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恬淡虚无”及其哲学基础❋

2018-01-22 10:20王永炎张华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安然哲学心灵

王永炎,张华敏

(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2.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恬淡虚无”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淡虚无”是以心灵哲学为基点的命题,对人类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理解、解释和延伸“恬淡虚无”的内涵,对于理解中医养生的理念、指导当下国人心灵健康及诠释国学国医净化心灵有重要现实价值。

1 “恬淡虚无”诠解

“恬”即安静,安然,坦然。《说文解字》解释为“安也。[1]”如恬卧(安卧,指清静无为);恬愉(安适愉快);恬泰(安逸舒适),皆指安静。《荀子·富国》:“轻非誉而恬失民”[2]100,则为安然、泰然之意。如恬退(安然引退);恬不知怪(安然处之,不以为怪);恬不知羞 (安然处之,不以为耻);恬不为怪(言恬不知怪);恬如(安然,泰然),皆指安然、泰然之意。

“淡”本意为淡泊,即清净、纯素。清净则心安顺事,纯素即朴,不杂为纯、不污为素;淡者平和庸常地过日子。淡与显赫富贵相悖,如若追求显贵而不及则必生乱。以平淡为怀,天天都是好日子,安详清净过好每一天。恬淡即淡泊名利,清静安逸。恬淡的心灵或意识层面是淡雅、淡定以内守精神,非功利性、非物态化,在充斥物欲繁复杂多的社会中,以仁德之力量,泛众爱致良知,体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可谓淡雅;淡定则是恒心克服一切贪婪狂癫,始终不渝追求崇尚高洁的定力。

“虚无”观是国学儒、道、佛的范畴。“虚”即原象,此谓太虚。太虚绝不是真空,当属真气从之的元气,即中和之气。一元正气是中医原创思维,此为混沌阴阳未分之原象。原象体现生命的力量,既不离物质性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功能,又是心智水平恍兮、惚兮的感受、印象、记忆等“直觉”的觉知载体。“无”是道,道者无名、无己、无功,核心是无私欲,故无为而治又无不为。道通为一,“一”乃哲学大数,大一无外,宇宙星空、江河湖海、高山平原。小一无内,粒子再分,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等。大一蕴含小一,小一容含大一。老聃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3]”缘此小一归依网络,大一归于天地,天地只能定位于大自然,包括人类,所以“天、道、自然”一体,人必须合规律性顺自然,合目的性生产生活利民生。“道通为一”体现原象的大象无形之象,也是直观动态流转整体的象,又是融入内心安抚精神之象。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依《素问5上古天真论》王冰注:“恬淡虚无,静也。法道清净,精气内持,故其气从,邪不能为害。[4]”依其法道,于心身健康则恬淡为重,于心灵哲学以虚无观筑其根基。“观”者即看,属于范畴。虚无超越取象,以视听嗅味触、看舌象、候脉象、观症象、病象等所取之为具象,以象为素,从象开端为辨证辨病而设定。恬淡-虚无观当属原象,首当提升到良好的心理状态,“识心见性”不仅与祛邪防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相关,而且其医学渊源于中华民族的哲学观。

2 “恬淡虚无”的哲学基础

“恬淡虚无”为我们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状态。其以“静”转化为“敬”,敬畏体现人性的品格,于人类学史上积淀为自然的、洁净的、崇高的心理体验。又以谦卑的人生态度把一切看淡以求“势”,从而获得排除一切杂念,顺应、消融于大自然中的生存力量。先秦儒家荀况的哲学认为,凡是善的德行都是人努力的产物,“恬淡虚无”由心理的觉知转化为文化学的价值观,正是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2]177”依其说“人与天地参”,人的职责当是利用天地赋予的物质来创造自己的文化。人们必须生活在社会中,为群居而无争,自然以诚敬处之,淡然有礼,尊礼而行就是道德。可见,恬淡虚无的良好心理状态,无疑能保护元真,抵御病邪侵害,更为重要的是维护中和、庸常的幸福生活。

“恬淡虚无”具有心灵哲学的品性。由植根于民族历史文化土壤的“觉知”,以启迪、汇聚、整合经验并转化跃升为基础理论内容,也就是先秦儒道“仁德”“无、朴”国学的精神,从心灵意识层面形成的对健康的理念,恰恰是经验-理论、理论-经验,是逐渐向高层次、整一性、多时空新一轮的心智循环。看似来来去去的重复,其实在来中之来、去中之去之中不断丰富与发展,给理论本身指向了诊疗实践,也带来了人们生活阅历的体认,这种心智的循环为理论的完善、提高、成熟提供了素材。这种心智循环不是平滑的旋转,正是心灵哲学对关于“进展”意义上的认识,是心灵永远增生的看法,心灵循环也是现实的看法,推而广之又是历史文化语境中人性整合的标志。

通过对“恬淡虚无”的诠释,其延伸到意象思维的创生性,尤其是虚无观的非实体性原象,以象筑境,境以蓄意,意以扬神。将可感知的具象与无形之观的原象整合,诉诸物我两忘,回归到本真本然之我,进入思想和精神完全自由的境域,拓宽精神与“思”的路径,将原象之观、无形之观的“无”,有生于无的“无”,成为真正创造性地“生生不已”之源。精神与“思”的这种原动力,朝着求知、求理、开悟的取象迈步。

3 读懂中医理论离不开唯心史观

追忆1962年即将毕业前夕,北京中医学院因五老上书,要求学生留下来补课三个月,主要是补习《黄帝内经》。记得在学习《素问·上古天真论》首篇,先生对“恬淡虚无”一带而过,课后曾去请教先生避而不谈,嘱我去读《十三经注疏》。经历文革我才醒悟,受历史条件限制,在那只许讲一分为二,而不允许讲合二为一的年代,中医基础理论定位在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上,谁也难以剖析“恬淡虚无、太虚原象、物我合一”的理念。21世纪的今天,医学人文学出现了,尤其是叙事医学逐渐浸润到临床工作者的心灵,聆听尊重疾病的故事,在场再现患者内心的痛苦,医患两个自我的融通成为道德的共同体。诸如此类,这些对于心灵哲学唯心史观必不可缺。遍读中医学基础,敬、恕、和,以敬代静、太虚原象、道通为一,游于艺与成于乐、阴阳二十五人、五态人格、论勇、淫邪发梦、人与天地参、天人合德、日新之谓盛德等等,真正读懂并念之于临床,切合当下更新的健康理念,对于端正医生和临床工作者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宇宙观有重要价值。

回顾人类学的历史,许多时间和人物的评价几乎没有亘古一致的取象,如屈原的离骚、陶渊明的避世,甚至有为曹操翻案、为海瑞罢官的纷争,对于史料的真伪都可有完全对立的矛盾。因此,学人应该喜欢读历史,企望辨明真相,多摄取些许养分,少犯错误、少一些教训。学习哲学才明白时代的流转会有各色各样的限制,绝然难弄清楚,但凡由人设定的情事,大多有偏见甚至差讹。人世间重视学习经典,反复锤炼自身的品格,依存于内心的那幅“世界图景,来放眼世界”。依循具人类史格局与普适性的理念,包容一切不同见解,敞开精神襟怀,则愈显心灵境界的宽广。心灵作为价值文化的结晶,学人希冀人格的丰美,心怀敬畏积学储善,医者敬畏仁术而大医精诚。真正的学人能够确认,若无世界文明的多年积累和民族文化的陶冶,他将一无是处。真正的学人深懂谦卑,那些足以托起巨人地位的原创性学说乃至体系,说到底皆是某种智慧设定或假说,是人类给定历史语境的认同,一切皆是“约定俗成”。

中国哲学以其“直觉”概念为出发点,道家老庄之学尤其如此,他的起点和终点皆是混沌的全体。形而上学的任务仅仅在于“对于不可知是不可知这个事实说些什么,谁若知道了不可知是不可知,谁也就总算对于他有所知”,“不知而知”是哲学负的方法。从逻辑上说不可感者超越经验,既不可感又不可思者超越理智。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由于反思的性质必当是自体的,不可能成为思想对象的“某物”,非主客二元论,自为主体直观整体动态时空流转则自然是正方法与负方法的相辅相成,亦是唯物与唯心史观的整一,正确认识物质与意识、器官与功能、生理与心理的关联互动,正确看待唯心史观以诠释“恬淡虚无”为略例,回应并推动健康新观念的实现。

[1] 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218.

[2] 荀子简注[M].章诗同,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3] 老子[M].李存山,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79.

[4]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林忆,校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7.

猜你喜欢
安然哲学心灵
东方灵感
迎新季
随性自如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菱的哲学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小包哲学
唤醒心灵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