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音治疗耳鸣的理论及应用

2018-01-21 00:34冷辉张琦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五音音乐疗法乐曲

冷辉 张琦

耳鸣是指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但因脏腑功能失调,出现自觉耳内或头颅鸣响,古籍中还有苦鸣、蝉鸣、耳中鸣、耳数鸣、耳虚鸣等不同的名称[1],耳鸣常伴有睡眠、情绪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耳鸣是耳科难治证之一,近年对中医五音治疗耳鸣的研究逐渐深入,本文从五音疗法的定义、历史、理论及在耳鸣中的应用等角度进行概述,以助于中医五音治疗耳鸣的方法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 五音疗法的定义

音乐治疗学是综合边缘交叉性专业,涵盖医学、音乐、心理等不同领域[2]。五音疗法是运用角、徵、宫、商、羽五种旋律的乐音与人体的五脏相对应,根据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确定治则,并指导临床选曲的一种治疗方法[3]。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乐五个基本音阶,宫等于 1(Do),商等于 2(Re),角等于 3(Mi),徵等于 5(Sol),羽等于 6(La)。《尔雅·释乐》中记载五音的别名,即“宫谓之重,商谓之敏,角谓之经,徵谓之迭,羽谓之柳”。五音并非指单声,《说文·音部》云:“音,声出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意为简单的、没有节奏的谓之声,复杂的、有节奏的谓之音。

不同调式的乐曲具有不同的风格和功效,例如:宫调式乐曲的风格悠扬沉静、谐和温厚,有稳定神经系统、旺盛食欲、促进消化系统等作用,典型曲目有《第六交响曲》、《花好月圆》、《月儿高》等[4];商调式乐曲的风格高亢铿锵,肃劲悲壮,有加强呼吸系统机能、善治燥怒等作用,典型曲目有《小胡笳》、《江河水》、《双声恨》、《病中吟》、《嘎达梅林》、《悲怆》等;角调式乐曲的风格悠扬,生机勃勃,有使人除忧解思、止痛安神、缓解胸闷憋抑等作用,典型曲目有《胡笳十八拍》、《江南丝竹乐》、《蓝色多瑙河》、《绿叶迎风》、《草木青青》等[5];徵调式乐曲的风格欢快,轻松活泼,有促进心血管的功能的作用,尤适于气虚诸症,典型曲目有《解放军进行曲》、《喜洋洋》、《步步高》、《卡门序曲》、《轻骑兵进行曲》等[6];羽调式乐曲的风格清纯柔润,苍凉哀婉,行云流水,有滋补肾精,治疗阴虚火旺,肾精亏损,心火亢盛、头晕耳鸣、失眠、多虑等作用,典型曲目有《乌夜啼》、《稚朝飞》、《汉宫秋月》、《船歌》、《梁祝》等。

2 历史溯源

1950年美国创立的音乐疗法协会标志着音乐治疗学开始正式的研究与应用[7]。我国以“五行音乐”为主题词的研究源于1979 年[8],但巫医在原始社会即开始利用音乐治疗疾病,这比五十多年前音乐治疗先驱神经生物学家Altshuler在提出的“共振原理”早了好几千年[9]。

“樂”、“薬”、“巫”、“醫”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上古时期,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乐、药两字是一致的,也就是“樂”和“薬”,《说文解字》析 “藥”字云:“藥,治病艸,从艸乐声”,《说文解字》析“樂”字云:“樂,五声八音緫名。象鼓鞞。木,簴也”。这是认为“樂”字取象于鼓,会意为“音乐”。药是从乐得声,用乐如用药,说明当时已经明确认识到了音乐的治疗作用,古人认为音乐与药物具有天然的联系[10]。《说文解字》析“巫”字云:“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集韻》视“毉”为“醫”。《广韻》把“毉”当作“醫”的重文。《康熙字典》认为“毉”字“与醫同”。汉字“医”古为“醫”,又写作“毉”,“巫”既是远古时期专业的“音乐家”,也是拥有较多医药知识的人,“巫医”以心理治疗起重要作用,决定了“巫医”治病的方式往往和歌呼舞乐、催眠暗示于一体[11]。

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有 “宫商角徵羽”名称最早的记载,即《管子》即“三分损益法”,此即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黄帝内经》最先把五音引入医学领域。春秋战国时代形成了早期中医五行音乐疗法的雏形,《乐记》中曰:“乐至而无怨,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平和,天下皆宁”,并提到:“乐者乐也,琴瑟乐心;感物后动,审乐修德;乐以治心,血气以平”,表达了音乐对人身心的积极影响[12]。 西汉《史记·乐书》云:“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又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和正心也”。《礼记》提出了“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左传·昭公元年》记载了秦国名医医和对音乐疗法与疾病关系的论述。宋代《欧阳文忠公集》中记载文学家欧阳修通过听古曲《宫声》数次以治疗忧郁,欧阳修心情恢复后深有感触的说:“用药不如用乐矣”。元代《西使记》中记述了一位叫哈利发的阿拉伯国家元首以我国的琵琶音乐治愈痼疾头痛的事例。元代名医朱震亨有云:“乐者,药也”。清代医学家吴师机在《理瀹骈文·略言》一书中说:“七情之病也,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13-14]。

3 理论基础

3.1 中医理论基础

3.1.1耳与五脏的关系

耳与五脏的关系均极为密切。《素问》载:“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说:“耳者,肾之官也”、“肾气同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的功能失常,则致耳鸣,如《灵枢》叙:“精脱者耳聋……液脱者……耳数鸣”、“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耳与心的关系也颇为密切,《证治准绳》载:“心在窍为舌,以舌为非孔窍,因寄窍于耳,则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心寄窍于耳,耳为心之客窍。心又主血脉,耳为宗脉之所聚,心血上奉,耳得心血濡养耳功能健旺。肝胆互为表里,胆经循耳,肝之络脉络于耳,肝为肾之子,肝肾精血同源,肾主耳,故肝胆与耳的关系亦十分密切。《温热经纬》说:“肺经之结穴在耳中”,《证治汇补》说:“肾开窍于耳,耳能听声音,肺也。因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故也”,均可说明肺与耳的密切关系。脾经之络脉入于耳中,《素问》言:“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综上,任意一脏的功能失司,均可导致耳疾,同样,根据耳疾特点结合四诊,即可进行脏腑辨证。

3.1.2五音与五行、五脏的对应

《黄帝内经》即把五音与医学相结合,将五音与脏腑、情志、经脉等联系起来,提到:“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即角、徵、宫、商、羽在五行分别与木、火、土、金、水相对应,在五脏分别与肝、心、脾、肺、肾相对应。

3.1.3五音对耳鸣的治疗

以五音治疗耳鸣当以辨证为先,酌情选乐,此即:辨证施乐。主要有以下几种:1、相应,属“反治”范畴,即用与病变脏腑相同的乐曲。《礼记·乐礼》记载:“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徵动心、羽动肾”。2、相生,按照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当一脏为虚证时,选择其母脏相对应的乐曲。按照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当一脏为实证时,选择其子脏相对应的乐曲。3、相胜,属“正治”范畴。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采用与病变脏腑相克的乐曲治疗。

3.2 现代医学理论基础

大脑右半球控制人的许多情绪和行为,音乐对大脑右半球有直接作用,音乐疗法的原理是通过音乐调节情绪和行为[15]。音乐疗法对人体的作用包括生理、心理两方面,音乐松弛训练对耳鸣患者的心态调整有很大帮助[16]。原理包涵共振学说、大脑边缘系统学说、神经系统学说、脑干网状结构学说、遗传基因学说、审美移情学说等[17-18]。音乐是由不同性质的谐振组合产生的特殊物理能,而人体心率、呼吸、血压等生理结构有固有的频率,当声音传入机体,与人体发生和谐的“共鸣”,此即共振学说[19]。音乐以人的听觉为媒介作用于大脑皮质,调节人体内脏活动、情绪与行为[20],分析机制为音乐通过大脑边缘系统调节躯体运动植物神经大脑皮质功能[21],通过网状结构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影响投射系统、觉醒和注意力、心理过程、内脏和内分泌机能等,并可协调脑干网状结构与大脑皮质各部分功能间的关系[22],故可促进人体健康。

脑电波是大脑皮层的神经元进行生物电活动产生的,电活动波动范围在1次/秒到30次/秒之间,分为α、β、θ、δ四个主要的波段[23]。频率范围处在9~13Hz之间的是α波,处在14~30Hz之间的是β波,处在4~8Hz之间的是θ波,处在0.5~3Hz之间的是δ波。处在α波频率时:精神放松、情感积极、思维活跃、态度乐观,在心情平静或者闭目养神时出现[24]。处在β波频率时:精神紧张、大脑高度清醒、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情绪紧张、焦虑不安时出现[25]。处在θ波频率时:精神深度放松,此时人的潜意识对暗示的敏感度较高,灵感活跃、创造力强,对学习记忆创新等工作非常有利。处在δ波时精神处于深度睡眠状态。特定的音乐具有使人身心放松,使脑波频率接近α波或θ波,甚至是δ波的功能[26]。古琴音乐的旋律恰恰接近脑电波“α波”的波长,可诱导α波出现[27]。

使人感觉愉悦的音乐可通过大脑皮层的音乐活动中枢促进人体分泌激素酶和乙酰胆碱,合成内啡肽。激素酶和乙酰胆碱可兴奋神经细胞、调节血流量、改善内分泌系统,进而舒缓人体紧张的情绪。内啡肽可抑制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进而产生放松和愉悦感。总之,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慢心率及呼吸频率,减轻主观疲劳感觉,减缓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最终减缓耳鸣[28-29]。

音乐疗法除治疗耳鸣外,还可应用于其他疾病。美国音乐治疗始于二战期间,起初播放音乐只是为了减轻伤员的痛苦,后来逐步发展到现在的系统科学体系,美国肯浦利斯大学医学院牙科运用音乐代替麻醉药拔牙数百例获得成功。美国产科医院用音乐对难产妇女进行催产。前联邦德国赫莱尔医院用音乐代替麻醉药进行了万余例手术,应用音乐加针刺治疗聋、哑、盲及其他残疾。保加利亚学者把催眠音乐用于治疗神经症。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肿瘤医院里,音乐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4 五音诊治耳鸣的现代应用

临床上将五音疗法用于耳鸣的治疗有渐增的趋势,例如梁辉[30]将五音疗法应用于无法掩蔽者、掩蔽治疗或声治疗无效者或经治疗效果欠佳者,经治疗耳鸣严重程度评分降低,不适症状改善。李媛[31]观察益气养血安神法配合五音疗法治疗心神不宁型耳鸣患者的临床疗效,发现该方案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耳鸣程度,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状态,具体方案为基于补本脏及虚则补其母的原理,结合五音属性及特点,选用徵、角调式音乐各播放15min,日一次,音量以患者感觉舒适或能掩盖住耳鸣为佳。张琦等[32]认为治疗肝气郁结型特发性耳鸣中医五行音乐疗法优于耳鸣掩蔽治疗,主要表现为:耳鸣匹配响度的降低、THI量表评分的下降、耳鸣严重程度的恢复的结论。祝晓宇[33]观察124例主观性耳鸣患者,经二十五音分析仪检测,针对患者脏腑功能状态,对证选取五音音乐库里相应调式的乐曲,并将所选乐曲导入MP3/MP4进行治疗,患者同时接受心理疏导,经观察,本疗法短期疗效及长期疗效均较好。

有将五音疗法与其他疗法联合应用者,例如汪晓玲[34]将54例特发性耳鸣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辨证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五音疗法,经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华爱军[35]将80例耳鸣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改善微循环、营养耳神经静脉注射给药,治疗组加用五音疗法联合艾灸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方案可明显减轻耳鸣程度,缩短住院天数。

也有将五音用于耳鸣的诊断,并以此指导临床者,例如张虹[36]将中医五音用于耳鸣匹配,具体方案是将C大调中的 do、re、me、so、la,以及高四个八度的 do、re、me、so、la 共 25 个音调分别录制,顺次标记,频率范围从256 Hz到 7040 Hz。让患者听后行耳鸣匹配。

5 结语

五音疗法治疗耳鸣现已应用于临床,且初步显示了一定的效果。此法具有针对性强,操作简单,易于接受,无不良反应的优势,又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但查阅有关文献发现,对五音治疗耳鸣目前尚无系统研究,需要进一步多中心、科学、严谨的评价。

猜你喜欢
五音音乐疗法乐曲
“五音戏+”的全生态传承
“五音戏+”的全生态传承
音乐疗法在小学心理课堂中的应用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被动式音乐疗法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睡前音乐疗法对乳腺癌放疗患者睡眠质量和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音乐疗法在痴呆患者中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基于微信订阅号的耳鸣管理理念在影响中医五音治疗耳鸣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父与子
悲伤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