中国三年的国民总输入。这样才能体现到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侵略的严重性。这个数字才能显示出甲午中日战争使国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巨额的赔款中国无力承担,只有依靠像其他帝国主义借款,再签下一个个不平等条。因而加大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再如八上《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在讲这一课的时候怎么突出红军的远征难,仅仅依靠课本上的爬雪山、过草地是不足够的。因此,我引用斯诺当时统计的:“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这组数据就很直观的告诉学生红军长征困难重重,而红军最后能够长征胜利是一种非常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支撑着中国共产党最终获得了全国的胜利。这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就使苍白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才能使历史课不是说教课,才能够真正体现历史课的功能,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爱国主义的培养。真正的想上好历史课,就要在课中找到一两个细节,把细节讲透,课堂就丰富起来,就能够真正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思考问题进而有效的主动学习。endprint

四、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科技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辅助教学工具的出现使我们的课堂可以灵活多变。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整合資源,使知识储备量加大,学生的直观效果、感官体验更加丰富。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老师去讲,而是可以自己用网络去寻找答案。学生不再是一味地接受信息者,也可以是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者。利用好现代技术手段,不仅会提高教育教学,真正的实现高效课堂。而且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的知识来源面的广度得到拓展,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教给他们怎样辨别信息的真假。作为教师,不能够害怕现代技术手段来代替教师上课,也不能一味地只依靠现代技术手段。离开多媒体不会讲课,这种也是要避免的。所以,我们始终要记住现代技术手段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的设计是要合理的。要想充分使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就必须在课下给学生更多充分的时间。

五、 和谐的师生关系

宽松民主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宽松的课堂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而良好的情绪是学生注意力集中和思维活跃的前提。因此,我们要处理好和学生的关系,对待学生多一分耐心和宽容,尤其在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时多肯定多赞扬少批评。要有一双会倾听的耳朵,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要给予及时的纠正,并且鼓励学生这种发言的积极性。不要把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而是要有一种融洽的、和谐的氛围,在宽松的环境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够发挥出来。

总之,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配合,而且它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历史课堂才能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接纳和喜欢。我们的历史课才有它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07).

[2]隋昕.情境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3]芦淑华.浅谈中学历史课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种方法[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0,(02).

[4]赵士远.浅谈中学历史课的教改[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5]沈剑利.关于细处化春泥——论历史细节在课堂中运用[J].文学教育,2013,(05).

作者简介:

刘丙宇,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鲁台镇第一初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动问题设计兴趣
如何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
关注学生个性 促进主动学习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