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8-01-19 08:41唐丽娟
中学生物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初中生物

唐丽娟

摘要 从创设问题情境、创造探究条件、创新探究方法和创建探究小组等方面,论述了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探究性学习 生物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基于课标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趋势,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浅析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1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核心素养中的地位

探究性学习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被认为是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同时作为教学建议提出,并被列为课程内容的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常涉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笔者认为:“科学探究”处于生物核心素养的中心位置。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学生拥有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后,教师可以引入到生物实验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多方面地学习知识。

2探究性学习能提升学生生物核心素养

2.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究意识

问题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先导。教师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学习兴趣。借助于这些情境,学生主动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思维碰撞,调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的意识,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教学任务得以精彩完成。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逐步养成探究的习惯。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时,教师从海尔蒙特的实验视频入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从何而来的?面对上述问题,学生立即展开讨论,热情高涨,产生主动进行探究的欲望。教师追问:阳光与绿色植物有机物的生成是什么关系呢?这样使教学活动顺利展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创造探究条件,开启学习之门

学生光有探究的热情和欲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平台,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探究,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实施探究。首先,要有充足的物质条件。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的欠缺,实验员的配备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直接影响初中生物的教学效果。教育局及校领导要积极争取,教师要积力配合,努力克服这些外在条件,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要有充分的时空条件。有些学生的探究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进行探究。

例如,在学习“地面上的植物”一节时,按照教材的进度编排,观察桃花的结构就很难进行(因为桃花都已经凋谢)。这就需要教师把这一章节提前,在桃花盛开的时节进行教学。再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发育”一节时,要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这个活动就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争取课外进行观察、探究的时间,再给学生提供实验的场所(学校实验室或园艺花房等),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2.3创新探究方法,激发学习潜力

絕大多数学生的创新能力都不够,缺乏创新意识,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甚至在一些地区和学校,教育的重点就放在培养“会考试的人”,而不是“会创造的人”,这是极其错误的。在初中开展生物学实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培养学生在知识上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潜力。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生殖”一节时,要观察鸟卵的结构,教材安排学生直接观察生鸡蛋或其他鸟卵,这样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率大大增加,因为学生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的操作。所以,在教学时,笔者对这次探究活动进行了改进,先让学生按照与生鸡蛋相似的实验步骤来观察一个熟鸡蛋。在此操作基础上,学生再来探究生鸡蛋的结构。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重复锻炼,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并且在比较中,学生也会发现有些结构必须在生鸡蛋中才能观察得到,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在今后的自主探究过程中,也会潜意识地创新探究方法,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

2.4创建探究小组,提高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小组中开展探究活动,在确保每个小组学习水平相当的情况下,组内所有成员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的活动,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鼓励组际间的良性竞争,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小组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融入合作探究的方式,既拓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每个班都有固定的探究小组,一般设置为8组,每组5人,各小组推荐一名组长并进行明确分工,分工的基本原则是遵循优势互补原则,要尽量考虑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一段时间后,组员可以互换,分工也可以做适当的调整,这样有利于发展每个学生的各项技能,从而使小组合作变得更加有效。

例如,在学习“土壤里的小动物”一节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调查土壤里的小动物,就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探究。其中,有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有动手活动能力较强的调查员,有责任心强、书写能力较强的记录员,有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中心发言人,各组成员根据各自分工开展调查。各小组之间也会展开竞争,相互比较哪个小组调查到的小动物种类丰富,描述详尽仔细、全面完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迅速提高。有的学生还专门到网上、去图书馆搜集资料,透彻了解不认识的小动物的名称、生活习性等。学生会非常期待这节课的到来,课堂里学习气氛越来越浓厚,小组的合作意识也被充分激发出来。这样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也是核心素养的体现。

总之,科学探究、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具备吸引力的情境、成熟的条件、创新的方法。小组的合作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催化剂”,能“加速”学生探究学习的进程,这对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将这些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内化为学生的品格,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有生物核心素养的人。

猜你喜欢
探究性学习初中生物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