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岭南医家黄霄鹏医学思想研究❋

2018-01-22 10:20周登威徐志伟孙海娇吴焕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温病外感岭南

周登威,徐志伟△,孙海娇,吴焕林

(1.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 2.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 510120)

黄霄鹏(1838~1890),名保康,字培声,广东南海人,清末岭南著名医家。精于医术,活人无数,名重一时。黄氏以儒通医,于道德节操尤为严守。禀儒门风范,尽心给人治疗疾病,遇到贫穷病人免费给药,常“几自忘为贫”。撰写《吴鞠通方歌》一卷、《陈修园方歌》一卷,又辑《医林猎要》一卷,合称《贻令堂医学三书》,名《霄鹏先生遗著》,刊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曾被收入《珍本医书集成续编》,是现存较有影响的岭南医学丛书。其两卷方歌,以症分类,因类括方,间参己意,洵为医科之宝鉴[1]。《医林猎要》不求深巧,但取简明,上溯灵素经典之旨,下穷数十家之言,萃先哲之精心,示后人以秘法[1],现将其医学思想介绍如下。

1 博采众家,诀微摘要

黄霄鹏出身儒学世家,生性颖悟,静好读书。据门人陈天骥《黄霄鹏先生传》记载:“幼时自塾归,母对月织,阶前书声与机声相合不绝”。后学医,更是遍览医籍,博采众家。《医林猎要》辑录内容涉及王焘《外台秘要》、程钟龄《医学心悟》、徐灵胎《医学源流论》、陈修园《寻源简易录》《时方妙用》、李时珍《本草纲目》、吴谦《医学金鉴》、江涵暾《笔花医镜》、汪昂《医方集解》等近20余医家医籍。后人评价《医林猎要》“包罗无漏,尤属精良”。黄霄鹏在卷首《医原》一篇附《宗传》一节,论曰“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是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以此说明学医要多读书,博采众家,循习渐久,方能有所悟入。

黄霄鹏在博采众家的基础上,又能诀其微,摘其要,其医著《医林猎要》即是明证。何谓《医林猎要》,黄霄鹏之侄黄任恒在该书序言中说“其《猎要》则公辑前人之医说,积书盈案,摘其简明编之也”[1]。即黄霄鹏辑录前人理论学说,选取简明扼要者积累而成。诚如黄霄鹏自述所长,“遍读医籍而能摘要,以为揣摩”。

2 外感宗鞠通,内伤依修园

黄霄鹏生平服膺于吴鞠通、陈修园之学,故条析吴、陈二人之方撰为方歌以作中医启蒙读物,对于推广二人医学成就贡献良多。

吴鞠通长于外感温病,故黄霄鹏在《吴鞠通方歌》先列温病名目曰:“温病有风温、有温热、有瘟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并进行了详细解释。其后列治病法论:“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并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温病治疗原则。下列方目计有银翘散、清宫汤、清营汤、大定风珠、小定风珠等21首方剂。

黄霄鹏以歌诀和案语的方式对《温病条辨》的名方进行了解析与发挥。如将吴鞠通的名方银翘散编为“初温竹桔芥银翘,苇薄甘牛豆豉调;胸闷须凭香郁散,衄成还取柏茅消;杏仁又可咳中进,花粉应从渴上浇;热渐趋中生地麦,黄芩栀子亦堪邀”。又如桑菊饮:“桑菊翘荷已满林,杏甘桔苇更堪寻,知膏治气地冬血,营热犀元渴粉芩”。黄霄鹏以两首歌诀将银翘散、桑菊饮的组成、加减原则交代得一清二楚。那么《吴鞠通歌诀》的内容是否较《温病条辨》不全面呢?恰恰相反,黄霄鹏著书突出重点,其风格反映了岭南医家注重临证实用的鲜明特色。

黄霄鹏取陈修园内伤杂病之学,编成《陈修园方歌》,按照头痛、眩晕、痰饮等38个病证名称,收方133首,黄霄鹏所撰108首。剩余25首用陈修园原歌原注。每方列所见症类,每方皆注明原始出处。如头痛选方用药是“伤寒头痛六经分,痛在阳明麻葛根;认得太阳羌活解,逍遥芩夏少阳云;少阴五积加辛附,脾土星苍入二陈,更有吴萸汤妙制,厥阴邪聚杀纷纷”。56字将六经头痛及用方用药论述清楚,简明扼要。又如眩晕黄霄鹏曰:“诸风掉眩寒热乘,逍遥加入夏麻藤,胸胁疼痛二便闭,当归龙苍用之应;实火眩晕不可当,应知凉膈散无妨;气虚四君芎麻合,血虚四物参麻附,若是元阳虚脱症,芎麻加入养荣汤;肾虚目痛眩如迷,加味由来有左归;肝实伏痰风作崇,二陈倍夏术麻齐”。把眩晕一症,从寒热虚实、气血肝肾等角度一一论述,提纲挈领。

3 明辨外感内伤,分别伤寒温病

黄霄鹏强调辨认外感与内伤,谓“人身之病不离乎内伤外感”,附《笔花医镜》“内伤外感杂治说”一节与《医宗金鉴》“内伤外感辨似”一节详细说明。总结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是“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悲恐惊、阳虚、阴虚、伤食”,称“共一十九字,而千变万化之病,于以出焉。然病即变化,而总不离乎一十九字……此道中必须提纲挈领,然后拯救有方也”。如何区别是外感还是内伤?黄霄鹏从脉象的大小、头痛的时止与否、恶寒得温缓解与否、发热在肌肉与皮肤、声音高低、手心热与手背热、气短与气促、口中无味与闻食而恶、口渴饮水多少等9点辨析,简明且实用性强。

岭南濒临南海,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长年受偏东或偏南暖湿气流影响,长夏短冬,气温炎热。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决定了岭南多发温病。黄霄鹏对温病的研究尤为精深,认为伤寒得天地之常气,由气分传血分,温病得天地之杂气,由血分发出气分;伤寒多表证,温病多发里证;伤寒解以发汗,温病解以战汗;伤寒不传染,温病多传染;伤寒多发太阳,温病多发阳明等。从病源、证候、治法、传染等角度,辨析伤寒与温病的不同。

4 立足岭南特色,深研暑证与痹病

岭南土地卑湿,长夏短冬,夏则炎毒郁蒸,春夏雨淫,一岁之间蒸湿过半。岭南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决定了岭南高发暑证。黄霄鹏立足岭南特色,对暑证与其研究尤为精深。在《吴鞠通方歌》一书中,黄霄鹏把“暑温”“伏暑”相关的方证,如白虎加参汤、清暑益气汤、新加香薷饮、清络饮等,依暑证的发展与转归编录一篇,益于后人学习暑证的病因病机与证治方药。

东南沿海气候炎热,湿热天气,一岁过半,而岭南人体质薄弱,腠理疏松,易感湿热之邪,湿热相搏而易患热痹。黄霄鹏身处岭南,着力于热痹的研究。熔吴鞠通治湿痹、江涵暾治湿渗入经络、陈修园治痛风等名家经验为一炉,力求简明,古方新用。其论热痹分新久之治。新受多见骨节烦痛、恶寒发热、面目萎黄等表证,痛久络伤则成历节风,且久痛又易“屈热生痰”。在表可用宣痹汤宣通气机,祛湿止痛。入络则上方宜加木通、钩藤、金银花等通络之药。若“屈热生痰”务必加化痰通络之药,如制南星、栝楼根、黄柏、贝母、竹沥等;久治不愈时需考虑用柔润之品息肝风,如玉竹、菊花、芝麻、蒺藜、阿胶、黄精等药。

5 强调气味补泻、引经报使

中医临证必以处方,处方的组成原则众说纷纭。黄霄鹏强调组方的气味补泻与引经报使。引述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脏腑用药气味补泻、五脏五味苦欲补泻、引经报使与江涵暾《笔花医镜》中的脏腑药队等理论支持自己的观点。如肝胆用药当“温补凉泻辛补酸泻”,而肺大肠用药与之相反,当“凉补温泻酸补辛泻”,并以具体药物举证,前者以芍药泻肝、细辛补肝,后者以五味子补肺、桑白皮泻肺。

引经报使之药黄霄鹏亦有列举,如手少阴心经之引经药是细辛、黄连,手太阴肺经引经药是“桔梗、升麻、葱白、白芷”,足厥阴肝经引经药是“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等。

6 不泥于古,用药灵活

黄霄鹏“准病情而通师说,不欲蹈偏守之魔”,这与当时偏守吴鞠通与陈修园医说的其他粤医明显不同。黄霄鹏自述所长“认症真,用药活”。中医诊疗在于认症与用药,而非争执于吴鞠通的清热滋阴与陈修园的温补脾胃。

在辑录吴鞠通与陈修园所用方歌时,黄霄鹏以症分类,因类用方,间参己意,使之符合临床实践。如在论治痢疾时结合自己经验与岭南用药特色,认为“凡痢证用白蜜汤煮番薯多效,以此物能补脾胃去湿热也”。在痢疾呈现表证时,陈修园治以香苏饮加防风、川芎以取微汗。并根据自己临证,补充说“表证重兼实证宜之,虚证有汗用桂枝汤,无汗用葛根汤”,使治法趋于完备。肺热咳嗽治以泻白散时,认为加玉竹、石膏效果更好;肾虚泄泻治以四神丸时,认为加神曲、诃子肉更妙,以上充分体现了黄霄鹏不拘泥于原方,而是以个人心得灵活用药。

7 善养生,重视疾病禁忌

黄霄鹏以“节饮食、慎风寒、惜精神、戒嗔怒”等四要,列为养生关键。其在论述平胃散药方时认为“人非脾胃,无以养生,饮食不节,病即随之,多食辛辣则火生多,多食生冷则寒生多,食浓厚则痰湿俱生”。在《医林猎要》“问症”一节中,详列需注意询问病者“曾食何物”“曾有怒劳房欲”等事。且附“食冰而病,药用冰煎;若伤肉食者,用草果山楂之类”的伤食治疗方案,所以“节饮食”是养生、防疾之大要。至于“怒则伤肝,劳则内伤元气,房劳则伤肾”,更是经验之谈。在病稍解后,强调“戒房欲、静养津液、饮食有度”等,以期病之痊愈。并告诫“新瘥后,但与糜粥少食勿饱,日久可渐食羊肉糜及羹汁,慎不可食猪狗等肉,又当静卧,慎勿早起劳体,亦不可多言用心”。

8 结语

纵观黄霄鹏的医著要言不烦,朴实无华,体现了岭南医家始终扎根于临床实践、讲究务实、追求卓效、不尚玄说或泛滥空谈的特点[2]。如其同乡黄家骏在《贻令堂医学》序曰:“不求深巧,但取简明,采非一家,近期有用。盖准病情,而通师说,不欲蹈偏守之魔也。” 也可以看出,岭南医家善于总结,结合自己临证经验,将厚厚的一本书细读为薄薄的精装本,从中体现了岭南医家务实包容的内涵实质[3]。黄霄鹏学术思想的成就不在于提出什么新见,而在于通过学术传承提高岭南地区中医水平,促进岭南医学的发展。

[1] 黄霄鹏. 贻令堂医学三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4.

[2] 徐志伟,吴皓萌,刘小斌. 岭南医学特色述要[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9:1083-1084.

[3] 刘小斌,郑洪. 岭南医学史(中)[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温病外感岭南
忆岭南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温病瘥后调理浅探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