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暴力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2018-01-22 19:18郑丽枭
法制博览 2018年13期
关键词:名誉权暴力行为隐私权

郑丽枭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3

一、网络暴力的概念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暴力它是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

二、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

(一)以“人肉搜索”为代表的网络暴力

人肉搜索行为是指以人力作为搜索引擎,查找信息。人肉搜索以2001年时“某网”推出的一种搜索方式发展而来的,人们可以在网上发问,而知道该问题的人可以解答,而解答的人会得到相应的MP币。解答的人为得到相应的奖励,会通过各种力量搜集信息。在十多年后的今天,以“人肉搜索”为代表的网络暴力似乎愈演愈烈。在2017年底,在微博平台上出现了影响较大的“摔狗”事件。某成都女孩的狗丢了,辗转到了何某某的手中,两人因还狗的事起了冲突,旦旦上门要狗,何某某采取用绳子把狗放到楼下的方式还狗,不料绳子断了狗摔死了。此事件经当事人在网络发表言论、网友的传播在微博平台引起了不小的影响,而万能且愤怒的网友通过“人肉搜索”的方式将何某某的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私人电话等一一曝光,更为激烈的网友在何某某的门口摆满花圈、香烛,何某某的照片被P成遗照,何某某的老公最终也不堪压力和何某某离婚。以何某某为代表的普通人、明星等群体都普遍遭受着网络暴力,而“人肉搜索”这种形式已经成为新时期网络暴力强大的助推器。

(二)以语言暴力形式的网络暴力

语言暴力形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直接在言语上采用侮辱性和攻击性较大的言语对当事人进行辱骂,一般是直接在当事人的社交账号下留下自己比较不堪的言论的行为或者用转发评论等方式扩大自己言论的影响范围。二种是通过讽刺、指桑骂槐等方式发表意见,有的也选择转传播他人的言论来对当事人进行二次攻击,加深对当事人的伤害。

三、网络暴力产生原因

(一)从众心理及网民低龄化趋势明显

新兴网络匿名性使公共言论自由,而年轻一代摆脱传统模式下言论自由的束缚,使其在网络空间以更加轻松自由的心态去发表自己的言论。社会热点问题一经发出便迫不及待表达自身观点,且由于该群体较年少许多三观并未成形,言论和思维容易被引导,一旦观点得到一部分人支持,就会利用自身的力量营造声势,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当事人进行谩骂、声讨等,造成伤害对当事人精神和身体的伤害。

(二)对网络暴力的立法不到位

我国法律对网络暴力的规定比较分散且较少。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网络暴力行为涉嫌诽谤罪和侮辱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根据我国民法规定,网络暴力侵犯的是受害者的名誉权和隐私权等权利,受害者可以要求侵权人侵权、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虽然我国刑法对网络暴力犯罪规定了罪行,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侮辱罪和诽谤罪要构成犯罪都是要有情节严重的行为,因此网络暴力犯罪进行刑法上的追究的较少的。而民法中对于网络暴力的案件,除非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事件会追责,在普通民众受到网络暴力时,民众也较少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四、对网络暴力的解决方法

(一)增强人们法律意识,树立正确三观

通过传统媒介、新兴媒介传播正能量,抵制网络审判。网络审判的出发点似乎是对正义的维护,但目前愈发演变成对公民人权的忽视,所以加强对人们法治思维、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以维护正义的名义采用网络暴力对当事人实行法律之外的私刑。对于年轻一代的网民,加强对其三观的教育,规范自身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形成正确的三观且有自身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针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应更加完善相关法律,使得人们在使用网络时的行为更加规范。

1.在民法方面针对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等行为应着重立法。对网络暴力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的行为加以明确。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的责任主体对应承担的法律后果进行承担。同时也可以通过规定实施网络实名制、规制网络话题等方式,对网络暴力等行为进行有效规制。

2.在刑法方面针对严重的网络暴力行为应当考虑入刑。入刑后对规范网络行为才更具威慑性。对于网络暴力已经严重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等权利,导致当事人真实信息曝光,侵害到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健康权和生命权等现象,应当考虑入刑,才能更好的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

3.适当借鉴外国法律完善我国法律体系。部分外国针对互联网的立法值得借鉴。2010年,美国通过的《将保护网络作为国家资产法案》,2006年底,韩国通过的《促进使用信息通信网络及信息保护关联法》等法律法规,针对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制度我们都可以适当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徐才淇.论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J].法律适用,2016.

[2]朱玓.网络暴力的法律控制——以“人肉搜索”为研究对象[D].西南政法大学,2009.

[3]高尚宇.网络暴力犯罪探析[J].法制与经济,2017(05).

猜你喜欢
名誉权暴力行为隐私权
纳税人隐私权的确立、限制与保护
妈妈,请把隐私权还给我
网络名誉权的法律保护
谷歌尊重雕像“隐私权”的启示
化解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冲突的法律方法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若干问题分析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论患者隐私权保护
所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