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早期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8-01-22 05:24安连朝栗小提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80期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重症

安连朝,栗小提,王 越

(唐县人民医院,河北 保定 072350)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危重疾病,同时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项主要原因,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病,是因为血流动力学改变,紊乱了人体内肺部血流的正常工作,血液循环不佳,器官呈低灌注现象,代谢功能也因此而受阻,引起缺氧症状。另外,该病具有高死亡率特点,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1]。基于此,本次研究为积极探索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特此以我院收治的66例感染性休克早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集束化治疗的效果,现将具体研究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感染性休克早期患者66例,在2016年09月~2017年07月间入我院并接受治疗。以电脑随机的方式,平分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33例。研究组中18例男性研究对象,15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18-72岁,平均(46.7±3.7)岁,7例脓胸、22例重症肺炎、1例肠梗阻、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常规组中19例男性研究对象,14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19-73岁,平均(46.8±3.6)岁,6例脓胸、20例重症肺炎、2例肠梗阻、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接受常规疗法,为患者进行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予以营养补充、脏器功能保护以及平衡水电解质等治疗措施。

研究组则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之上进行集束化治疗,具体方法为:先对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查,并在1 h内为患者应用广谱抗生素实施抗感染治疗。对患者的乳酸清除率、血压、血清乳酸水平、血氧饱和度予以动态检测,予以液体复苏,将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控制在65 mmHg,按照患者病情予以浓缩红细胞输注,旨在让血红细胞比容>30%,或是为患者予以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定期测定患者血糖水平,将其血糖水平合理控制在<8.3 mmol/L。

1.3 观察指标

在患者治疗之前、经过为期3天的治疗后,采用慢性健康状况与急性生理学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以及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SOFA),对两组实施评估,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以及SOFA评分

两组经过临床有效治疗后,APACHE Ⅱ评分以及SOFA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但研究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常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以及SOFA评分(±s,分)

表1 对比两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以及SOFA评分(±s,分)

SOFA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3319.78±2.3113.12±2.099.59±1.156.01±1.10常规组3319.77±2.2916.79±2.659.55±1.197.79±1.11 t 0.0176.2460.1386.543 P 0.9860.0000.8900.000小组病例APACHE Ⅱ

2.2 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

研究组住院时间为(6.69±2.09)d,常规组住院时间为(10.56±2.61)d,结果比较发现研究组住院时间较常规组更短,有统计学意义(t=6.648,P<0.05)。

3 讨 论

重症医学的发展,为复杂病因的治疗提供了一种重要解决手段,也意味着未来医学的发展还需要我们深入的去探索、研究。在重症监护病房内,感染性休克是一种高死亡率的疾病,探讨感染性休克早期的集束化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研究指出,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能够降低其致死率[2]。因为在临床中受到EGDT影响因素,导致临床效果不甚满意,SSC指南掌握程度不足而使得临床效果欠佳,建议提升执行量表标准。临床路径能够显著改善集束化治疗患者的顺从性,这对于集束化治疗患者的死亡率降低,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3]。

集束化治疗围绕早期液体复苏,并与其他有效治疗方法、有效监测手段相配合,对患者异常的血流动力学进行纠正,进而达到改善血氧、避免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目的。若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异常,则临床需警惕感染性休克或是感染的出现。故针对感染性休克早期患者,要求积极行集束化治疗,并引起高度重视,进而减低患者死亡率[4]。在本次研究中,结果发现,接受集束化治疗后的研究组,APACHE Ⅱ(13.12±2.09)分以及SOFA(6.01±1.10)分均低于常规组APACHE Ⅱ(16.79±2.65)、SOFA(7.79±1.11)分,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前,两组无差异意义。另外,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也明显少于常规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早期患者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对患者的康复极为有利,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1] 姚 远,王甫誉,刘志新,曹月光,王仁平,方政晗.急诊感染性休克患者行集束化抗感染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10):58-60.

[2] 时玲燕.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2):121-122.

[3] 崔 娜.早期集束化治疗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1):21-22.

[4] 蔺 伟.早期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临床应用价值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6):236-237.

猜你喜欢
感染性休克重症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思考心电图之177》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碘克沙醇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一例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中医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浅议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0例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